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
第728期 作者:□文/张嘉冰 张长江 时间:2024/5/2 17:08:54 浏览:372次 |
[提要] 为了促进我国粮食稳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利用2003~2021年13个粮食主产区的省域面板数据,采用Kaya恒等式构造个体效应回归模型分析农业劳动力和农业机械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数量效应对粮食生产有负向影响,而规模效应和装备效应、效率效应对粮食生产有正向影响。装备效应的弹性系数最小,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变弱。建议政府对粮食生产提供更多的支持;巩固农民队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机化,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率。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机械;粮食产量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8月22日
引言
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劳动力和农业机械是粮食生产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已经从过剩走向了短缺。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男性化。农田抛荒、农村衰败等现象必然危及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我国的农业劳动力一直在转移,我国粮食产量并没有出现持续下跌的情况,在我国二元结构中,现代化工业反哺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廉价的农机具持续取代紧缺的劳动力,确保了我们的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的水平,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我们牢牢把握住自己的饭碗,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后盾。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增加了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进而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增长。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进而提高粮食生产率。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土地的流转,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显著地正向影响粮食产量,对我国人地矛盾和土地资源的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种观点认为,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大批青壮年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业劳动力持续从农业转移到城市,导致农业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女性化、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部分地区农业劳动力流失的数量已超出了过剩的数量,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民对粮食的热情降低,粗放经营和耕地抛荒现象普遍存在。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粮食产量具有负面影响。另外,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流失,也会影响到农民掌握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和生产方法,从而影响到粮食产量。
农业机械的普及应用是促进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方式,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学者们对研究农机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面积高,适宜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粮食生产。农机对缓解中国农业生产压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耕地总产量、缓解因农业劳动力不足而导致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劳动力不断流向现代产业部门,农业的发展必须依赖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投资增长。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提高农户的收入,明显地提高了农户对农业机械的使用意愿,也增强了农户对农机服务和拥有农业机械的购买能力,推动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发展。同时,多采用农机具的耕种方式,可以改良土壤,起到抗灾、抢农时、赶季节的作用,从而保证了粮食增产。要实现粮食增产、稳产的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粮食机械化,用农机代替人工。
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深入探讨我国农机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已有的研究多局限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或者农机化的作用,鲜有将这两种作用放在同一个框架下进行综合分析。第二,虽然已有研究显示农机对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替代作用,但在相同的分析框架下,农机与农业劳动力流失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如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因此,选取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农业劳动力和农机联合作用下,分析粮食生产的变化,将粮食生产分为四大效应:规模效应、数量效应、设备效应、效率效应,利用个体固定效应来研究农业劳动力和农业机械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二、理论与研究方法
土地、劳动力、机械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三个主要生产要素。从生产要素的视角来看,粮食产量变动的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农业用耕地变化对粮食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二,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对粮食生产的人力资源投入不足,导致粮食减产。第三,在劳动力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农民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更愿意采取农业机械的方式来代替劳动力。以提高农机具投资来补偿农业劳动力的下降,从而达到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第四,随着农机投入的增加,劳动力投入的减少,受到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的限制,农机可替代劳动力的比例逐渐降低,导致农机单位生产效率明显降低,成为制约我国粮食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粮食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的劳动力投入状况、单位劳动力拥有的农业机械水平和单位农业机械的粮食产出效率这四个主要的影响因素。由此,粮食总量变化可以用下面的Kaya恒等式表示,即:
TG=S×(■)×(■)×(■) (1)
在公式(1)中,TG表示各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总产量,S为粮食耕地面积,L为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投入数量,TM为粮食生产的农业机械投入数量。令:G1=S,G2=L/S,G3=TM/L,G4=TG/TM,则公式(1)可改写成:
TG=G1×G2×G3×G4 (2)
G1为粮食耕地面积,代表规模效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要提高粮食产量,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稳定和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部分耕地被占,以扩种来实现粮食产量的增长很难达到目的。
G2为单位耕地面积的劳动力投入状况,表示数量效应。当其他生产要素一定时,劳动投入对粮食产量有直接的影响。诺瑟姆的城市化理论提出,城市化水平必须超过70%,城市化水平才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可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投入还会继续下降。
G3为单位劳动力拥有的农业机械水平,代表装备效应。在农业劳动力不断流失的背景下,要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就需要不断增加农业机械的投入,实现农业机械合理替代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使粮食稳产增收。农业机械水平可以看出,农业劳动力不断下降,农机具投资不断上升,共同影响了粮食产量。所以,可以通过持续提高单位劳动力拥有的农业机械水平,不仅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还达到粮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G4为单位农业机械的粮食产出效率,代表效率效应。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迅速转移,当刘易斯拐点过去以后,农业劳动力将会变得越来越紧缺,必须投入更多的农业机械以维持粮食正常生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促进了土地的流转,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不同地区的坡度等级不同,农业机械的适用性也存在差异。在全要素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农机利用效率将会越来越高,越有利于粮食的生产。可见,效率效应受到农业劳动力、土地规模和土地类型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设置和模型建立。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土地、农民、农机是粮食生产的三大要素,农业劳动力不断流失,耕地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农机投入对粮食产量增加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本文使用2002~2021年13个粮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通过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模型为:
TGit=αi+β1G1it+β2G2it+β3G3it+β4G4it+μit (3)
式中,μ为随机误差项,i取值范围为1~13,t取值范围为2002~2021,β不随i、t变化,TG表示被解释变量,G1、G2、G3、G4表示解释变量,α为随机变量。
本文基于2003~2021年13个粮食主产区的数据,用各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总产量表示各省的粮食生产情况,作为被解释变量,规模效应代表粮食耕地面积、数量效应代表用于粮食生产的农业劳动力投入数量、装备效应表示单位劳动力的农业机械动力装备水平、效率效应为单位农业机械投入的粮食产出水平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原始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研究结果均出自Stata软件。相关变量符号与名称如表1所示。(表1)
(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首先进行混合回归,如表2所示,回归结果为0.892,拟合度较好,由混合模型中的F检验显示,P值0.004,小于 0.05,接受备择假设,认为模型选择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的豪斯曼检验结果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卡方统计量为43.7,P值为0.0000,小于0.05,因此拒绝构建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始假设,并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表2)
从表3可知,粮食产量与规模效应、数量效应、装备效应、效率效应都显著相关,粮食规模每增加一单位,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总产量增加0.8万吨;数量效应增加一单位,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降低2,657.7万吨;装备效应每增加一单位,粮食产量增加50.01万吨;我国粮食主产区的机械效率每提高一单位,粮食产量增产130.9万吨。可以看出,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增产受数量效应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效率效应。(表3)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建立了一个农业劳动力与农业机械投入共同作用下粮食产量变动的分析框架,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运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规模、数量、装备、效率四个基础效应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2003~2021年我国粮食耕地面积由0.69亿公顷增加到0.89亿公顷,是我国持续粮食增长的重要因素。第二,在其他粮食生产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民的转移减少人力资源投入较少会阻碍粮食的正常产生。研究期间数量效应对粮食生产有抑制作用,原因是农业机械与农业劳动力存在强替代关系,近年来农业机械的使用增加了对农业劳动力的短期补偿。因此,要使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培养新型农民,稳定农业劳动力数量。第三,装备效应的迅速提高,是推动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装备效应对粮食增产的效应较低。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越过刘易斯拐点,我国的粮食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80%以上,农机对农民的替代性将会迅速降低。第四,效率效应对粮食增产的效应大于装备效应,所以应当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支持,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农业机械对农民的替代性。
(二)政策建议
1、政府对粮食生产提供更多的支持。由于扩大粮食种植,粮食主产区丧失了发展高价值经济作物和非农产业的机遇,导致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降低。因此,在粮食生产的价格支持、种粮大户扶持、职业农民培训等方面,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
2、巩固农民队伍。在城市化过程中,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主要产区的农业劳动力不断外流,主要是由于农村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所以,要以粮食主产区为中心,加快建立一套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条件,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3、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身份”向“职业化”的转变,使农民逐渐能够公平地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来,并分享到现代化的成果。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充分发挥新型农民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巩固农民的队伍结构。
4、大力发展农机化,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率。平原农机化发展的基本条件较好,但由于农机化投资的粗放型,造成了农机化发展中人机比例的不平衡,从而造成了农机化发展的低效。所以,要在平原地区对农业机械的增量进行控制,把重点放在提高现有粮食生产中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上,对农机服务机构进行规范,对农业服务价格进行稳定,从而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通讯作者:张长江)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刘艳,杨阳.乡村振兴进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30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02).
[2]王欢,王灿,毕文泰,等.农村劳动力外流、农地流转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23.57(03).
[3]卫龙宝,张艳虹,高叙文.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7(02).
[4]张杰飞.农业劳动力转移与粮食产量——基于中国三大类粮食产量区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6(02).
[5]刘浩然,吴克宁,宋文,等.黑龙江粮食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07).
[6]肖卫,肖琳子.二元经济中的农业技术进步、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来自2001~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3(06).
[7]陈林生,黄莎,李贤彬.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系统GMM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21(06).
[8]黄玛兰,李晓云,游良志.农业机械与农业劳动力投入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及其替代弹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
[9]付华,李萍.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机械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的分析[J].财经科学,2020(12).
[10]谢冬梅,汪希成,伍骏骞.农业机械化水平对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农机跨区作业视角[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3.44(0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