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池州港物流发展浅议
第728期 作者:□文/吴晶晶 丁 莹 时间:2024/5/2 17:23:49 浏览:296次
  [提要] 现如今已进入海洋经济时代,需要加快中小港口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与港口物流的协调发展。本文以中小港口城市——池州港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池州港;物流;发展
基金项目:2022年池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池州港口物流发展建设的研究”(项目编号:RW2022Z2)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8月28日
港口,是当今世界国际物流运输的重要节点,一直以来都是货物的转运中心以及工业的生产基地。当前,国内外对于港口物流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从港口的功能、发展战略、生态环境、竞争力等方面进行研究。理论界和实践领域都对港口物流的建设和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也为本文研究池州港口物流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先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现状
现如今已进入海洋经济时代,加快中小港口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与港口物流的协调发展,将成为新时代中小港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位于长江沿岸的池州市,是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拥有长江流域重要的集装箱装卸港口。池州是长江“黄金水道”中下游的重要经济腹地,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集港口、公路、铁路、航空于一身。池州港作为池州市唯一一个国家级一类开放口岸,按照“依托港口做物流、发展物流强港口”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池州港在长江上的“人均强港” “文化名港”。
近年来,池州市在交通运输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公路方面,2022年9月,G3W德上高速池州至祁门建成通车,是安徽省规划的“五纵十横”高速路网中“纵三”高速公路的一段。G3W德上高速建成后,开辟了中部地区通往海西经济示范区在经贸、物流、旅游等方面的新通道。铁路方面,班次不断增多。自2022年1月以来,随着全国铁路运行图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新开通了多条铁路新线,例如京港高铁赣深段、京港高铁安九段等。池州等长三角地区的中小港口城市有了通往惠州、东莞、深圳、南昌等方向的新通道,大大缩短了班次时间,使得交通运输更加便捷。航空方面,空运航线不断拓宽。2023年3月起,新增了成都——池州——舟山航线,架起了华东地区与西南地区间经贸、文化、旅游沟通往来的桥梁。
池州发展港口物流得到了本市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和快速发展的腹地经济的强有力支持,从而使池州港口物流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使得池州港口物流的发展对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与长江内河流域的其他港口相比,池州港的起步较晚,在规模上也比周边的芜湖、安庆、铜陵港要小,因此池州市正努力打造亿吨大港。《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中就指出:要提升水运通江达海水平,联手打造世界级港口群。积极参与长三角港口联盟建设,加强池州港与上海港、南京港等长三角主要港口在联合运输、江海联运等领域开展的合作。深入推进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完善小散码头退出机制。加快公用型、专业化码头建设,提升池州港港口通过能力,推动池州港迈入亿吨大港,吞吐量进入皖江前列。因此,本文从池州港口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池州市的发展规划,探索研究适合池州港口物流发展建设的有效路径,加快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二、研究意义
为了适应中国加入WTO后进出口贸易发展对港口物流运输发展的要求,特别在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当下,国内主要港口城市纷纷努力探索寻求适合本地区港口物流发展的模式,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港口物流的发展与腹地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一般来说,腹地经济的发展受到港口物流发展程度的影响,只有港口的物流发展到比较先进的阶段,才能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才能提升腹地经济发展的速度,促进本市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港口物流的发展关系到所在城市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命脉,实时了解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了解港口物流相关的数据指标,总结资料,摸索规律,有利于港口物流的健康发展。
目前,池州市外贸进出口量增势强劲,得益于促外贸、稳发展的有力措施。2022年,池州市全市进出口额分别为:出口5亿美元,同比增长44.4%;进口12.4亿美元,同比增长12.9%。总进出口额比2021年进出口额增长了20.4%,增长速度高于全省的14.7个百分点。随着外贸进出口的快速增长,池州港口物流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总结,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三、理论和实际问题
池州港口物流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理论和实际上存在的问题。当前,池州港口物流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包括中小港口城市普遍存在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陈旧、港口资源利用率低、港口实际吞吐量和港口自身拥有的吞吐能力不匹配等问题外,还存在地域特有的问题。基于这些,池州港口物流发展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理论和实际问题:
(一)成体系的理论依据相对缺乏。相对于国内外发达城市港口物流的发展研究已成规模而言,中小城市港口物流的发展缺乏成体系的理论依据来指导研究,即使有理论依据,也比较浅显,以至研究中的理论依据相对单薄,难以支撑研究往深层次发展。
(二)数据的搜集及分析难度较大。方案实施一定阶段后,需要搜集并采用相关数据来进行定量分析,但由于资料获取来源及自身水平有限,再加上有些数据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内部资料,外界无从获得,从而对分析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而将能够获得的数据用来对方案的实施进行评价分析也可能出现些许偏差。因此,需要根据池州港口物流建设的内容选取合理的指标,尽可能地通过访谈调研等获取准确的有价值的数据,才能使评价体系尽可能正确地评判项目研究的成果。
(三)大部分岸线资源闲置,港区间发展不平衡。池州港目前有长江岸线162km,支流通航航道216km,但其中宜港的岸线只有60km左右,大部分岸线资源都闲置着,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港区被城区包围,一些优良岸线的陆域地区如香口、钱江口等地区缺乏最基本的集疏运条件,而陆域条件相对优越以及港口设施相对完善的老港区、牛头山港区,航道条件却又差强人意,这两个区域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全面的改善及发展,这些实际问题也为池州港口物流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对市域的辐射及市场竞争力较弱。池州港口物流的发展与池州物流业、货运代理业、临港工业园区等的发展的契合程度比较低,对池州市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也比较弱。港口作为货物的转运中心及工业的生产基地,这些作用在池州港并没有得到显著的体现。
池州港口物流的龙头骨干企业较少,池州港远航控股有限公司一支独大,港口物流行业市场竞争力弱,再加上港口物流人才的缺乏,使得池州港口的运营管理体制及港口物流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池州港口物流的发展存在港区与城区的发展不协调等问题,而中小城市港口的发展应当通过各港区的协调发展,避免港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避免低质竞争,提高池州各港区的竞争力,进而实现池州港口物流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四、解决策略
(一)加快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港口发展现代物流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进行港口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对港口物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构建池州港物流信息化平台,打造四通八达的高效、快速、准确的信息流,及时搜集并处理相关港口物流信息,缩短港口物流信息电子数据交换与信息处理时间,提高池州港口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与此同时,完善与海关、商检、税务、保险、银行、货主企业、周边铜陵、安庆等兄弟港口的联网,加强与南京港、上海港等长三角大型港口的联合运输,开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多种形式的联运合作,对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各港口的信息平台,加强与周边港口的联系与合作,实现港口间标准化的数据交换及共享,促进池州港口物流的标准化、及时化、高效化地发展,从而实现“传统港”向“智能港”的转变。
(二)加快港市一体化建设。池州港应当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各港口的联盟建设,加快与周边芜湖港乃至上海港等长三角港口群在江海联运、港口群联合运输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池州港作为万吨级港口城市并位居安徽沿江港口中部位置的独特优势,以城市发展带动港口发展,以港口发展辐射城市发展,持续聚焦加快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等级,建立港市一体化建设,促进港区与市区的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大联通对外、大循环对内的全新的战略性交通格局。2023年7月14日,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验收,正式进入运营发展阶段。随着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封关运营,池州港将构建“数字化口岸+河港空港”联动发展的新格局,以池州市现有的并处在不断发展壮大阶段的跨境电商、保税物流、对外贸易等为依托,结合市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半导体产业等优势,加快港市一体化建设,建设皖江矿产资源及贵金属材料区域集散中心、半导体产业国际供应链中心和进出口消费品优质集散中心。
(三)加快公用型、专业化码头建设。池州港要充分利用长江航道优越的岸线资源,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从而提供大运量、高水耗的运输需求。加快沿江基础产业的建设步伐,包括非金属材料基地、有色金属基地和轻纺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和船舶修造、旅游等,要综合利用池州市的旅游、矿业、农业、生态和岸线这五大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童埠港区、江口港区三期工程等公用型码头建设,加快东流港区、大渡口港区、香隅化工园区等公用型作业区建设,充分利用这些公用型作业区资源,借助于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运营,打造皖南区域性物流集散地。工业配套港区的发展以专用码头为主导,进一步加快香口、牛头山、梅龙等港区的专业化码头建设,优化各港区物流结构,提升各港区物流功能。
(四)打造“海陆空”立体化交通运输网。高效便捷的“海陆空”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对港口物流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陆运能衔接内部城区,空运能衔接进出口贸易,因此,池州经济的发展需要港口、陆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来支撑,实现港区与公路、铁路、航空的无缝衔接。通过打造“海陆空”立体化交通运输网来消除区域内的贸易障碍,发展以池州港港口运输为依托的多式联运,加大“海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的协作,加强口岸和特殊监管区域的建设步伐,加快扩大开放池州港作为国家一类水运口岸的进度,进一步促进港口与城区腹地的协调发展,推进长三角区域口岸城市群大通关的合作与发展,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例如上海、宁波等地区知名的货代公司、船代公司等企业,提供江铁联运、江海直达等多式联运物流服务。推动池州港迈入亿吨大港,吞吐量位居皖江前列。
综上,池州对外贸易有着如此快速的发展与池州港口物流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充分发展池州的港口物流,完善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港口的货运吞吐量,增加港口物流服务的附加价值,从而促进池州港口物流的发展,进而促进池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推动池州市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三优池州”,加快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推进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吕赞,宫颖.辽宁省产业结构与港口物流发展关系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
[2]陈立,尤兴涛.浅析池州港快速发展的原因和未来发展方向[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8.18(07).
[3]叶雷,焦华富,曹贤忠.港口能级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以安徽省沿江5市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02).
[4]徐龙.浅谈池州港在城市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发展方向[A]//安徽省第九届航海论坛论文集[C].2010.
[5]吴晶晶.池州港口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9.33(01).
[6]周煜明.铜陵市港城一体化建设问题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498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