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军民融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第728期 作者:□文/黄 朔1 余长春2 时间:2024/5/2 17:22:47 浏览:214次
  [提要] 军民融合是国家为稳固国防建设和兼顾经济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探讨价值。本文使用2014~2020年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并将其整合成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军民融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
关键词:军民融合;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8月24日
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大力度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受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军民技术边界线日益模糊,使得军民市场相互交融、相互壮大,在市场需求的催化下军民融合战略实现了国防工业基础与民用工业基础和新时代科技发展的整合协调,并形成了新兴的军民融合产业。依托产业集群,军民融合的各创新主体之间构建创新网络平台,建立军民合作研发体系,利用既有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系统发展模式,以加强要素流动,实现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从而实现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根据创新系统理论,创新系统利用内部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对现有的资源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并组织协调,最终实现创新生产。军民融合主体涉及军民两方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院所、区域政府、中介服务机构。军民企业是军民融合活动最关键的参与者。通过市场和军方需求,以项目为媒介,建立通畅的企业技术交流平台,高效利用军民双方科研成果,提高技术创新,完成产品创新。受企业目标影响,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在管理体制、组织架构和生产流程上存在差异,但军民融合使企业由单一军需或单一民需生产迈向多需求生产,企业目标的改变也随即反映在管理和生产模式的创新。区域政府作为军民融合发展的引导者,为军民融合创新合作活动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和制度保障。政府同时通过土地使用、军民融合专项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减少企业研发成本,提高企业军民融合创新热情,带动企业的创新产出。研究机构和高校是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知识供给者,由于掌握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关键知识,开展基础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研发创新,推动前沿科技的技术研究攻关,通过产学研合作应用于企业社会面生产,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得以提高。中介机构作为军民融合的服务者,包括金融服务机构、技术咨询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从需求分析到融资服务,从成果转化到信息支撑,及时提供资源配置信息,提高军民融合企业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军民融合使企业双方、区域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及中介机构间交互融合,各司其职,引导和促进知识、技术在主体间相互转移,推动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整合提升区域创新绩效。
基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从要素视角来看,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源自于创新要素的有效吸纳和合理配置。创新要素通过对知识和资源的整合,扩大了知识存量,同时产生由创新要素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创新合作网络效应等,并通过溢出效应继续作用于知识获取和创造,由此影响区域创新。知识流动奠定了军民融合发展的基础,“政产学研介”主体存在知识累积差异,因此导致知识势差。在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的驱动下,知识势能高的一方会将创新成果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向知识势能低的一方倾斜,使得先进知识传送到军民融合企业研发部门。整个流动过程中,知识在各主体间结合自身特点和主体需求产生知识增值,以此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军民融合引入先进知识,通过人才共育和信息互通实现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并吸收军民双方技术优势,培育前沿创新科技产品,增强企业创新效益。同时,在信息流动的推助下,产生技术溢出,创新相对落后的企业或地区通过模仿或引入新兴技术,提升了创新水平。综上,军民融合通过知识流动、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技术融合促使资源优化,有利于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军民融合的发展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本文从理论分析了军民融合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路径,据此,构建回归模型,论证检验军民融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
innoit=α+βcmiit+δXit+μi+νt+εit
其中,i和t分别代表省份和时间,innoit代表各省份的创新能力,cmiit代表各省军民融合发展水平,Xit为相关控制变量,μi和νt分别代表个体和时间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区域创新能力(inno)。区域创新是一个复杂过程系统,涉及投入与产出两大过程,本文参考众多学者,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维度构建区域创新能力指标,如表1所示。(表1)
2、解释变量:军民融合(cmi)。企业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故本文选择以企业视角构建军民融合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构建需遵循系统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现有的研究认为,企业视角的军民融合是以市场需求为发展驱动因素,从技术共享、联合研发攻关到军民双向资源流动配置突破资源约束,实现深度协同。因此,本文从市场发展、技术融合和资源配置三方面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指标体系。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参考李从容的思路,军民融合市场发展层面由企业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构成,技术融合层面由企业研发人员、研发投入构成,资源配置层面由企业收到的社会融资、政府补助和固定资产构成。
本文为尽可能避免主观因素产生的误差,采用熵值法计算指标值,熵值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
3、控制变量。参考众多学者的研究,选取各类对区域创新发展具有影响效应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其中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eco),采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衡量;地区产业结构(ind),用地区第三产业占第二产业比值衡量;地区教育投入(edu),采用地区教育支出的对数衡量;政府行为(gov),采用地区一般财政支出的对数衡量;对外开放(open),采用区域进出口总额占产值比重衡量。
(三)数据来源。本文选用2014~2020年我国23个具有军民融合上市企业所属地所在的省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省级面板数据以探究军民融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军民融合指标涉及企业来源于东方财富网军民融合概念板块180家上市企业。为使研究变量处在同一个层级,根据企业属地原则将其整合到各省域内,其中剔除ST、*ST企业。相关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相关缺失数据查询企业当年年度报告。区域创新能力相关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省份统计年鉴等。
三、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为检验军民融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本文采用双向固定模型来分析。表2列(1)为未考虑控制变量时的ols回归结果,军民融合cmi的系数为0.626,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军民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本文对模型进行了Hausman检验,确定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并进行了稳健标准误处理。列(2)报告使用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同时控制时间和个体效应,结果仍与前述一致,加入控制变量后,军民融合cmi的系数为0.382,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军民融合发展水平越高,区域创新能力越能获得提升,符合本文认为军民融合发展能够推动地区创新能力提升的这一理论预期。(表2)
(二)稳健性检验。由于军民融合企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更多集中于科技成果转化阶段,即将研发成果进一步运用到产品生产环节,形成创新产品,参与市场流通。因此,通过熵值法将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新产品项目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四个指标构造出创新产出值(inop)。表2列(3)结果显示,变量替换后的结果与前文结论无显著差异,具有稳健性。
(三)地区异质性检验。按照统计局划分标准,将23个存在军民融合上市企业的省份归属于东、中、西部三地区。从表3可得,军民融合与区域创新能力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仍呈正相关关系,东部地区军民融合cmi系数为0.38并在5%水平上显著,西部地区cmi系数为0.519并在1%水平上显著,中部地区军民融合与区域创新能力相关系数为负,为-0.095,且军民融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3)
原因可能在于,东部地区军民融合企业资金充沛,高端研发人才大量涌入经济发达地区,科研技术实力强,在军民融合这一以人才与资金为主要动力的产业发展模式里对整体区域的创新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东部地区经济交流频繁,资源流通渠道广、合作深,产学研协作程度高,民用企业也拥有较多参与军品制造的机会,促进了各项要素配置速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地区的资源利用程度,因此也将带动区域创新发展。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受工业搬迁和三线建设影响,大量军工企业坐落于西部地区,其经济也依托于军工企业发展,地区军工基础扎实,军工技术水平突出。为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出台政策倾向于军民融合企业发展,利用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推动军工企业军转民技术创新,从而带动地区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中部地区由于军工实力相较薄弱,民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较不足,因此难以协整军民融合快步发展。此外,中部地区同时存在资本转化动率不足、高端人才资源匮乏、技术溢出效率水平低及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等问题,致使军民融合企业较难推动地区创新发展,甚至存在因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投入高、产出低而导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负向影响,带来的抑制区域创新发展动力的可能。
四、结论及启示
总体上看,军民融合的发展对区域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存在地区异质性。军民融合在以军工企业为核心发展的西部地区和经济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推动意义,但在军工实力相对薄弱、地区经济发展较不发达的中部地区出现挤占当地资源问题,导致难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甚至不利于当地创新发展。
首先,应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对区域创新的推动效应,深化军民融合产业在区域内的辐射力。相较传统产业,军民融合通过整合资源的方式打破军民企业独立发展的态势,政府需破除军民融合发展要素流动障碍,提供政策引导,促进人才、信息、资金等要素共享,搭建要素流动平台,深化产学研协作,实现军民融合核心知识流动、军民技术双向转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其次,政府应充分考虑地区发展差异,精准识别区域发展特色,保障政策实施因地制宜。根据东部地区人才配置充足、资金投入到位、民营企业自身实力强的特点,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军工项目的交流合作,优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利用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军民发展的深度融合,推进军民融合进程中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发展。西部地区当地政府应加强政策倾斜,扩大军企的政府补助及人才扶持,拓展军工企业在民用业务的技术进步与效益产出。利用军工优势引导军工企业参与民用业务的技术创新。针对中部地区,政府应先培育优质高端人才、构建人才储备计划,稳固当地产业基础,利用自身资源禀赋推动高新产业与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地指导地区军民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1.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南昌航空大学军民融合与航空发展研究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欣亮,兰宇杰,刘飞.军民融合能否撬动区域创新绩效提升?[J].科学学研究,2020.38(03).
[2]齐亚伟,陶长琪.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GWR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4.35(09).
[3]史良,曾立,孟斌斌,杨筱,杨越.新兴领域知识、技术、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机理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20.17(01).
[4]孙磊华,何海燕,常晓涵,等.军民深度协同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J].科技进步对策,2022.39(23).
[5]李从容,向文倩,贾梦飞.军民融合与区域产业结构耦合关联[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20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