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广西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第726期 作者:□文/刘泳杏1,2 杨 风2 杨 婧1,2 时间:2024/4/1 12:11:22 浏览:239次
  [提要]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居民健康需求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健康产业消费市场也迅速扩张。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西部重省,民族特色突出,长寿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丰富,是国内外著名旅游胜地,但健康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体系不完善、定位不明确、技术与管理落后等问题。本文从体系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四个方面对广西地区健康产业进行分析,探索健康产业发展创新之路,为广西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健康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多边代理困境视域下新创社会资本办医机构管理层激励扭曲与败德行为治理机制研究”(71864009);广西“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八桂学者经费资助(2020GXWFSAA57146);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变化趋势与健康促进策略研究”(2021ZJY1306)。通讯作者:杨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7月17日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以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健康产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供给、医药产品生产、“健康服务+”提供等与居民疾病治疗、健康促进相关的产业,健康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主体。健康产业在增强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增加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多样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后,国家趁热打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健康产业投资与消费;各地各级政府和企业机构积极响应,不断扩大健康产业的覆盖广度与发展深度,高端医疗、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休闲健身等领域进行融合实践与经验探索。
近年来,中国健康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多民族分散聚居等经济、人口的前提下,健康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了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快于西部内陆地区。珠三角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中部经济区由于人口密集、健康需求量大且多样,健康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广西地处中国西南地区,为多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产业链上一些要素资源不足,优势产业实力较弱,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差,产业经济效益弱化等问题的存在,健康产业总量与发展速度都弱于以上发达地区。广西健康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进行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通过健康产业体系、模式和管理的创新优化、创新环境营造,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科技创新的能力。
一、体系创新
中国的健康产业建设存在多地区同质化建设的现象,造成了内部竞争大,无法形成完整的健康产业体系。因此,广西政府需要统筹兼顾,从政策法规上给予指导与支持,形成完整的健康产业体系。
(一)完善健康产业政策体系。国内外健康产业相关文献中,对于健康产业尚未有明确统一的定义,研究者们仅对大健康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展开了多视域的研究,但对于大健康产业行业标准制定的研究仍然欠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将健康产业划分四个产业板块,分别为医疗、医药、健康服务、健身休闲运动,但并不能将所有与健康相关领域纳入其中,不可避免存在着监管缺失。与此同时,缺乏明确定义与统一行业标准的健康产业,影响着统计部门对健康产业的统计与评估,现行“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的统计范围无法对大健康理念下健康产业的相关种植、生产、销售、服务单位做到有效统计,因此无法客观评估健康产业的发展状况,影响了对健康产业发展的规划与预测。再者,健康产业覆盖面广,产业结构复杂,参与主体众多,学术界对健康产业发展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健康产业发展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平衡,阻碍了健康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健康产业法律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法律;设置健康产业行业标准,如准入标准、生产标准、经营准则、监督标准;加强政府在各健康行业领域的监察职责,建设由政府主导监管、行业自觉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制等。政府应宏观调控,进一步开放健康产业市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与参与主体,推动“健康+”行业的融合与创新,不断丰富和拓展健康产业的内涵与边界。
(二)调整健康产业结构和体系。2019年国家统计局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为分类基础,划分了健康产业范围,主要确定为13个大类,58个中类,92个小类。其中,13个大类中:1~8类均为服务业,9~12类为医疗相关器械制造业,13类为药材种植养殖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前健康产业主要以提供改善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的服务为主,辅以提供服务所需的设备制造与药材动植物养殖。有统计数据表明,欧美和其他地区发达国家的健康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在10%~15%之间,而中国健康产业比重仅在4%~5%,与美国、日本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较低,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较小。因此,自治区政府应根据本区的产业体系特色,推动健康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民族医学、生态旅游建设等产业相结合,进行健康生产活动、中药种植生产,提高在健康产业内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高科技在健康产业领域的融合应用,不断提升医疗相关器械制造的精密性与科技性,掌握关键技术和部分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技术,推动产业链的衔接。调整健康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能够降低健康产业生产的成本,并实现行业标准化的制定,有助于加速健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延长自治区健康产业链条长度和引导现有产业转型,稳步建设种植、生产、服务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健康产业体系。
二、模式创新
目前,中国健康产业的建设模式多自成一派,各地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发展模式造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利于形成良好内部竞争机制。因此,探索新的健康产业发展模式,学习国内外成功建设模式,开拓广西特色健康产业模式才是广西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处。
(一)探索健康产业建设模式。早在2013年,国家就逐步部署建设健康产业,目的在于将其建设成为国家支柱型产业。如鼓励健康服务业发展,将其作为“有效扩大就业、成为新经济的发力点、推动经济升级转型的重要抓手”,显示了健康产业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健康产业主要的发展模式多为政府引导型区域开发产业园,通过在政策与资源上的倾斜给予支持。自治区政府通过出台政策鼓励各市县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与风土人情,建设特色健康产业园、示范区,吸引有实力的企业率先进入健康产业建设,再吸引上下游的合作企业进入,如苏州环球国际健康产业园、成都国际医学城、英科医疗等建设成果。此外,健康产业内部竞争异常激烈,同质化建设使得区域健康产业核心竞争力弱,进而影响整个健康产业的对外核心竞争力。自治区政府需统一规划,为市县的健康产业发展指引方向,发挥地区的健康资源优势,市县联动,探索更多的健康产业建设模式。例如,通过划分以服务健康为中心、以资源整合为中心、以装备智能互联为中心、以民族医学知识共享为中心、以机构能力拓展为中心等模式建设健康产业。将各个市县建设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健康产业区,最终探索出具有广西速度和民族特色的健康产业模式。
(二)借鉴国外健康产业建设模式。欧美的发达国家,如瑞典的国家、地方协同构建国家健康产业建设模式,是在国家层面设立了瑞典创新署,对健康产业进行顶层设计;地方政府根据创新署的规划,推动落实健康产业创新项目。德国的健康产业发展是依靠政府对研发创新的实质性支持,政府高度重视研发经费投入,部门协同以及健康产业市场调节的资源聚集发展和人才培养等主要的核心要素建设。英国、美国现代医学发展悠久、生物医学研究深入、医药科研先进、医疗水平较高,逐渐形成以医学资源为主的集中健康产业发展模式。亚洲的经济发展水平较欧美国家低,主要发展的健康产业模式是药物生产与医疗、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模式。日本静冈医药谷的建设条件与广西地区相似,富集的自然资源结合东京的科研资源条件,联合富士山、伊豆温泉等建成“富士医药谷”,集健康、医疗、科研、养生、放松为一体的新型健康产业基地。自治区可以借鉴以上国家健康产业模式的成果经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研人才的引进培养,打造中药品制造中心、民族医学临床试验中心、生态医养结合中心,重点推动产业链中医药种植、研发与医疗技术等薄弱环节的发展,打造独具自治区特色的健康产业发展模式。
三、技术创新
目前国际上健康产业发展以医药行业发展为主,通过发展医药行业,再拓展健康产业边界,打造“医药制造+医疗+旅游”健康产业群。技术创新在健康产业领域也是以医药行业为先锋队,通过医疗卫生行业技术革新带动边界行业的革新与发展。
(一)融合通信技术与医疗卫生服务。5G通信技术是中国率先布局应用,在数据传输与储存上达到了世界一流的速度。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在推动医疗健康领域进入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医联网”时代。基于5G通信技术高速度、低延迟的基础特点,5G通信网络与人工智能结合,形成模拟人类的触觉、视觉和听觉等的感知信息。5G与触觉互联网在远程手术机器人中实现了实时控制指令和物理触觉信息的远程传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偏远地区在资源和技术上的不足,同时通过医联体的搭建将高级诊疗活动服务至基层。智慧医疗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通信技术的支持,智能手机进行预约与自助就诊,大大简化了就医服务流程,提高了诊疗的效率。此外,医药生产、零售产业也发生了大变革,中药的种植加工生产是自治区特色产业,电商销售平台作为药品销售的重要终端,将迎来新的发展浪潮。超微粉碎技术、超临界流体技术、双效热回流提取技术在中药生产领域的应用,中国的中药片饮也逐步走向规模化、智能化的生产。广西地区中药种植面积大,玉林市是全国第三大中药材专业市场,也是中药材主产区之一,5G技术下的“物联网” “区块链”更是为中药材的生产销售提供支持。电商销售链条服务实现信息共享、产品共享、服务共享、用户共享,实现处方在线流转与审核,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药品购买服务。
(二)把握边界产业的技术机遇。2020年,广西健康产业规模4,037亿元,自治区医药产业细分市场占比接近50%,健康养老产业细分市场占比为32%,保健品产业占比5%,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占比最小,仅为3%。除自治区医药产业,其他健康产业市场潜力同样巨大,相当多的新兴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健康养老、民族医学、商业保险、健身美容、互联网医疗、生态旅游等市场必将成为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广西地区自然风景优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近年来,不少北方居民南迁至桂林柳州地区,购置房产,安居养老,但新兴养老科技企业总量严重不足,健康养老产品市场供不应求,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对呼叫报警定位系统、医疗与健康数据设备、穿戴设备无线健康监测设备表示感兴趣。因此,健康产业发展应充分开发长寿文化资源与打造国际旅游品牌,将智能设备与养老产业相结合,人工智能与健康养老相结合。同时,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收入、消费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掌握用户的消费需求与喜好,并推送符合其需求的健康产品。此外,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普遍提高与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互联网保险行业具备了政策红利、技术支撑与市场需求三大发展要素,互联网保险市场发展一路向好。2020年互联网健康保险成交额持续增长,并且互联网人身商业保险所占比例提升到17.80%,保费规模增长近36倍。鼓励科技创新,提高健康产业内的科技水平,促进健康边际产业与医药健康产业的融合,不断完善和拓展健康产业链。
四、管理创新
健康产业发展,还需在管理上进行创新,管理活动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健康产业具有维护健康和发展经济并重的双属性,由此决定其生产目的兼备促进居民健康与促进经济增长。
(一)更新健康产业管理新理念。项目管理是企业成立的项目运营部,将一个项目分解为不同的子项目,使得该项目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目标,过程中强调的是时间、成本、质量的一种新型企业管理方法。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专门从事健康产业的子公司,主要采用的是在原有的职能管理体系上引入项目化运营的管理机制,通过组织体系、基础建设、分级管理、项目评价与成果应用、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企业管理。此外,绿色管理理念也是中国健康产业发展中必须坚持的指导理念。国家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把绿色发展观充分融合到企业文化中,以确保健康产业企业绿色管理方案的贯彻实施。自治区健康产业发展应引入项目与绿色管理理念,提高产业发展各阶段的效率与可持续发展性,更有利于健康产业企业长足的发展和培养忠实客户、节本降耗、进行管理创新及技术创新。坚持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营销,将环保可持续发展贯彻在产品生产的每一步,明确发展方向、计划。
(二)兼顾健康产业经济性与公益性。2016~2020年国家大健康市场规模由3.2万亿元增至7.4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3%。据预测,到2050年,健康养老消费金额超100万亿元,占国家GDP比重约为33%,健康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现已有目共睹。健康产业区别于一般产业的根本属性是其兼具市场经济属性和社会公益属性,在促进健康产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必须兼顾其社会性的特点,需要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健康产业的本质作用是维护和提高居民健康,满足居民健康需求是健康产业发展的直接现实动力与价值体现。自治区政府需完善健康产业监管机制与法律,避免出现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公益的“伪健康产业产品”,为健康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重区,长寿村、长寿县更是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因此,更应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搭乘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东风,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1+11”系列政策落地,推动形成健康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1.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桂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子潞.健康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溢出效应模型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9(04).
[2]王昊,张毓辉,王秀峰,等.我国民族地区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战略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8.37(03).
[3]潘为华,贺正楚,潘红玉.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产业链和产业体系构建的视角[J].科学决策,2021(03).
[4]邹永红,蒋志华,陈智,等.构建健康产业统计体系的思路[J].中国统计,2019(10).
[5]谢琳艺,苏金婷,何慧敏.“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广西健康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3.39(01).
[6]金媛媛,王淑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旅游产业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20.36(01).
[7]杨玲.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2(04).
[8]肖丽萍,郑阳阳,万宠菊.瑞典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竞争力分析对云南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7(25).
[9]倪郭明,朱菊萍,李思慧.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卫生经济研究,2018(12).
[10]陈志恒,丁小宸.日本健康产业发展的动因与影响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8.37(04).
[11]赵婷,刘晓秋.5G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研究,2021.37(11).
[12]黄庄霖,王惠颖.中药制剂生产技术现代化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21.33(10).
[13]马剑平,戴艳平.健康养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以广西为例[J].学术论坛,2016.39(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704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