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甘肃革命老区文旅产业发展探析 |
第726期 作者:□文/郭威威 马永祥 陈晓慧 时间:2024/4/1 12:18:06 浏览:209次 |
[提要] 以庆阳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访谈等方法,从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岐伯文化与旅游融合视角对甘肃革命老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分析文旅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庆阳资源禀赋及发展实际,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甘肃革命老区;文旅产业;文旅融合
基金项目:2022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编号:2022YB121);2023年高校教师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23A-138)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7月14日
旅游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更高层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要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革命老区文旅融合的困境、发展路径、创新模式等研究热点经久不衰。胡长生、李响、吴志才等结合发展同质化严重、旅游资源分布分散、资源发掘深度够、服务能力不足、人才匮乏、忽视内涵建设与组织运营等问题,提出差异化发展、提升基础服务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创新平台运维思想等发展对策。庆阳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在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现代化、传播区域特色文化、增强群众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甘肃革命老区文旅产业发展基础
(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庆阳是最早建立武装力量的地方,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是土地革命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是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打响陇东红色革命第一枪的太白起义旧址、红军长征最后一役的环县山城堡战役旧址、正宁宫和的邓小平旧居、正宁南邑的习仲勋故居、镇原三岔的毛泽东故居、陕甘宁省委省政府遗址、“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及各类纪念馆、博物馆37家,红色遗址遗迹200多处,是老一辈革命家转战南北,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印记,是我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人缅怀先烈丰功伟绩、激发革命斗志的精神支柱。
(二)农耕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作为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庆阳盛产玉米、小麦、荞麦、油料、燕麦、小米、黄豆等,素有“陇东粮仓”之称;是全省耕地面积较大的市州之一,位居全省第二,占比12.6%;更是周先祖不窋开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农耕文化传承几千年,被誉为华夏远古农业的“北方摇篮”,文化底蕴深厚。2002年,庆阳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周祖农耕文化之乡”。时至今日,公刘庙、周祖陵、公刘邑、不窋城、后稷台等,仍然记载、传唱着周祖农耕精神和农耕文明。
(三)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庆阳是“民俗之乡”,香包、陇绣、剪纸、道情皮影和陇东民歌被誉为庆阳“五绝”。“环县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香包刺绣” “民间剪纸” “唢呐” “窑洞民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城市对外交流文化名片——香包、走进国家艺术殿堂的民间剪纸、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瑰宝——唢呐、北方住宿文明源头——窑洞营造技艺以及唱遍全国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等庆阳革命歌曲,这些特色鲜明的庆阳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逐渐得到了各级组织的认可和肯定,并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对其进行保护和大力传承。现有非遗传习所42个,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处,为庆阳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夯实了发展基础。
(四)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庆阳经历五千年的岐黄中医药文化,是中医鼻祖岐伯的诞生地,是岐黄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医学元典《黄帝内经》成书之地,文化内涵深厚,历史悠长。近年来,先后建成了岐伯中医院和岐黄中医特色疗法与养生保健中心、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岐伯圣景区、《黄帝内经》千家碑林,以及广泛种植并分布在庆阳各县区的甘草、丹参、生地、牛蒡子、黄芪、秦艽、柴胡、板蓝根、大黄等70余种特色中草药,为庆阳发展岐黄中医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甘肃革命老区文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整合能力弱。当前,庆阳在旅游发展中存在文旅产业融合度低、空间规划布局能力较差等突出问题。一方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各自独立发展,文旅产业融合度较低。旅游业中彰显庆阳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岐黄中医文化的元素明显不足,文化产业没有很好地融入到旅游产业中进行宣传推介,除南梁红色旅游景区、庆城周祖陵景区、西峰龙栖谷旅游景区、环县环州故城景区等4A级景区能融合有限的文化因素外,其他各景区文化因素融入极其有限。另一方面庆阳地区红色资源丰富,景点数量众多,但各个景区规模小,分布相对分散,独立经营、各自为政特征明显,缺乏整体规划设计,没有规划形成较有吸引力的旅游路线。
(二)资源开发深度不足。甘肃革命老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包括仰韶文化大型聚落遗址——南佐遗址、正宁黄帝陵“衣冠冢”等历史文化资源“寻根探祖”价值挖掘不足,旅游潜力开发有限。庆阳各县区对于旅游资源只重视量的积累,忽视了质的开发,内容上重复性建设、同质化发展,导致景区吸引力明显不足。南梁红色旅游景区及绝大多数景点都实行的是自主参观模式,更多的依靠雕像、图文、解说等方式来展现文化资源,游客体验感较差。
(三)文旅融合体制机制不完善。文旅融合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协调金融、交通、餐饮、建筑设计、气象、发展规划等多个部门或单位,但就目前而言,部门之间沟通少、合作少,甚至出现相互扯皮或推诿责任的情况。政府没有牵头制定促进文旅融合的指导意见或法律法规,也没有成立可以协调各方的专门部门统筹文旅融合发展,从组织机构和制度上,没有形成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合力。
(四)宣传效果欠佳。庆阳对其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的宣传重视不够,宣传方式单一,宣传渠道有限。当前,各景区自发通过抖音、快手、微信朋友圈等受大众化受众媒体对各自景区进行了全天候、无差别、全覆盖式宣传,但各景区对其特色凝练不足,宣传推介各自为政,缺乏联动合作,招揽的宣传大使专业水平有限,宣传效果欠佳。除4A级及个别旅游景区外,大部分景区网站功能单一,且没有与携程、去哪、飞猪等大型旅游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境外游客获取景区旅游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
(五)专业人才匮乏。调查发现,除4A级及个别旅游景区外,各景区从业人员普遍为当地失地农民或个体工商户,旅游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服务理念欠缺,景区周边及内部餐饮、住宿、购物价格随意,管理混乱,不利于对外树立“真善美”的景区形象和朴实纯真的老区人民形象。除此之外,政府长期以来对于专家型、技术型人才重视不足,提供的薪酬福利待遇仅能体现普通人力成本价值,不能体现专家型、技术型人才的真正价值,导致人才外流、“孔雀东南飞”成为常态,人才返乡回馈当地文旅发展的现象凤毛麟角。据某些4A级景区管理人员反馈,招聘并培育合格的解说员尚存在难度,更何谈引进能够规划景区发展、设计景区产品服务、进行景区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六)配套设施不健全。旅游是一个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收时间长的产业。近年来,庆阳各市县的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22更是突破200亿元大关,但面对旅游产业链相关产业巨额历史欠账,仍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据了解,为提升城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庆阳市各县区地方债务金额大、比例高、负担重,大量规划在建的文旅项目主要依赖招商引资,政府能够投入的资金极其有限。受经济和纵横交错、跌宕起伏的山川原峁沟梁条件影响,庆阳各县区间交通不便利,路况相对较差,通行方式依赖大巴、轿车等中高速交通工具,高铁、飞机等高速直达景点的方式极其有限,交通是制约庆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可逾越的客观存在。另外,餐饮、住宿、信息及相关旅游产业配套设施发展滞后,趣味性、体验性特色旅游项目匮乏,庆阳文旅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
三、甘肃革命老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一)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打造文旅发展新模式
1、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融合模式。庆阳的革命遗迹遗址多,开发价值大,应充分挖掘发展潜力,以革命老区红色元素为主题,提升红色旅游品质,推进红色娱乐项目多业态发展,创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历史事迹影视或专题作品,推出具有红色意义的旅游纪念文化产品,打造红色旅游产业链,形成围绕南梁红色教育基地传承弘扬“南梁精神”、做大做强“红色南梁”文化旅游品牌,形成“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2、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模式。庆阳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推进农耕文化与乡村特色旅游融合发展,有丰富的农耕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只有在乡村旅游中融入农耕文化,乡村旅游才有了灵魂,农耕文化才有了躯体。要把握好旅游市场需求规律,拓展旅游的研学功能,聚焦游客体验,塑造趣味性浓、体验参与感强的个性化特色农耕文化旅游品牌,推动乡村旅游深化发展。要把革命老区独特的、淳朴的精神面貌通过乡村旅游展现给更多的游客,让游客将庆阳这边红色热土、岐黄故里、周祖圣地的真诚、热情记得住、忆得起、传得久远,让青少年在游中立德、启智、悦心、尚美、健体。
3、中医药文化与康养旅游融合模式。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健康中国”主题日益突出,为康养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庆阳作为岐伯故里,有着五千年的岐黄中医药文化,在推进中医文化与康养旅游融合方面大有作为。要探索完善乡村医药康养旅游模式,丰富面向孤寡老人的中医治疗、健体、康养、按摩、临终关怀等产品或服务类型,让更多的农村老人享受到更加公平的养老服务。要打造康养旅游产业链,广泛借鉴杭州胡庆余堂、北京同仁堂等老牌中医文化品牌发展庆阳中医康养产业,延长中医养生、康养、理疗产业链,拓宽中医服务半径和范围,创建“全国岐黄中医药文化名城”。
(二)提高资源开发力度,健全文旅产业链。必须坚持保护传承第一,开发利用第二,先规划后开发的基本原则发展旅游。对于未开发的资源,应该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群众开发意愿,既注重近期经济利益,又时时刻刻不忘远期社会生态效益,广泛调动群众积极性,让群众在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推进红色文化、中医药文化、农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已开发的,需要突出发展重点和凝练特色,打造功能更加完善的旅游产业链,发动大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旅游产业成为惠及民生的富民产业。同时,要围绕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特性,整合旅游资源,规划更加合理且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的旅游路线,编织旅游网,落实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三)完善体制机制,助推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完善体制机制,就要把涉及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相关部门联系起来,统筹协调文化旅游的资源配置、规划设计、机构设置、服务监管,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要健全文化旅游工作机制,成立统筹文旅融合发展的组织机构或牵头组织,促进文化旅游相关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综合交流。健全文化和旅游信息服务机制,实现信息的收集、发布、共享,提供多层次文化旅游信息查询和预订服务,全面提升文化旅游现代化服务水平。
(四)加强景点精准靶向宣传,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可复返,要想提高甘肃革命老区文旅获客率和知名度,必须用好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推介。要借助网络、电视广告、宣传旅游手册、学术研讨会和影视作品等方式,突出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岐黄中医文化特色,锁定目标群体精准定位,用好目标群体喜闻乐见的宣传媒介进行靶向宣传和精准推介,营造文化氛围,强化口碑营销,增强景区与游客的互动,重视持续改进景区内容建设,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吸引国内外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游客来庆体验革命老区文旅魅力。
(五)着力引才聚才,提升文旅产业形象。经验表明,掌握最新前沿科技的人才是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沿海各大发达城市特别重视高学历、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作,反观内地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对人才引入重视不够,设计的工资增长、职称评审、职位晋级等制度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对庆阳各县区来说,要发展文旅产业,政府必须重视文旅人才引进工作,建立健全文旅领军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文旅人才经济待遇、社会地位系列保障制度,注重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让人才在文旅产业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尊重。要深化校地合作,通过组织文旅高质量发展研学活动、文旅创意产品设计与文旅技能提升竞技活动,引导陇东学院、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及各县区的职业中专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围绕庆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设置专业,鼓励应往届大学生在庆阳就业、创业、落户,并给以购房优惠政策。同时,盘活现有人才存量资源,通过请进专家培训和组织人员外出参考学习、进修、研讨,改善文旅服务理念,提高文旅人才队伍素质,提升文旅产业形象。
(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文旅发展基础。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普遍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是制约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要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资重大文旅项目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庆阳市各旅游目的地餐饮、住宿、交通、网络信息等基础设施设备和商业、娱乐等配套设施,加快构建连接庆阳市各重点景区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交通网络,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岐黄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游乐园,夯实庆阳文旅发展软硬件基础。
(作者单位:陇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雄青,胡长生.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江西的视角[J].企业经济,2020.39(11).
[2]吴志才,黄诗卉,张凌媛.数字人文:红色旅游发展的新路径[J].旅游学刊,2021.36(06).
[3]李响.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文旅融合的困境与路径[J].学术交流,2021(07).
[4]张梦瑶.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文旅融合的困境与路径[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2.32(04).
[5]刘玉霞.论文旅融合理念下的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J].经济师,2021(07).
[6]张祝平.以文旅融合理念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形成逻辑与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21(07).
[7]詹绍文,李明悦,李今今.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科学与管理,2021.41(04).
[8]罗中华,云立新,王志宏,李靖,张翔.甘肃省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02).
[9]谢海平.甘肃南梁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2.
[10]张苗苗.甘肃陇东地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2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