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公共/财税
货币化生活与当代数字化生存现象
第729期 作者:□文/薛玲艳 王 莉 时间:2024/5/16 9:35:16 浏览:87次
  [提要] 货币概念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也具有哲学属性。货币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货币化的交往方式颠倒现实世界的价值秩序。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日益贯穿人们日常生产、消费与交往活动,货币、资本拜物教逐渐演化出数字拜物教,因此新时代条件下更应理性地认识货币、批判资本、校正技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与人类美好生活实现。
关键词:货币;现代性问题;社会精神困境;价值重建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新时代高校‘丧文化’现象传播引导与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1211)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8月17日
货币概念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也具有哲学属性,是经济哲学的重要理论范畴之一。从原始社会的贝壳到贵重金属的铸币再到现在的纸币以及脱离货币实体形式的电子货币,货币的外在形式不断更迭,货币的巨大影响始于追逐“黄金梦”的资本主义的扩张,促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联系,使得人类的交往从原有的小范围、区域性的交往拓展成为世界范围的交往。紧接着开始的圈地运动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被打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由此拉开序幕,形成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活动,现代性也开始成长。
一、货币的现代性问题
货币是用于商品之间交换的媒介,这是从经济学角度规定的货币的概念。从哲学角度看,货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货币作为特殊的商品,存在于商品交换关系中,表面上是一种物,但其本质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一)货币的哲学向度。货币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货币问题也随之出现,由此而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异化问题也成为不得不直面的突出问题。货币作为一个与交换相联系的产物,一方面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拓宽了人的自由度,使人们的交往生活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又使人与人之间的内在情感联系变为纯粹的金钱交换的抽象关系,人际交往中计算理性占主导地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在物欲、利益等价交换的计算中逐渐变得黯淡。货币对于价值的平面化、差异化的抹平,造成人外部感知的单一化以及丧失对自我生命变化的认知,亟待我们去正视货币的价值和效用,这也是货币哲学研究的立足点。
(二)货币与现代性的关联。世界市场的扩展推动了劳动分工和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因此生产的产品也就不仅仅是用来满足生活需要,获取产品的使用价值,更多地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这时的货币是贵重金属作为普遍的等价交换物,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铸造货币。随着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商品交换在世界市场中普遍地进行,铸造货币便应运而生,商品经济也真正形成。资本家通过付给工人一定量的货币获得工人的劳动,使得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似乎就拥有了对人的支配性的力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从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对人类经历的三次社会分工进程进行了历史性的描述,分析了货币在三次社会分工中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尤其在文明时代,分工进一步强化,为了交换的目的而生产,促使商人阶级产生,金属货币也因为他们的崛起而被人为铸造,成为他们作为非生产者统治生产者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拥有货币便拥有了“统治权”,而金属铸币的最初拥有者是商人。因此,货币这种能够置换任何人们想买的东西的力量,成为商人的极力吹捧物,这样人人都处于货币的统治之下,并且表现在经济上的强制,富人完成了对穷人的占有。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对立产生,氏族社会瓦解,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建立,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现代性也由此进一步成长。
任何传统社会都有自身特定的魔法,现代社会的发展必然要驱除这种魔法,因而,“祛魅”成为现代与传统相区别的根本特征,现代性在“祛魅”的同时也产生了自己的魔法,也就是现代性问题。现代性问题总是围绕着现代社会的生成发展而展开,伴随着工业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国家率先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由此也带来了相应的弊端,如机器的使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劳动,但也带来了过度疲劳和饥饿,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某些道德行为为代价。总的来说,现代性问题的实质是价值危机问题。霍克海默指出,目前的历史时期,真正的理论是批判理论而不是实证性的理论。批判的目的不是为了显示自身知识的广博,而是立足于现存的社会存在、制度、社会秩序,为了“把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是以人类的生存意义追求为价值旨向,直面现实的矛盾冲突和不合理性。在批判的同时,也构成了我们对现代性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使其真正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意蕴得以呈现。
货币将人的自然血缘关系转变为单纯的物的联系,使人对外部世界的价值判断产生量化的标准。而货币形式化最为极端的体现就是以“神性符号”来统治现实生活世界,变成一种非常神秘的力量,成为生活世界的精神支持和价值支撑。货币对传统等级制度的瓦解,市场经济对平等交换和个体自由度的拓宽都促进了现代性精神的发展诉求。
二、货币化生活与当代数字化生存现象
从传统文明到现代社会,在摆脱了政治、宗教神学的统治后,货币得到最为彻底的展现,走向了一种具有科学的、理性的极端。传统文明中至高无上的神和等级制度逐渐在人们心中淡化,货币成为现代文明中社会秩序和权力的象征。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突破式发展和广泛应用,无论商品、货币还是资本都可以转化为数据形式,人的社会关系也逐渐为数据所记录、测算和支配。
(一)从货币、资本拜物教到数字拜物教。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是从“商品”概念开始的,劳动产品一旦成为商品,它就蒙上了拜物教性质。商品不能直接转化为资本,需要通过价值或者交换价值转化为货币,进而才能转化为资本。在这个转化规律中,人与人的关系则体现为物与物的交换关系,货币则是实现关系颠倒的力量。货币是人们财富欲望的对象并且是唯一对象,因为货币具有交换一切的能力。当劳动力成为商品进行交换的时候,资本家在工资的掩盖下可以进一步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剥削剩余价值,这也是资本能够无限增殖的现实原因。资本的拜物教迷幻就是在于人劳动产生的价值被当成是资本本身具有的能力,同时雇佣劳动也使得资本完成了对人的统治。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资本力量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数字算法逻辑已经深度渗透到当代社会经济结构,数据成为电子化记载人和世界的载体,这意味着数据就是客观世界的“存在”,世界可以等同于数据,甚至数据也攀登为“上帝视角”去监控、分析、预测整个社会,使得资本主义世界的“魔法之魅”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数字化时代,无论是商品形式还是货币、资本形式都可以转化为数据形式,数据成为新的头脚倒立的‘物神’”。
(二)对当代社会生活拜物教现象的审视。货币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货币作为中介促成了现代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我们的生产、生活更少地依赖固定的人,更多地是依赖数量众多的陌生人,特别是电商经济下,衍生出许多新兴职业:快递、跑腿、外卖等,虚拟世界的金钱交易成为了人们在社会网络关系中的重要纽带,成为人际关系的粘合剂,使人们从一成不变的、固定的物物交换形式转换为不稳定的互换形式,为人们的个性发展和内心独立、拓展交往和生存空间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但货币问题也随之出现,由此而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异化问题也成为不得不直面的突出问题。
当前社会,拜物教现象普遍存在,不过是以新的形式迷惑着人。在资本的驱使下,宣传营销号通常偏好化妆品、服饰、旅游等带有消费性色彩的内容。通过暗示“好的”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人们认识美、时尚和流行趋势,这种宣传手法让人的需要变成假性的需要,总是限于“欲望着他者的欲望”的控制之中,丧失自我辨别的能力。在自媒体井喷的社会交往态势下,金钱拜物和消费拜物交相融合,共同为庸俗化的生活“增添光亮色彩”。奢侈品在“他者的欲望”下成了人们竞相追捧的、标榜身份象征的对象,在自媒体中呈现奢侈生活成为个体追逐自我存在的意义,金钱更加成为划分社会秩序和身份等级的象征。
“网红”就是在这一态势下催生的。在获取一定数量的关注度的同时,“网红产品”应运而生,掀起大众追捧的热潮。人们购买商品不是以使用目的,而是为了拥有商品中蕴含的显示人身份地位的“符号”,这种“符号”作为人们社会地位的占有及价值拥有量的载体,越来越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促使人们购买的因素,因此对商品的需要也是假性的需要,是对他者定义的“符号”的膜拜,网络直播形式让人们在短暂高压的解说态势下,丧失思考的能力,只剩下经济冲动,更易被“假性的需要”所迷惑。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经济使得这种“符号”追逐愈演愈烈,传统的纸质现金支付逐渐被便捷化的电子支付手段代替,人们在消费时对于货币数量敏感度降低,传统有形的纸质货币数量的实物感给人带来的“消费节制”悄然消失,呈现出的只是手机钱包中数字的减少,人也逐渐对金钱麻木,更易陷入“他者的欲望”,丧失对消费思考,在算法机制下更加丧失消费选择的自由。这种异化现象深入到人们的信息交换、社会交往、情感关系甚至是情绪反应,无一不陷入平台资本支配与禁锢的牢笼之中。数字手段运用得越是广泛,越是会磨灭个体主体性思考的能力,消耗人的注意力,对信息的筛选能力、辨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下降,思想和思维呈现单向度交往模式。
三、对货币化生活与当代数字化生存现象的审视
现代性问题是一个涉及全方位的动态发展的问题,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各个领域。现代性本身正是现代化持续不断地运行的过程,其总体性体现在它本身的生成过程中,现代化一旦停止,现代性也必荡然无存。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现代性,要以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为指导,以“总体性”的研究方式关注现代性批判,从现代性批判的总体性出发反思货币化生活与当代数字化生存现象。
(一)正确认识货币文化,树立健康的价值观。马克思从历史的角度诠释了人们对金钱的贪婪追逐,他认为,这种致富欲望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货币瓦解了古代共同体,并且货币自身跃居共同体地位,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催生和助长的,对于货币异化人的批判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
西美尔认为货币经济带来的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无休止的数字运算、计算、估量在扮演着生活中的交流互动方式。“货币估算的闯入,教导人们对每一种价值锱铢必较,从而迫使一种更高的精确性和界限的明确性进入生活内容。”不断扩张的货币经济,使现实生活中弥漫着利益交换的气息,人们不停地计算人情关系中的利益得失。在高度精确性的货币经济的影响下,现代企业制度中也充斥着精准和严格,以精确甚至是刻板的经济规则规范体制内的每一个员工,一切以盈利为目标,计算各种数字、表格,分析损益。
在认识到货币涵盖的历史进步意义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货币异化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诸多挑战。所以,我们应当辩证地来看待和分析货币,尽管货币对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是重要的,但更要意识到自身身为主体地位的创造性,丰富自身存在的价值感。不可忽视的是,货币原本就是人们社会生活交换发展的产物,是人造就了货币,也是人的劳动赋予了货币的价值,理性地认识货币,以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货币的职能,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服务。不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做货币的主人。
(二)以“人民性”为中心,扬弃数字生活异化。数字经济时代,货币、资本逻辑发展为数字资本逻辑,用更加隐蔽的方式构建出新的数字消费符号体系。诚然,数字经济是新时代的产物,推动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但消费主义和数字经济的结合进一步推进非现实的符号消费意识蔓延,支配着人们的感性体验,人们的生产、消费都被数字资本所操控和奴役,阻碍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数字化生活中的拜物教现象一定程度上是景观拜物教和符号拜物教的逻辑延伸和深化。“延伸”是指在货币化生活和数字化生活都有着消费主义的物化现象,“深化”是因为数字拜物教中物化程度更高范围更广,数字化生活中的遮蔽现象不仅仅是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遮蔽,还实现了个体信息交换、情感关系甚至是情绪反应,在算法机制的技术控制之下也能被抽象为生产所需的数据商品,从而被纳入到生产过程之中。
大数据时代对人的重塑性比传统社会更具破坏力,其破坏力体现在“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更是体现在对人的智识性的消解。因此,身处大数据时代更要辩证地看待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强对数字货币生活化的审视,避免价值观被数字技术带来的异化问题所影响,不盲目崇拜,做有思想、有意识的主体,主动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增强自身作为网络主体的意识。在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文关怀,以“人民性”为中心。立足于人民立场,充分吸收人民智慧,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力,既关注人民的物质需求,也要关注人民内在精神诉求,使人文关怀成为现代性实践的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逐渐进入“后物质时代”,只有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才能为人民奠定精神力量的厚实基础,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瑞德.数字拜物教的生成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1-16(003).
[2]贾淑品,邬瑞钰.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劳动:异化、扬弃与反思[J].阅江学刊,2022(04).
[3]吴静.数字资本主义解构:幽灵劳动、叙事困境与系统不稳定性[J].求索,2023(03).
[4][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5]西美尔.货币哲学[M].陈戎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67848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