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辽东乡村生态经济发展策略
第726期 作者:□文/高凤岩1 刘 军2 时间:2024/4/1 12:20:56 浏览:240次
  [提要]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辽东乡村在生态经济体系建设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乡村环境资源被严重破坏、缺乏农业生态技术、乡村资源环境管理体系不完善、生态发展理念薄弱、生态产业发展缓慢、高附加值产品少等问题,严重制约辽东生态经济区的进一步建设。本文从乡村振兴视角提出乡村发展生态经济相关策略。
关键词:辽东;生态经济;乡村振兴;发展策略
基金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辽东绿色经济区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22BJY025);2022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项目:“江苏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2SYB-078);2021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面上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辽西北教育振兴问题研究”(项目编号:LJKR043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8月2日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号召,并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辽东是我国东北地区东部的生态屏障,具有天然的绿色资源禀赋。辽东地区乡村土地面积辽阔,是生态资源的集聚地,乡村经济的绿色发展不仅是促进辽东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区的主体和应有之义。
一、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成效
辽东地区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特点,山多地少,森林面积占全省的70%,天然草原面积占全省的78%,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是辽宁省水分涵养林和木材林的重要生产基地,是东北东南部天然的绿色屏障。为发展养殖业、中草药、柞蚕丝业、林业、生态旅游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近几年,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辽东地区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积极推动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因地制宜地培育食用菌、柞蚕养殖等传统产业发展,全力发展休闲农业、岫岩玉开采与加工、生态文旅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进行封山育林、河流整治等工作,为实现生态环保、绿色发展夯实基础。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积极推进以食用菌、中草药、蓝莓果品、优质稻米等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充分保护大伙房水库水源涵养地,大力发展全域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努力将新宾满族自治县打造成沈阳市、抚顺市的休闲旅游后花园。
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坚持走“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引进中药材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农户,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进程,走中药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道路,打造东北中草药的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
抚顺市抚顺县建立农业示范园区,积极推进生态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高科技农业的持续发展,努力打造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本溪市全力构建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发展体系,以桓仁县和本溪县为主体,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示范区、生态体制改革试验区,促进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资源开发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丹东凤城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加强水源保护区建设,加速生态产业转型,努力将凤城打造成辽宁的“文化旅游名城和健康名城”。
丹东市宽甸县着力建设东北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区、绿色低碳工业发展示范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集聚区、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确保青山绿水永续利用。
铁岭市西丰县坚持做好“生态、健康、数字”三个方面。以柞蚕、食用菌、鹿、中草药、黄牛、绿色果蔬等特色种养产业发展为基础。持续开展青山绿水工程,统筹治理山水林田湖,创建生态西丰、健康西丰、数字西丰。
综上可见,辽东域内乡村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各县市在构建多元化乡村生态经济体系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但在发展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实现绿色生态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兴旺,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努力和深入研究。
二、辽东乡村生态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为了对辽东生态经济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研究,调研组对辽东域内乡村进行了深入地走访和调研,发现辽东乡村在生态经济发展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民众文化水平较低,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尚未被农民广泛认可。建设生态经济体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依赖有知识、有能力、懂环保的人才共同进行生态化社会建设。但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虽然各级政府持续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大力宣传生态环保观念,但是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生态经济推广热情不高,对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长远性认识不够深入,使得诸多具有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资源、增加培肥地力等功能的技术难以落地实施,生态农业发展缓慢。
(二)乡村环境资源破坏严重。长久以来,乡村地区过于看重经济发展,实施粗放型生产方式,而忽视环境资源保护,使乡村环境资源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农村耕地数量减少,土壤用养失衡、肥力下降,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实现乡村经济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城镇的工业化生产也大量进入乡村,导致水资源、土地资源、空气资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特别是工业废水、废弃物等有害化学元素和重金属进入食品生产产业链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缺乏生态农业技术及推广体系。熟练的生态农业技术及推广体系应用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条件。首先,辽东地区存在着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等问题,阻碍了农业领域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其次,农业科技人员较少,队伍分散,人才储备不足,基层科技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缺少高水平专业农业技术团队;最后,辽东地区在提升粮食产量方面主要还是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对于符合生态学的生物防治技术、良种培育技术用之甚少,导致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生态问题难以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解决。
(四)乡村资源环境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当前,辽东地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乡村经济的发展,造成生态环境如土地、水源等日益遭到破坏,无法有序推进生态经济发展进程。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科学的资源管理制度;二是对生态经济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不准,没有科学有效地利用乡村耕地、林地、湿地、草原资源;三是乡村生态经济发展策略缺乏市场适应性,缺乏规范性的生态经济发展制度保障。
(五)生态产业发展缓慢,高附加值产品少。生态产业既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又是乡村产业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辽东地区生态农业、林业和旅游业有了初步的发展,但是总体生态产业发展水平低,产业链短,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出现,粗加工、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生态经济发展进程缓慢,任重道远。
三、发展生态经济,推进辽东乡村振兴
根据辽东域内乡村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结合辽东区域的具体情况,调研组提出了六项策略,以促进辽东地区生态经济发展。
(一)广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经济,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底线,应将绿色经营与管理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其中,以绿色经济为导向,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达到平衡,逐步实现生态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当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产生矛盾的时候,要看重长远的生态效益,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宁要绿色可持续发展,不要短期经济利益。将生态美、生活富融入到经济发展之中,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二)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政府部门应当自觉加强环境治理,保障生态农业发展。首先,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完善生态管理平台,通过技术手段科学处理农业废弃物。其次,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如,加强污水处理,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建立沼气池,将农村废弃物转化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资源。再次,实施生态补偿制度,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补偿和滋养遭受破坏的农业土地,激发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最后,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植树造林,建设美丽乡村,实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夯实生态农业的发展环境。
(三)坚持走品牌强农、质量兴农、绿色富农之路,保持农业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生态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与市场相衔接,市场经济需要农业产品的品牌化、优质化和生态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重视资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关系,坚持以辽东特色农业经济为中心,开发具备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将中草药、柞蚕、菌菇特色水果、特色水产、特色中药材、农业休闲等特色产品建成优势产业;必须大力推动实现品牌化的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做大做优做强生态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生态农业经济效益;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开发更多种类的生态农业产品,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形成绿色、环保的产品特色,提升市场竞争力;必须立足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工业、服务业反哺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生态农业逐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必须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引领和带动农产品规范化生产。
(四)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产业结构调整,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辽东地区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环境资源为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生态产业结构;二是要合理运用农村自然资源,侧重发展与绿水青山相关联的生态产业,如生态旅游、健康养生、林下经济等,逐步实现乡村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三是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方向,大力发展产业联盟、新兴经济体、农村合作社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地方新兴生态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坚持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科技是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要深入了解新兴农业技术,重视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助力作用。一是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将高科技人才引向农业生产第一线,加强对生产技术培训力度,提升农民使用科技的生产水平。二是加大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政府部门应优化农业科技投入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加强监管,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新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促进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实现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资源消耗,改良土壤,减少化学产品使用。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推动生态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六)建立生态管理长效机制,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政府部门要注重持续推动乡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建立乡村生态信用可追溯制度、乡村生态资源全面调查制度、乡村生态资源产权制度、乡村生态监管制度、乡村生态补偿制度、生态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生态需求表达与统一评价制度、动态监测制度、乡村金融制度、生态污染防治制度等生态管理长效机制。同时,根据新形势、新变化,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明确主体责任,加大生态环境的执法力度,提升执法水平,严肃执法监督,充分发挥生态治理保障作用,为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长效机制。
(七)健全生态农业发展激励机制,促进乡村生态经济振兴。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和健全生态农业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学习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首先,加强顶层财税管理制度设计,满足市场调控需要,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采取加大农田建设补贴,减免相关农业税收,增加生态农业贷款力度,建立生态农业补偿机制,增加生态开发用地等措施,优化生态农业激励政策,增加农民生态经营收入。其次,提高生态农业人才的工资福利,配置生态农业人才。最后,加大环保资金财政支持力度,设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生态产业平台等专项资金,强化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资金支撑。
综上,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须坚持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理念,不断优化和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生态农业特色化,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走品牌强农、质量兴农、绿色富农之路,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1.东北财经大学;2.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翠艳.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2).
[2]杨竟艺.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2).
[3]李娜.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生态旅游的创新发展[J].旅游与摄影,2020(24).
[4]谭瑛.经济新思维视域下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8(11).
[5]邓敏.乡村绿色发展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9(09).
[6]肖海燕.乡村振兴视域下秦皇岛抚宁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0(07).
[7]黄志华.发展生态农业对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性[J].南方农机,2020.51(10).
[8]朱进勇.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04).
[9]马春华.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710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