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高校管理类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分析
第726期 作者:□文/唐曦崚 时间:2024/4/1 11:39:43 浏览:58次
  [提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根基,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的人才资源,更是保就业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以及就业市场供需结构改变等,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增大,“慢就业”群体比例不断扩大。在管理类相关专业毕业生中,尽管诸如财务、会计等技术偏向专业学生就业相对容易,但在专业内容更加广泛、庞杂的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管理类毕业生中“慢就业”现象日渐突出。为此,剖析和把握管理类毕业生“慢就业”根本原因,并为相关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提供对策建议,对社会资源的高效整合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管理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7月13日
二十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稳定就业、充分就业是人民生存、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毕业生是国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点群体,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增量和总量均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的挑战。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去向选择上呈现考公、考编、国内外深造、自主创业的学生增多的趋势,而应届生受雇比例下降,直接就业的学生占比减少。据国家统计局发布内容,高校毕业生初次进入就业市场普遍会面临摩擦性失业困境。对于管理类高校毕业生,受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专业特点的影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脱节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因此,主观层面和被动原因造成的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已经逐渐受到关注。虽然“慢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高校毕业生更多的时间寻找更合适的职业目标,但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对于个人而言,“慢就业”可能会导致毕业生在就业空窗期的就业能力下降,而且会滞后性地影响长期的职业发展;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高校毕业生无法及时就业、继续升学或专心备考可能会在未来的1~3年带来较大的就业压力。因此,“慢就业”存在其潜在风险。本文聚焦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梳理其“慢就业”背后成因,分析各因素影响机理,从而提出相关解决办法和建议,对高校管理类毕业生的稳定就业和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和“慢就业”现象
由智联招聘2022年就业报告可得,仅一半毕业生选择了单位就业,自由职业、“慢就业”比例进一步提升,而考研热也使得毕业生求职的时间延后,推迟找工作的进程。从专业来看,理学、工学等学科就业情况较好,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大数据、生物医药等行业,这些产业正大量吸纳理工类人才;但是经管类、人文学科等专业签约情况排名靠后,89.5%的经管类求职毕业生仍未签约。
我国《工人日报》在2015年首次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进行了报道,并从媒体视角将其定义为:一些毕业生以“充电”、游学、支教、自主创业等形式应对匆忙的就业大潮,以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从动机角度来看,“慢就业”可以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主动型”慢就业者往往自身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坚定的职业目标使他们不轻易改变就业方向,以备考、申请等继续求学深造或者期望通过旅行、游历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完善心理准备和全盘思考人生规划等。“主动型”就业者具有积极的就业态度、充足的人生信心和主动就业的意识,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可能期望的条件较多,因此放弃仓促就业。“被动型”慢就业者是指因为就业意愿不强,或者因自身及其他因素没有成功就业的毕业生。“被动型”慢就业者可能存在就业目标不清晰、缺乏就业紧迫感、就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有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切实地规划职业发展,没有思考就业意向行业、职位,没有具体的理想和目标,这不仅不利于个人的成长独立,也不利于社会人才资源的有效流动。
二、管理类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分析
(一)个人择业就业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类思想、信息的广泛传播与共享,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也随之变化。相对于聚焦劳动报酬,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更多地倾向综合考虑经济收入、个人及社会价值实现、工作环境以及自身理想兴趣、心理感受等,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偏好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主动型”慢就业者为了实现更高就业目标,包括较高工作收入、一定社会地位、自我价值实现、工作成果获得认可和尊重、工作环境舒适有归属感等延后就业。例如,一些管理类专业就业岗位具有高学历、掌握计算机或金融等复合技术的要求,“主动型”就业者为了满足其条件必须慢下来先提升学历或学习相关技术。但是“被动型”慢就业者一部分由于自身责任意识薄弱,时间观念不强,及时跨入社会工作的想法不够强烈,缺乏就业动力,所以导致就业慢下来;另一部分则是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网络言论的影响,对自身认知不足,就业目标和方向过于理想化,一味追求平稳安逸,缺乏参与社会就业的现实承受力,忽略了适应社会的心理过程,在面对薪资待遇、工作内容和工作强度等不符合预期的情况后产生巨大心理落差,从而导致“慢就业”。
(二)家庭教育观念。高校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目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可以承担“慢就业”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压力。父母为了支持子女慢就业,愿意给孩子提供慢下来以便找到满意的就业道路的机会。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较高,看重其子女的就业质量,对子女的工作有一定的要求,敦促孩子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就业,例如考上教师、事业单位等编制工作,入职国企、央企等。但是,较高的要求可能会导致毕业生无法在毕业后立刻入职。他们会鼓励孩子为了找到“好单位”沉淀下来,让孩子甘愿或被迫地继续依赖父母,接受无法从经济和思想上独立的现状,这也进一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紧迫性不高。特别是在管理类高校毕业生进行求职时,在和其他技术型专业毕业生就业资源横向对比中可能会产生更为消极的想法,父母在有较好经济实力的情况下可能会强势或被动地让孩子们“慢就业”。
(三)学校培养方面。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中也存在高校专业培养设计、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及专业实习等方面的问题。现阶段的部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在毕业生走出校园求职的时候,在学校里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直接应用。在有的学校新增专业的同时,一些学校根据外部环境与自身条件也撤销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这也反映出高校专业设置本身可能已经存在地区限制产生的局部或者社会发展造成的全面就业不适配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引导方面,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始终处于理论性强于实践性的阶段,毕业生在实际选择就业时无法真正得到帮助。但是管理类毕业生在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和依赖职业规划教育。同时,部分高校和企业间缺乏深入的联系,大学生在实习阶段能够积累的经验较少,特别是很多大学生仅凭自己的力量更多可能会找到和专业领域毫不相干的实习工作,只是为了一份实习证明或者急于获得一份实习经历。因此,校企合作的不紧密,可能会造成学校职业教育的书本化、模式化,以及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技能偏离当前社会发展需要。
(四)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是造成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主要外部原因之一。一是随着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总体就业岗位数量也在下降,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产业间发展不平衡,人才市场存在供需矛盾。具体而言,我国经济已经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使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但是目前高校服务业领域人才无法满足需求,而其他专业毕业生因减少的就业岗位互相竞争。因此,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劳动力,而每年大量高校毕业生也找不到恰当的岗位。二是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经历了多重内外部因素的冲击,经济发展增长速度放缓,就业环境也因此受到影响,有的企业在勉强支撑的情况下无法吸纳社会劳动力,只能缩减用人需求,并且为了减少成本,企业可能会更倾向于招聘工作经历丰富、可以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求职者。因此,毕业生在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等竞争劣势下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具有挑战性。三是新业态就业的发展可能也会吸引部分高校毕业生放弃传统形式的就业模式,在直播、个体经营以及其他线上自由职业的行业中寻求创新发展,从而在就业方向上表现为“慢就业”。
三、管理类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对策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个人及家庭就业观。高校毕业生在面临就业大环境低迷的状态下,不应该以“逃避一时,等待时机”为主要选择。毕业生应该树立主动就业,练就专业本领,先就业再择业的积极就业观。就业局势不断变化,追求提升学历的同时目标行业在未来的发展阶段可能转向更加认可和接受工作经验丰富、实操能力强的人才。主动开型“慢就业”者拥有自主思考规划的能力,应该科学谋划未来,多方对比选择的优势弊端,做出权衡。此外,家庭应该重视孩子尽可能多样化、有选择性的职业发展,激励孩子往考公考编等仅有的几个就业通道去竞争,可能会导致孩子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也不利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当前社会,物质生活已经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大家普遍追求更进一步经济条件的提升,但是毕业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也应该重视业除了薪资以外可以影响和改变就业者的部分,比如社会群体间的沟通交际能力、问题导向的思考能力、强劲干练的执行能力等。以长远目光来看,在工作中收获自身能力的突破对于未来的职业晋升等各方面的效益可能高于眼前的经济价值。
(二)重视高校职业教育,加强校企间沟通合作。高校教育方面应该关注校园和社会接轨的问题,毕业生在长达四年或以上的时间里接受学校的教育和培养,除了在道德品质素养以及课程学习等方面的提升,在就业的选择、出入社会层面也应该加强引导。例如,在职业规划教育课堂上多增加学生亲身体验各种职业的方式,通过网络搜集调查、撰写文字报告汇报等都与现实存在距离感,不能给学生真实的职业感受。学校应该与企业构建更加广泛性的合作,而非仅停留于专家讲座和参观实习,校企融合的形式应该更加多样化。比如,把学生真正地送进各种类型的企业中实际工作,给学生直观的现场职业教育,让学生参与到工作的各个步骤中去,体会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为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校企合作在高校的培养教育设计上也可以有所参与,企业的用人要求,行业知识掌握或者相关软件操作等需求可以适当地融入到高校教育中去,为高校毕业生准备工作技能提供直接的学习平台,而不用额外求助于社会高额的课外培训机构。在管理类高校教育中可以寻求整合相关企业、用人单位的意见,并将其规划到课程和职业培养方案中。
(三)改善就业环境,保障多样化新业态。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应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中小微各类型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从税收优惠、政策补贴等多个方面保障各类中小企业持续向好发展,争取将企业规模壮大,力图逐渐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总量,不断吸收各类型人才就业,保障基础民生。在一些新兴行业,完善创新创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实践,为企业开拓业务等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和市场发展环境。其次,积极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大力完善相关政策机制,落实如“西部计划” “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政策,推动管理类高校毕业生稳就业。最后,发展新业态就业,新技术、新平台相结合,激发相关领域就业市场的巨大潜力,在维护新业态就业合法合规的基础上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壮大新生业态,催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促进产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改善整体毕业生就业环境。
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关乎国家发展、民生未来。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如果不断增加,将影响学生个人以及社会整体的全面发展。在推动毕业生更加主动迈向社会创造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各司其职。在高校学生个人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摆正心态积极就业的同时,各主体要落实相关责任,父母应该尊重孩子意愿,全力陪伴,在孩子消极处理毕业就业时给予正向的引导,在孩子主动选择“慢就业”时及时沟通,确保选择利大于弊,提供相应建议和支持;学校应抓好职业规划教育,个性化进行职业指导;社会层面由政府政策指引,整合资源。三方共同发力,为社会匹配人才资源,为人才最终走上自己的岗位护航,将“慢就业”转为“正常就业”,将国家和社会所需的人才资源匹配到合适的岗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打通人才输送渠道。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翟年祥,朱如奇.高校管理类毕业生摩擦性失业困境及对策[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3.277(01).
[2]史丹丹,史学超.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辩证分析[J].现代农村科技,2023.621(05).
[3]靳卫东,李淑玥,何丽.“慢就业”的职业损失:工资收入和工作职位[J].财经研究,2022.48(07).
[4]张文慧.工科类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基于“三因”理念[J].人才资源开发,2023.486(03).
[5]王顶娟.高校“慢就业”群体成因及对策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3.306(04).
[6]张莎.大学生“慢就业”群体就业质量提升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47(08).
[7]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特点、变化与差异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3.327(05).
[8]王翔.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慢就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S2).
[9]杨奇,周平.新时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解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513(0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1267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