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大学生就业意识研究综述
第729期 作者:□文/张 杨 陈 颖 时间:2024/5/16 10:38:04 浏览:101次
  [提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升依托于自身就业能力,而就业能力培养的前提在于就业意识的构建和提升。本文首先分析就业意识研究的前因就业理论的发展,而后对就业意识研究概况进行分析,发现该方面研究的必要性,并梳理基于不同专业背景就业意识研究和对就业意识提升路径进行研究的文献,最后提出研究展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识;研究进展;研究展望
基金项目:教育部提质培优项目:“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感恩教育案例提炼与推广研究”;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jyxm157);2022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22AH052746);2021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21A0958);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重点项目:“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铜陵职业技术学院财贸类专业学生就业意识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8月29日
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1月17日公布的GDP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GDP比上年增长3.0%,低于2021年。与此同时,根据教育部统计,我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且预计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次。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更加关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如202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拓宽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 “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的通知》等多种就业促进政策,有效地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企业和学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工作的核心,需要自主提升就业能力,匹配劳动力市场需求,在政策的助推下实现就业。自主提升就业能力的前提是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意识。故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意识方面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但关于该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以国内研究为例,我国关于大学就业的研究起源于对日本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此后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增加,我国女大学生的就业逐渐出现一些困难,学者开始关注我国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后开始对我国的就业心理指导、就业指导途径、就业市场等诸多方面的研究。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变化,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逐步转向就业能力提升方面的研究。根据知网数据,在以就业能力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后,选择社科类和期刊分类,2005年开始,关于就业能力的有研究文献首次突破100篇,达到136篇,2010年达到1,051篇,2014年达到顶峰,为1,288篇,此后每年均保持到500篇以上。随着该方面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学者发现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前提是就业意识的提升。但现如今学者对就业意识及就业意识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知网上检索的数据来看,以就业意识为研究主题的文章仅为112篇,其中学术期刊仅96篇。借此,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学者关于就业意识的研究,将其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并据此提出就业意识的研究启示。
一、就业理论研究
早在14~15世纪时,国外学者的就业理论就已经进入了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以重商主义为代表,该学派主要就业理论集中于研究早期失业情况,认为失业的原因主要在于创造新就业存在问题,而此时需要借助政府的公权力、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措施,通过分配和创造新就业,消除社会上的失业情况。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叶,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这一阶段属于就业理论萌芽阶段的进一步发展,该阶段其倡导由自由市场主导就业,通过“看不见的手”合理分配现有的市场资源,最终实现市场的充分就业。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这一阶段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已经出现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其对于经济发展的预期未得到实现,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提出要解决就业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问题。同时,庇古(1933)指出入股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其必将会使每个人顺利地就业。20世纪30年代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就业理论,其提出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造就失业的原因在于总收入和总消费之间的差额,而这一差额依靠自由市场是无法完成平衡的,这需要借助国家宏观干预才能够实现供需的相对平衡,实现相对充分的就业。20世纪50年代以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为代表提出的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该学派认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和增加农村地区就业机会,减少城乡收入差距。20世纪60年代以舒尔茨为代表提出的人力资本与就业理论,该学派突破性地提出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将人不仅仅作为创造价值的工具,而将其作为本身具有价值的资本,这是一个跨越性的发展。基于人力资本导向,该学派提出需要注重人力资源的质量,同时用人单位由以前对人的管理应该逐渐转向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20世纪70年代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的就业理论,这一时期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出现失灵,失业现象再度出现。该学派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提出造成失业的原因主要是结构性失业,可以通过劳动力再培训、发展职业中介机构等解决这一失业问题,促进社会充分就业。20世纪80年代以曼昆、萨墨斯、布兰查德等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该学派进一步强调政府干预在社会就业中的作用,提出工资黏性和实际工资黏性。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今,这一阶段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出现的各种原因造成失业,继而产生各种解释和解决失业问题的就业理论。如,以莱茵为代表的“反古典”学派,主张以政府干预实现充分就业,减少失业。
二、就业意识研究的必要性
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的目标。与此同时,我国的就业政策也从“统招统分”到“双向选择”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特别是2003年之后,随着第一批扩招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更多的高校认识到毕业生在“自主择业”这一背景下将会面临着一定的就业压力。刘伟春(2003)首次正式以“就业意识”为研究重点,以体育院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培养其就业意识的重要性和路径。
由于大学生走出校园之后,将会面临激烈的就业环境,其必须面临的是职业人和学生角色之间的转换。美国堪萨斯大学2010年创立了家庭就业意识培训(FEAT),这一课程主要针对已经毕业生的大学生或家庭,通过定制化的课程,培养其较高的就业欲望和较强的就业能力,使其愿意就业且能够就很好地就业。Francis & Grace L(2013)通过对就业意识的研究认为就业意识主要是个体或家庭在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后产生的,个体或家庭在应对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时需要提升就业欲望和就业能力,而就业意识的培养可以显著地提升个体或家庭的就业欲望和就业能力,满足其个性化的就业需求。
而研究的必要性主要在于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通过对大学生的调研,发现现在大学生在就业意识方面存在的薄弱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提升就业意识的策略。宋杰(2012)以“90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就业意识的概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就业意识方面总体较强,且对未来的就业存在积极的规划。梁玲萍(2018)就现有大学生在就业意识的问题方面进行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意识方面相对较为薄弱,存在部分问题。
三、就业意识研究内容
(一)基于不同专业及层次背景的就业意识研究。社会对于不同专业背景和学历层次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就业压力的不同,进而对于不同专业背景下和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意识方面的研究更加切合现实需求。余红珍等(2020)以建筑类专业中的经济困难生为研究对象,指出建筑类经济困难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并提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意识的提升路径。袁建华(2020)基于医学专业背景对医学类毕业生就业意识进行研究,发现医学类毕业生在参加招聘会时存在不积极的情况,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就业意识薄弱,需要在思政课程中着重渗透就业意识方面的教育。张劲松等(2021)基于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意识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意识已然出现转变,认为应该从思政的角度对学生的就业意识进行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大学生就业意识提升路径相关研究。该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特定的情境,以就业意识的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意识。陶芸(2020)以涉农中职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指出其作为涉农专业的人才,却存在城市就业的倾向,不愿意去农村职教学校发展,并根据该专业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指出可以通过四个方面的措施提升该部分群体的基层就业意识。何峰(2020)基于“互联网+”这一特定情境,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指出在信息丰沛的时代下,大学生依然存在职业规划、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等方面的就业意识问题,据此提供针对性的对策,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高政(2021)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宿迁学院为特定情境,研究其提升学生就业意识路径,研究发现宿迁学院在下大学生在就业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而造成欠缺的原因是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并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了高校、政府、家庭和学生个人四个层面的就业意识提升策略。
四、研究展望
国内外学者对就业意识的研究,已经为后人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但“路”永远在前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提出多样化的需求,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的“门槛”。高校毕业生只有持续关注社会需求,保持和提升就业意识,才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获取一定的优势。为契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未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深入和拓展:
(一)强化就业意识基础理论研究,完善理论体系
1、丰富就业意识概念研究,明晰就业意识内涵。现有研究中对就业意识的含义各有表述,但严谨度和科学性都存在一定的可完善空间。同时,现有的研究未将就业能力和就业意识两个方面的含义明确区分,混为一谈。故后续学者在研究中需要对该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该概念的研究需要结合社会需要和高校课程建设情况,基于学生视角,对其进行全面和明确的界定,将其与就业能力内涵明确地区分开来。
2、基于时代背景和社会需要,对就业意识培养系统、路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就业意识对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性,然而不同的层次、高校情况、学生情况等方面会对学生个人的就业意识产生显著的影响,故应将就业意识的培养作为高校教学目标之一,以体系化的课程融入,构建常态化的就业意识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最终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目标,使其放下“手机”,真正的感受和融入大学生活。
3、梳理研究成果,形成理论体系。现有的研究尽管涉及就业意识研究的诸多方面,但该方面的研究较为分散,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外学者对就业意识的研究重视程度较低,该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该方面的研究在就业理论中所占比重较少。就业意识作为就业能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已经逐渐被就业方面的学者和专家意识到其重要性,也正在逐步深入和完善该方面的研究。后续的研究中,需要对就业意识的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且加强就业意识研究的梳理,使之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续学者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明确就业意识在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提升中的重要性,加强构建、应用、融合等实践研究
1、进一步明确就业意识提升在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提升中的重要性,清楚地认识到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尽管现有的研究中已经有研究明确说明就业意识在实践中的作用和对就业指导及就业能力提升的作用,但多数研究依然仅将其作为一种就业研究的“附属品”,没有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特别是在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提升中的作用。故后续研究中需要加强对就业意识的研究,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可以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就业意识的提升也是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
2、加强高校、家庭、社会、企业等相关主体在就业意识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及如何发挥其作用的实践性研究。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不仅与学生自身有关,而且同高校、家庭、社会、企业等相关主体也存在一定的关联。然而,现有研究鲜有指出以上各主体在意识培养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其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故后续的研究中,应该针对以上各个主体在就业意识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各个主体在就业意识培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明确指出各个“角色”通过何种方式发挥其在学生就业意识培养中的作用。
3、高校作为就业意识培养的重要主体之一,需要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情况对就业意识培养和专业课程的融合进行研究。通过梳理发现现有的研究中对于就业意识的研究相对较为独立和单一,然而高校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不仅单独依托思政类课程、就业创业课程等实现,而是需要在专业课程中之中融入就业意识方面的内容,使就业意识的培养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但现有的研究中鲜有关于专业课程融入就业意识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全面地研究。
(作者单位: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尹纯琰.日本大学生的就业观[J].现代日本经济,1986(01).
[2]桑凤平.日本大学生的就业意识[J].青年研究,1987(02).
[3]钮海燕,曾祥富.部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思索[J].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0(01).
[4]张建奇.女大学生就业面临新困难的思考[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5(04).
[5]张向阳.论大学生的就业挫折及其心理辅导[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05).
[6]刘忠群.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2).
[7]庞文生,王钢,罗晖.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环境的分析[J].中国改革,1998(01).
[8]于丽娜,程永红.实现高质量就业,意识为先[J].人力资源,2022.523(22).
[9]巴里·克拉克.政治经济学——比较的视点[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0]刘伟春.对21世纪体育院系大学生培养就业意识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03).
[11]宋洁.90后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分析——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2).
[12]袁建华.医卫类大学毕业生就业意识及其对策的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20.19(05).
[13]张劲松,吴海练,黄坚学.择业期政策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学生就业意识的转变——基于某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优秀毕业生就业样本数据的分析[J].大学教育,2021(0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66705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