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热点及展望 |
第726期 作者:□文/梁海敏 时间:2024/4/1 12:27:28 浏览:231次 |
[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历史结晶,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有助于全面把握该领域研究现状。本文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式现代化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以识别该领域研究主体、热点及趋势。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知识图谱;CiteSpace软件
基金项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YJSJ23015)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7月25日
引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带领人民在中国大地上书写的新篇章,深刻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内涵特征和实践路向,成功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进一步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图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心任务,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于自身国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展现了党和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本研究数据来源为CNKI数据库,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或者“关键词”进行检索,来源类别为“CSSCI”,检索时间范围设定为2012~2022年,截止时间为2022年10月24日。通过人工剔除会议、书评等非研究性文献后,共获得1,093条文献题录数据,基本涵盖该领域主要研究成果。
本研究将主要基于所获取的文献题录数据信息展开分析。在进入CiteSpace运行阶段前设置其参数范围,如时间区域为2012~2022年,时间切片为1年,阈值选择为“TOP 50”,网络裁剪采用“寻径裁剪”和“合并整体网络”。基于上述参数设置,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工具以直观图谱形式呈现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全方位、立体式把握该领域核心研究主体、研究热点及动态发展趋势。
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主体分析
统计分析研究文献作者和机构的发文量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运行CiteSpace软件,将节点类型设置为“作者”,绘制作者共现图谱,见图1。统计发现,检索文献中共1,238位作者,根据普莱斯公式(M=0.749×■)计算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即M=0.749×■=0.749×■≈2.48,其中■代表核心作者最高发文量。为此,将M取成整数2,发文量大于等于M即定为核心作者。统计发现,发文量为2篇及以上的作者共194位,占比15.7%;3篇及以上的作者共60位,占比4.8%;5篇及以上的作者共18位,占比1.5%,分别为:胡鞍钢(11篇)、吴忠民(11篇)、韩喜平(8篇)、董慧(7篇)、蒋永穆(6篇)、张占斌(6篇)、齐卫平(5篇)等。由图1可知,作者共现图谱整体上呈现少部分集中、大部分分散趋势,最大合作团队是以16位作者如刘大伟、何春、崔吉芳等人组成的团队;其他则是以张占斌、韩喜平等为核心的小规模研究群体。(图1)
文献研究机构的不同发文量代表其在领域内的不同研究水平。运行CiteSpace软件,将节点类型设置为“机构”,绘制机构共现图谱,见图2。统计发现,当前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领域的主要机构以高等院校、研究所为主,二级学术研究机构共742家,发文量较高的研究机构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篇)、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6篇)、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3篇)、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1篇)、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篇)等。综上,从发文量上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文数量最多,截止到检索时间为21篇,表明该机构在领域中具有较高影响力。从合作力度上看,图谱中呈现出小规模合作关系,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中心的规模较为突出,同时也有相对比较分散独立的研究机构,多数是从属于各高校的二级学院为主。(图2)
三、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热点、主题及趋势
(一)研究热点分析。关键词代表文章的研究主题和核心内容,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高频关键词有助于清晰直观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运行CiteSpace软件,将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绘制关键词共现频次图谱,见图3。统计发现,“中国式现代化”领域(2012~2022年)共1,302个关键词,其中37个关键词频次大于等于10,高频关键词有:现代化(233次)、中国式现代化(169次)、中国共产党(163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85次)、国家治理(69次)、人类文明新形态(66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7次)、共同富裕(56次)、农业现代化(38次)等,均为“中国式现代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图3)
(二)研究趋势分析。关键词时区图谱可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领域的演变趋势和发展方向。运行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时区图谱,见图4。观察图谱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不断扩展和延伸,在学术界呈现多元化、多样化态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图4)
第一个阶段:2012~2017年。该阶段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国家治理现代化” “新发展理念”等关键词居多。
现代化不是一个固定抽象化概念,而是一个渐进式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不断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对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认知、战略规划、实践部署上进一步成熟丰富,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指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一重要部署蕴含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性节点,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奠定了雄厚的现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刻把握现代化发展机遇,持续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有关“国家治理”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出“国家治理”与“现代化”有机统一的关系,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升至制度层面,其理论创新程度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随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新发展理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发展动力,构建具体科学的理论引导和行动指南。
第二个阶段:2018~2020年。该阶段研究热点主要围绕“新时代” “乡村振兴” “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关键词居多。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立足实际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均衡发展模式。新时代,党中央对现代化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安排,提出“两步走”战略部署,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阐明新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部署,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现代化的落脚点。同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亿万农民生活生产问题作出重要指导规划。实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阐明党中央立足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幸福生活作为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个阶段:2021~2022年。该阶段研究热潮持续升温,研究热点话题不断增加,学术界主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新发展阶段” “人类文明新形态” “共同富裕”等关键词研究。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探寻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史。当前,学术界在学理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更加明确、聚焦,对其从内涵外延、路径选择、价值指向层面都日益成熟和完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全党全国聚焦的核心议题之一,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不断深化,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借鉴的范本。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有效规避了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实现了以“人民逻辑”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正逐步趋向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开启了人类社会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世界各国展现出从一个积贫积弱跃升至繁荣富强的壮阔征程,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致力于构建共荣共生共享的美好社会形态,对世界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研究主题分析。关键词聚类图谱能够把共现基础上的关键词进行提炼和整合,进而把握该领域研究主题及其内在联系。运行CiteSpace软件,将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随后运行“自动聚类”及“时间线”指令,绘制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见图5。通过统计,在聚类时间线图谱右侧中呈现出10个聚类,分别为:“#0现代化” “#1新形态” “#2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3中国共产党” “#4共同富裕” “#5国家治理现代化” “#6人类命运共同体” “#7马克思主义” “#8乡村振兴” “#9农业现代化”。总体而言,这十大主题基本涵盖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式现代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具体可分为两大类。(图5)
第一大类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研究(#0现代化、#1新形态、#2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3中国共产党、#6人类命运共同体)。“现代化”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体现出社会结构及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性转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进程中接续奋斗提出的重要命题,是“四个现代化”概念的发展与深化。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四个现代化”和“两步走”战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逻辑起点在于明确生产力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要性,随后进一步提出具体可行的“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精准分析,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系统阐释和战略思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深刻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五大鲜明特征,从其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和价值旨归,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发展的成功范式。纵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走的现代化模式,是一条无止境地榨取剩余价值、暴力掠夺、生态危机重重的现代化之路。而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平、共享、自由、和谐为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了《共产党宣言》所提及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拓宽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场域,为人类追求美好社会制度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系统科学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深入解读,是党的现代化理论系统集成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断从被动式走向主动式、现代化单一发展走向全面高质量发展、外源式发展走向内生性发展,顺应了三大历史规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指引了人类命运与共的现代文明发展,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二大类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研究(#4共同富裕、#5国家治理现代化、#8乡村振兴、#9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指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初期直至今日,其发展走向并非在一维向度上追求工业化或物质化,而是全方位多维度发展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建设初期,农业现代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密切相关。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精准研判经济发展阶段中进一步强调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指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快更好步入农业现代化高质量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工农互补,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农业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指明发展方向。农业强国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层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劲动力与坚实基础。
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重要历史节点,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以更好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朝着正确方向迈出坚实步伐。在制度层面,应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现代化发展动能;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新发展理念,为奋力推进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阶段提供价值指引;在社会建设上,要树牢人民至上理念,积极有效化解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持续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文化建设上,应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底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在生态建设上,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理念,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用自身实践范例成功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与人民性,既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又顺应国情民意的需要,破解了世界现代化模式发展的时代课题。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1,093篇核心和CSSCI“中国式现代化”相关文献(2012~2022年)为研究样本,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对该领域当前研究现状进行直观全面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从作者和机构共现图谱中能够得出该领域核心研究主体。高发文作者为胡鞍钢、吴忠民、韩喜平、张占斌等。高发文机构主要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由此可知,大多数研究作者及机构处于独立零散状态,在未来研究中应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实现多维度研究,以期丰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角度和内容。第二,从关键词共现图谱中能够挖掘出该领域研究的高频热点。高频关键词为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等,主要是以“现代化”为中心发散出不同阶段的主题热点词。第三,从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和时区图谱中能够直观揭示出该领域的主题演进和趋势。由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可知,研究热点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共同富裕、农业现代化等。由关键词时区图谱可知,发展前沿趋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同富裕等。
(二)展望。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结果,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热点和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当前研究角度、内容较为多样化、系统化。但是,也应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在具体内容、创新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对未来研究提出以下展望:第一,加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逻辑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特权思维,终结了单一的现代化理论,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中展现出光明前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具体路径选择和文明发展形式,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演进的阶段性成果。未来应加强从人类文明发展角度厘清二者间的内在关系,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能够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系统论证缘由、路径及意义,不断完善和丰富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话语体系研究。第二,构建系统完整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话语体系,深入总结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原创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结合体,涵盖政治、经济、民生、文化、生态等领域,要加强全方位领域研究,将其理论特质用具体实践要求转化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论体系,从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更具系统性、完整性。同时,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从“两个结合”本质内涵中剖析其实践逻辑和文化底蕴,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逻辑内核,以不断总结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原创性贡献。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马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演进及前瞻[J].历史研究,2021(06).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