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农业会计人才培养思考
第729期 作者:□文/梁启智 梁远鹏 时间:2024/5/16 10:39:18 浏览:108次
  [提要] 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是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农业会计专业人才也出现新的需求。本文重点探究大型龙头农业企业帮扶中小农业经营主体、高校会计教育融入“三支一扶”、设立校外实习基地、开设农业会计分支课程等关于多元主体联结机制作用下的农业会计人才培养路径,为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业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方向和建议,适应乡村振兴发展大局。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会计人才;联结机制;农业经营主体
基金项目:广州新华学院2022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会计人才培养研究”(202213902106)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9月13日
根据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现2022年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其发挥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重要衔接作用,从政策部署看,2023年国家继续加大力度,为乡村多领域提供扶持,其中包括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可见乡村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关键地位。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农业类会计领域应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一、研究现状及动态
通过对文献整理和分析研究,已有学者发现农村会计人员存在综合素质较低、招聘会计人才较为困难等问题。农业会计人才的培养也面临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等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些人才培养方案。然而,这些方案主要停留在理论框架层面,没有为政府、高校和培训机构提供明确的指导,以促进相关农业会计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开展。
本文基于以往学者研究成果,旨在弥补现有方案的不足。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将采用调查研究法、理论论证法、文献资料法以及对比研究法等方法,从产业与会计制度、会计人才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新视角出发,分析会计制度与乡村产业发展趋势对农业会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同时,结合现有条件,我们将在“三支一扶” “三下乡”等项目中探索并提出新的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使得这些方案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我们旨在尝试建构创新性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各相关主体能够发挥联结机制的作用。通过这一体系的建立,政府、高校和培训机构将能够更加紧密地合作,共同推进农业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这将有助于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解决会计人才招聘难题,同时也能够满足产业发展对于农业会计人员的新需求。
二、农业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一)中小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受农业会计核算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的影响——如生物资产受季节、地理环境等影响难以统一标准;农业产品成本分配、核算复杂——在相当部分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中小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常常存在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财会岗位人员分工不明确,会计记录不真实等问题,从而导致业务核算混乱,数据出现漏洞,税收核算困难,会计信息不能正常、及时反馈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状况,更加难以为单位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二)农业单位财会岗位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目前来看,国内高校几乎都未设置关于农业会计的相关课程或专业,绝大多数高校的财会专业学生仍主要以制造型企业为基础学习专业知识,缺少对农业方面会计知识的普及和运用。根据蒋美荣基于广西荔浦市农村会计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在会计从业人员的学历构成状况上,大专学历以上毕业生仅占17%,高中、中专学历的会计从业人员将近80%。而在专业构成及持证情况上,61%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是会计且持有从业资格证的,30%的为其他专业转会计人员,另有9%为无证会计人员。由此可见,现阶段已上岗的农业单位财会人员学历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可能存在专业知识和信息化技术不扎实、相关税收政策理解困难等问题,若缺乏新理论新技能的学习,则会产生相关农业会计工作的缺口。
(三)会计电算化未能在农村地区深入普及。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强国战略的实施,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会计电算化便是农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一步。我国广大农村的农业经营单位仍以手工会计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操作,这固然与农村人才的流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农村地区未能达到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大部分农业经营单位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在培养农业会计人才的同时,也需要推动农业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三、农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一)大型农业企业对中小型农业主体的帮助。农产发[2021]5号文提出: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联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以及从事农业技术研发、储运销售、品牌流通、综合服务等全产业链各类主体,共同开发优势特色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要素。该文件为推动完善各类经营主体的联结机制,为农业龙头企业与中小农业经营主体帮扶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据此,龙头企业在我国农业产业中有着重要地位,其发展经验值得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学习。
大型龙头农业企业有着相对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专业水平更高的财会岗位人员,因此大型农业企业能够在帮助乡村的小规模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中发挥积极作用。比如,由国营农业企业领头,向乡村的中小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对口帮扶,而对口帮扶又不仅仅拘泥于技术领域,会计类专业人员指导与培训亦能成为企业对口帮扶的内容之一。
财会人员的培训可以朝着“如何理解新的农业会计制度”“如何规范地建立账户和进行会计核算” “如何对生物资产进行合理的成本计算”等方向开展,则培训成果将为乡村农业经营主体扩大规模、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等方面提供有利帮助。
(二)高校培养农业类会计人才的路径
1、鼓励与农村会计人员培养相融合。随着第四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更多诸如水利管理、营林生产、林草资源管理、生态修复工程等创新型岗位得到开发,乡村振兴工作也可以向农业会计基层人才培养方向发展。
高校可以尝试借助已有的项目,降低实训课程前期启动难度,与“三支一扶” “三下乡”等项目开展地合作,让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将农业会计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此外,这种合作模式还可以为学生及在岗农业财会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实现农村在岗会计人员和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共同培养的目标。
在城镇化快速建设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农村地区缺乏新鲜血液,生产力低下和管理不当等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鼓励如会计专业的相关人才踏入农村、涉足农业,能对乡村振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大新型会计人员的培养与输出,将为农业企业管理注入新活力。
2、校农合作——多渠道促进产教融合。在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农业发展对农业会计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缺乏与高校的合作,教育与生产实际尚未充分融合,一方面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缺少向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人员又因缺少会计理论的学习而导致会计制度不规范、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产学不相协同。
打破高校会计专业与农业经营主体两者之间的隔阂不仅需要国家在制度方面予以鼓励,还需要高校认同会计专业相关的发展方向,开设相关课程,鼓励农业经营主体财会岗位人员进行深度学习,提高自身技能和专业素养。例如,可以设置校外合作实习基地,根据农业会计人才培养需求及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大背景制定规划、开展培训,开放发展方向。
校农交流还可以鼓励高校带动就近地区的农业会计发展,深入合作。基于小程序、App、短视频等新媒介新渠道开放基础及农业相关会计理论的课程将便于广大农业企业财务会计岗位人员学习,通过新媒介新渠道,加大对农业会计的宣传,扩大受众面,吸取各方建议;在互相学习的同时增强农业会计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高校会计实训课程开发——新增与农业相关的会计理论与实践课程。高校要培养农业会计人才,就要创新理论教学,创新性地设立相关专业科目。例如,高校可以在财会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农业会计相关选修课程,开设创新、专业而又能够适应乡村振兴农业农村新发展需求的会计课程。这样既避免由于过于细分专业而导致的学生未来就业问题,又能够培养知晓农业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三)会计制度与乡村产业发展趋势对农业会计人员的要求——以东莞市麻三村为例。产业的发展与会计制度的发展、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有机的体系。会计制度的发展在某些程度体现了产业的发展。以往我国以家庭和集体为单位的小规模农业生产为主,随着经济发展、产业融合,农业生产规模扩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资本的注入,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使得传统的会计制度不能有效满足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业发展大局的需要。在《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生物资产和农产品》中,“生物性资产”科目的设定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核算方法可以使农业经营主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更专业地计算生物资产的价值,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使得报表的数据更加真实、准确、可靠。会计制度会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完善,农业会计人员也需要与农业会计制度相接轨,这对农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就乡村发展的现状来看,产业融合发展是未来乡村发展的一大趋势。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产业融合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传统的农产品种植业与旅游观光业、农产品深加工等行业相结合,是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的表现。以东莞市麻三村为例,麻三村引进了古梅农业园等项目,现如今发展以观光、体验、鉴赏为主题创意的休闲农业,改善了以往污染企业众多、土地利用率低下的局面。除此之外,麻三村继续发力,整合闲置地块,利用“古梅乡韵”乡村旅游契机,带领村民发展民宿及餐饮业,不断地通过产业融合,为乡村振兴赋能。这需要相关财会人员在现阶段懂得分析乡村的产业构成与特征,运用合适的会计明细科目,建立合适的账户,将乡村的生物资源进行合理的核算。
乡村产业的发展能够帮助农村的中小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扩大其业务经营范围,催生出涉及农产品加工业、乡村餐饮业、乡村旅游业,甚至与电商、各种规模的涉农企业、政府等社会各主体、各部门开展的合作式生产经营,将供、产、销等环节打通,实现一体化经营格局。未来农业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将复杂多样,涉税问题也会复杂化,因为涉及农业生产,且业务范围广,相关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也将会更加复杂。所以,今后农村需要具有复杂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和综合管理技能的中高端会计人才,既懂财务、又懂管理,能够把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经济学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农业会计上,例如“体验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学概念可以很好地运用于“客户亲自体验采摘农产品的模式”,不少传统的种植业也有趋向地发展为体验式的采摘、观光农业。这要求将来的农业会计人员对多方面领域的知识要有更高的敏感度、更出色的信息获取能力。因此,农业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整合高校、政府、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资源。社会各主体要紧密协作,围绕教育实践课程开发、实践基地建设、农业会计人才培养与就业等相关环节建立农业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出多元主体联结机制的作用。
综上,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的实施,本文对农业农村会计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相关探索,通过不同角度探究了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的可行性,阐述了各主体联结机制的重要作用。今后,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专项政策扶持,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各中小农业经营主体、高校三者的沟通协作,多方共同培养会计人才,发挥出多元主体联结机制作用,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人才培养联结机制、农业会计制度建设联结机制等,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培养、产学研相融合、农业生产经营、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劳动致富的帕累托优化,使得农业人才培养效果最优、生产效率最优、资源利用与成果分配最优,使各主体联结机制运作持久稳定地为乡村振兴服务。由于笔者知识储备有限,本文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还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是关于调研方法、研究深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作者单位:广州新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彩霞.环境变革和制度约束下农村会计工作质量研究[J].会计之友,2022(23).
[2]蒿俊晓.农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现状及建议——基于内蒙古自治区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2020(07).
[3]李玥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会计现状深度调查[D].荆州:长江大学,2021.
[4]蒋美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1.
[5]赵治浔.农业类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0(0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66221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