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市场经济体制与“双循环”格局互动机制研究
第729期 作者:□文/孙 屹 范迎春 时间:2024/5/16 11:14:04 浏览:44次
  [提要] 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与积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立足新时代,针对崭新的社会矛盾以及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变化,植根于本土经济发展状况,突出解决本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应运而生。本文基于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背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探讨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为促进本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际国内双循环;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9月14日
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经济治理方式,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推动发展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崭新实践,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统一的独特性、优越性。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与前进动力。市场经济引入后,国民生产力积极性被调动,产业部门效率提高,国民经济蓬勃发展,人民收入开始增加,消费水平得到了提高,这些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近几年,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的发展开始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阻碍。中美贸易战的爆发打响了中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基于此,我国提出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来应对其他国家的干扰,保障经济的整体运行。
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搜寻到有关于行业市场的信息,并及时对市场失灵以及市场经济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这些都为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体系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对于市场的宏观调控,为国内循环的构建提供了机制保障。
一、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提出市场经济理论,他认为市场当中存在的个体都是经济理性人,很显然这种假设在现实社会中也是具有一定道理的,人的本性是逐利,并以此开展自己的社会活动。每个人都会为了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使得每个人通过自身创造的价值在市场当中去换取别人创造的价值,进而实现自身价值的转换。专业化分工使得每个人都能创造出在既定情况下的最大产量,从而惠及整个社会,因此他认为市场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亚当·斯密的学生大卫·李嘉图在其理论基础之上,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推向了新的顶峰。受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耶利朱·边沁的影响,大卫·李嘉图认为市场经济是最符合人性的经济发展方式,符合人性的经济发展体制就是最高效的经济体制。人们普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就是使得社会经济利益最大化。市场经济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实现了国家的富强发展。他严重反对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认为生产要素只有在市场调控下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干预市场的行为就是干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行为,就是干预国民幸福最大化的行为。然而,阶级局限性使其仅仅考虑到了国民总产值的增长,忽略了对于国民贫富差距的关注。他指出,新型资产阶级是最先进的生产力,只要能够增加资本家的利润,提高整个社会的收入,那么牺牲他们的利益也是在所不惜的。大卫·李嘉图在经济学领域发展中的另外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抽象法的使用。他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现实状况进行总结归纳,并绘制理论模型,用科学缜密的数据使得人们更好地接受他的经济学观点。通过模型的数据分析,经济学道理浅显易懂,这也推动了经济学朝着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方向发展。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将市场经济惠及国民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其研究仍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除了上述我们所提到的忽略了国民之间的贫富差距,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他忽略了人们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时产生的利益纠纷,这种纠纷会发展成为市场失灵,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阻碍。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就在于市场失灵的出现,这是其经济属性所产生出来的弊端。当然,我们不是否定市场经济的贡献,对市场经济进行一定的改良会使得它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
区别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允许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政府作用与这只“看不见的手”相生相伴,这也是我们国家社会制度在经济发展领域当中体现出来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背景之下,中国政府能够快速地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分析得出解决市场失灵的办法,从而为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一个明显特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总是陷入经济危机的循环,这本质上是因为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这些国家在利用市场对资源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缺乏了对于市场机制弊端的矫正与完善,这也就是为什么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造成的不利影响直至今日还有迹可循。植根于本土经济发展,适应社会变革需要,是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出最大效用的根基。
二、“双循环”格局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互动机制
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不顾中方劝阻,执意发动贸易战,掀起了新一轮的中美贸易争端。为了避免中美贸易战以及国际上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思潮盛行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中国提出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来发展本国经济。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主要是指:优先重视国内内场,扩大内需,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避免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同时保持对外开放,进行国际贸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基于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中国政府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回本国市场,更多地依靠本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来带动经济增长,这样不仅减少了国际市场以及国际关系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的不稳定性,同时也为我国消费升级提供了途径。在这种更多依靠内需的发展格局之下,如何运用市场经济来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的发展与建立,就显得十分重要。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双循环”格局与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互动机制,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双循环”格局的发展提供保障,“双循环”格局的发展将倒逼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不断完善。依据此逻辑,笔者提出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如图1所示。(图1)
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内循环的构建,扩大内需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单纯的市场经济中,依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来拉动消费者需求是不稳定的,也是不科学的。然而,在新时代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市场经济除了依靠市场本身自发的力量来拉动消费者需求,同时还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拉动内需。扩大内需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需求端和供给端。从需求端来看,要让人民有消费需求,首先要保证人民能够承担得起消费所产生的费用。促进就业、保障就业的稳定是提高居民收入,减少贫富差距,拉动消费的重要途径。国家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财政支出,为就业者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围绕中小企业展开的减免税赋政策也在不断落实,减少了公司因资金不足而造成的裁员现象,保证了员工收入的稳定性。制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也是保障就业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大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其提供运作资金,保障了中小企业的长期运营。国家提出的共同富裕方针能够根本上扩大消费群体的比重,从而带动消费的整体增长。除此之外,为了让消费者放心地进行消费,维护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从供给端来看,目前我国产能严重过剩,在供给数量方面基本不存在任何问题,主要的问题在供给质量方面。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移到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裕,人民对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供给端将商品生产与人民的生活品质结合起来,生产出更加符合人民高品质要求的商品,从而更好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为了构建高质量的供给体系,满足人民对于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国家加大了对于科研技术研发的投入,为提供高品质产品打下了坚实基础。生产决定消费,所以本质上来说供给端引领着需求端的步伐,企业需要引导消费者的消费重心从商品转向服务,优化目前的消费结构,推动消费质量的提升。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一起入手,能够更好地拉动内需,建设国际国内双循环系统。
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能够为“双循环”的构建提供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反过来“双循环”格局的构建也能够倒逼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市场经济的建设。在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美国针对我国的高科技产品提出侵权问题,声称与中国进行贸易严重影响了他们国家的科技安全,随即对中国展开关税加征,无端发动贸易战。面对这种突发的状况,我国应该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以避免将高科技的命脉受限于他人之手,这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市场体制作为支撑。目前,我国政府已经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保障科技的投入,其中还包括对于开发者的资助与奖励,完善专利的申请机制等。对于市场中无人敢涉足的“深水区”,政府以风投的方式进入市场投资,为企业分担风险,为企业的创新活动保驾护航。与此同时,我国加大了对于专利机制的保护,注重创新者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有利于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保证创新活力。另一方面,我国产能严重过剩,拉动需求后的市场将更加明确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为解决我国供给端不合理的现状指明改革方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兼并重组,使得市场结构中的产业发展更为合理。世界市场相比于国内市场规模更大,产品种类更多,尤其是在科技领域方面,科技含量更高,在融入国际市场时,要主动学习,发挥后发优势,为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提供契机。“双循环”的构建将能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建设,完善相关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进行发展。
三、政策建议
从内容与具体形式机制上来看,“双循环”格局的构建与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基于以上结论,为了更好地帮助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双循环”格局的构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以扩大内需作为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最重要的战略基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所在,集中力量办大事,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落实就业政策与就业稳定性,为提高居民收入做好保障。大力推进共同富裕的步伐,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切实拉动我国内需做好基础保证。与此同时,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提供满足人民对于高品质生活要求的产品,促进消费升级,培育新型消费,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空间。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要做好消费者的善后工作,创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对消费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公开统一明确责任,为消费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敢于乐于消费。在投资方面,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宏观调控,优先发展关键部门,加大对于高科技技术的投资,在提升我国科技水平的同时,还能应对国外政策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经济发展更有韧性,减少国际因素变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其次,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是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一个重要任务。目前,我国某些重要的科技行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这类风险具有的特点就是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回报率极不稳定,单纯依靠市场进行调节很难使得相关的资源涌入该领域,这就造成了这些行业的发展没有相关的支撑因素,限制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宏观调控,可以帮助更多的资源进入该领域,从而为该行业的推动提供物质保障。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形手”的独特优势,探索发展新型组织模式。针对决定中国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关键技术,要以新型组织模式加之政府主导开展长期攻关,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给予更多的财政优惠补贴,培养其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努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掌握主动权。
最后,在“双循环”格局构建过程中,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提出很多要求,在某些程度倒逼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通过拉动国内需求以及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够有效地帮助政府将产能过剩问题聚焦具体领域,为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具体方向,为规划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与产业结构指明了道路。除此之外,宏观调控主要是依靠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调控,政府职能的效率十分重要。在构建“双循环”格局的过程中,存在着政府调整上的滞后,对于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意识较为薄弱,政府职能转换落后,“双循环”格局的构建能够帮助政府认清现有市场经济体制当中存在的问题,为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指导,从而更好地发展国民经济。
(作者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渝琳,谢缙.超边际分析框架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策略选择——基于中美贸易战的分析[J/OL].中国管理科学,2022-03-25.
[2]虢德兰.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22.
[3]李琼,薛雨西.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2).
[4]李耘涛,武建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竞争优势理论探讨——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制度优势的论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39(05).
[5]张宵萌.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4(23).
[6]刘昭媛.亚当·斯密经济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J].新西部,2017(30).
[7]杨皓.最富有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J].检察风云,2019(13).
[8]武康平,马雨湫.外部性引起市场失灵的机理与条件分析[J].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2022.38(03).
[9]姚菲菲.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J].公关世界,2020(24).
[10]宋青青.从应对金融危机的视角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4).
[11]张毅行.“双循环”背景下的经济贸易发展对策分析[J].投资与创业,2022.33(23).
[12]刘昊,陈工.协同实现扩大内需和促进共同富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1-23(003).
[13]毕京福,沈伟智.扩大内需 促进就业[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08).
[14]冯玉成.调整投资和消费与扩大内需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3(31).
[15]徐鹏杰,张文康,曹圣洁.扩大内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发展能力[J].财经科学,2022(12).
[16]朱艳春,柳思维.近年来国内消费经济理论研究的新动态[J].消费经济,2014.30(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3242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