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双碳”目标下邢台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
第727期 作者:□文/岳志春 魏潇然 张晓蕊 时间:2024/4/16 17:08:22 浏览:758次 |
[提要]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双碳”战略,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是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选择。本项目立足冀中南经济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环境、产业基础等优势,根据国家及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的总体部署,对邢台市产业发展现状、产业转型升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挖掘潜力、驱动创新、发挥优势”发展方针,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优秀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并根据邢台市实际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双碳”;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220202117);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HB22GL01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8月17日
实现在2030年之前能够达到碳达峰,2060年之前达到碳中和,是我国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双碳”战略是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走的道路,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选择。邢台市为响应“双碳”战略,推动能源与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必须转变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式,稳步建立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新格局。作为京津冀城市群节点城市、冀中南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物流枢纽,在“双碳”背景下研究邢台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一、邢台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
通过查阅河北省、邢台市相关政府工作报告及统计资料,分析邢台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
(一)邢台市产业发展现状。2022年,邢台经济保持恢复增长态势,经济规模继续扩大,GDP总量突破2,500亿元。根据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市全年的生产总值实现254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如图1所示。(图1)
从邢台市的三大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对比上年的增加值为350.7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了4.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07.7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了3.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88.5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了3.3%。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3.77∶39.57∶46.66,与上年基本持平,“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持续巩固。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3.7∶39.5∶46.8,如图2所示。(图2)
2022年邢台市规上工业在库企业1,675家,增加值同比增长1.8%。分别从三大门类看,邢台市的增加值同比呈现“两升一降”态势。其中,矿产开采业增加值同比上涨17.9%,拉动全市增长2.0个百分点;制造业同比下降1.0%;热力、燃气、电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4.7%,拉动全市0.5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全市37个行业大类中,19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为51.4%,其中增加值占比全市前五位的大类行业中有三个实现正增长,拉动全市增长2.2个百分点。分别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8.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3.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4%。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2.5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增长-9.6%;小型企业增长5.6%,拉动全市增长2.1个百分点。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356家,比上年同期净增加19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6.5%,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比全省高5.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比上年同期下降14.9个百分点,高出同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9个百分点,高出全省2.9个百分点,其增速在全省各设区市中居第5位。
(二)邢台市产业转型升级现状。邢台市是京津冀城市群节点城市,同时也是冀中南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物流枢纽。近年来,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带动下,邢台市的产业主要以自行车制造业、钢铁冶金产业、新能源产业、食品产业和精密轴承产业等产业为主。2022年初,邢台市共有信都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威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等16个特色产业集群列入省级重点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如图3所示。(图3)
1、推动产业集群转型。邢台市聚焦创新、人才、标准、品牌、设计、上市等方面,强力推动“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为发挥优势产业集群聚集效应,拉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邢台市谋划了特色产业集群营收“倍增”计划,挂图作战、定期对账,各县(市、区)立足县域自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深耕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经过一系列的努力,2022年邢台市跑出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2022年1~11月邢台市46个特色产业集群共完成4,501.1亿元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15.02%。
2、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邢台政府加快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巩固“去产能”成果,严格落实国家产能置换政策,严禁盲目发展“两高”工程。积极推进钢铁、化工和建材等行业的节能、低碳转型,加速推进制造业的绿色升级。积极推动绿色工厂的建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绿色工厂覆盖率达到60%以上。
促进能源系统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对能耗进行双控。强化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能源管理,确保新的能源消耗项目的单位能源消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开发并举,谋划新建一批集中式光伏项目,推动农村、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快信都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度,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氢能“制取-储用-加注-应用”环节谋划一批项目,推进氢能在邢台市发展,开展工业企业和县城集中供热燃煤锅炉“三代”改造。紧跟国家、省政策,淘汰煤电落后产能,逐步关停燃煤自备电厂,置换建设高参数、大容量煤电机组。
3、产业技术创新转型。做好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形成3个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产业集群。省级创新平台新增70个,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个,省级科技重点项目40个,新增150个高科技企业和50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今麦郎” “上大”等公司的上市速度,争取在A股市场再有10家公司上市。新增100家电商企业,网上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加强对临限和达限企业的培育,力争新增加80家限额以上商业企业。
(三)邢台市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1、环保压力较大。过去邢台能源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偏重,过去的经济全靠市内的钢铁、玻璃、矿产等对环境破坏极大的产业支持,如果停掉污染工业,邢台很可能面临没有经济来源的困境;其城市的工业布局不合理,市区及南北两侧25公里区域内有133家燃煤企业,对市区形成了合围之势,不论什么风向,都会有污染物飘向市区,对环保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近几年,为响应“双碳”政策,邢台市进行产业绿色转型,截至2021年,邢台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73,对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8.4%,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2020年提升15个位次,在全国168城市中倒排第23位,但是和环境完全改善还有一大段距离,绿色发展还需要持续下去。
2、人才稀缺。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现阶段邢台市面临的困境之一是留不住本地的人才,也很难引进外地的人才。虽然邢台市经济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也能吸引到一批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受到待遇、环境、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其经济发展依赖传统钢铁产业,所以很多本地去外地上学的高学历应届生不会把回到邢台作为首选,而外地的高层次人才也因为这些情况对邢台望而却步。因此,邢台市的人才外流问题不断加剧,人才引进量与流失量难以平衡,造成现阶段人才稀缺的局面。邢台市需要引进更多优秀人才,比如高等学府的优秀毕业生、高层次创新人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及带着技术、成果项目来邢台创业或者成果转化的人才等。
3、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薄弱。因为人才稀缺现象严重,在很多本地高层次人才流失的同时,缺少创新型人才进入,因此很多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转型相对困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相对缓慢,近两年才慢慢好转,但是依旧无法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城市相比。2022年,邢台市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差距较大,有五个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个位数,差距过大,发展不均衡。
4、产业集群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邢台市已形成了46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这对县域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在这些企业中,有42家入选了省县级特色产业集群,有20家企业入选省县级特色产业集群,居全省第2位。但依旧存在着实力不强、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不高、头部企业带动能力不足等问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产业集群的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仅德龙钢铁一家规模超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一个产业集群的平均营业收入为95.2亿元,每年上缴的税收为1.94亿元,与全省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邢台市要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点,以“立县兴县”为抓手,以特色产业集群为龙头,以“集聚发展”为主线,以“聚集发展”为导向,以大项目引领、大企业带动,深入开展“集聚发展、园区承载、大项目带动”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加速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邢台市产业转型升级总体思路与基本路径
(一)总体思路。以邢台市工业发展现状为依据,以冀中南经济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环境、工业基础等优势为依据,按照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换的总体要求,提出“挖掘潜力、驱动创新、发挥优势”的发展方针,以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优秀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水平为总体思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传统产业,以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精密装备、现代商贸物流为主导,以特色钢铁、精细化工、现代农业为支撑点,以产业高端化、信息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为特色,加快推进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将冀中南经济区建设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将其建设为河北省工业、农业、生态协调发展示范区,河北省发展新兴产业的高地,发展转型,发展集聚,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强县,建设先行区。
(二)基本路径。在“双碳”背景下,本着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创新驱动等发展原则,根据邢台市的具体情况,以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发展水平为主线,着力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优势传统产业。首先,全力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建立完整的绿色发展体系,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整改升级,以传统钢铁行业为主,大力实施工业节能低碳改造,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升级,大力推进绿色工厂创建。推动能源可再生发展,传统发电厂向光伏发电转型升级,目前邢台市光伏发电已经初具规模。其次,以创新理念发展有特色的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价值链重构和价值创造环节的再造,促进传统产业以价值重构为核心的升级方式,加快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设计、标准、研发、精密加工、品牌培育、营销等关键环节,大力推动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从而实现价值链的跨越。坚持前瞻性的布局,对科技研发、产业化、标准制定和应用示范进行统筹,对基础设施和配套能力进行完善。加强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发展效益高、前景好、容量大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项目,实施一批示范应用工程,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加速形成规模效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创新,从整体上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再次,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特色产业。《“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首次对未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集聚布局进行了统筹谋划,除了可以引用成熟的核心企业带动本地产业集群发展以外,还可以推动本地产业创新,通过小范围扩散,使本地的产业形成一个联系相对紧密的创新企业集群,企业之间相互信任、复制、合作、学习并推动持续创新,形成新兴产业集群。最后,加强人才引进顶层设计,不管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高新技术的研发,高层次人才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策略,吸引外来的高精尖人才,同时也尽量避免本地人才流失。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制定长期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发展战略人才力量。同时,与高校合作,使得科学技术能够走在前沿。
三、邢台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建议
(一)财政支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其中要求健全财税和价格政策,各级财政要加强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支持。可以加大预算内的投入,建立支持“双碳”财政支出稳定增长的机制。在中长期规划预算的实施框架下,与我国五年规划相呼应,加大财政预算投入力度。财政预算内投入应当主要用于与“双碳”相关的基础性、公共性等方面的支出。应重点加大相关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国家重大科研专项。同时,重点增加对相关基础设施的预算投入,以解决影响减排的全局性和瓶颈性问题,为全行业和全社会的减排清理出一条道路。
以产业投资基金和财政贴息,加快破解制约“双碳”发展的主要技术障碍。对于当前制约“双碳”发展的主要技术障碍(如储能技术、碳捕捉技术等),要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财政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从增资、降本两个方面为相关主体提供支持。可采用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对相关主体直接提供融资支持,采用财政贴息的方式,降低相关主体的融资成本,多管齐下引导金融、企业、社会资本共同投入,协同破局制约“双碳”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
增加转移支付,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底线。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实施,一些地区、一些产业、一些企业、一些居民将会受到一些影响。财政应增加这一领域的转移支付,并对有关主体给予支持,全力做好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降低影响程度。
(二)政府合理规划
1、提供积极的产业升级规划引导。强化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府力量,结合邢台实际,综合考虑地域位置、发展基础、资源环境等因素,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政策,为转型方向和路径提供指导意见。利用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高新技术园区等技术服务平台,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为传统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更多有效科技创新的技术来源。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展开实践探索,为全市产业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
2、加快城市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加速推进高铁、地铁和重要道路快速化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升级信息基础设施,支持5G、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网络基础;统筹推进公共服务、生态绿化、商业配套等,提升城市魅力,让高端技术人才、高端投资项目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3、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项目引进。要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切实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加强联动,精准施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更加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将发展主导产业以及产业链配套产业摆在推动集群工作的核心位置,吸引国内外更多产业项目落地,推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在邢台安家落户,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活力和动力。
(三)引导和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1、精准把脉,定好方向。企业在做出转型升级决策前先要摸清自己的创新“家底”,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包括产品在行业内的市场份额、新兴产业或新产品的市场需求等。通过开展技术清查,准确把握技术发展规律,分析国内外技术竞争态势,进一步盘活用好创新“家底”,向新兴产业技术领域延伸。
2、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了数字化经济的发展,也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供了新机遇。企业应该增强数字经济意识,同时加快推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帮助企业寻找新的生产方式和转型方向,推动市场信息和市场资源有效整合、传统产业和产业链协同改造,催生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3、夯实人才队伍基础。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的力量。企业要建立人才培育与激励机制,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通过人才引聘和开发,培育造就适用于自身转型升级的骨干人才。要完善转型升级所需骨干人才的奖励、福利和保障制度,进一步调动人力资源对转型升级的积极性、创造性。
4、重视技术创新研发。技术是企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技术创新的竞争贯穿于转型升级整个过程中,企业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生产工艺和核心技术,在“研发、制造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紧跟同行业先进水平,走技术品牌的发展道路,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保持长远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包秀琴,芦越,丛立东,边志光.“双碳”目标下内蒙古能源转型重点区域推进“两化”路径研究——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J/OL].前沿,2022-12-29.
[2]任荣.“双碳”政策对中国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影响及转型策略研究[J].东岳论丛,2022(12).
[3]王柏生.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20.
[4]张金杰,杨华,陈达.冀中南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战略举措[J].河北学刊,2013.33(0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