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策略
第729期 作者:□文/刘 丽 时间:2024/5/16 10:34:37 浏览:69次
  [提要] 本文以临朐桑皮纸为例,综合分析非遗传承保护的必要性以及目前非遗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从政府、高校两个维度展开研究,探索基于政府、高校视角的非遗人才培养策略,创新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非遗;人才培养;政府;高校
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创新素养专项重点课题:“基于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的纸文化非遗创新人才培育研究”(批准号:2022CZD032)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9月18日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群体的关注,我国也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从政策、资金、人力、宣传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问题始终没有良策,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依托人本身而延续和发展,其传承归根结底是人的传承。非遗传承人的培育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配合和支持,本文着重从政府和高校两个维度探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策略。
一、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宣传和支持力度不够,资源整合效果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主要由政府推动完成,特别要在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帮扶和支持。但是,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仅靠政府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因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形成全民性的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理念,从而导致民间力量的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行业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行业协会等创新主体的积极参与。
(二)人才队伍层次不齐,人才断层现象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载体是“老艺人”,他们的“独门绝技”大多以家族传承或者师徒相受等形式传授,传授方法以心领神会为主,部分传承理念陈旧,如“传男不传女” “传内不传外”等,导致人才传承链条单一、缺乏横向交流。这些“老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但是他们年龄普遍较大,文化水平有限,创新素质和能力较低,从而导致懂技术、会管理、善推广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欠缺。
(三)高职院校非遗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乏力。高职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方面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模式创新性不够、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等现象。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民俗性特点,其传承人的培养更困难。地方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在探索和研究新业态下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尚浅。
(四)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社会协作力度不够。非遗传承人才缺乏深度参与产业合作和产品创新意识,难以挖掘发展潜力。非遗传承人热衷于搞自我封闭、闭门造车,随意性较强,普遍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及“临时抱佛脚”的情况,没有很好地借助和发挥文化企业、社会组织等群体的作用,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二、政府视角下非遗人才培养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程量浩大的文化传承项目,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不是任何个人或民间团体能完成的。政府具有行政权力和能力,能够在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舆论导向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中扮演了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必要的时候可以运用行政权力强制实施,特别是当相关利益主体发生矛盾和利益冲突时,政府调解员的角色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以法为基,制度护航。法律制度是非遗传承人保护和培养的基础。目前,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还不完善,一方面要继续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制度,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和促进非遗工作的稳步前进,保障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提供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设计非遗保护开发的总体规划、目标和发展思路,完善和规范法律法规制度,为非遗发展保驾护航。
(二)资源整合,协同发力。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发展需要政府、高校、行业、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协作,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实现跨部门、跨地区整合非遗专业人才资源。
各部门在合作的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如,政府在政策制定、组织协调、传承人的认定、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倾斜;高校是非遗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是非遗产品的创新研发基地,理应为非遗传承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资源;企业是非遗发展的市场动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打造地方特色产业链,共享社会优质资源,激发市场活力;社会媒体在宣传方面优势明显,可将非遗素材整理成故事、剧本等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通过非遗知识进校园、进社区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非遗文化入脑、入心。
(三)盘活人才,助推发展。“引才”是吸引和培养优秀非遗传承人的第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厚植人才沃土,创造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是盘活非遗人才的重要条件。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非遗产业领军人才的帮扶力度,为他们办事创业营造出一个宽松、优越、良性竞争的良好社会氛围。
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提升和培养传承人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一批与非遗传承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首先,加强整合力度,把人才盘“全”。统筹政府、高校、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力量,建立人才传承培训基地,招收民间艺人高手、高校教师和学生、行业专家等,使其系统深入地了解非遗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掌握非遗开发和创新的路径、方法。其次,聚焦内涵发展,把人才盘“优”。政府在顶层设计上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非遗科研机制,推动非遗的研究和发展,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非遗知识编入中小学教材,鼓励开发校本教材,建设校级非遗课程,丰富素质教育内容,从娃娃抓起,提高青少年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和支持大中专院校设立非遗相关专业,在师资配备、基础设施、科研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
三、高校视角下非遗人才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是文化创新和传播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重大使命,理应成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高职院校应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列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发掘和培养优秀学生人才。从完善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等环节入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输出一批有志之士,致力于非遗传承和发展事业。
(一)完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满足非遗传承的需求。因此,高校要从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设置等方面入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非遗传承的需求。早在2009年,临朐桑皮纸技艺就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宝贵的非遗财富,但是该项技艺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师徒相受模式,致使现在传承人才紧缺,无法满足其创新发展的需求。地方高职院校要主动担当重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地域文化内涵,彰显地域特色,通过缩短理论课程学习时间,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制定非遗传承人才、创新技术人才、高级技艺大师等分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培养懂创意、会创新、敢创业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二)系统优化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系统性的教学体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全面了解和掌握非遗知识。系统优化课程设置可从课程思政、教材使用、课程考核三个方面着手解决以上问题。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一代代人“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创新,在非遗课程设置中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能够使学生近距离领略大国工匠精神,提高学习兴趣,增强爱国意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提升文化自信心。其次,非遗人才的培养教材是关键。目前多数院校没有专门的非遗类教材,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非遗教材的选择应内容准确、逻辑清晰、实用性强,根据非遗项目的特点和价值,确定教材的主题,真实反映非遗项目的特点、价值和传承情况,教材的结构要条理清晰;教材应具有较强的教育性,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传承非遗项目,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此外,教材要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指导学生进行非遗项目的实践操作,有条件的院校应根据当地非遗特色编写校本教材,教材撰写要保证素材的“原汁原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纯粹性,“一校一本”精准施教。最后,非遗课程的考核与传统课程考核区别较大,应充分体现课程的特色和专业性,采用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创新课程考核模式,在综合传统的课堂表现、作业报告、期末考试等考核形式的基础上融入非遗课程的个性化考核办法。在课堂教学中,以案例教学、小组教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非遗项目,完成个性化的课程作业,如制作非遗相关的手工艺品、撰写非遗相关的论文等。鼓励学生参与非遗项目的实践活动,并提交实践报告或创作作品,期末考核可采取演讲、表演、展览等形式,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克服“眼高手低”的弊病。
(三)丰富教师队伍资源。培养非遗传承人的核心在于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中存在教师资源不足现象,“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方面聘请教学培训经验丰富、研发创新能力强的传承人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定期邀请他们来校授课,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工艺流程和技艺要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增强学生对非遗的了解和热爱。学校依托临朐桑皮纸技艺传承与品牌推广创新平台,建立桑皮纸技艺传承与品牌推广大师工作室,以名家、大师为主讲人,辅以学校教师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弹性配置授课学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突显技艺的传承、应用、研发和创新。另一方面吸纳具有非遗相关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建立校内教师团队。鼓励校内教师通过参加非遗文化讲座、知识培训,更深入地了解非遗的历史、文化和技艺,提高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为积极申报非遗项目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视野。提升教师非遗素质的关键在于实践和学习,教师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和实训指导,如非遗工作坊、创作比赛、社区体验活动、校内实训等,可大大提升教师队伍的非遗技艺技能。
(四)拓宽实践教学渠道。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达到非遗传承的要求。构建“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拓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渠道。首先,课堂是传播非遗文化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要打破以理论教授为主的传统模式,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以视频、动画、图片、实物等展示授课内容,通过交流、讨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领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其次,跨学科的教学也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利器,可以将非遗课程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社会责任,以深化理解、拓宽视野,提高非遗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次,非遗校内实训室是非遗教学的重要场所,校内实训室建设要满足多元化、多维度、立体化和应用性教学的需求。在实训室陈列展示各种非遗作品,开展非遗的生产、制作、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非遗技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新媒体运营和发展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崭新的平台,非遗传承要采用全渠道立体推广模式,充分利用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等线上传播途径。目前,项目团队已指导学生建立“笺短情长”微信公众号,分享桑皮纸非遗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借助抖音短视频平台宣传、销售桑皮纸的产品;同时,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竞赛,指导学生参加山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知识竞赛,分别取得了银奖和金奖的成绩,增强了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勇气和信心,达到了以赛促教的目标。最后,以沉浸式旅游为依托大力发展非遗+旅游、非遗+研学活动,丰富校外实践项目。“沉浸式旅游”强调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服务的特色化设计,要将当地特色融入到旅游产品中,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深度体验和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临朐桑皮纸发展历史悠久,素有“寿纸千年”的美誉,经72道工序制作而成,起源于汉,出自左伯纸系,历史文化悠久,如今在连恩平大师的传承和创新下桑皮纸技艺重焕新生。通过组织参观桑皮纸工作坊,欣赏艺术品,体验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提供以桑皮纸为主题的住宿、餐饮服务,用心、用情感受非遗之美。“非遗+研学”是一种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学研究结合的模式,通过亲眼所见、亲手制作,了解和掌握桑皮纸的制作过程和技巧,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创新的认识。研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参观和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实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融入到文化创意产品中。例如,桑皮纸笔记本、笔筒、画册、明信片、艺术品、手工艺品等都是很好的研学成果。桑皮纸是用桑树皮制作而成,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文创产品将这种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助推经济发展。桑皮纸文创产品不仅仅是实用品,更是极具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一种艺术品,有益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桑皮纸文创产品将传统的制作工艺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产品,传播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提高文化影响力。
综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非遗传承人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大使,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新形势下,非遗人才培养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不断自我革命、与时俱进,善于运用现代化新技术培育新业态、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实现创新和突破。而这并不是一朝一夕抑或是仅凭政府、高校两个主体就能完成的,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知名企业、民间团体等都应参与进来,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助力非遗人才培养。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范威.贵州非遗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22(07).
[2]李超德.非遗研究和创新设计需要新视角[J].湖南包装,2020(01).
[3]王莺洁.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03(08).
[4]赵艳.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的意义及路径——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06).
[5]孙舜尧,谢洋慧,廖芳,等.《学研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以非遗湘绣创新研发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例[J].湖南包装,2016(01).
[6]王振艳,王晓姗.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非遗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0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67120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