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贵州旅游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考 |
第727期 作者:□文/陈 烦1 刘 丹2 时间:2024/4/16 16:47:18 浏览:249次 |
[提要] 贵州省地理环境独特,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索道省”“桥梁省”“公园省”。通过调研贵州旅游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优化路径,对贵州旅游产业化、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以及二者之间耦合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贵州旅游;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旅游产业化研究”(编号:2023GZGXRW068)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8月14日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气候舒适宜人,地理环境独特,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具有丰富旅游资源,是“索道省” “桥梁省” “公园省”。通过调研和分析贵州旅游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现状,探讨贵州旅游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发展机制,发现贵州旅游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优化解决路径,促使各产业之间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贵州地区产业结构的科学构建,对贵州地区旅游产业化、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双一流”目的地的打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贵州旅游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现状
贵州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四化”建设,高举“团结、发展、奋斗”旗帜,推动“四个轮子一起转”,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奋力冲出“经济洼地”。城镇化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城镇化率由2011年的34.96%提升到2020年的53.15%,年均增幅5.2%。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规模逐步壮大,接待海内外游客从2011年的1.7亿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11.3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11年的1,429.48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2,321.81亿元,海内外游客和旅游总收入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贵州旅游总收入占贵州省GDP比重由2011年的25.07%上升到2019年的73.48%,旅游经济地位逐步上升,贡献逐步增大,作用逐步增强,影响逐步变大。贵州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率发展水平都呈现出逐步增长的态势,只不过二者增长幅度不一致,体现出二者发展不相协调。
二、贵州旅游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耦合协调发展意识淡薄。贵州旅游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相关政府部门追求旅游产业化发展及其经济社会效益,追求旅游项目招商投资与建设,追求旅游景区、度假区及旅游示范区的创建,追求旅游宣传推介、交流以及影响力的形成;城镇化相关政府部门追求农村人口市民化、城镇化率、城镇就业、城镇管理与城镇经济,缺乏旅游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意识。尤其在规划制定方面,尚未做好“多规融合”规划顶层设计,处理好规划与策划的衔接、对接,尚未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利益相关者主体作用,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群众利益的关系,尚未让群众成为设计者、建设者、经营者、享受者。旅行社、旅游公司追逐利益最大化,政府部门追逐产业发展壮大,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不同利益主体间目的不一样,容易形成利益冲突。比如,部分地区旅游服务、供给、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满足不了游客高涨的旅游欲望及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要求。
(二)旅游、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差。贵州“地无三尺平”,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环境,决定了贵州基础设施发展的不易。长期以来,贵州基础设施、旅游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了贵州旅游产业化和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旅游、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旅游景区连接外省景区、省内景区之间以及景区内部之间的旅游交通还不完善,旅游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便捷、安全、舒适”的旅游交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与此同时,各地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在住宿方面,贵州五星级饭店仅有6家,4家在贵阳,其他大部分地区无一家五星级酒店;四星酒店71家,其中六盘水仅3家,黔南州仅5家,难以满足旅游、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三)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效应不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食、住、行、游、购、娱”要素能拉动交通上游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上游产业(农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娱乐上游产业(游艺器材制造、文化体育娱乐)、游览上游产业(景区管理业、旅行社业)、住宿上游产业(建筑业、房地产业)、购物上游产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的发展。贵州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旅游联动发展,但旅游联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景区管理业、旅行社业、游艺器材制造、文化体育娱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农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融合发展效应不强,旅游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等现象还存在,特色化、品牌化尚未完全形成,旅游要素叠加效应不充分,延展功能不强,外引内联、上下延伸、空间集聚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品牌效应、规模效应不强。
三、贵州旅游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路径
(一)树立耦合协调发展理念。深化旅游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意识,坚持把旅游产业化、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作为贵州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来抓,把贵州的城镇、乡村、山水、街道打造成最美旅游目的地以及胜地,推动旅游产业、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全覆盖与融合,将贵州建设成为旅游致富、新型城镇化发展样板,以及以旅游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解决旅游产业化发展问题、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问题、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旅游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不仅涉及到旅游资源利用、旅游产业链条延伸、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城镇化率、农民市民化、城镇管理、城镇经济等旅游、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相关的问题,而且还关联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农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游艺器材制造、文化体育娱乐、景区管理业、旅行社业、建筑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甚至超出了产业范围,延伸到城镇化发展、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旅游产业化发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各级地区政府部门人员的思维观念要转变,区域内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思维观念都要转变,人人树立耦合协调发展的理念,以“旅游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思考问题,创新旅游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思维。
(二)以旅游设施建设促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旅游辅助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旅游基础设施是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主要有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电力设施、电信设施、给排水设施、网络。在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完善省内与省外的交通网络布局,完善地区“2小时”辐射圈,构建“便捷、安全、舒适”的旅游交通体系,增加旅游景点的“直通车旅游巴士”,完善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旅游交通设施。航运方面:尽快推进条件优越的县市机场的建设,完善现有各市州机场的扩建和航线增加,可以增开至上海、海南、天津、北京等东部发达城市旅游航线、航班。推进贵州流域的港口码头建设,推进水运旅游与多种旅游运输方式的联动发展。整合现有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和旅游呼叫中心,构建集咨询服务、住宿服务、调度功能和集散功能于一体的“贵州省旅游信息咨询平台”,为游客提供旅游引导、收集反馈信息、咨询服务、受理旅游投诉以及电话、网络、柜面咨询服务。优化、完善和规范贵州各区域的旅游引导系统,着重在交通旅游引导系统、游客出入境的地点设置旅游引导标识,提供更加舒适的旅游服务。
(三)推动旅游产业联动发展,强化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旅游产业联动发展要求旅游业的“四两拨千斤”、主导的作用更加突出,无论是“+旅游”还是“旅游+”,都要求旅游业要能横向延伸、纵向带动、自身升级、助推其他产业联动发展,与一二三产业相互交叉、融合以及渗透,实现地区全部产业和产业部门共同联动发展的新局面。
1、促进贵州省旅游要素延伸、升级。促进贵州省省域范围内的旅游产业发展要素升级,形成紧密结合、相互影响、互相渗透的省域范围内全域旅游产业链。可以形成以下几个类别的行业:特色餐饮、民族特色酒店等接待行业;旅游衍生金融产品“黔行” “黔优惠”旅游信用卡等旅游金融业;苗侗布依族等特色村寨、康疗养生区、主题公园、农场乐园等经营管理和运作的行业——游憩行业;旅游区外部航运、水运、铁路、公路等和旅游区内部索道等交通行业;集观光、娱乐、购物和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商铺、创意市集、购物休闲步行街等商业;设施建造、生态恢复、艺术装饰、园林绿化等建筑行业。
2、促进贵州旅游产业横向延伸发展。旅游产业横向延伸发展是指旅游业向生产相同类似产品或使用相同、相类似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关联产业之间相互影响、融合以及渗透,形成更加丰富多元的旅游发展新业态,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旅游+”充分发挥旅游的扩展能力、创造价值能力以及拉动力,促进各产业共同发展。结合贵州省的资源优势,可以促进旅游业向“旅游+大数据” “旅游+农业” “旅游+互联网” “旅游+景区管理业” “旅游+文化体育娱乐” “旅游+制造业” “旅游+房地产业” “旅游+批发零售业”等多种产业横向延伸,打造成旅游产业链。比如,“旅游+工业”方面,可以促进和旅游景区有关的山地户外旅游运动装备、体育运动装备、旅游自行车、观光缆车、低空旅游飞行器、索道、旅游防护用品、高科技游乐设施、数字导览设备等旅游装备制造业;“旅游+农业”方面,可以结合贵州省的特色林业、种植业、渔业和畜牧业等众多形态的特色农产品,将特色农产品与旅游体验相融合,形成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一体经济链,实现各产业相互融合发展,比如黔东南州可以将茶和旅游一体化发展,以银球茶、清明茶、脚荛茶为主题,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以茶叶种植基地为载体,以体验旅游为内容,形成黔东南州茶旅一体经济链,实现相关产业共融。
综上,贵州以规划为依据,坚持多规融合、多规合一,注重山地特色、旅游产业和绿色发展,走出一条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1.凯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凯里学院大健康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宠.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21.
[2]王法,李兰松.经济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J].当代贵州,2021(Z1).
[3]陈烦,刘丹.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1).
[4]张扬.滇中高原花卉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1.
[5]谢江林,李培远,李必兴,等.激情满怀开启新征程 拼搏奋进推动新跨越[N].贵阳日报,2016-01-08(00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