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特色产业助力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探析 |
第727期 作者:□文/庞艳梅 时间:2024/4/16 16:51:07 浏览:222次 |
[提要] 特色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稳定脱贫和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有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广西茶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困境,为此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特色产业;茶产业;产业结构;共同富裕
基金项目:2022~2023年度广西区直机关工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区直机关分院校级课题(编号:2022/2023XJ11)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7月31日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任务。共同富裕目标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题中之义。
一、问题的提出
受到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以及历史因素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多数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进程。国务院颁布的《“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中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以规划为引领,构建新时代支持特殊类型地区振兴“1+N”政策体系的发展总体目标。广西全面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力度。茶产业作为享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被列入广西“10+3+N”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体系重点打造的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一短板,助力广西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实践意义。
二、茶产业助力广西欠发达地区发展成效
(一)政策利好,推动茶产业发展。广西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带,气候高温多雨,地形多为山坡丘陵,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且分布广泛,森林覆盖率和水环境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拥有适宜茶树生长的优越生态环境条件,是我国最适宜绿茶、红茶、黑茶生产的优势产区之一,拥有六堡茶、凌云白毫茶、昭平茶、龙脊茶等历史名茶,截至2022年底,广西涉茶企业共计1,733家,茶叶各类注册商标多达500多个。“十三五”以来,广西茶产业规模稳定扩大,茶园种植面积、茶叶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从2016年的70.34千公顷、6.68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96.07千公顷、9.6万吨,增幅分别达36.58%、43.71%。2021年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均进入全国前12名,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60亿元。(表1)
(二)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广西全区14个市48个产茶县中80%以上的茶园分布在龙州、大新、金秀、融水、苍梧等老少边穷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县份,共计979个村、超过20万户农户种植茶叶,茶产业在广西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和从事茶业的农户数量逐年上升,通过挖掘并推广地方特色品种植对农户收入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以梧州六堡茶为例,2022年新增茶园面积10万亩,其中万亩以上茶园10个,千亩以上茶园21个,茶叶产量3万吨,较2021年增长20%,综合产值约160亿元,在“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区域公用品牌价值37.64亿元,居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26位,位列广西茶叶第一,被评为最具品牌传播力的三大品牌之一,产业优势明显。
在传统农业基础上,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完善农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联农带农富农发展目标。例如,六堡镇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当地覆盖六堡镇的28个贫困村1,482户贫困茶农发展,成为茶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苍梧县打造中国茶叶标准化茶园基地,积极推动茶旅融合产业形态,探索共富路径。通过建设茶街、民宿、餐饮、采茶炒茶体验区、绿色观光茶园等茶园观光文化旅游服务打造特色小镇,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据统计,2021年六堡茶区接待游客200万人次,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1.69万元,成绩显著。
(三)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在文化传统方面,广西拥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恭城油茶” “三江侗族打油茶” “六堡茶制作技艺”均是广西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的体现,先后被列入国家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不断丰富茶文化内涵、农耕历史故事、地区风俗文化,增加地区知名度,凝聚民心形成合力。在人才振兴方面,茶产业的集群效应加大了乡村地区特色人才的需求和引进力度,增强了乡村地区的人才吸引力和发展潜力。在社会环境方面,茶产业以广西地区优势资源为依托,形成绿色产业发展和农村生态资源保护的良好格局;同时,在茶产业融合过程中,乡村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广西茶产业发展困境
(一)生产效率不高。中国18个产茶省茶区分布广泛,各茶区自然禀赋、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当地政府重视程度不尽相同。与全国平均水平比,广西茶产业的生产效率效益、专业化水平均比较低,与周边产茶大省贵州、云南有一定差距,生产成本高、盈利水平低、主体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影响茶产业发展。2022年广西茶叶种植面积102.51千公顷,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推广总面积不足区内茶园总面积的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大部分茶叶生产以小作坊生产为主,标准化茶园面积占比低。重点茶叶产品生产主要依靠传统工艺,加工设备陈旧更新缓慢,技术人员加工技术落后,加工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难以生产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茶叶,同国内茶产业发达省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影响了茶叶单位产值。
茶产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广西茶园大多是处于丘陵地区的山地茶园,种植、管理、采摘全过程机械化全覆盖管理难度大,大量工作有时必须要依靠人力。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加,2022年全区外出农民工(离开本乡镇)888万人,增长0.2%,占全区农村劳动力的67.58%,劳动力短缺使得茶叶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茶叶生产的人工问题、成本问题日益突出,加上茶叶价格上涨缓慢甚至部分茶叶价格有所回落,导致农户种茶积极性不高,高质增效难以实现。茶叶生产比较效益的下降严重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
(二)产品缺乏品牌效应。近些年来,广西茶品牌知名度逐步提高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名茶优茶品牌数量远低于其他产茶大省,品牌影响力差距较大。在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中,广西仅梧州六堡茶一个品牌进入排行榜前100名,较排名第一的西湖龙井低41.41亿元,比排名第二的同类茶(黑茶)云南普洱茶低40.42亿元,差距悬殊。广西茶叶品牌声誉大多局限于区内,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弱,未能发挥品牌带动效应,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从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来看,江苏省以平均796.05元/kg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高居榜首,除江苏、浙江两省以外,其余产茶省份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均在百元以下,其中广西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仅为12.24元/kg,可见有效评估品牌更多的是以“薄利多销”形式成就整体品牌收益,但单位品牌溢价能力不足。
广西虽然有如桂平西山茶、梧州六堡茶、凌云白毫茶等历史名茶,但是高端茶叶品牌较少,茶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总量普遍与茶产品品牌的影响力不成正比。部分茶叶企业品牌意识弱,过度重视短期利益,有些茶叶以初加工或半加工后贴牌的形式直接销往区外,造成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低,同时也不利于广西茶产业的长期发展。
(三)产业集群竞争力弱。当前,广西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不足,主要集中在初级的种植上,以供应原料为主,生产经营模式单一,产品的深加工与品牌化孕育能力不足,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三产融合以茶旅产业融合模式为例,在高度相似的资源禀赋条件下,大部分茶区存在开发模式粗放、组织化程度低、普遍趋于同质化的问题,主要建设观光旅游、体验茶叶制作、民宿餐饮等项目上,业态产业融合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没有重点集中发力产业的深加工与品牌塑造及突出优势特色,导致许多地区的产业发展相似度高,缺乏市场吸引力,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此外,由于在基本公共服务整体相对落后,欠发达地区吸引人才客观困难大,人才队伍建设阻滞,也成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之一。茶产业发展需要从茶叶育种、种植、采摘到生产、加工、仓储、流通、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化人才队伍,现阶段茶叶生产劳作的主力人群普遍文化水平偏低、专业化生产意识偏弱,大部分茶叶加工企业的一线技术工人职业技能能力不高,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加大了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难度。
四、茶产业助力广西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一)加快茶产业现代化建设,坚持特色产业绿色发展道路
1、推广绿色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借鉴其他省份先进茶区的经验,集中科技力量攻克在茶树病虫害的防治、茶树品种的选育、茶叶农药化肥的使用等方面的难题,增加广西无性系良种的种植比例,从源头上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依靠科技创新建设智慧茶园,对茶园耕作、采摘、植保等栽培环节实现机械化管理模式并示范推广,逐步实现广西茶叶生产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现代化技术密集型转型,减少劳动强度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树种植整体效益,推动传统茶产业向现代茶产业转型升级。
2、加强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创新。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相对落后是广西茶叶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加快茶叶加工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改进茶叶加工工艺,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提高茶叶加工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大批适宜茶叶规模化、工业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的茶业生产基地,以科技力量推进广西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是扩大当地原料供给、茶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具有产业技术集成、三产融合、创业平台、辐射带动等功能作用。以推进茶产区特色农业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项目的建设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实现茶产业整体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提升桂茶影响力,持续壮大特色产业市场规模
1、明确目标定位,做强优势产区品牌。黑茶、茉莉花茶茶产区作为广西有一定集聚程度的传统优势茶区,具有产区范围广、涉及茶农多、产业规模大、区域优势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长,应主攻做精做优和差异化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在品牌打造上的引领作用,开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加大品牌经营管理和宣传推广力度,增强优势桂茶在茶市场的竞争力,培育一批地域特色鲜明、产品特性突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桂字号”茶叶品牌。
2、提升品牌创新意识,强化品牌辐射价值。品牌价值是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的重要指标。积极推动茶产业品牌建设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茶叶的区域特色与文化历史,提高消费者对“桂茶”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消费体验,赋予品牌更高的附加价值,最终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
3、创新品牌营销模式,构建品牌发展机制。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的塑造有利于推广当地农产品,提高农户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通过“互联网+”营销模式深耕茶产业,降低运营成本和损耗率,助力茶叶品牌形成国内外产销网络格局,形成品牌效应,提升市场价值,实现更多果农增收致富的“品牌兴农”可持续发展道路,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优化产业结构,拓展特色产业发展空间
1、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为农村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业农村发展、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广西茶产业现已形成桂西、桂北、桂东和桂南四大茶区基础,运用好数字产业打造特色现代农产品加工物流基地,推动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完善,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构建基础面广的茶叶全产业链,充分释放产业的高附加值潜力。打破茶树种植区较为分散的格局,凝聚合力做大区域规模,加快产业现代化建设,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动力资源。人才是高质量创新发展之本,是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围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大各类人才培育力度,从政策支持、就业条件和社会资源等方面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一是拓宽新型职业农民的外延,突破传统种植农民的范畴,培养一批在帮扶引领和推广新技术上起到带动作用的高素质职业农民。二是复合型功能从业人员的引进,凝聚包括农业职业经理人、返乡创业骨干和科研技术人员在内的人才合力,发挥人才在农业全价值链中创新生产销售模式、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参与农村治理方面的作用。
3、促进经营主体融合,为农村共同富裕探索全新路径。茶产业在贫困地区助推脱贫攻坚过程成功探索了多种经营模式,起到了引领示范带动的积极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主体融合模式是做优特色产业、促进共同富裕新的探索。一是提高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向农户提供更专业的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和增收渠道,从而实现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更多利益。二是推进龙头企业引领的多元化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带动农民参与全产业链流程,促进农户与农业现代化有机衔接,真正成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主力军,为带动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共同富裕闯出新路子。
综上,茶产业作为广西重点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能力,积极融入全国大市场,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切入点。通过探索优化产业结构、壮大市场规模、加快茶产业现代化建设等多渠道助力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不仅促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更夯实了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根基。
(作者单位: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潜华,庞月,张凌云,等.“十三五”以来广西茶叶产业发展概况及建议[J].南方农业,2022.16(15).
[2]胡晓云,魏春丽,陈韬略. 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中国茶叶,2022.44(05).
[3]韦静峰,刘晓东.广西茶产业发展历程与展望[J].广西农学报,2019.34(04).
[4]何志婵.以产业帮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困境与对策——以广西茶产业帮扶为例[J].改革与战略,2021.37(10).
[5]张满,黄林姣.广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J].产业创新研究,2022(13).
[6]赵雪雁,王鹤霖,高峰,等.特色产业助力欠发达山区SDGS实现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22.37(10).
[7]汪沛,李新剑.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特色富民产业培育研究:价值、模式、困境与路径[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