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研究
第727期 作者:□文/吴 爽 时间:2024/4/16 16:52:08 浏览:701次
  [提要]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立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贵州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其发展的优劣势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快速、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8月18日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汽车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破解能源与环保对汽车产业发展制约的重要战略。2021年11月,贵州省政府发布《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文件提出到2025年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总量要实现新的跨越。因此,如何结合贵州现有汽车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走好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之路,已成为实现贵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作为新能源汽车重点推广省份,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正稳步前进。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贵州省新能源汽车呈爆发式增长,省内新能源汽车新增近9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总量超16万辆,同比增长11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0个百分点,贵州省存续及在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数量超1.1万家。全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202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20亿元,2021年提升至247亿元,2022年飙升至532亿元,2023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由此可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已成为贵州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贵州省已拥有具备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共计16家,其中吉利汽车和奇瑞万达两家公司的产量较大,但产业链带动能力有限,配套企业引进难、生存难、成本高等问题依然显著。截至2022年,贵州省内建成的充电桩大约有3万个,贵阳和遵义等城市主要城区初步实现两公里范围内覆盖充电设施,但乡镇、高速公路等区域的充电基础设施覆盖不足,有效充电桩的数量较少、充电桩的充电功率低、互联互通差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贵州省内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还有待提高,购买者对于新能源汽车“行驶里程数”的顾虑未获得根本性消除,大众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同度与认知度还较低,维修保养和电池回收等配套服务也有待完善。
二、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
(一)矿产、劳动力资源充足。贵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具有矿种多、分布广、门类全的特点,现已发掘的各类矿产达137种,约占全国的79%;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达92种,约占全国的57%。丰富的磷矿资源、锰矿资源和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使贵州在锂电池材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据统计,贵州瓮安、开阳、福泉磷矿开采量为4,000万吨/年,磷矿储量有约100亿吨,保障了磷酸铁锂电池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磷矿;贵州省铜仁市已探明约有7亿吨的锰矿石资源,位列亚洲第一,富足的锰矿石资源为扩充三元镍钴锰锂电池材料的产能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样,丰富的矿产资源也为贵州省电池及材料相关研究带来了优势,为落户在贵州的新能源材料企业提供了原材料的保障及成本优势。同时,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贵州省常住人口为3,856.12万人,其中处于劳动适龄人口范围(15~64岁)内的人口为2,338.88万人,占总人口的60.65%。据了解,贵州省每年有数百万人外出务工,主要流向浙江、广东、福建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截至2020年底,贵州省劳动力外出务工总量高达320万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能够满足贵州省内企业的用人需求,为落户贵州的企业在劳动力成本和产业发展带来效益。
(二)产业基础雄厚。20世纪80年代是贵州省汽车产业发展的开端,曾涌现出云雀轿车、航天汽车、云马客车等一批著名的汽车品牌,涉及汽车整车生产、研发及销售等环节,为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贵州在电池生产方面聚焦于新能源电池主流技术路线,坚持走三元和磷系路线,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其中,三元材料体系以振华新材料、中伟新能源和容百科技为首;磷酸铁锂材料体系以安达科技、贵州裕能和磷化集团为主要生产商;负极材料生产商主要位于黔西南州,包括鑫茂、晖阳等企业。在新能源电池生产方面贵州已有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大龙头企业;在电解液、电解质等材料的制造方面已有航盛、磷化开泰、贵州兴锂、光瑞科技等企业。众多新能源企业的落户使得贵州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方面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除此之外,富足的矿产资源为新能源电池制造及应用提供了资源保障及成本优势,较低的原材料成本为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提供了成本优势。在中游企业中有闻名的吉利汽车、奇瑞万达、长江汽车作为整车制造为贵州新能源汽车提供助力;在下游企业中有厚积薄发的玖行能源、协鑫能源科技、贵安新区新能电桩科技等企业为上游企业提供服务。贵州新能源产业链中的上、中、下游企业相互合作、协同共进,一起助力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三)政策环境优越。2022年,在国家的“双碳”战略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势头强劲,贵州省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不断出台利好政策,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应用,全年共计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多达二十余条,政策出台速度远超往年。从“十三五”时期开始,贵州省就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贵州省政府颁布的《“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要以贵阳、毕节、遵义等地区为核心,建造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进贵州省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到“十四五”时期,贵州省政府提出要抓住5年发展关键期,力争到2025年大幅度提高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建成优势突出、独具特色的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助推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21年11月,贵州省工信厅出台《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文件强调要重点建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打造贵阳贵安集聚区,依托遵义市、安顺市、铜仁市产业基础条件,努力建设3个百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针对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巨大的市场空间,文件还提出要增强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加强政企合作,实现“十四五”期间有效产能达50万辆,产量达到30万辆,实现60%以上的产能利用率。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省政府相继出台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正围绕新能源电池及相关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打响“电动贵州”新名片。
三、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劣势
(一)产业规模较小。贵州新能源产业以电池材料以及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主,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较少,产值规模较小,且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多为大包车及商用车。目前,贵州省内规模效益相对较好的整车生产商只有吉利汽车和奇瑞万达两家企业,其产值规模不到百亿元,产业链带动能力有限,配套企业引进难、生存难、成本高。其余具备整车制造资质的企业自身核心部件和技术主要依赖于外部引进,本身的创新能力与研发能力都不强。此外,贵州只有几家电池原材料生产商,相比国内的当升科技和湖南杉杉等上市公司仍具有巨大差距,其产值规模小、核心竞争力弱,同时又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影响了贵州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速度。总的来看,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规模尚处于培育阶段,由于省内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生产商和电池原材料生产制造企业数量少,导致贵州省新能源汽车内部产业链未能形成闭环,无法给贵州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优势,也增大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的难度。
(二)配套设施不足。充电桩基础建设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及应用过程中关键一环,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贵州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步较晚,对于新能源汽车充电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较为落后,从而对新能源汽车在贵州的推广及普及造成影响。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推广与普及,消费群体对于充电设施的需求剧增,但受限于充电桩安装标准不统一、风险高、投资大以及回本周期较长等因素的影响,贵州省内充电桩建设缓慢的问题日益加剧。截至2022年,贵州省已建设建成充电桩超2.6万个,共有64条高速公路服务站已经配套建成充电设施,但其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性较大,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车主的需求。新能源汽车充电贵、充电难等问题没有得到本质上的解决,对贵州省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及推广造成一定负面影响。除此之外,维修与保养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也是制约贵州省新能源企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贵州的消费者之所以会对新能源汽车产生抵抗心理,除了汽车充电问题,对汽车的保养与维修问题也十分关注。新能源汽车保养与维修便利性较差的问题也已成为阻碍贵州顾客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产业人才匮乏。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人才的需求,其中包括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物流人才等。但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不具备吸引新兴产业人才的区位优势,同时全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人才大量流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专业人才的紧缺也增加了贵州省对外引才的难度。虽然贵州省政府相继出台了较多的政策支持贵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但其投入的资金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导致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后继乏力限制了贵州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此外,早期贵州传统汽车行业的稳定发展,使企业及社会忽视了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的培养。虽然贵州省现已有一批职业院校开设了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但每年培养的学生规模总量较小,远不能满足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需求。贵州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人才培养的缺失以及对外引才不具备区域优势,最终导致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阻碍贵州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为了能够促进贵州新能源企业聚集发展,要让规划先行。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不断促进贵州新能源企业聚集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以整车带动产业聚集,以大代小、以主带配,努力培育、完善、拓展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议以奇瑞万达、吉利汽车等整车企业为龙头推动配套产业发展,培育及发展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鼓励一批龙头企业对其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资源重组或整合,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做大做强,提高贵州省新能源企业的竞争优势。发挥行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平台的作用,促进当地零配件汽车与整车生产商之间的合作,提高各个产业链之间的协议能力,大幅度降低企业之间的管理成本与运营成本,增强贵州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能够使贵州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更加便捷,贵州省要贯彻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合理规划充电站建设,简化建设充电站的行政审批手续,将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及小区建设规划,根据城市各区域土地资源、电力供应、交通等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其次,明确充电站建设的法律地位,完善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逐渐降低设施建设的成本。再次,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充电基础设施,鼓励支持大型购物商城、加油站、大型公共区域、小区等地配套建设公共充电站,缓解城市充电设施不足的问题。最后,在全省范围内合理布局新能源汽车维修站等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的维护保养平台;建立长期可靠的运行设备;提高运营技术与保障能力,为新能源车主提供便捷的维修和保养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
(三)引进和培养人才。如今,国内不同省份之间对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贵州也要积极加入新能源汽车人才抢夺中来。首先,贵州要努力打造“内培外引”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新能源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培养为着力点推动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以人为本,以人为先,做好“人才保障”措施,积极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凭借良好的“引才”政策以及激励方案引进一批新能源领域优秀人才及高水平团队。其次,打造灵活、多样的引才渠道,遵循人才资源流动的趋势,通过专项资助引进、项目引进或柔性引进等方式引进相关人才,大力支持科学院、研究院、高等院校、企业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引进及合作。然后,要做好人员培养工作,努力培养一批本土新能源产业人才,同时要完善和构建好人才评估和考察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和塑造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最后,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本地高校与企业共同培育新能源产业相关人才,出台留住人才的具体方案,为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综上,在我国“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新兴支柱产业,因此推广和发展新能源汽车符合贵州省省情。贵州省政府在发布的《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贵州省守好和发展生态的底线,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时期,贵州省要紧抓“双碳”战略机遇,依托于磷矿、锰矿等矿产资源的丰富和原有产业基础优势,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顺势而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坚持打造集约集群产业延链强链,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塑造“电动贵州”新名片。
(作者单位:贵阳信息科技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立民,李志学.我国新能源经济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商业,2021.596(07).
[2]杨军昌,杨倚然,杨沅蓉.贵州省少子老龄化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基于“七普”数据分析[J].西北人口,2023(04).
[3]毛锐,张海月.新能源汽车产业赋能贵州新型工业化发展[J].新型工业化,2023.13(07).
[4]田蔚.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9.09(0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748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