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市场/贸易
碳交易市场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第728期 作者:□文/李获一 万立全 唐雪玮 时间:2024/5/2 16:35:18 浏览:326次
  [提要] 近年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备受国家政策和研究者的关注。为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年度发文量、研究作者和机构、关键词等角度进行知识图谱绘制,将图谱结合文献内容与实际深入分析,并基于以上分析展望碳排放权交易未来趋势,提出碳交易未来研究相关建议。
关键词:碳交易;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基金项目:上海海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X20220418)。通讯作者:万立全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8月28日
引言
我国自2011年起先后在九个城市地区建立碳交易试点市场并展开碳交易的试点运作,碳交易机制在我国逐步形成。2021年6月,我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开始运行。碳交易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制度建设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针对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因此对于该研究领域的综述性分析与研究展望十分重要。CiteSpace软件能够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知识图谱并分析该研究领域的具体情况。有别于传统的文献综述法,运用知识图谱绘制与分析,能够使得文献分析的结果和据此进行的研究展望更加直观、可靠、详实。本文主要通过建立作者机构图谱,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图谱来分析碳交易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合作情况、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利用CiteSpace对文献进行数据处理、绘制图谱来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阅读与归类进行描述。通过此方法对文献进行分析能够高效完成对某一研究领域研究状况的全面解读,抓准研究热点、发展历程等重要信息,得到更加准确的结论与观点。
(二)数据收集与初步处理。本文以“碳排放交易市场”为关键词,检索2012~2022年6月发表在CNKI的期刊文献,经过手动筛选与整理,将对本研究具有分析价值的文献信息导出,最终得到1,611篇文献的有效数据。将这些文献数据导入到CiteSpace中,设置时间切片为1年,时间跨度为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其他参数均设置为默认值。
二、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作者和机构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研究机构与作者共现分析得到图谱,节点数为422,连线数为283,网络整体密度为0.0032,如图1所示。分析可知,主要的研究机构合作者集中在各个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和法学院,发文量前五的机构分别是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8篇)、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10篇)、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1篇)、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10篇)、天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9篇)。发文量前五的作者分别是潘晓滨(15篇),刘自俊(6篇),刘明明、庞韬等(4篇),徐正松、夏睿瞳等(3篇)。呈现单一研究的作者与机构较多,各个机构或作者之间联系学术合作较少,未形成高度聚集的研究群体,研究者或机构在未来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图1)
(二)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每个关键词为一个节点,节点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当有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献中,这两个关键词节点之间就会产生一条连线。图谱中共有关键词节点474个,连线数量为1,840条,网络整体密度为0.0164,如图2所示。从图谱中可以发现,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碳排放权”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碳排放交易”,从这些高频词关键词延伸出一些重要的关键词如“碳排放配额” “碳金融” “低碳经济” “气候变化” “会计确认” “碳税”等,可以看出研究者对于这些问题比较关注。经过筛选梳理,得到排名前10的高频关键词,它们分别是“碳排放权” “碳交易” “碳市场” “碳排放” “碳金融” “低碳经济” “配额分配” “碳减排” “碳中和” “气候变化”。(图2)
(三)关键词聚类分析。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该聚类图谱的聚类模块值(Q值)为0.4633>0.3,聚类效果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为0.7674>0.7,说明结果可信。根据结果显示,共将关键词分为9个聚类,分别为#0价格波动、#1初始分配、#2会计处理、#3碳排放权交易、#4碳金融、#5强制减排、#6排放交易、#7低碳农业、#8成本效益,每个聚类中都归纳了一定数量的具有联系的、出现频率高的关键词。根据这些聚类和聚类中包含的高频关键词,结合相关文献的整理,可以将碳交易领域研究热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大类进行描述:
1、碳交易政策与机制的效益。现有研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关注碳交易政策产生的成本效益和环境效益。宏观层面上,瞿小松等(2017)采用动态CGE模型对全球碳交易影响下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率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碳市场规模越大,减排成本越低;刘传明等(2019)则检验了碳交易政策对城市减排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试点确实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各城市减排效果存在差异。微观层面上,一方面是对各个参与碳交易的企业受到的影响进行研究,如胡玉凤等(2020)运用多种方法检测了碳交易对企业效益和绿色效率的影响,张涛等(2022)则检验了碳交易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均显示碳交易能从各个方面为企业和环境带来良好的收益。另一方面碳交易也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影响,主要集中在高能耗行业如电力、钢铁、石油石化等工业产业中,其中电力行业为研究重点,如魏琦等(2016)认为双向拍卖制度可以抑制初始碳分配差异导致的市场势力。
2、碳交易资产的计量。近年来,研究者们一直在探讨碳交易资产的会计确认与计量以及披露等问题。在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碳配额的会计属性和核算方法,比如碳配额应该确认为何种资产、如何进行计量等。赵彦锋等(2018)将碳资产按持有目的分为不同类别,并采用混合计量方法进行计算;涂建明等(2019)采用二元观来将碳配额分为法定和非法定,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确认和计量。在碳交易资产信息披露方面,崔也光等(2017)通过调查试点碳交易市场和企业的碳交易信息披露情况,发现存在企业披露形式各异,会计信息披露不活跃、不规范等特点。范坚勇等(2018)利用爬虫技术获取并分析年报信息,认为碳信息披露存在强制性弱、相关性低、可靠性差等特点。
3、碳交易配额的价格与分配方式。在配额价格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碳配额的价格波动特征、影响因素和建立定价模型。张婕等(2018)运用ARCH模型探测碳配额价格波动特性,认为中国碳市场价格波动具有集聚性、持续性和非对称性。赵立祥等(2016)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碳配额价格影响因素,认为市场环境最主要,政策因素和气候变化也比较重要。但孔祥云(2019)认为,国内学者尚对国内碳市场定价莫衷一是,大部分策略和建议都是框架性的,具体可行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落实。
在分配方式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碳配额如何在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中寻找合适的方法来适应我国当前碳市场的运作。胡东滨等(2018)基于Swarm平台模拟碳交易市场运作,认为低耗能企业区域需要采用祖父制分配法,在高耗能或高低耗能企业混合区域需要采用定价与免费分配混合的方式保证市场流动性。张宁等(2022)使用CGE模型分析不同碳市场机制的宏观经济效益,发现碳配额拍卖机制可以降低配额价格、激发市场活跃性。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认可免费和有偿分配混合使用的机制,同时碳配额拍卖机制也需要被积极推进,但尚缺乏相关系统研究,在国内也少有实践。
4、碳交易的金融属性。国内的碳交易市场起步较晚,其金融属性的发展处于初步阶段,现有研究展开了一定研究。针对碳金融市场的理论与体系构建,陈波(2017)从市场法规、中介与投资机构、碳交易所、控排企业四个角度展开分析。碳金融产品的开发方面,丁欢等(2019)认为需要发展标准化碳期权合约,推动商业银行在碳金融市场的领头作用,吴青等(2021)提出在试点市场已有类碳期货产品出现,并立足法律体系构建,从监管主体、交易场所、主要规则、期货合约、金融产品创新五个角度提出建议。由于国内碳市场起步较晚,研究主要向国际市场借鉴经验和定性分析为主,较少涉及定量研究。
(四)关键词突现分析。从突现词图谱可以发现,在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早期,研究者主要聚焦地方市场的试点和一些基础问题,“低碳经济” “计量” “会计确认” “初始分配”自2012年起开始突显。自2015年起,突现词转变为“问题” “对策” “气候变化” “低碳发展” “交易体系”等关键词。自2018年起,就有许多关键词成为前沿热点并延续至今,诸如“碳配额” “电力行业” “绿色金融” “双重分差” “区块链” “环境规制”等。着重关注这些最新的突现词可以发现,随着学者的深入探索,碳交易的研究逐步从基础理论与政策机制的研究延伸至对碳交易体系中的一些细节对象进行研究。(图3)
“电力行业”是应用碳交易最为普遍的行业之一,也是各国选择碳交易覆盖的首选部门。因此,碳交易政策给电力行业带来的效益,以及电力行业下碳交易的分配机制将一直受到研究者关注。
“绿色金融”在碳交易领域主要是碳金融产品、碳金融衍生品的应用。现有研究主要从市场风险、产品开发的角度提出建议,“绿色金融”在该领域的突现意味着碳交易市场的金融属性有待于更多的挖掘。
“环境规制”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对污染公共环境的各种行为进行的规制。学者主要研究环境规制、碳交易以及绿色经济发展这三者联系,提出碳交易市场和环境规制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可以促使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2019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有关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的规定,引发学者研究兴趣,使得2020年“区块链”成为碳排放权交易的关键词,应用区块链技术于碳交易有助于提高信息透明度、市场公平性,降低监管成本,弥补碳交易体系的缺陷。区块链技术本身也属于前沿科技,因此两者结合值得研究者深入探索。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采用了CiteSpace对采集到的国内碳交易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分别从发文机构及作者、关键词、突现词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
(一)该研究领域的发文机构主要为各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和法学院,高产作者很少,发文量超过3篇的仅5人,且各机构与各作者之间没有形成很强的合作关系,因此希望学者与机构能够继续加强相关领域合作,推进碳交易理论与实践创新。
(二)在碳交易研究领域,“碳排放” “碳金融” “低碳经济” “配额分配” “碳中和” “气候变化” “会计确认”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同时根据对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和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将当下研究者关注的该领域研究分为四类:碳交易政策与机制的效益、碳交易资产的计量、碳配额的价格与分配方式、碳交易的金融属性。
(三)突现词方面,热点研究方向为环境规制、碳金融产品、区块链技术协同、模型评估政策效益、电力行业的碳市场。
根据上文,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积极的市场为导向推进碳交易机制与政策完善。目前我国碳市场存在着参与度不高、交易不活跃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完善碳资产相关的会计准则和监管机制;二是选择合适的分配方式,包括免费、有偿分配和拍卖;三是加快建立统一的碳市场,将新的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二)加速碳金融产品及市场的发展。我国碳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因为碳金融法律法规不完善、专业人才匮乏、企业认知程度不高。学者可以通过对比国内外案例来帮助我国发展碳金融市场,包括完善法律法规、设计碳金融产品、提升社会兴趣等。除此之外,碳金融中介机构的建立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三)探索并利用新技术和行为来弥补碳交易市场不足。例如,碳税和碳交易的协同可以弥补碳交易市场机制下的不确定性,区块链技术和碳交易的协同可以降低市场监管难度并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未来这些方向的研究可以为碳交易市场的优化提供帮助。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丁欢.我国碳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研究[J].纳税,2019(20).
[2]胡东滨,彭丽娜,陈晓红.配额分配方式对不同区域碳交易市场运行效率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19).
[3]刘传明,孙喆,张瑾.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碳减排政策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11).
[4]瞿小松,邓翔,余子楠.全球碳排放交易及其效率——基于一个动态CGE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7(04).
[5]涂建明,迟颖颖,石羽珊,李宛.基于法定碳排放权配额经济实质的碳会计构想[J].会计研究,2019(09).
[6]张涛,吴梦萱,周立宏.碳排放权交易是否促进企业投资效率?——基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准实验[J].浙江社会科学,2022(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10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