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高校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研究
第727期 作者:□文/魏丽玲 黄海翔 朱允悌 时间:2024/4/16 14:50:43 浏览:179次
  [提要] 近年来,高校不断加大对仪器设备的经费投入力度,这对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高校仪器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对于有效缓解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压力,进一步提升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的保障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基金项目:2022年江苏省高校实验室研究会立项资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S2022YB0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8月15日
高校仪器设备在科研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仪器设备是科研创新的基础工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实验、实践的平台,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优质的仪器设备能够提高实验效果、加速科研进程,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在教学中,仪器设备能够直观地展示知识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围绕这一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高校不断加大对仪器设备的经费投入力度,高校仪器设备的总量规模随之快速增长,越来越多高校仪器设备总值占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的比例几乎达到一半以上,这对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当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都处在一个信息化社会中,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仪器设备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一、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在仪器设备从采购到报废的整个使用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延长设备的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并实现设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该管理理论旨在通过全面的管理手段,使得仪器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得到科学、高效的管理,从而为高校科研和教学提供良好的支持。仪器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仪器设备准备期的管理、仪器设备采购建账期的管理、仪器设备使用期的管理、仪器设备处置期的管理。
(一)仪器设备准备期管理。仪器设备准备期管理又称为仪器设备前期管理或“孕育”期管理,是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起点,包括仪器设备需求配置论证、可行性研究、采购资金落实等环节,以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仪器设备准备期管理这个阶段对于仪器设备来说至关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仪器设备的质量和水平。做好准备期管理工作,对于提高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率、避免重复购置造成资金浪费、确保仪器设备质量和使用效果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二)仪器设备采购建账期管理。仪器设备采购建账期管理又称为仪器设备中期管理或“生产”期管理,包括仪器设备招标采购、合同签订、安装调试、验收建账等环节。仪器设备采购建账期管理为今后仪器设备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仪器设备使用期管理。使用期的管理是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环节,包括仪器设备的投入使用、更新改造、维修保养、开放共享、使用效益评价等方面的管理。仪器设备使用期的管理具有管理繁琐、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它会占据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仪器设备全生命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做好仪器设备使用期的管理工作,对于充分发挥仪器设备最大效能、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四)仪器设备处置期管理。仪器设备处置期管理又称为仪器设备后期管理或“死亡”期管理,是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终点,包括仪器设备调剂调拨、报废、丢失、出售、转让、置换等形式的鉴定审批、仪器设备报废处置、报废再利用等方面的管理。做好处置期管理工作,可以杜绝闲置浪费、有效减少闲置资产的损失,尤其是仪器设备处置可以将闲置和报废设备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二、信息化管理模式基本原理和关键概念
(一)基本原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基本原理是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理论相结合,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和管理系统,实现对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全面管理。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设备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从而提高设备管理的科学性、效率性和可持续性。
(二)关键概念
1、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平台是构建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应用、网络通信等,用于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信息化平台应具备良好的用户界面和操作体验,方便用户使用和管理者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2、数据采集与存储。数据采集是指通过传感器、仪器设备接口等方式获取设备相关数据,包括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维护记录、故障报告等。数据存储是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持久化保存,建立设备的数据仓库,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管理。
3、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数据分析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模式。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故障频率、维修成本等,为决策提供依据。决策支持是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建议,支持仪器设备维护、更新、报废等决策的制定。
4、仪器设备借用与预约。仪器设备借用与预约是通过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的功能,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系统进行仪器设备的借用申请和预约,以高效地使用仪器设备资源。
5、维修保养管理。维修保养管理是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式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系统化的维修保养计划和工单管理,实现仪器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故障处理,提高仪器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6、更新与报废管理。更新与报废管理是根据仪器设备的技术状况和需求变化,制定仪器设备的更新和报废策略。通过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进行仪器设备更新计划的制定和更新进度的跟踪,实现仪器设备的及时更新和淘汰,确保仪器设备的更新和使用效益。
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式基于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信息化平台、数据采集与存储、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等关键概念,实现对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全面管理。这些概念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提供了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和决策支持,推动了仪器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
三、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校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
(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提高高校仪器设备的资源利用效率,包括优化配置与共享利用、资源调度与利用率提升以及维护与保养效率的提高等。通过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仪器设备的在线预约和共享使用,避免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和闲置的情况,从而最大化地利用仪器设备资源。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对高校仪器设备进行资源调度和利用率监控,可以实时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和状态,合理安排使用计划,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此外,信息化管理还能提高仪器设备维护和保养的效率,及时进行维修保养,减少设备故障和损坏,延长仪器设备寿命。
(二)提升数据管理精确性、决策支持能力。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提高高校仪器设备数据的管理精确性。传统的仪器设备管理模式容易出现数据不准确、信息不对称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对仪器设备的有效管理和决策制定。而通过建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录入,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和遗漏,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此外,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还能够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分析,实现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帮助管理者了解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效益状况,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提升服务水平。信息化管理使得仪器设备借用和预约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通过仪器设备信息化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查询仪器设备可用情况,并进行在线预约,节省借用和预约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同时,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可以实现仪器设备维修保养服务的及时响应和优化,减少仪器设备故障对科研和教学的影响。另外,通过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仪器设备报废与更新管理的精细化,提供合理的报废决策和设备更新计划,确保仪器设备的及时更新和使用。
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校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当今高校管理的必然趋势。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数据管理精确性、决策支持能力和服务水平,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提高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效能和水平。因此,高校应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化转型,以提升高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四、高校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建议
(一)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高校能够建立起科学、规范和可操作的管理体系,为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提供基础保障。首先,高校应明确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和职责分工。确定管理目标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明确的工作方向和目标导向,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措施。明确职责分工可以让每个管理部门或岗位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避免工作重叠和责任模糊。其次,高校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包括设备采购管理制度、设备借用与预约管理制度、设备维修与保养管理制度、设备更新与报废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应明确工作流程、要求和规范,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便于管理者和操作人员执行和遵守。最后,高校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估。通过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监督和评估机制可以促使管理者和操作人员按照规定和制度履行职责,确保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推进信息系统建设与对接。推进信息系统建设与对接是实现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本途径。首先,高校需要明确数据采集与管理、设备借用与预约、维修保养管理、设备更新与报废等方面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系统需求。通过详细调研和分析,确立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和要求,为系统建设奠定基础。根据信息系统需求,高校在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易用性和扩展性等因素情况下,选择合适的信息系统进行建设,并与相关部门和系统进行充分沟通和对接。其次,由于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和系统,高校需要进行信息系统间的数据整合和共享,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通过接口对接、数据同步等方式,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
(三)加强培训与人员管理。加强培训与人员管理是实现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方面。高校需要加强对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技能和专业知识。在仪器设备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高校需要进行系统培训和推广,确保相关人员能够熟练使用系统。培训内容包括系统操作、数据录入与管理、报表生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培训和推广,提高系统的使用率和管理效果,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化。同时,为了激励人员积极参与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人员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明确责任和权限,提高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四)创新管理手段与思路。创新管理手段与思路是实现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不竭动力。首先,高校可以引入先进的技术与工具,如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来支持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这些技术与工具可以提供实时数据采集、自动化流程控制、智能化决策支持等功能,提高管理效率和精确性。其次,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通过对仪器设备使用数据、维修记录、故障报告等数据的分析,发现仪器设备使用规律、故障原因等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和预测性。最后,高校应鼓励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创新和实践,寻找更好的管理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设立奖励制度,激励人员提出创新想法和实施改进措施。为人员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让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尝试,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同时,高校可以加强与行业内外的交流与学习,了解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与其他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分享经验和案例,共同推进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通过创新管理手段与思路,高校可以不断提升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和效能,为高校科研和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构建高校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需要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推进信息系统建设与对接、加强培训与人员管理、创新管理手段与思路等对策。这些对策可以提高仪器设备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优化资源利用和服务水平,推动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因此,高校应积极采取相关对策,推动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落实和发展。
综上,依托信息化手段对高校仪器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长期工作,既是发展要求,也是实践需求。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校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它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地利用仪器设备资源;提升数据管理精确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增强决策支持能力,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设备借用和维修保养的效率。通过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高校能够实现仪器设备管理的现代化提升,为科研和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在高校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是基础保障,推进信息系统建设与对接是关键途径,加强培训与人员管理是不可或缺的支撑。因此,高校应积极推进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鑫,靳辉,张国,等.高校仪器设备全周期一体化管理研究与实践[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07).
[2]段祖安,林全业.高校研究型实验室仪器设备科学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9(07).
[3]朱霞,曹奕轩.信息化对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357(05).
[4]狄玮,王艳青,范朝阳.高校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体系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3).
[5]赖芸,卢晨.高校实验室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02).
[6]孙欢,韩晓敏,王佳,等.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7.20(04).
[7]王洋洋.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仪器设备资产管理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06).
[8]张黎伟,王洋洋,黄凯,等.基于新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仪器设备管理模式优化与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
[9]戴智华.高校院系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信息平台建设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09).
[10]高凤新,卢士香.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的信息化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52111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