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市场/贸易
河北省文化旅游消费适老化研究
第729期 作者:□文/唐瑞霞 郭 艳 王芊然 高鹏飞 时间:2024/5/16 10:43:34 浏览:311次
  [提要]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老年人在文化旅游消费市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本文聚焦河北省老年人社会角色与情感缺失问题,通过分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北省老年人文化旅游消费动机及意义,探究文化旅游消费适老化路径,以期促进河北省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参与,为河北省老年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文化旅游;适老化
基金项目: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北省文化和旅游消费适老化促进研究”(编号:HB23-QN007)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9月9日
近年来,河北省老年文化旅游市场的专业化、规模化,吸引了大批有钱有闲的老年人主动消费,给文化旅游市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老年人对于文化旅游的消费态度、消费特征与青年人相比具有明显差异,对老年群体进行消费市场细分是文化旅游产业的重点工作。本文结合河北省老年人的个体特征研究老年人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动机,通过探究老年人在社会中所扮演角色和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感,挖掘老年文化旅游消费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从而提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北省文化和旅游消费适老化促进策略。
一、河北省老年人文化旅游消费动机
(一)角色抗争——不服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出现“荒漠化”特征。首先,社会不断进步,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简单化、核心化使老年人被角色边缘化。其次,老年人随着离退休的到来,在社会中扮演的原有角色消失,原来社会价值也不复存在,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老年人社会角色出现“荒漠化”现象。伴随着社会角色的“荒漠化”,老年人情感“荒漠化”也随之而来。随着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家庭的形成以及独立、隐私的家庭观念,大多数老年人独居生活,失去了原来的家庭情感支持。因此,河北省老年人面临着角色和情感的双重“荒漠化”。
而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改革的成果不仅惠及了青年群体,老年群体同时也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传统的守旧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正在发生改变,老年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意识正在被唤醒。河北省老年人通过积极参与文化旅游消费,表现出对传统角色定位的蔑视和抗争。
现代社会基本只考虑功能性和实用性,社会资源和价值体现多以青年群体为主,老年人被排斥在正常社会活动之外,老年生活是老年人生命的最后阶段,原有经济能力和社会劳动能力的丧失使老年人扮演社会边缘化角色。而老龄社会的到来,标志着我国人口结构的重大改变,老年群体不断壮大,而老年群体的社会特征和社会需求有别于青年群体,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伴随着休闲生活方式的到来,文化旅游消费被认为是一种兼具社交和休闲的生活方式,迅速被老年人所接纳,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很多老年人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甚至比青年群体更强烈,表现出一种不服老的积极乐观态度,为老年人融入社会和重塑社会角色起到了正向激励作用。
(二)抗争结果——老年文化形成。旅游属于一种闲暇活动,参与文化旅游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和社会认同的体现。老年人进行文化旅游消费,是对已有社会角色的一种反抗。同时,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也对老年人的积极参与做出了回应,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孕育出一种独特的老年文化,这种老年文化的形成为老年人提供了文化和情感支持。
老年人之间通过文化旅游消费促进了群体之间的互动和社交,从而形成一种独立于其他群体的老年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形成不同,老年文化通过文化旅游和消费将老年人聚集在一起,通过交流互动,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并影响着老年人的社会活动。
近年来,丝巾、墨镜成为河北省老年群体出游的必需品。以丝巾为例,丝巾表示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老年人内部,丝巾是一种文化和时尚的象征,是一种对青春的美好怀念。与此同时,与丝巾相匹配的拍照动作多以放飞、自由为主。这种佩戴和拍照方式成为老年群体之间的一种默契,更是他们之间交流和分享的话题,思想和观念的认同孕育出独特的老年文化。
在河北省老年文化群体中,他们有共同话题,能够相互影响,以一种成员互相感染的方式存在于老年人之间,既避免了旅游尴尬,又增加了社会认同。此外,老年文化还有具有独特的激励意义,老年群体之间不可避免会交流新事物、新信息,比如照相修图技术等,老年群体出于好奇和社交需要,会积极主动学习新技术、新事物。通过不断学习,老年人实现了价值提升,也打破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呆板、落后定位,为老年人延伸出一种新的文化自信和社交自信。
(三)情感缺失——孤独感。平等、理性思维是家庭关系的发展方向,非理性情感因素成为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因素。首先,传统的以父为主的家庭关系逐渐走向衰落,家庭主导权逐渐由纵向一人主导变为横向平等协商。老年人不再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家庭权力也逐渐丧失。其次,由于自由、独立、私密的家庭观念的冲击,年轻子女更倾向于独自居住,传统几世同堂的家庭鲜有出现,居住分离造成年轻人无法及时对老年人进行情感照料,造成子女情感缺失,产生孤独感。再次,青年人追求自由、无约束,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观念在青年人中广泛存在,老年人失去扮演自身角色的机会,造成孙辈情感的缺失,产生孤独感。最后,对于丧偶老年人,失去伴侣的打击使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下降,伴侣情感支持作为最重要的情感慰藉,对于老年人的影响巨大,所造成的痛苦是子女以及孙辈不能体会的,老年人失去情感伴侣,造成配偶情感缺失,产生了影响最大的孤独感。社会个体化、理性化的发展趋势要求老年人必须改变传统观念,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寻找补偿方式,弥补情感缺失。
(四)情感补偿——文化旅游消费。通过消费活动宣泄情感、获得情感补偿和慰藉是一种常见方式,老年人的情感补偿方式逐渐呈现市场化和商品化的特征。传统的社会网络、家庭关系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文化旅游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情感补偿方式受到老年人的喜爱。
因现实生活中社会价值、家庭关系、角色扮演等情景的转变,老年人普遍选择外出文化旅游消费作为一种情感补偿。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文化和旅游消费心理主要是由于情感无处寄托、价值无法体现以及自尊心等原因。而文化旅游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能够让老年人沉浸于美好景色中,暂时摆脱现实困境。老年人之间通过文化旅行消费交流互动,使情感得到宣泄,心情得到疏解,做好自我调整,增加适应现实生活角色的勇气。
对于河北省老年人来说,选择文化旅游消费并不仅仅为了适应现实生活,还有一部分老年人是为了弥补青年时期的情感缺失。老年人在青年时期,受限于金钱、时间、家庭和工作负担等因素,无法参与文化旅游消费,在进入老年时期后,开始转变生活观念,积极参与文化旅游消费,这也增加了老年人参与社会事务、与社会接轨的信心。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北省文化旅游消费适老化设计意义
(一)角色转换——自我体验。在文化旅游消费过程中,老年人通过观察他人、参与互动,从而影响和规范自身行为,因此文化旅行消费是个体和社会行为的结合。老年人给文化旅游消费赋予了独特意义,在文化旅游消费过程中实现个体之间的互动,并且老年个体会受到互动对象的影响,产生对社会和自我的新认知。
文化旅游的自我体验往往是以个体经验感觉为基础的,对于老年人来说,文化旅游的最初期望和最终体验往往存在一定差异。老年人出于不同文化旅游期望,与众多旅游者进入同一旅游行程,在文化旅游过程中,老年人会通过与人交流互动,重新定义文化旅游的意义,从而获得与预期不同的文化旅游体验。
文化旅游是一种空间和时间的移动,使来老年人完全脱离了原来的生活环境,摆脱了原来所扮演的角色,以新的角色开启文化和旅游消费,实现了角色的转换。通过体验新角色并模仿他人的角色,使老年人产生新的自我体验。在角色转化过程中,老年人通过互动交流,加深了自我认知,促进老年人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融入社会。
(二)环境刺激——角色感知。在不同环境中,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老年人在文化旅游过程中受到旅游地环境刺激产生心理和生理反应,从而构成旅游体验。不同的文化旅游场景带给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是不一样的。老年人多选择具有视觉震撼和直接刺激的文化旅游场景,比如说西藏游、沙漠游等,这种文化旅游场景带给老年人更深刻的旅游体验和角色感知。老年人主观意向也会影响角色感知。老年人通过与成员交流互动,产生某种特定的主观意向,比如吃当地美食、游当地名胜等。文化旅游场景和文化旅游主观意向共同影响老年人的角色感知。
老年人选择文化旅游消费并不是只为了参观不同的风景,更多是通过环境刺激和角色感知获得积极心理暗示。老年人通过文化旅游消费从现实生活转向体验不同的文化旅游场景,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体会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社会意义,即被社会认可、与年轻人享受到同等关注机会。
(三)形象重塑——自我价值。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和社会角色定位的限制,使老年人的生活追求被无形压制,情感缺失和角色缺失导致老年人生活处于压抑、被动状态。老年人进入老年阶段,原有自我形象已经不能满足新阶段的角色定位,面临着自我形象重塑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参与文化旅游消费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高于其他老年人,且对于自身形象重塑和人生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老年人通过文化旅游消费的刺激作用和社交认同促进了老年人的形象重塑和自我价值的挖掘,从而促使老年积极面对现实生活。
自我价值的实现建立在老年人对自我形象、社会地位、角色定位的清晰认知,而多数老年人处于自我认知的模糊和焦虑阶段。在现实社会中,老年人往往被排斥在社会边缘,话语权和参与度均较弱,属于被忽略的弱势群体。而文化旅游消费使老年人通过消费刺激和成员互动实现了自我认同,重塑了自我形象。老年人逐渐从群体文化旅游消费中获得了准确的自我形象认知,增加了生活勇气,明确了人生追求。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北省文化旅游消费适老化路径设计
(一)需求导向——助老。扩大老年文化和旅游用品有效供给“助老”。从需求侧方面来看,预计2025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人,2053年达到4.87亿人,老年人口的增多带来巨大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有闲有钱,追求生活品质是新老年人的特点,在老年退休后,原有社会角色丧失、情感得不到宣泄,文化旅游消费就成为排解现实困境的有效方式。从供给侧方面来看,我国文化旅游消费适老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有效满足老年文化旅游消费需求方面还存在很大缺口。因此,需要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供给和需求的契合度,以老年人文化旅游消费需求导向为主,建立适老化文化旅游消费市场。老年文化旅游消费发展要注重绿色环保,满足健康需求,要实现就近可及、买得到、买得起。要注重开发适合老年人体力、弥补身体劣势的文化旅游产品,多提供低成本、方便使用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质、提升自身价值的需求。
(二)产业升级——适老。以推动老龄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适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老年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催生了文化旅游消费新业态,也产生“数字鸿沟问题”。首先,文化旅游和养老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养老方式。老年人在退休后转变生活方式,追求慢节奏和高品质,会选择合适文化旅游地点进行短暂或长期居住。这种养老模式不仅缓解了老人家庭和情感的缺失,也有利于老人重新进行自我定位,重视人生价值。其次,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提高老年人文化旅游消费体验是适老化建设的重点工作。从政策层面来看,2020年国家出台《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从顶层设计方面规定了智慧社会建设必须兼顾老年人群体。政府还可以利用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进行适老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整合技术、资源和人才,加速老年文化旅游行业转型升级。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老年文化旅游消费数字产品要更加注重老年人视听感官特点,从容易掌握、简单操作、情感关注等方面设计智能产品,增加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信心,提高老年的文化旅游消费体验,促进老年人积极主动融入社会,重拾自我。
(三)风险监管——护老。加强老年文化旅游服务和产品消费风险监督“护老”。老年人沉浸于旅游世界的同时也容易产生一定消费风险。与青年群体相比,老年人的风险意识、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均较弱,加之外界刺激,容易产生冲动消费行为,在老年人文化旅行消费中欺骗消费广泛存在,影响力老年人文化旅游消费满意度,严重者会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需要相关部门重点关注。针对鱼龙混杂的老年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完善老年人维权机制,形成合力守护“夕阳红”。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郦烨琳,励晓红,孙禾奇,等.我国老年健康管理相关政策的变迁[J].医学与社会,2022.35(11).
[2]张敦福.“消遣经济”的迷失:兼论当下中国生产、消费与休闲关系的失衡[J].社会科学,2015.422(10).
[3]于涛.当代亚文化的生成、特征及其发展趋向[J].学术交流,2017.283(10).
[4]王宁.情感消费与情感产业——消费社会学研究系列之一[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6).
[5]薛媛媛.需求与补偿:城市老年人保健品消费行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1.
[6]郑晓莹,彭泗清.补偿性消费行为:概念、类型与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09).
[7]李怀,程华敏.旅游消费的体验镜像:一个合法性逻辑的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05).
[8]刘天亮.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N].人民日报,2023-04-27(0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00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