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农户参与合作社意愿调查
第728期 作者:□文/宣家辉 时间:2024/5/2 17:04:55 浏览:272次
  [提要] 常山县既是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地带,也是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示范区。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三个维度,提出农户参与合作社行为意愿的三条假设,并利用2022年常山县89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旨在通过本文研究结论,为农民合作社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参与意愿;农民专业合作社
课题项目:浙江省供销社2023年度全省供销社课题研究项目:“供销社基层组织建设发展路径——基于常山县农户参与基层合作社意愿的调查研究”(编号:23SSZ02)
中图分类号:F321.22;F276.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8月22日
引言
农业合作社是由农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在农村家庭合同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的,并采用民主管理的相互支持的经济组织。从工作内容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为其成员服务,为他们提供如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推广农业技术等服务,以助推农业经济高效增长。从数量增速上看,截至2022年底,我国存续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达到224.36万家,较2021年底增长了1.44万家,增长速度达到了0.65%。可以说,不同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有效地组织了分散的资金、工作和市场,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民收入,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习近平对供销合作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供销合作社要坚持从“三农”工作大局出发,牢记为农服务根本宗旨,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努力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开创我国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研究基础,重点研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核心要素,提出了三条假设,并通过对常山县农户数据的实际调查,进行实证分析,以通过对农户参与合作社行为意愿的实证分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理论假设
计划行为理论是一种将信仰与行为相结合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共同塑造了一个人的行为意图。基于这一理论,本文分析农户参与合作社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具体的理论机制如图1所示。(图1)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个人认知的第一个维度是行为态度,它是通过概念化个人对给定行为的评价而发展起来的,可以代表用户的特定行为倾向。在本研究中,农民的行为态度分为三个维度:合作利润、合作产品和合作潜力。综合分析,合作社目前的盈利能力、产品质量特点和未来发展前景被认为是影响农民参与意愿的决定因素。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1:农民的行为态度加强了合作社参与意愿
主观规范作为计划行为理论的第二维度,是指个体在决定实施某些行为时所经历的社会压力,即干扰农民参与合作社意愿的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队。目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建立专业农业合作社通常由地方政府引导。所以,信任在合作社参与意愿中扮演重要角色,农户对农户专业合作社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其参与意愿的强弱。由此,提出假设:
假设2:农户的主观规范加强了合作社参与意愿
感知行为控制是计划行为理论的第三个维度,指的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感知到控制或控制的程度。一般来说,若一个人相信在新的情况下自身具备更多的资源和更少的预期障碍,则其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就会变得更强,进而生成更强的行为意图。因此,农民参加合作社也受到他们以前参加合作社的经验的影响。如果农民在以前的活动中参加过合作社,并获得了良好的经验,那么一定会激发他们继续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反之,若农户在以往参与合作社过程中未获得良好的参与体验,则会极大降低其继续参与合作社的热情。本研究以农户参加合作社经验作为感知行为控制变量,由此提出假设:
假设3:农户的感知行为控制加强了合作社参与意愿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为了证实本研究提出的三个假设,设计了以下回归模型进行研究分析:
CPLi=β0+β1DAi+β2SBi+β3PDCi+β4Xi+εi
其中,CPL代表农户对合作社参与意愿,DA代表农户行为态度认知维度,SB代表农户主观规范认知维度,PDC表示农户的感知行为控制认知维度,X代表一系列控制变量,ε代表随机误差项,β0~β4代表待估计的参数变量。
(二)研究区域选择与概况
1、研究区域选择。本文研究区域选择为浙江省常山县,选择理由有二:第一,从问题分析本质角度来看,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目前全国总体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增长现象,反映了农户在参与合作社主体意愿上仍处于较高态势,而常山县当前农户入社主体意愿的发展情况与这一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具有一定普适性,适合作为本文对农户参与合作社行为意愿的研究区域。第二,从实操性的角度来看,选择笔者较为熟悉的区域进行调查研究,农户对调查人员亲密度更高,更便于对农户主体意愿的调查和数据采集,进而降低了调查现实难度,提高了调查数据准确性、真实性。
2、研究区域概况。截至2022年12月底,常山县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56家,包括胡柚、瓜果、蔬菜、水果、畜禽、农产品加工等当地优势产业和农产品。入社社员16,500人,注册资金6,703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布全县15个乡镇(办事处)。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15,768万元,带动8,120户农户增收。近两年,常山县再次加大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尤其是2022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比2006年增加了173家,增长率达到了208%。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迅速扩大,平均每个合作社的年销售收入从2006年的20万元增加到30万元,增加了0.5倍。并且,常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由原来的单纯销售型向生产、服务、营销和分配的各个环节延伸。特别是近年来实施“三联三增”工程中,涌现了一批优秀胡柚专业合作社,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效益农业具有十分明显的带动作用。目前,该县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县级龙头企业56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同时,出现了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青石镇2006年成立了“常山县柚乡胡柚专业联合社”,联合社为各专业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社员统一建立生产基地,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市场的规范管理,以及统一打响品牌,开展包装、加工、销售经营等技术服务活动,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品质,降低销售过程中的市场风险。
(三)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自于2022年11月在常山县开展的实地入户调查。调查根据分层随机抽样规则进行,选择5个行政村作为试点村,并在每个试点村随机选择30~50户样本农户进行一对一问卷访谈,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户的户主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外出打工;第二部分是农户的家庭特征,即家庭年支出;第三部分是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认知,包括合作社参与意愿、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最终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23份,5个试点村的被采样村民比例分别为:17%、13%、19%、23%、28%。
(四)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为解释变量合作社参与意愿,本研究根据调查问卷内容进行测量。各调查变量赋值依据5级里克特量表进行,最终得出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表1)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为验证假设1~假设3,采用基准回归分析进行实证分析。本次基准回归分析采用OLS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具体结果见表2。表2中,第一列至第三列使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作为基本解释变量,监测家庭特征的固定影响。第四列考察了农民感知的三个维度对合作社参与意愿的影响,并将其作为农户参与合作社意愿的基本解释变量。(表2)
从表2第四列可以看出:第一,行为态度系数已达到了0.433,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农户的行为态度即对合作社当前的盈利能力、产品的质量特征与未来的发展前景的认知会提高其参与合作社的意愿。行为态度每增加1,会导致合作社参与意愿增加0.433。第二,主观规范系数已达到了0.303,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农户的主观规范即信任合作社中的企业会提高其参与合作社的意愿。主观规范每增加1,会导致合作社参与意愿增加0.303。由此,假设1与假设2均得到了初步证实。但是与行为态度系数和主观规范系数不同,感知行为控制系数较不显著,说明假设3在基准回归分析检验中并未得到证实。笔者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农户对产业扶贫政策存在意见,导致其在以往参与合作社过程中未获得良好的体验。例如,在这次调查中,有42名农民曾参加了合作社,且有少数农民在采访中表示,他们对产业扶贫缺乏了解,认为县政府用于创建合作社的扶贫资金应直接转化补贴款下发到农户手中。这一现象说明部分贫困农户具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心理,更为偏向于直接给予经济补助的扶贫政策。
同时,第四列中农户主特征与家庭特征变量对合作社参与意愿缺乏显著影响,也间接证明了农户认知才是影响其参与合作社行为意愿的决定性因素。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农户参与合作社行为意愿,得出结论:农户的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都显著加强了其对合作社的参与意愿,然而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民参与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造成此现象的绝大部分原因在于,部分农户在以往参与合作社过程中未获得良好体验,认为利用合作社获取资金的形式不如与直接的经济补贴。基于此,后期各地区在发展农户专业合作社中,可参考本文结论,通过深入了解当地农户实际参与意愿,科学规划合作社发展方向,发展真正具备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合作社,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景焕,王士龙.基于描述性统计分析的蔗农加入合作社影响因素研究——以来宾蔗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4).
[2]赵爱霞,赵俊,李新翼,等.岷县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农经,2023(13).
[3]胥翠萍.村党支部+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 构建长效发展机制——记石棉县坪阳黄果柑专业合作社[J].中国农民合作社,2023(07).
[4]陈天庆,张连刚,彭志远,等.组织公平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满意度研究——基于云南省的农户调研数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3.44(03).
[5]罗攀柱,陈依.农户资源差异性程度及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质的认知影响研究——以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和衡东县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7(02).
[6]朱景焕,王士龙,王小明.基于Logit模型的农户参与甘蔗合作社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来宾蔗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05).
[7]赵策,张丙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衔接小农户的路径探索——基于山东省德州市的调研[J].中国农民合作社,2022(08).
[8]秦法波,曹松荣,刘思琪,等.乡村振兴战略下临沂农村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分析[J].中国市场,2020(1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498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