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管理/制度 |
江西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
第726期 作者:□文/桂炎平 胡启帆 唐厚兴 时间:2024/4/1 11:28:55 浏览:284次 |
[提要] 以江西省本科高校2017~2020年申请发明专利为数据源,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本科高校主要存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偏低、主体内驱力不足、地域分布不均衡、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应采取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激发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活力、营造活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环境等措施,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与广度。
关键词:江西省本科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专利合作
基金项目:南昌工程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编号:YJSCX202202)。通讯作者:唐厚兴
中图分类号:C939;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6月13日
引言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为实现自身利益,以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一种合作方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工作方向中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2021年全国两会也强调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作用,指出要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培育壮大新动能。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是建设自主创新国家,打造经济升级版的主要担纲者,是加速实施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最佳催化剂。而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发展的策源地,其科技成果质量与转化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兴企业成长都具有重要影响。
一、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议题
(一)聚焦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张蕴、李莎提出,当前高校、地方政府和企业普遍采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形式有校内产学研合作形式、校企直接合作形式和政府主导的合作形式。而唐斌、杜洁、余华通过调查发现湖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主要是以联合攻关为主,比例达到82.02%。在专利合作方面,高粱洲、唐恒、刘桂锋指出,京津冀地区高校产学研专利合作以企业间的专利合作为主,其次是企业与科研院所间合作,企业与高校间的合作相对较少。但方炜、戴晟、王莉丽基于1985~2016年间18所陕西省主要高校专利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此外,王建国等以内蒙古地区2008~2017年产学研合作专利数量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发现内蒙古产学研合作创新正由高校主导往企业主导方向发展。
(二)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孙成、崔维军、陈光基于日本深度访谈的文本数据,发现产学研合作协调人员不足和合作成果评价不完善是大学、公共研究机构及企业公认的重要问题。Lawson认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可能会受到企业对成果保密性的束缚,还可能使地方高校在研究重点上过于偏向应用型研究而忽视基础型研究,这会给长期的科研绩效带来不良影响。而国内方面,温芳芳以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收录的校企联合申请的专利文献作为样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视化方法和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发现,当前我国校企合作程度较低、参与主体数量有限、合作关系不稳固,且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倾向。李含、侯丽华、张强提出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缺乏协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与科研发展不平衡、高校创新文化培育动力不足等问题。汪独友以苏北区域为例,发现虽然目前高等院校成为苏北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但高校和科研机构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三)提出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Jaehyun等指出,为充分发挥高校进行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关键作用,地方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符合创新活动规律的专利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Perkmann、King、Pavelin则认为,产学研三方应根据相关法规制订合作协议,在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分散合作风险、促进合作伙伴间的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维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健康运行。成鹏飞、王懿提出,在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过程中,大学科技城管委会在制定政策时需考虑影响企业和学研方利益的关键因素,引导企业和学研方向积极参与协同创新的状态演化。此外,姜文宁、罗津、关汉男认为,政府在科技创新政策设计上应对高校与技术实力薄弱的中小微企业或服务类企业合作给予更多的引导与支持,促进企业与高校合作绩效的提升。而阚大学、吕连菊则建议,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省份可考虑从构筑市场化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环境、着力创新机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等方面着手,根据自身情况解决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薄弱环节。
基于上述文献的梳理,发现现有文献主要是针对发达地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而关于中部欠发达省份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对于江西这样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省份的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近年来,江西出台系列政策,如《江西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决定》等,加快推进协同创新;《江西省创新驱动发展纲要》也提出要在2030年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先进行列。因此,本文借助江西省本科高校的申请发明专利数据,聚焦于江西省本科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分析,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促进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以期推动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一)数据来源。研究江西省本科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与对策,首先要把握产学研创新主体的科研投入与创新的联系。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会产生发明专利、著作权、论文等一系列知识产权,进而生成新产品和新服务。而专利反映了创新主体在知识、技术方面的创新产出,是创新主体获得法律保护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同时也最能体现科技创新主体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的成果。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类,其中发明专利的技术价值和创新程度最高。另外,本文考虑到并不是所有协同创新产出结果能够获得专利授权,如果仅考虑发明专利授权量可能弱化协同创新的结果。因此,本研究选取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作为衡量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本文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文献数据库为采集来源,利用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进行检索,申请(专利权)人包含江西省各本科高校,数据范围是中国发明申请,申请时间范围限定在2017~2020年。经过初步的检索,共得到14,304条初始数据。
(二)数据处理。本文通过产学研三方的联合申请专利数量来分析江西省本科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现状。因此,从数据库中获取的专利数据要先经过辨别,剔除不需要的专利信息,然后进行分类处理。第一步,按照中国教育厅官网2020年发布的45所江西省本科高校名单,分类采集各高校中国发明申请专利数据。第二步,按照下列规则将各高校的发明专利数据划分到“产学” “学学” “学研” “产学研”4种分类统计数据量中:若联合申请人信息中包含“公司” “集团”等名称时,就将该发明专利归为产学合作类;若联合申请人信息中包含“大学” “学院”等名称时,就将该发明专利归为学学合作类;若联合申请人信息中包含“研究所” “研究院” “科学院”等名称时,就将该发明专利归为学研合作类;若联合申请人信息中既包含企业类又包含科研院所类时,就将该发明专利归为产学研三方合作类。第三步,对经过辨别的数据按照联合申请人的所在地进行进一步的划分。
三、江西省本科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一)合作专利申请量稳中有升。由图1可知,江西省本科高校近四年产学研合作专利申请量与专利申请总量走势略有不同,合作专利的申请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出现小幅下降,而专利申请总量在2018年上升之后便快速下滑,呈现出“上升-下降-下降”的波动趋势。前三年专利申请总量几乎是合作专利数量的17倍,但在2020年缩小至12倍,且合作专利申请量保持每年200项以上,说明江西省本科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总体形势良好。(图1)
从纵向上看,近四年合作专利申请量稳中有升,这得益于“十三五”期间江西着力建设创新型省份以及科技市场快速发展;从横向上看,每年的合作专利申请量在专利申请总量中的占比均不足10%,表明江西省本科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力度不强,亟待科技管理部门对高校和其他创新主体参与科技合作的积极性加以关注和支持。
(二)各高校合作专利申请量分布不均衡。由表1可知,45所本科高校中,2017~2020年拥有合作专利的高校只有24所。从合作专利总数排名来看,前三甲有江西理工大学、南昌大学和江西中医药大学,其中江西理工大学以高达301项合作专利的数量位居榜首。但江西理工大学近四年合作专利却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其余23所高校的合作专利申请量也均处于波动状态。(表1)
从数量上看,合作专利申请量连续四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只有江西理工大学、南昌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和南昌航空大学,它们的合作专利总数也是最多的;而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服装学院、井冈山大学、新余学院、宜春学院、南昌师范学院、江西警察学院和江西工程学院四年的合作专利总数仅是个位数。
从合作专利占比来看,虽然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专利总数排在第十名,但其合作专利占比却以20.21%的比例遥遥领先。反观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和华东交通大学这三所专利总数超一千的高校,其合作专利占比却不容乐观,均不足5%。由此可见,纵然大部分高校合作专利近几年有所增加,但由于原先的基数太少,有近一半的高校合作专利总数只有个位数,超一半的高校合作专利占比不足一成,所以从整体上来看,江西省本科高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进程依然较慢。
(三)合作专利联合申请人集中度高。由于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有34项共同专利,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与西部矿业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23项共同专利,因此2017~2020年排名前十位的联合申请人共拥有242项合作专利,占合作专利总量的26.08%,说明合作发明专利的集中度较高。10位申请人中,有7个为企业,2个为高校,1个为科研院所;7个企业申请人中有4个为本省企业,共拥有122项合作专利,表明本省企业合作意愿在合作专利联合申请人中处于较强层次。(表2)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本草天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高校合作最为紧密,合作申请的专利达到57项,且全部为与江西中医药大学联合申请。进一步调查发现,10个申请人中,江西本草天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江西中医药大学参与设立的公司,持股比例达60%;南昌硅基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南昌大学参与设立的公司,持股比例为34.4%,其前身是南昌黄绿照明有限公司。由此可见,江西省本科高校已在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积极探索更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以此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
(四)合作专利主体以企业为核心。2017~2020年合作专利主体分布见图2。需说明的是,图2中的本省高校合作专利是指江西省各本科高校相互合作申请的专利。由图2可知,与高校合作专利拥有量最多的创新主体是本省企业,申请量达395项,占合作专利总数的39%,集中度非常高;外省企业排名第二,联合申请专利的数量为237项,占合作专利的23%;外省各高校与江西省本科高校联合申请专利的数量为182项,所占比重为18%;而省内外科研院所与江西省本科高校的合作专利量与企业相比则差距较大。此外,江西省各本科高校之间合作申请的专利仅有49项,可见省内高校在合作专利方面的交流程度并不高。(图2)
从合作专利主体的分布情况来看,企业做到了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以近七成的联合申请专利在合作主体中独占鳌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具备较强的协同创新能力,同时也明确了其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核心地位。
四、江西省本科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偏低。虽然江西省本科高校合作专利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就各年度合作专利数在专利总量中所占比例来看,至今尚不足10%,表明江西省本科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由近4年合作专利主体的数量及比例来看,全省45所本科高校中,只有一半的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拥有合作专利,其余高校几乎未开展过专利合作活动。而在合作专利中表现活跃的高校更是屈指可数,范围广、强度大的合作只集中于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等个别高校和企业之间。这表明江西省本科高校和其他创新主体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基础较为薄弱,合作的深度偏低。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内驱力不足。2017~2020年江西省本科高校合作专利共928项,其中“产学”合作专利有589项,占合作专利总数的63.47%,而“学学” “学研”以及“产学研”合作专利分别只占22.74%、9.38%及4.42%。导致这一反差的重要原因就是各创新主体的内驱力不足,缺乏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层面而言,科研人员的待遇多由职称和业绩决定,研发活动的出发点难以真正从市场需求出发;科技成果完成后,又易忽视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重要性。从企业层面而言,与江西省本科高校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以本省企业居多,而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也较为简单,高附加值区域成果较少。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地域分布不均衡。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密集型单位,在区域科技研发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显著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2017~2020年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参与主体中,本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合作申请的专利共531项,而外省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与合作申请的专利只有475项。此外,在合作专利方面表现活跃的外省创新主体大多分布于广东、湖南等较为发达且邻近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的创新主体则较少与江西省本科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由此导致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在最近的距离内寻求合作,无论是知识交流还是技术共享都是最便利的,而江西省本科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地域倾向加剧了其合作主体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
(四)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不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多个创新主体,触及到各方利益,需要更为有效的政策制度来规范协调各主体协同创新活动。目前,政府对于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限制较多,许多支持性政策更多地流向了大型企业,导致很多省内的中小型企业无法承接转化较为前沿的科研成果;在科研立项、经费管理及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等方面,虽然政府出台了多种政策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但在各环节的推进过程中,各创新主体依然无法摆脱行政化的束缚,使得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较难实现。
五、江西省本科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策
(一)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江西是我国重要的新材料、信息技术、稀土以及通用航空等领域的产业基地,各创新主体应聚焦江西的产业发展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和区域红色资源优势,凸显特色创新,抓住5G、VR、航空等重大产业发展契机,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例如,江西民建企业家协会目前已与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及南昌航空大学等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以期依托各自资源优势促成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同时,高校应在科技管理部门的引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多开展基础型研究和应用型研究,为企业输出高新技术和高水平人才,为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撑,让产学、学学、学研、产学研的协同创新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二)激发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活力。政府应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大力培育研发型企业;企业应转变观念,积极主动与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寻求合作,与它们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夯实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主导地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尝试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如,江西理工大学依靠自身学科优势,自2018年起就与鹰潭市人民政府以及江西铜业集团等企业合作创办先进铜产业学院,搭建“专业+企业+项目”嵌入式协同创新新机制,为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撑。通过形成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利益共同体激发各创新主体活力,使其产出并落地更多的合作成果。
(三)营造活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环境。“十四五”是江西建设创新型省份、大力推进“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应紧抓机遇,围绕航空、医药、稀土、陶瓷、铜、电子信息、光伏、VR等优势领域,鼓励和支持高校及科研院所重点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研发机构,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创新格局。此外,江西已引入众多高校研究院所,如清华大学江联集团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中科院稀土研究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等,各创新主体要充分利用资源,政府也应加速释放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级赣江新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等重大创新平台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落户江西,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迈进。
(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冯海燕.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8).
[2]葛秋萍,汪明月.基于不对称Nash谈判修正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收益分配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8.32(01).
[3]李华一,陶重犇.基于知识流动的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究——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21(Z1).
[4]张蕴,李莎.当前我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困境及对策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7).
[5]唐斌,杜洁,余华.湖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5(04).
[6]唐恒,高粱洲,刘桂锋.京津冀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时空演化研究[J].情报杂志,2017.36(10).
[7]方炜,戴晟,王莉丽.陕西省主要高校的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演化[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1).
[8]王建国,王飞,华连连.内蒙古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结构演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8.36(06).
[9]孙成,崔维军,陈光.大学、公共研究机构及企业对产学研合作问题的认知差异——基于日本深度访谈的文本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21(02).
[10]温芳芳.基于专利文献计量的我国校企科研合作现状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12).
[11]李含,侯丽华,张强.“产学研合作”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探析[J].黑龙江科学,2020.11(13).
[12]汪独友.苏北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现状及绩效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
[13]成鹏飞,王懿.大学科技城政企学研协同创新三方演化博弈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40(04).
[14]姜文宁,罗津,关汉男.区域高校资源禀赋、产学研合作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01).
[15]阚大学,吕连菊.产学研协同创新对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07).
[16]严红,尹继东,石俊.江西产学研协同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0).
[17]康桂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为创新发展“护航”[N].通辽日报,2019-12-07(00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