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思考
第727期 作者:□文/王 磊 时间:2024/4/16 15:34:12 浏览:53次
  [提要]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工作,相继出台多部重要文件,加大乡村振兴的扶持、支持力度,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根本瓶颈,即农村人才问题。为此,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高农村人口素养,提升农民经营活动技术水平,促进农业活动科学管理,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大课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
基金项目: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编号:JZY21226)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8月15日
一、研究背景
农民是农村的人口主要构成,发展农村、振兴农村主要靠农民,要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农民劳动技能。依靠广大农民,教育引导广大农民投身农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农民增产增收做贡献。为此,应大力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重视乡村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培育一批有知识文化、高技术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广大农村农民群众在科学文化素养、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承担起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要求。依托送教下乡、农村讲堂、培训学校等方式和载体,采取多种形式的培养培训,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引导农民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在提高学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农民知识素养、技能水平,支持职业院校、农民经济合作社、专业技术组织、领头企业等单位承担培训。通过多措并举,让广大农民思路活起来、技术强起来,有效提升综合农民素质,建设美好家园。
二、农民现状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主要工作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相关的经营活动,具有农业相关专业技能,具有一定信息化水平,经济来源主要是农业生产,所从事农业领域达到相当自动化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农民由于知识能力更强,所以对于农业经营“职业”的选择更具有主动性。目前来看,我国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偏低,获得专科以上学历的只有不足3%,上过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的只有不到15%,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瓶颈。当前,农业仍以粮食作物为主,水产、养殖、瓜果、蔬菜、花木栽培等领域规模小,收入少,距离建设像发达国家那样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程度高的农业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型农民的培养关系到新型农村建设的发展和稳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可有效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保障乡村振兴工程稳步向前推进。
三、实施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是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设备、技术等优势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完全可以成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阵地,为乡村振兴发展助力加油。
(一)加强道德技能培训,健全信息服务系统
1、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乡村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农村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课程,但由于农业及农村发展的各种历史原因,农民的个人意识浓厚,在思想道德层面比较薄弱,要通过多种宣传与学习形式,把勤劳、善良、团结、互助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新风尚统一起来引导广大农民,增强民主法治意识,正确使用民力,懂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高农村人口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2、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造就农村经营的多面手。大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技能或技能单一,这一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这只是问题的其中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考虑这一问题,这种现状恰恰提示着我们,由于农民起点低,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方面见效更快。充分考虑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和师资设备等优势,传授农民种植栽培技术、养殖技术、农村电商、直播技术、农业物流等技能,使其较快地从传统领域转型,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灵活设计设置专业,多学科多门类开展培训。应该根据农民的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开设专业或者教学模块,不能局限于大中专院校官方专业目录所规定的专业;因地制宜因需设置专业,采取多元模式开展培训。大力开拓农业最新科学技术教育培训的内容,不仅要进行通用技术的普及和培训,还要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改良和推广,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接轨;不仅需要对传统种植和养殖技术的改造和培训,还需要对新兴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生产经营、市场销售、涉农法规法规、电子商务、农村物流等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培训。在教材选用上,打破常规,除选择市面上现有教材外,组织学校老师、涉农行业、企业编写更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技术需求的教材。
4、重视市场信息作用,完整信息服务平台。广大农村相对于城市,信息化程度比较低,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等手段,不断发展健全统一的农业农村相关涉农生产经营销售活动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传统农民的领域就业和新型岗位转型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农民在通过网络了解农业岗位需求,获取提升自身的培训信息方面没有较为丰富的信息渠道,并且存在信息供给和需求不对称等问题,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将各相关部门的有关劳动力供求信息即时联网,并实现分类培训,强化再就业的服务功能,不断健全整个涉农网络信息系统。
(二)做好调研找出口,校企合作定位目标
1、实地调查,找准出口。实地调研,根据中职学校、企业教师和农民学员的不同需求,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深入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农资销售网点、电商运营服务中心、培训机构、村委会和农户家中,就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状、培养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从而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找准切入点。
2、建立制度保障。秉承“农民为本、立足产业、注重培养、提升素质”的理念,把聚焦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长效机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制度落实,保根本、谋长远、促长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和培养管理制度。
3、校企合作,规范职业标准。围绕“三农”实际需求,联合企业研发专业培训包、指南包和资源包来规范职业标准,构建标准化、科学化的培训体系,指导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高效组织教学培训活动,保证培养质量,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提供知识支撑。
4、引企入教,完善课程体系。围绕专业岗位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三要素,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以多种方式参与专业建设、教材开发等内容,使得农民的实际需求完全有机融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
5、确保教学资源建设质量。教学资源好坏关键看能否满足农业生产经营技能需求,在建设方面,一定要有农业专家和涉农企业的参与,学校与企业、专家共同调研,制定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努力做到学科专业与农业产业需求,课程机构与职业岗位,教学过程与农业活动,授课教师与农技专家、企业技师精准对接。根据新型农民职业需求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制作课件、微课微视频等电子学习资源,选取来自“三农”一线的案例素材,“集中打包”供农民学员和培训教师学习使用,保证农民培养的质量,使农民增产增收见到实效。
(三)科学管理,精准培养,对接产业,整合资源。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前提,人才培养是关键,校企合作、村校合作、产教相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
1、培养模式:学校基地互为补充。选择村镇、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培训基地,共同打造校村企育人三主体、授课三导师、考核三评价的“三三三”培养模式。抓住当地的支柱产业,积极探索产业链与教育链有机融合,从产业需求角度开展现场知识教学和技术实习实践,让农民学员体验实际生产经营管理流程,推动农民转型升级。
2、授课模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精心选择具有丰富涉农培训实践经验的优秀骨干教师和行业专家到培训基地进行集中授课。以学员集中的乡村为中心,分片设立实训点,请当地的“能人”作为培训老师实地分散授课,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同时,可带领农民学员赴电商公司、龙头企业和先进合作社实地参观学习,使农民学员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3、服务模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针对不同层次农民学员的学习特点和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突破时空限制,从课内到课外安排层级递进的学习实践活动。采用“固定+空中”课堂相结合、“线上+线下”服务相衔接的模式。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平台,引导农民通过“互联网+”助力农村电商发展,让农民实时、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动态,扩展农产品、农艺活动宣传渠道、销售渠道,使农民增产增收,发家致富。
四、实践创新
(一)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中职学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立足农业农村全面发展、人才技能培养与农资农技农营三需求同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能充分体现行业特色,满足企业需求,在提升基层人员职业素质、缓解人才短缺压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涉农企业服务农民的能力。立足产业发展,培养模式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接当地支柱产业发展,在农业产业链上开展培训,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与农产品生产经营环节相结合,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把握培训培养五原则。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把控五个原则,即一定要注意把技术培养培训与农民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把理论教学内容和农民农业生产经营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时间上,把长期班的集中授课和短期的或网络的分散式学习结合起来;把学校的学历培养与行业企业的技能培养统一起来;把农民学员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教学活动、衡量最终培训质量的标准。
(三)构筑全程梯度式课程体系。中职学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来设置,“理论教学+实训教学” “固定课堂+空中课堂” “线下授课+线上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农民学员看得到、学得会;培训方式的灵活多样、培训后的全程跟踪辅导,满足农民学员多形式、经常性的培训需求。
五、实践效果分析
中职学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接当地产业,助推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活动,使当地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管理、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方向迈进。对接农民需求,助力农民脱贫致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科学合理,农民被课程和学习效果所吸引,参训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参训农民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教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和跟踪服务,可大大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岗位实践能力和培训水平,在教材编写出版、发表论文、主持和研发科研课题等方面有所建树。中职学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助力全面乡村振兴事业,对学校自身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赢得好的社会口碑和社会效益,同时扩大学校与社会、企业的接触范围,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职教人,笔者将继续认真研究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趋势和新情况。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采用先进的培训理念、模式,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找准农业生产的规律,着重从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方向,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把农村有志青年培养成知农、务农、爱农的农业后继者,为农业农村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河北商贸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潘柏斯,关秋燕,陈晶晶,等.联系观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模式认知与实践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3(10).
[2]廖新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20.
[3]赖仕贤.校地共生发展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继续教育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3(08).
[4]李晓新,刘炳云.乡村振兴背景下开放大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模式探索[J].智慧农业导刊,2023(01).
[5]新型职业农民和传统农户有何不同[N].光明日报,2019-04-03(00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1187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