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市场/贸易 |
黑龙江大米质量安全追溯困境及对策 |
第726期 作者:□文/于晓秋 李 晶 时间:2024/4/1 11:47:04 浏览:357次 |
[提要] 数字经济赋能黑龙江农业高质量发展,为黑龙江大米追溯带来技术和政策基础。从黑龙江大米追溯平台现状、农产品监管现状、消费者认知等方面,探索黑龙江大米质量安全追溯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黑龙江;数字经济;大米;质量安全追溯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粮安工程’的供应链下粮食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及预警研究”(编号:19BJY036)
中图分类号:F322;F71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8月1日
数字经济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同样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数字乡村、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发展迅速。近年来,黑龙江省数字经济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果。黑龙江省数字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签订,在2021年相继建设了省级数字农业示范县、无人农机示范农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和国家数字农业基地等项目;2022年黑龙江省开发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县、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和数字乡村试点县等重点项目,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得以丰富和完善。随着物联网、大数据、5G、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构建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政策和技术都日益成熟。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非常适合水稻种植。因此,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研究黑龙江大米质量安全追溯,对保证消费者口粮安全、促进市场平稳有序发展、监督生产加工责任主体的相关行为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数字经济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数字经济”一词首先出现在美国商人Tapscott Don于1996年出版的《The Digital Economy: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一书中;同年,在《数字化生存》中Nicholas Negroponte等提出数字化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国外关于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较早:美国搭建“人工智能战略”实施框架,开展研究智慧农业计划;欧盟发布的《地平线2020》,提出构建智慧农业平台服务于小农户;德国、荷兰、日本等国家不同程度地指出发展智慧农业,将数字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形态,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自从2016年G20峰会上提出数字经济的规范化概念之后,我国数字经济领域迅速扩张,发展快速。张智越(2019)认为数字经济将为传统农业带来新的活力,不断赋能广西农业产业。温涛、陈一明(2020)研究数字经济与“三农”融合发展问题,认为两者的融合能够增强数据的资源属性,减少交易成本,有利于数据信息在各生产经营主体间的传递,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发展高质量农业。陈毅辉、洪碧云(2022)利用13年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数据,得出数字经济明显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李国英(2022)研究利用数字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赋能县域经济,提升县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国内外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跟踪记录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环节、自上而下的质量安全方面信息流,用以监督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责任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能通过追溯查找农产品源头,做到出了问题可召回,保障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农产品追溯流程如图1所示。丹麦学者Moe(1998)引入了链追溯和内部追溯的概念,即分为企业间的追溯和企业内部的追溯。企业内部追溯是指在农业企业内部开展的,为了管理农产品生产而进行的追溯行为,记录农产品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操作信息;企业间追溯是对农产品全流程的追溯,记录产品全流程的追溯信息内容,便于政府的监管和消费者的查询。(图1)
欧盟等国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追溯体系,尤其是法国的牛肉生产全程追溯系统,不论是追溯制度还是体系在全球范围都处于领先水平;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陆续制定了相关法案,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的范围也从最初的牛肉延伸至大米、牡蛎等产业。
我国自2000年左右开始探索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制定了众多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等,如2022年修订并于2023年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201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等法规,《农产品追溯编码导则》(NY/T1431-2007)、《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 通则》(NY/T1761-2009)等行业标准,不同程度地保障了追溯系统的应用。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综上,数字经济与农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尤其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数字化技术更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发展得利于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的农业生产大数据的推动。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较早,相比我国更为完善,学者们围绕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构建追溯系统以及共享溯源信息等内容进行相关研究。从追溯的研究案例上看,牛肉、猪肉、海鲜、生鲜产品居多,研究以大米为案例的追溯信息的不多。
二、数字经济下黑龙江省大米质量追溯体系应用现状
(一)黑龙江省大米质量追溯平台现状。早在2011年,黑龙江省部分垦区农场获取了大米追溯使用权,如表1所示,自此开始构建大米质量安全追溯平台。2016年,黑龙江省制定了到2020年初实现相关部门、相关企业之间追溯信息互通共享的建设方案。《黑龙江省农产品生产企业建立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的通知于2017年发布,并指出为保证农产品追溯体系中追溯信息的真实、完整、连续,提倡使用信息化手段对信息进行采集和留存。在国家专项基金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黑龙江省先后构建了由黑龙江省农委、原药监局、工信部等单位主导的大米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表1)
黑龙江省大米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功能不断完善,追溯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部分企业初步对大米“一物一码”、全流程可视化、可溯化得以实现。截至2020年,黑龙江省农产品追溯平台中入网企业2,000多家,农产品种植可追溯面积达3,900万亩。2016年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在黑龙江省试点开展,并于2020年全面开展实施。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监管现状。在法律方面,黑龙江省依据国家法律的同时,制定了符合地域特征的《黑龙江食品安全条例》《黑龙江省经营领域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条文,黑龙江省农产品监管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在检测方面,黑龙江省检测机构较为完善,每年都会针对生产环节投入品、种植环境、农业产出品等三类进行不定期的抽样监测,一经发现不合格样品,立即向上级主管行政部门进行报备并依法查处。
自2019年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在全国试行以来,截至2023年,黑龙江省73个涉农的县区,共有1,200多家规模农产品生产主体将承诺达标合格证纳入到系统管理,推动了农产品“合格证+追溯码”的全流程、全链条的监管。
(三)黑龙江省消费者对可追溯大米的认知现状。消费者是大米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最终受益者,了解黑龙江省消费者对可追溯大米的认知态度很有必要。为调查黑龙江省消费者对可追溯大米的认知情况,采用问卷星软件,通过微信、QQ、抖音等平台,对黑龙江省内各市及地区消费者进行抽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41份。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您之前是否了解过可追溯大米?”时,55.77%的消费者选择“没听说过”,仅有2.25%的消费者选择“比较了解”,2.54%的消费者选择“很了解”,可见消费者对可追溯大米的认知程度偏低;但当问及“可追溯大米与普通大米相比,您是否更愿意购买可追溯大米?”时,选择愿意购买的人数占比为79.49%,可见大部分的黑龙江省消费者对可追溯大米持肯定态度;当问及“是否扫描过大米包装袋上的追溯码?”时,81.97%的消费者选择“否”,可见消费者查询追溯平台溯源信息的使用频率不高。
三、数字经济下黑龙江大米质量安全追溯困境
(一)大米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众多。在政府的引导和专项资金的支持下,黑龙江省农委、原食药监、工信部等多家单位搭建农产品溯源平台,但这些平台之间缺少兼容性,相互之间信息不能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各家单位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水平有限,没有采用全球统一标识的防伪措施系统,存在追溯体系建设混乱的现象。
(二)相关主体参与意愿不强。从生产加工企业角度来说,追溯平台的开发成本高,对于一些中小规模企业来说,增大了运营成本,收效不明显,追溯平台参与意愿不强。从消费者角度来说,黑龙江省已建有的追溯平台、追溯二维码,消费者的使用率并不高,大部分消费者并没有把质量追溯这一信息纳入到考虑购买的因素;原因之一是消费者没有形成可追溯大米的购买习惯,原因之二是一些不法分子伪造追溯二维码,骗取消费者信任,使得追溯平台公信力下降。
(三)大米质量安全追溯的信息完整性、准确性难以保证。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一方面黑龙江大米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追溯信息采集数量大,而且由于大米的生产周期长,相应地数据采集持续的时间也会很长,进而影响信息采集者的积极性,信息采集的完整性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信息采集工作一般由小农户、相关涉农企业手动录入,人工成本高,并且相关利益主体在利益驱使下,农药使用量、加工过程中添加剂的使用量等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
四、数字经济下黑龙江大米质量安全追溯发展建议
(一)调动相关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追溯水平。黑龙江省大米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不仅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同时需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需要消费者的参与和监督。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黑龙江省大米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不仅产品能追回、问责,同时也能使得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重塑消费者的信心,保障入口大米的质量安全。通过大米追溯平台信息录入的培训,激发小农户、企业的主人翁意识,作为追溯平台信息录入的主体,从源头上杜绝信息的不准确。
(二)建立健全相关标准。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在链接国家统一追溯平台的基础上,寻找适合黑龙江省大米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信息采集、标码规则等标准规范,还要不断完善有关大米质量安全信息的采集制度,统一采集的方法、操作步骤及相关责任等,制定出黑龙江省大米独有的“身份证”。
(三)建立追溯平台抽检制度。针对不法分子伪造追溯二维码以及信息录入不准确等问题,实施追溯平台的抽检制度,对可追溯的黑龙江大米进行质量抽检,将抽检工作视为追溯平台监管的一项常规工作进行,加大政府监管力度的同时,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提升追溯平台的公信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韩晓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J].黑龙江粮食,2022(03).
[2]赵丙奇,章合杰.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的运行机理和实施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1(08).
[3]王硕,王海荣.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08).
[4]张智越.数字经济对广西制糖业的影响及广西经济转型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15).
[5]温涛,陈一明.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实践模式、现实障碍与突破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0(07).
[6]陈毅辉,洪碧云.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02).
[7]李国英.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赋能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J].现代化农业,2022(06).
[8]周天笑,祁紫冉,赵宁馨.中国近10年产品溯源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科技和产业,2022.22(09).
[9]陈杰,杨俊,吴军辉,等.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J].农学学报,2018.08(0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