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第729期 作者:□文/梁 喜 杜嘉倩 时间:2024/5/16 10:24:54 浏览:60次
  [提要] 产学研创新模式是建立在产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基础上,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从企业视角出发,就企业在产学研创新中的角色定位及其在管理、引领和参与方面的方法进行探讨。通过采取适当措施,企业可以在产学研创新模式中发挥关键作用,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企业;协同创新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圈构建及双创人才培养策略研究”(编号:2018-GX-099)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1月10日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日益紧缺。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更加注重通过联盟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此外,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新时代下的产学研结合,需要全社会多方参与,探索出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产学研的新路径。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政策领导下,产学研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企业在产学研创新中的角色和地位不断得到提升,正成为创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产学研创新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中。例如,华为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清华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究院”,共同开展5G、AI等领域的前沿研究。
产学研创新模式是建立在产学研三方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经济的一种创新模式。然而,已有研究多从高校的视角来探讨产学研模式。例如,谷艳飞等从产学研合作层次、合作现状和政策引导三个方面分析了应用型高校在产学研协同育人中遇到的问题;王云等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研究高职院校产学研深度融合路径;曾倩基于陕西省10所高校提出要提高产学研三方参与积极性,加强三方衔接和正向耦合;宋万杰等研究了新学校新文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育人机制;王强针对目前产学研深度融合下高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郑存德结合本校环境专业特色建设的经验,从产学研实践角度提出实现专业特色建设与应用能力提高的途径;沈中辉等从高校的视角下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模式。虽然企业在产学研中的参与程度不断提升,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因此,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基于企业视角来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已成为亟待探究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为主与高校为主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区别
以高校为主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是指以高校为核心,与企业或行业协会等外部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转移活动,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这种模式注重在人才培养中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角度结合各种高校类型研究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培养。
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则是指企业领导组织,并与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等多方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以为科研项目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高校负责开展实验和研究工作,最终实现科技创新。在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中,目前研究以三个方向为主,分别是探讨产学研协同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对产学研协同中不同企业创新绩效评估的研究与协同机制的研究。因此,以高校为主和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合作机构不同:以高校为主的模式主要与企业或行业协会等外部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转移活动;而以企业为主的模式则主要与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等多方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强调重点不同:以高校为主的模式更强调基础科研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注重理论研究和实验室成果转化;而以企业为主的模式更注重技术需求的满足和商业价值的实现,更侧重于市场推广和商业应用。
合作方式不同:以高校为主的模式通常采取对等合作的方式,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和利益;而以企业为主的模式则更倾向于直接资助高校,同时要求高校研究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成果。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主要影响因素
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力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首先,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和市场的驱动力。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可以实现将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企业拥有市场需求的敏感性和资源配置的灵活性,能够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为创新提供更加实际和可行的方向。其次,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扮演着技术需求方和资金支持方的角色。企业根据自身的技术需求和市场战略,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发项目,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提升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最后,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可以加强产学研三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这种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由此,在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中,我们基于企业视角主要探讨以下四个方面:(1)角色定位;(2)创新合作;(3)知识转移;(4)绩效评价。
三、企业在产学研创新模式中的定位认知
在产学研创新模式中,企业的角色至关重要,它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具体表现在,企业如何在产学研创新模式中找准定位,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管理、引领和参与方法。
关于角色定位大致可以分为创新需求方、资源提供方以及技术应用方。当企业是创新的需求方时,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取前沿科技和创新成果,满足自身产品、技术和市场发展的需求。企业若是资源提供方,则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支持,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当企业是技术应用者时,企业应积极将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产品、服务和商业化项目中,推动产业升级和市场竞争力提升。
在管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应积极寻找合适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识别符合自身创新需求的合作机会,建立稳固、长期的合作关系,与合作伙伴共享信息、资源和知识,形成有效的创新联盟。
同时,企业应该明确自身的创新方向和重点领域,在合作中引导产学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向大学和科研机构提出明确的创新需求和问题,引导科研人员聚焦问题关键,并促进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成果。也可以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人才培养和交流计划,吸纳优秀科技人员参与企业创新项目。
总之,企业在产学研创新模式中的角色定位是需求方、资源提供方和技术应用者。通过积极参与、管理和引领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促进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
要实现产学研三方之间的有效合作,并在技术研究和商业化落地等方面达到协同创新,企业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采取措施:
(一)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寻求共同利益和目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明确各方的责任与权益。
(二)共享信息与资源。分享科研成果和商业化需求,保持沟通和信息的畅通。提供双向的资源支持,如资金、设备、人力等。
(三)清晰的分工与合作机制。制定明确的项目计划和时间表,明确各方的任务和职责,形成分工合作的机制。成立项目管理专业部门,具体负责项目进展、沟通和协调。
(四)促进人才交流与培养。开展合作研究项目时,可以派遣企业专业人员参与科研团队,加强交流与协作。支持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到企业进行实践和培训,增强双方人员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五)商业化成果应用与推广。在技术研究阶段就考虑商业化需求和落地方案,确保科研成果具有市场价值。建立专门的转化团队,负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推动商业化进程。
(六)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签署合作协议时应对知识产权做出明确归属定义,对知识产权进行合理分配和保护,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维护。
(七)激励机制与共同成果分享。设立激励机制,奖励在合作研究和商业化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突破。在商业化落地后,共享商业化收益,鼓励更多的创新和合作。
通过以上措施,产学研三方可以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信息共享与资源支持,建立清晰的分工合作机制,促进人才交流与培养,推广商业化成果,并保护各方的知识产权。这样可以实现协同创新,提高技术研究和商业化落地的效率和成功率,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企业在知识转移上如何促进产学研协同
要促进知识转移和技术转化,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或服务,并实现市场延伸和盈利,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或技术转化中心,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市场分析和法律支持,协助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业化产品或服务。
(二)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共享资源和人才培养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知识产权对于技术转化至关重要。通过及时申请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确保科技成果的独占性和竞争优势,为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保障。
(四)寻找市场需求。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并与潜在用户和客户进行充分沟通。通过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确定科技成果的商业化方向,确保转化的产品或服务具备市场竞争力。
(五)寻求资金支持。企业积极寻求政府的资金支持、风险投资、合作伙伴的投资等渠道,以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市场推广。
(六)建立营销渠道。建立有效的营销渠道,推广和销售产品。可以利用线上线下渠道,与合作伙伴、经销商、合作组织等合作,扩大市场覆盖并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额。
(七)持续创新和改进。技术转化是一个不断迭代和改进的过程,企业需要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并根据市场反馈和用户需求不断改进产品或服务,保持自身转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六、企业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
企业在参与产学研创新的时候,对于绩效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与商业化的结果评判是产学研协同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采取正确且恰当的方法是必要的,本文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议:
(一)指标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用于评估和监控企业的产学研创新绩效。指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科研项目数量与质量、科研经费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率等。这些指标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化设定,以便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
(二)绩效评估方法。要用合适的绩效评估方法对企业的产学研创新绩效进行评估。可以使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加权得分法、专家评审法等,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和得分的确定,从而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三)追踪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后续情况。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过程进行跟踪和监控,同时关注知识产权的运用情况,如专利授权数量、技术转让合同签订情况等,来考评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程度。
(四)建立评估机制和流程。确立评估机制和流程,明确责任主体和评估周期。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机制,确保评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定期召开评估会议,对产学研创新绩效和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和讨论。
(五)借鉴案例和经验。参考其他企业的成功案例和经验,了解他们在产学研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借鉴和改进。
(六)持续改进和反馈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和监控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产学研创新策略和运作模式。建立反馈机制,确保评估的最终结果可以反馈到相关部门人员手中,通过反馈结果对后续研究进行持续改进。
以上角度可对企业参与产学研创新的绩效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的成功与否进行评估和监控,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产学研创新模式本身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对于企业来说,它是实现科技创新、推动商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企业能够借助外部智力和资源,快速获取前沿科技成果,实现科技成果转换,并赋予其一定的商业价值,实现市场延伸和盈利。
在产学研创新模式下,企业需要调动自身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促进项目的落实,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打破资源技术壁垒、人才交流培养、开展联合研究等方式,使企业更加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促进自身科技创新,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同时,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理应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确保自身的创新成果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只有在确保核心技术不会外泄的情况下,企业才会放心地分享技术和知识,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更为深入的合作。除了以上定位认知,产学研创新模式也需要企业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以有效了解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时情况和后续成果,及时调整策略和运作模式,持续提升产学研创新的效果和效益。
综上,产学研创新模式下,企业需要通过不断优化合作关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评估和监控机制,并持续投入创新,达到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最大成效,并持续实现产学研创新的良性循环,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在市场中取得成功。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谷艳飞,陈微,徐庆华.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23.39(03).
[2]王云,赵红.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产学研深度融合路径研究[J].对外经贸,2023(05).
[3]曾倩.产学研协同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调研、困境分析与提升路径[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06(09).
[4]宋万杰,赵爱平,赵婧祎,等.应用型大学新文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与模式研究[J].科技风,2023(12).
[5]王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下的高校研究生立体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05).
[6]郑存德.基于专业特色的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06(05).
[7]沈中辉,冷雪卓,张紫鑫.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Z2).
[8]陆江,卢炜,刘静,等.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09).
[9]周安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与演化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22.
[10]孙振锋,方长青,杨慧萍,等.新工科视域下包装工程专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包装工程,2021.42(S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3956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