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贵州省大学生未就业现状及对策
第728期 作者:□文/陈芳芳 吴 雪 时间:2024/5/2 16:28:43 浏览:88次
  [提要] 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毕业生存在未就业的问题。本文基于高校视角,通过分析未就业毕业生期望获取的就业帮扶政策,最后提出开展职业培训、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制定专门的就业支持政策、面向就业生设立求职补贴、强化求职心理咨询服务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视角;未就业;求职技巧;心理咨询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3GZGXRW142)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8月29日
一、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未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要地位,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文献综述
高校毕业生未就业是指完成高等教育,取得毕业资格,但尚未获得工作岗位。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具体表现为大学生不是自身不愿意工作,而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暂时没有获得有酬工作岗位。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的就业定位不准和就业意识模糊不清。有的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待遇的期望值过高,在求职之路中存在职业选择与自身条件不符的现象。有的大学毕业生在等着参加公务员、事业编制招考,还有的在等待“征兵、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就业意向模糊不清。另一方面是市场供需不匹配。高校毕业生数量是逐年增长的,而市场的需求量与毕业生就业数量比例不对等,导致我国很多高校毕业生出现“毕业=失业”的现象,社会面临着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许多学者提出了供求职中的毕业生参考的建议。一是要加强高校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二是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三是通过教育和就业热点现象看就业市场的本质。无论是专科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表现出个人理性但集体非理性的现象。此外,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已建立和完善“奖、贷、助、补、减”等多元化措施,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问题。
三、贵州省高校本科毕业生未就业现状分析
(一)未就业现状分析。根据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贵州省2020~2022届高校毕业生未就业的主要原因是“拟参加公招考试”和“求职中”。(表1)
通过对比分析得知,贵州省2020届未就业毕业生求职中占比45.02%,而2021届毕业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该占比下降至26.06%,同比下降18.96%,2022届增加至35.55%,整体趋势呈现出“V”型。2020届未就业毕业生拟参加公招(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占比40.84%,2021届增加至49.36%,而2022届下降至39.78%。2020届未就业毕业生不就业拟升学占比6.43%,2021届增加至13.49%,而2022届未下降至11.03%,参加公招(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和不就业拟升整体呈倒“V”型趋势。2020~2022届未就业毕业生暂不就业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贵州省高校毕业生未就业的主要原因有求职中、拟参加公招(公务员、事业单位)、不就业拟升学、暂不就业等。其中,求职中和拟参加公招(公务员、事业单位)占首要地位,表明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更倾向于找工作,而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暂时未找到有酬工作。
(二)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期望高校提供的帮助。基于以上高校毕业生未就业的情况,贵州省未就业毕业生希望学校从“增加职位信息” “求职技巧培训” “政策帮扶”等方面着手强化就业帮助。根据贵州省2020~2022届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反馈,2020届未就业毕业生希望学校提供技巧培训需求的有49.60%,而2021届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降至30.37%,2022届上升至42.57%,其在大学生希望学校提供的帮助中占比较大;2020届未就业毕业生希望学校增加职位信息的欲望占42.63%,2021届下降至23.12%,2022届上升至47.25%;2020届未就业毕业生希望学校提供政策帮扶、求职补贴分为38.51%、31.85%,2021届分别下降至17.39%、16.17%,2022届分别上升至39.20%、30.93%。(图1)
综上所述,贵州省高校未就业大学生希望从高校得到帮助的来看,毕业生更希望学校给予职业能力培训、增加职位信息以及提供就业咨询服务。
四、对策建议
(一)开展职业能力培训。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为不同需求的毕业生提供定制化培训,并邀请各行各业专家来进行专题讲座,为大学生就业答疑解惑。实行“大中心、小院系”的灵活模式,不仅全方位、高标准为学生做求职技能指导。并为大学生设立行政管理、大数据管理、计算机培训、企业法律风险等专业职业技能培训课,培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供撰写简历、面试技巧、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技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2021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把就业教育、就业引导全面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育人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高校应在搜寻开发就业岗位信息、建立社会链接、拓展就业需求等方面多下功夫,多出新招,与用人单位共建、共促、共进,共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二)提供就业咨询服务。首先,高校应建立就业咨询服务中心,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方向,并根据他们的情况给予相关的建议和指导。强化沟通效果,引导大学生基于就业规划,提高个人就业能力,包括技能能力、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多元技术能力等,为毕业后的求职之路奠定基础。其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联系,组织实习招聘会、校企合作等活动,帮助毕业生了解行业动态、拓宽就业渠道。最后,高校一方面可以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不断更新职位信息,提供给学生。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就业市场的趋势,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另一方面建立毕业生交流平台。高校可以建立毕业生交流平台,促进毕业生之间的沟通,分享就业经验、资源和机会,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成功率。
(三)制定专门的就业支持政策。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意见》中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针对未就业的毕业生,高校可以根据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给予学生一定的支持保障。《贵州省促进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二十条措施》以及2023年4月27日贵州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留黔行动》明确提出,首先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给予自主创业补贴、场地租赁补贴等政策扶持;其次对国家级、省级的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给予一次性补贴;最后实施未就业毕业生服务行动,为每人提供免费的“165服务”(1次职业指导、6次提供就业岗位信息、5次针对职业培训)。高校应加强向学生进行国家和政府对毕业生就业支持政策的解读,同时响应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提供的毕业生就业支持政策,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
(四)面向就业生设立求职补贴。高校可以为毕业生设立一定的就业基金和实习补贴,支持需要经济帮助的大学生,帮助其解决实习期间的各种费用和经济压力,包括求职费、面试交通费等。首先,高校可以设立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基金,与相关企业合作对接,鼓励高校设立专项基金吸引风投基金;其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期间,高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最后,高校可以争取资金,设立求职补贴项目,对一定条件下的学生提供经济帮助。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鼓励他们更积极地寻找就业机会。
(五)提供求职心理咨询。高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或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学生处理求职过程中的压力和焦虑感。通过心理辅导,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求职中的挫折和困难,提升自信心。首先,心理咨询中心应该让毕业生了解如何正确看待求职压力。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关键在于大学毕业生如何正确看待压力。斯坦福心理学博士凯利·麦格尼格尔曾说过:“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压力,适当的压力就是动力,是有益的”。其次,高校老师在大学生求职之路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应加强心理师资力量建设。最后,提升心理咨询效果,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该选择什么职业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来择己所爱、所长、所需、所利的就业方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总之,高校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为重要使命,积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从增加就业信息到提供求职补贴,从培训求职技巧到提供心理辅导,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求职成功的概率。
综上,解决高校毕业生未就业问题应从多个方面综合施策。一般情况,高校可以采用培训技能、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制定就业支持帮扶政策、提供求职补贴和心理辅导等措施,这样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实现毕业生的良好就业。与此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学科知识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全流程培养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锡静,赵宇.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及相关建议[J].四川劳动保障,2023(04).
[2]郑苑钰.肇庆市高校离校未就业学生就业促进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2.
[3]陈玉婵.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及对策思考——评《数字经济新动能与新就业》[J].领导科学,2023(04).
[4]劳秀莲.劳动经济学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研究[J].财经界,2021(3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1316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