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安徽省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研究
第726期 作者:□文/谢 康 王 旭 周添龙 时间:2024/4/1 11:40:45 浏览:64次
  [提要] 近年来,安徽省充分发挥科教大省优势,持续开展创新发展行动,加大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科技人才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持续提高,引进与培育的政策体系不断丰富,品牌工程逐步形成,科技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实现新进展,有效助推安徽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安徽省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还存在引育对象定位不清晰、重引进而轻培育、整体人才效力较低和信息化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基于此,明确人才定位、更新人才观念、优化科研配置和完善保障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科技人才;引进;培育
基金项目:2021年度安徽省科技创新战略与软科学研究专项计划(项目编号:202106f01050044);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21jyxm0496)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7月7日
近年来,安徽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立足实际,提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重要战略部署。人才是实现强省战略的第一资源。安徽省充分发挥科教大省优势,持续开展创新发展行动,努力下好创新“先手棋”,通过采取“建平台” “创机制” “强基础”等系列行动,不断提升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效率,为“三地一区”战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此同时,安徽省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在人才标准、人才政策、项目平台和保障机制等方面仍有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一、安徽省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成效
(一)科技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质量持续提高
1、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21年底,安徽省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规模达到35.02万人,较“十三五”初增长65%,其中2021年较2020年增长25%。截至“十三五”末,安徽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435万人,较“十三五”初增长45%,技能型人才574.3万人,较“十三五”初增长40%。科技人才规模的扩张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增加。截至2022年5月,共有2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双院士”在安徽工作(工作关系在安徽),院士数量较“十三五”初增长3人。截至2019年,安徽省柔性引进院士数295人次,较“十三五”初增长74%(2016年为169人次)。截至2021年,安徽省共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74个,较“十三五”初增长308%(2016年为67个),省级财政资金累计投入12.63亿元。截至“十三五”末,安徽省拥有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45万人,较“十三五”初增长45%(2016年为31万人),高层次技能型人才164万人,较“十三五”初增长47%(2016年为111.3万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增加为安徽省实现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的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体系不断丰富。为提升引才和育才工作的精准度和科学化水平,安徽省成立了省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各项人才政策的制定或落实。2006年启动了“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加强安徽省重点产业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本省的自主创新能力;2009年发布《关于加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促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来皖集聚;2012年发布《关于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人才特区的意见》,加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的人才吸引力;2014年颁布实施《安徽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2016年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安徽人才30条”),为进一步释放、增强人才活力以及完善安徽省人才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2017年印发《关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人才工作的意见(试行)》(简称“科学中心人才10条”),持续推进人才工作创优增质;2018年发布《安徽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充分激发并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9年开展“比创新、比创业、比创造、增动能”专项行动,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
安徽省人才引育政策体系丰富,体现以下特点:一是政策制定的高规格。政策多由省委、省政府或下属重要部门等制定,对于安徽省高层次领军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具有指导、引领和带动作用;二是政策涵盖的范围广,出台的政策包括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管理和服务等各个方面,对全省人才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三是政策的影响力度大,政策涉及的支持力度空前,对人才的激励作用较为显著。
(三)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品牌工程逐步形成。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人才竞争尤其是高层次领军科技人才的竞争日趋激励,高层次领军科技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安徽省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工作已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工程化、项目化、品牌化模式,开创了人才工作发展的新格局。2006年实施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集中开展“861”行动计划,推进重点产业项目的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截至2022年底,已连续实施14批次,共培育创新团队468个,培养、集聚了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高了安徽省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和整体科学技术水平。2014年起实施的“安徽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大力助推安徽省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截至2022年底,安徽省已重点遴选支持了八批共800名左右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该计划的实施对于安徽省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安徽省人才竞争优势等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带动了各地市相继制订实施各具地方特色的高层次人才计划,并在全省形成了多层次、大范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旨在为实施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形成安徽人才政策的集成优化升级,助力安徽省加快树立人才政策品牌。计划实施当年,安徽省新增高层次人才4万人,169人获批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240人被评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7人被评选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综合以上人才工程项目,可以归纳安徽省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几个特点:一是体现系统化和持续化,表现在高端平台引人、育人平台持续优化和双向交互的过程,引才呈现出“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的团队群落体系。二是突出特色化与应用性,表现在人才工程项目结合安徽省特色而确定,并充分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领域,体现明显的应用性倾向。三是引才培才重点突出与品牌凸显,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徽省已经在引进和培养技术人才方面形成了品牌工程,如“皖工徽匠”系列计划,重点培育新工科、青年人才、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等科技人才发展计划。
(四)科技人才国际化水平实现新进展。构建多元化引智体系,推动人才工作国际化。近年来,安徽省的招才与引智工作,坚持对标国际标准,在政策机制、平台模式、服务环境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探索,在推动人才国际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安徽省自2009年起实施引进境外人才项目,根据省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和创新产业的需求,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平台为重要依托,引进并着重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科技领军人才来皖进行创新创业。该项目实施以来,逐步形成了“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倍增效应。“十三五”时期,安徽省共实施引智项目1,100余项,投入引智经费5,300余万元,引进的100多名外国专家入选了国家或安徽省“高层次海外人才引进计划”,获批国家级引才引智基地4家,新建省级引才引智基地26家,培育和建立高等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2家,设立海外引智工作站20家,对安徽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有重要作用。
二、安徽省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引育对象与沪苏浙地区呈现高度趋同性。安徽省的科技人才引育对象与长三角其他地区表现出高度的趋同性,这种趋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引进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打造“双高”和“双创”的引才局面;第二,重视以团队形式引进人才,重视引进紧缺型人才,其中紧缺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大于培育力度;第三,重视培养、引导科学家成为企业家,实现科学家向企业家的身份转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合肥市进一步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实施意见》为例,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主要包括市级以上重大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省百人计划、皖江学者计划、政府特殊津贴、国家高层次留学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市级以上人才项目认定或资助人选,以及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类型与上海、浙江和江苏等省份极为相似。安徽省希望引进的人才层次较高,在长三角区域内,与江浙沪需要引育的人才对象明显趋同,存在竞争关系,但安徽省引才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不利于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育。
(二)人才观念仍显滞后,存在重引而轻育的现象。近年来,安徽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注重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但仍存在对人才的基本属性认识不到位等问题。人才资源具有价值属性、资本属性、功能性、可转化性以及人本属性。从当前安徽省对科技人才标准的界定来看,人才观念仍显滞后,突出表现在偏重人才学历而忽视人才专业;偏重人才现状而忽视人才发展;未能用动态的视角去设定人才的标准。对人才的认识如果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在界定人才标准之时可能就会出现偏差。此外,安徽省实际落实人才引进政策之时,存在重引而轻育的问题,即在人才引入前期给予的优惠政策力度较大,但在人才来皖之后的优惠力度则有明显降低,尤其在人才培育方面,对已引入的人才培育力度较低,对省内原有的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较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目前安徽省对人才的培育没有跟上,导致安徽省的高层次人才基本上全靠引入,而相对于本省培养的人才,引入人才的流动性较高,且引入成本更大。安徽省尚未形成一个良性的、螺旋式上升的人才引培模式。
(三)省内各市科技人才政策幅度差异较大,整体人才效力较低。安徽省不仅经济实力与江浙沪相比有较大差距,而且省内经济发展的差异较大,资源分布不均严重。统计资料显示,2021年,在安徽省各地市的GDP排名中,合肥市GDP达到了11,412.80亿元,排名第一,而排名第二的芜湖市则为4,302.63亿元,两市差距较大。此外,安徽省16个地市中,2021年GDP在2,000亿元以下的城市共9个,超过50%,合肥市GDP是黄山市的11.92倍。人才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省内各市之间的经济实力的差异也使得各地市间的人才政策幅度的差异较大。对比安徽省16个地市的人才政策可知,无论是在住房补贴、创业资金扶持、人才配套服务、人才生活保障等各方面,各地市之间的差距都较为明显。以住房补贴为例,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等对科技人才的住房补贴最高可达80万~120万元,而黄山市、宿州市等则普遍在50万元以下,去除房价差异的影响,政策差异仍较为明显。人才政策的差异致使安徽省人才集中于合肥、芜湖等几个城市,尤其聚焦于省会合肥市。据学者统计,在人才引进与工作平台及科技人才体量方面,截至2020年,合肥市拥有5个国家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68个省院士工作站和10个海外人才工作站。在合肥服务的两院院士135人,占全省总数的80%以上。合肥集聚各类人才190多万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近900人。安徽省其他地级市无论是在国家级实验室、院士数量还是工作站等科技人才工作平台和人才规模,都与合肥差距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科技人才的作用,无法形成安徽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导致安徽省无法形成整体人才效力。
(四)信息保障机制仍不健全,科技人才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信息化是助推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健全的信息保障机制能够使政府和单位及时掌握科技人才信息,为制定人才引进与培养策略和实现跨区域人才共享提供信息支撑;另一方面完善的信息化服务水平能够为科技人才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提供便利,能够进一步释放科技人才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其集中于科技研发工作。为了解安徽省人才信息化服务水平,笔者在安徽省各地市对科技人才和科技人才管理工作者两类人群开展了调研。科技人才受访人群中,27.03%的受访者认为信息化程度是引进和稳定人才的关键因素,同时有38.74%的受访者认为建立区域人才信息系统是未来政府需要在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改进的地方。而从科技人才在享受人才政策方面遇到的困难来看,有51.35%的受访者认为申请办理手续烦琐,递交资料多且复杂,且有35.14%的受访者认为申报时间较长,耗费的精力太多。针对科技人才工作管理者的调研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因此,安徽省在科技人才信息保障机制建设和信息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方面仍存在完善的空间。其一,省、市两级人才管理部门之间的统一数据接口的领军人才数据库建设仍有待完善,省市两级数据资源共享效果仍显不足;其二,以信息化手段服务科技人才的效果仍有待提升。
三、提升安徽省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效率政策建议
(一)明确本省定位,结合实际引才。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安徽省需要加强对外交流,找准自己的定位,与长三角其他省市错峰发展,互补发展,并在人才标准的界定和引育对象的选择中集中体现。例如,在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方面,安徽省重视建设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共同发展;江苏省和上海市则更加重视现代金融、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相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浙江省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未来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经过对比分析可知,长三角三省一市在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方面侧重点并不相同,呈现总体布局相似、专业领域各异的特点,基于此来确定本省的引育对象,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才大战”。即通过对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产业布局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安徽省在长三角发展中的定位,实现错峰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
(二)更新人才观念,促进引培并重。安徽省需要进一步更新人才观念,充分认识到人才的价值属性、人本属性以及可转化性等特点。在制定科技人才的标准时,除学历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人才的专业以及经验等,在科技人才引进的标准中明确提出对人才的专业以及经验等要求,以期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另外,从动态的视角出发,制定人才的标准,充分认识人才的可转化性,人才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力资源经过培育以及自身努力之后,亦可成为人才资源。因此,在界定人才标准之时,应当充分认识到科技人才的潜力,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培育,提高对省内原有人才以及引进人才的培育力度,加强教育投入,构建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实现人才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应进一步盘活本土科技人才,引培并重,激发人才的潜力,促进人才发展,致力于形成良性的、螺旋式上升的人才引培模式,努力实现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开发、经济发展一体化,以“多链协同”方式为安徽省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层次人才资源储备。
(三)优化科研配置,突出需求导向。安徽省各地级市之间的经济差异较大,这使得各地级市在科技经费的投入方面差距较大。安徽省的人才主要聚焦于合肥、芜湖等少数几个城市,尤其是省会合肥。基于此,一方面安徽省要优化科研配置,围绕重点科研项目,引导省内市域间的合作,促进各地级市共享科技人才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福利;另一方面要统筹协调省内各地级市的发展情况,结合各地实际,制定不同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链与各地级市的产业链相互链接,实现互补发展,激发人才的整体效力。此外,要突出需求导向,充分发挥市场自主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即在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对科研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加大政府对科研资源的动态宏观调控,以“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相互协调,共同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完善保障机制,提高信息服务。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是人才引培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应当明确多方主体职责,政府牵头抓总、企业辅助配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全力支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增强各方责任意识,发挥各方自身优势,共同完善信息保障机制,为人才引培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信息支撑。其次,完善省市信息化服务平台,借鉴浙江省“最多跑一次” “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做法,简化科技人才申请办理手续,减少材料提交、审批难度,避免科技人才为此费时费力,形成安徽省自己的“一站式服务”流程。再次,全面推进建设数字化政府,提高科技人才信息准确度和完善度,以此为依据向科技人才提供相应的学习、工作、生活等便利条件及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配套服务,使其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作用,没有后顾之忧。最后,加强省市之间的信息数据对接,建立科技人才数据库,为科技人才的跨地区共享奠定基础,根据科技人才总体现状和个体特征,引导各地级市开展人才共享,实现科技人才资源的省内协同调配、充分利用,努力实现科技人才效用最大化。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毅,朱煌武.加快打造安徽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策略与建议[J].今日科苑,2022(08).
[2]白云朴,李果.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科技人才政策趋同与竞争[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2.39(06).
[3]刘金峰,刘嘉琪.区域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01).
[4]宋玉军,王鸿图.新时代背景下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应对——以安徽省为例[J].中国人事科学,2021(06).
[5]秦广虎,陶磊.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储备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1313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