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市场/贸易 |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研究 |
第727期 作者:□文/高梓文 李宗斌 时间:2024/4/16 15:38:53 浏览:712次 |
[提要] 新疆作为我国非遗资源的重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特别是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传承是紧迫的时代课题。新疆非遗资源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面临视觉元素单一、更新周期较长、可视化效果不足、交互感有待提高等问题,加强新疆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已经为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应充分利用非遗数字技术功能,制定新疆非遗数字化发展路径,从而提高新疆非遗数字化传播效果。
关键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
基金项目:新疆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2CYS027);新疆科技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21-LRPT01);新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编号:S202113561017X)阶段性研究成果。通讯作者:李宗斌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7月10日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的“实际的记忆”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开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热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起步较晚。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对非遗进行数字化保护的倡议。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自此,我国非遗的数字化保护驶入快车道。
5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非遗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与空间。网络平台的交互性、便捷性为信息的人际传播、大众化传播提供了肥沃土壤。新疆非遗的数字化传播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交互性优势,把握网络平台文化传播规律,探索带有身份认同且具备多样性文化特点的非遗传播模式,培育新时代背景下新疆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网络模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为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延续带来了希望。新疆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于各民族非遗的了解;进一步强化“文化润疆”效果,筑牢新疆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基础。
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现状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已成为国家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非遗数字网络资源的建设是集资源采集、制作、存储、传播和效果展示的网络空间。非遗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2005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办公厅指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抢救和保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非遗保护相关责任部门逐步构建起数字化保护平台,开启了新疆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新形态。
截至2022年,新疆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共计5批,合计49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1项,自治区级357项;11类新疆非遗项目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呈均匀分布特点。据统计,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最多,合计134项;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较少,仅有4项自治区级项目,国家级项目尚属空白。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喀什地区非遗项目分布最多,合计80项。现有非遗数字化网站如表1所示;通过对相关网站的分析,就其视觉元素、技术手段、内容信息量等可视化效果进行了统计,如表2所示,现有网络数字化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非遗现状。(表1、表2)
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中的问题
新疆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资源大省,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就新疆非遗数字化保护现状来看,数字化保护仍表现为以图片、视频及音频记录形式为主;面向公众传播的移动终端App、数字博物馆和非遗数据平台建设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一)视觉元素单一,缺乏视觉设计。非遗数字化传播是从媒介传播的角度将非遗内容符号化,通过媒介平台进行大众化传播。视觉元素是组成传播内容的重要因素,非遗传播效果的提升取决于非遗视觉元素的加工与制作。
分析新疆非遗数字化网站不难发现,非遗数字化元素的多样性不足,各级网站数据库的建设仍以静态化数据、文字、图片为主要呈现方式。新媒体时代,信息消费者更倾向于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媒介产品,但新疆非遗的视频及多媒体数据资源的储备比较缺乏。新疆非遗形式多元、品类齐全,视觉元素设计需要巧妙地呈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新疆非遗在视觉元素呈现时文化特色不突出,视觉设计比较缺乏,导致新疆非遗的文化魅力展现度不足。受众很难通过单一的视觉元素、空洞的数据库对新疆非遗产生多维形象认知。
(二)更新周期较长,信息量需扩大。信息产品更新速度是影响用户群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提高用户黏性的重要前提。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产品的迭代更新更加迅速,信息消费者需要不断刷新网络获得信息满足。
新疆非遗数字化传播力的提升需要不断更新传播内容以维持更新频率。从分析结果来看,新疆非遗数字化网站信息内容更新呈现周期长、内容少的特点;部分网站甚至每年更新一次。这反映出新疆非遗虽然体量大,但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不能满足信息消费者对非遗的信息需求。新疆非遗数字化网站是非遗资源与信息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内容更新不及时、产品内容质量低是导致信息消费者关注度降低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新疆非遗在信息产业中的占有率。
(三)新媒体运用薄弱,可视化效果不足。信息时代下的新媒体技术改变了用户的信息接触习惯,传统数字化产品已不能满足新媒体用户的信息需求,用户需要更加逼真、体验感更强的信息服务。技术进步催生全新的设计理念,给新时代非遗数字化传播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数字化表现形式更加多元,信息识别过程更加快捷,传统二维信息体验逐步向三维空间转变,数字可视化形式由静态图文转向动态结合、虚拟仿真、沉浸式体验等方向发展。新疆非遗数字化网站可视化效果依然停滞在二维空间,缺少高新技术、AR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就当前各平台内容而言,文字、图片是新疆非遗数字化的主要呈现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新疆非遗数字化产品很难对信息消费者形成足够的吸引力。
(四)信息互动不及时,交互感有待提高。传统媒体单向度传播模式下,受众只能够被动地接受信息。双向互动传播能够有效提高信息消费者对非遗数字产品的有效交流和沟通,受众对于内容的选择也更加自由。互联网时代,数字化传播的目的在于提高内容传播效果,为受众提供更多便捷、丰富、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寻求与受众心理上的互动。
从新疆非遗数字化产品的信息互动来看,当前内容以新疆非遗的背景介绍、内容分析和理论讲解内容为主,缺乏信息互动渠道和信息互动环节。虽然使用互联网手段实现了非遗数字化效果,但对互联网开放性、互动性、评价性的实际应用仍处在较低水平。缺乏互动的内容生产必定不能实现传播效果的反馈,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疆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进步。新疆各级各类非遗保护主体对此还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必要的认识。
(五)缺乏互联网思维及融媒体观念。新疆非遗不仅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同时也担负着“文化变现”的责任。非遗资源因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时代基因在互联网时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互联网思维能够整合非遗文化与价值,实现新疆非遗传承性保护和发展。
媒介融合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局限,实现了信息传播效果的增值。两微一端、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融合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新疆非遗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需要通过更多的平台、更丰富的传播手段、更专业的内容采制人员进行互联网推广。当前,新疆非遗数字化传播平台的新媒体化程度不高,没有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工具扩大影响力,应牢牢抓住媒介融合发展给非遗数字化传播带来的机遇,将非遗数字化传播在新技术、新手段、新平台的支撑下实现完美呈现。
三、新疆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
数字技术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数字化传播已成为时代命题。数字技术在新的媒介语境下成为推动非遗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动力,肩负着保护、传承和创新新疆非遗的时代使命,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新疆非遗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使其成为新疆非遗各级保护主体的主要工作方法,加强对新疆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研究。
(一)数字技术传播策略。数字化的发展丰富了非遗表现形式,促进了非遗文化产品的传承与创新、传播与交流,使非遗以受众更易接受的方式满足其阅听习惯和审美特征。非遗的数字化表达已成为重要的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视觉传达形式。传统非遗静态呈现方式向交互式动态效果的发展使非遗可视化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也能够吸引受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内容。
利用数字化手段丰富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已成为新疆非遗当前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实现新疆非遗内容更加系统的分类、整理和存储,建立系统完整的新疆非遗素材数据库。二是开发新疆非遗计算机辅助系统,实现新疆非遗图文、音视频的有效检索。三是丰富新疆非遗数字化的呈现效果。通过VR展示技术、数据信息化技术、三维数字动画技术实现新疆非遗沉浸式体验的传播效果。四是对于新疆非遗中传统手工艺项目尝试利用虚拟现实的手段进行再现。五是按照数字技术逻辑搭建新疆非遗网络运营平台,实现新疆非遗数字产品的大众化传播。
(二)新疆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新疆非遗数字化传播以了解数字技术的功能为前提,掌握数字技术为核心,从网站建设、网页设计、内容管理维护等方面,以传播学视角为切入点对新疆非遗数字化传播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实现新疆非遗数字化内容、技术与效果的高水平传播。结合新疆非遗数字化发展现状,其传播路径需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搭建数字平台,形成数字非遗博物馆。目前,国内非遗数字保护应用集中于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新疆非遗数字化资源类型单一,传播层次相对较低,构建非遗数字博物馆是符合新疆非遗发展现状的。数字化博物馆能够通过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制作和存储,利用数字化媒介进行非遗展示,形成包括图文形式在内的二维静态资源,以及包括虚拟影像在内的三维动态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字资源实现网络共享传播,为用户提供在线信息服务。
在满足非遗资源数字化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优化非遗博物馆数据库建设,将新疆非遗数据资源描述标准化作为建设重点,规范数据库的标引、检索和操作系统,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控制。同时,提高非遗数据库的交互性,扩大新疆非遗的传播覆盖面。网站超链接的设置不能仅停留在网站内部信息资源的检索上,还要能够链接相关申报资讯、新闻动态以及非遗传承最新资讯等知识内容。
2、明确传播定位,坚持非遗特色发展。新疆非遗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在新的传播语境下,必须明确传播定位,坚持文化特色,寻求多元发展路径。新疆非遗在数字化传播中需要加强自我研究,努力突出非遗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深入受众研究,选择受众喜闻乐见的信息形式制作非遗数字化产品。另外,用户参与非遗数据库建设是促进非遗特色发展的新路径。虽然非遗保护的主体是相关责任部门,但非遗“草根性”的特质却是非遗新时代发展的力量之源,受众的参与能够有效提高非遗的现代传承。所以,以开源形式丰富受众参与途径,是促进非遗特色发展的有效手段。
3、加快人才培养,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在生产活动中的精神价值。同时,非遗的传承也重视高超的技术技能,技术的“物化”手段和生态区建设的“环境不变”方法可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着”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资源性和与时俱进的产业开发是保护的最有效手段。非遗传播人才需要是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跨学科人才。新疆非遗传播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强化数字化内容和文化特色内容的培养,加速专业团队建设、交流与协作。此外,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推动新疆非遗网络产业发展,有利于新疆非遗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
综上,新疆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现代媒体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对新疆非遗数字化传播现状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探究。新疆非遗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构成,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是筑牢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探索新疆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和弘扬新疆非遗的有效路径,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新疆科技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耀民.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陈岩,李钦曾.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J].新疆艺术(汉文),2021(02).
[3]温雯,赵梦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场景与构建路径[J].理论月刊,2022.490(1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