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公共/财税
赣州市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路径探索
第730期 作者:□文/邱莎莎1 邓 晓1 邓卓尔2 时间:2024/6/1 9:21:55 浏览:45次
  [提要] 通过分析赣州市医疗资源总量及分布现状,认识赣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新形势、新任务。根据赣州市地域分布、人口规模,不同层级医院功能定位,疾病谱特点,探索具有赣州市特色的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具体路径。
关键词:赣州;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路径
基金项目:2023年度赣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023-ZDZX35-0449)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9月19日
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是政府对医疗卫生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优质医疗资源总体供给不足、布局不均衡是当前制约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一个突出难题。赣州市是江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赣粤闽湘四省交际地区,内外交往频繁。人口体量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预计到2025年,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11.57%,面临健康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公共卫生风险防控地理空间跨度大等不利因素。赣州市优质医疗资源多数集中在中心城区三级医院,边远乡村群众“看病难”,各级医疗机构协作机制不健全和信息无法共享造成“看病贵”;社区医院和乡、村卫生院因医疗服务能力不强无法满足群众就医需求,资源利用效率低;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方式和疾病谱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具有更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压力加大,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迫切需要优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本研究根据赣州市地域分布、人口规模,不同层级医院功能定位,疾病谱特点,探索具有赣州市特色的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具体路径,深入推进革命老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的突出矛盾。
一、赣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优质医疗资源依然短缺。截至2021年底,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4.3%、75%、80.9%。学科水平和发展后劲不足,市属高水平医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与周边地市医院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群众经常远赴沪粤就医。
(二)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能力亟待提升。三级甲等医院、重点学科、专科联盟及高层次人才等优质医疗资源多数集中于中心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分诊和健康管理能力不足,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短板突出。
(三)卫生健康系统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发展还比较薄弱,对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发挥不够。检查检验互认、处方流转、电子病历互享、技术支持和服务衔接都需要信息化管理。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陈旧、老化,信息化水平低。全市缺乏统一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双向转诊、健康管理、互联网诊疗等只停留于初级阶段和小范围内。
(四)医疗卫生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不足。人才梯队不全,人才资源储备不足,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人才引进难度大。打造“带不走”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效果不明显,阻碍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力度。
(五)不同文化差异影响医院托管效果,制约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由于医院托管不仅仅是照搬托管医院的管理模式,而是一个不同地域、不同医院间的文化理念融合的过程。托管医院和受托医院之间因地域、历史背景、医院文化的不同,在管理理念、院内文化、工作风格甚至是职工行为习惯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容易影响工作沟通效率和工作进程。
(六)医疗体制改革还存在堵点和难点。在医联体、医共体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内部,不同层级医院间、不同部门间、不同区域间分工协作机制尚未形成。因行政归属不一致,财政支持、日常管理和利益分配等方面协同性需增强。人才流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院内制剂共享审批等还缺乏配套法规和相应的工作指引。
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效扩容下沉对策建议
立足于赣州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借鉴其他地市的先进经验,从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配套保障机制、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空间便利性、提高资源利用效能等角度,提出与赣州市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以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原则、可实施的优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建议。探讨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层医改、重构分级诊疗秩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形成上下贯通、纵横联动的具体路径。
(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明确地方政府责任,建立医疗机构监督考核机制。政府部门对于医疗卫生领域的工作应该充分履行其职能,增加事务的参与度,并且深入了解医疗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以确保承担起相应职责。对发布的政策要兼顾灵活性、有效性和可实施性。要统筹内在支撑条件与外部发展环境,合理规划布局医疗资源。加大对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财政投入,对基层医疗卫生支出适当倾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满足健康发展需要。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分工明确、督察落实、科学高效的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制度。减少对医院行政的干预,着眼于宏观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行业规范,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协同运作效率。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机构参与、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管体系。
(二)加快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推进高水平城市医联体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根据赣州市地缘关系、人口分布、疾病谱和优质医疗资源布局现状等因素,将市中心城区划分为3个医疗服务网格,分别由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赣州市立医院和赣州市人民医院为牵头医院组建城市医联体。由县域龙头公立医院引领乡镇基层医疗机构组建县域医共体,实现从“县级医院强”到“县域医疗强”的目标。在区域医疗中心、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内部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人事、统一绩效分配,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协同发展。发挥政府对医共体建设的主导作用,落实市级统筹协调、县级衔接实施、医共体执行和反馈,加强各部门和机构的分工协作。根据合作或托管目标,制定合适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及其专科进行科学的监管和考核。
依据区域优势,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湾区优质医疗资源落地赣州市,做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南方医院赣州医院两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人才引进、薪酬制度上大胆改革,有利于高层次医疗人才在区域医疗中心多点执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广度和深度。区域医疗中心要能够引领学科发展,实现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齐头并进,纵横联动,做好适宜技术的辐射推广,对于区域内高发病种和外转率高的病种建设重点学科予以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全市的学科发展水平。聚焦优势学科和人才,扩大优质医疗资源总量。
(三)建设区域医疗检测中心与影像中心。建设区域医疗检测中心与影像中心,是整合优质医疗资源、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具有重大意义。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可以有效减少重复检查,缓解群众看病贵。
(四)顺应城市发展和人口迁移,做强一院多区,优化学科布局。大型公立医院拥有优秀的卫生人才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具有较高的医疗服务水平,但往往地处老城区,空间资源严重不足,制约医院整体发展。以几所大型公立医院采用共建、院地合作、合并、托管等多种方式建立一院多区,有利于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使大型公立医院能打破院区壁垒,对学科规划和优秀医学人才进行科学布局,通过不同学科专家的跨院区出诊,实现同质化服务。结合院区周边人群特点和需求发展特色专科,培养专业人才,有助于疏解老城区就诊人流,提升运营效率和就医满意度。一院多区发展模式有助于合理统筹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提高优质资源利用率,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
(五)搭建市域全覆盖医疗信息网络平台,做到市、区、县、乡资源、信息、成果三共享。建设赣州市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汇聚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数据,实现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对接各级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电子病历互查,有助于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的顺利实施。科研创新和转化的成果能及时通过平台分享给基层卫生机构,进行技术升级和指导。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医疗卫生服务过程、质量、费用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对医疗卫生机构高效监管,减少医疗资源的重复使用,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依据。完善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建立健全远程医疗保障机制,以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为切入点,推广远程医疗服务和远程医学培训等业务。完善基层医疗信息化,深化乡、村两级业务应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和业务水平,为优质医疗资源发挥效益提供空间。
(六)构建医教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医学人才培养路径。依托市域内的赣南医学院和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对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定向医学人才培养,大力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力度,不断强化基层卫生人才力量。实施基层卫生人员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基层医生规培训练、学历升级、进修学习和派驻专家的传、帮、带,实现基层卫生人才的自主“造血”。在医联体和医共体内部,通过病例讨论、手术示范和教学查房等业务交流,切实提高基层卫生人员业务水平。扩大与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的联合办医、联合高新技术研发和高层次人才交流与培养,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推进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卫生人才自由执业,打造“下得来,留得住”的高素质卫生人才团队。
三、讨论
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过程中,要科学规划扩容下沉区域布局,防止大医院无序扩容对基层医院的虹吸。在发展一院多区时,要求卫生行政部门要形成规范准入和综合评价机制,合理规划,形成分级诊疗体系下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良性格局。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还要形成长效机制,避免因对口支援和托管协议的时间限制、托管的上级医院支援专家的流动性等因素使援助、协作不深不实、流于形式。探索医生多点执业的制度化改革,完善本土和高层次人才长期服务基层的激励配套政策,在事业编制、福利待遇、考核评级、职称晋升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优惠力度。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网络平台时,做到便民惠民,同时要注重平台的安全性和维护患者的隐私。“下沉”过程中积极协助基层医疗机构加强自身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做到技术与人才双下沉,从根本上改善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状态。为重构分级诊疗秩序,各级决策部门要充分考虑医疗层级功能差异性、地域空间异质性和不同人群对医疗服务的多样性需求,实施差异化的配置策略,简化就诊流程,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水平,促进均衡、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1.赣南医学院;2.黑龙江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尹璐,王亚东,刘震.我国公立医院帮扶式托管模式实践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l(26).
[2]龙锦萍,李丽,杨洁.某三甲公立医院托管模式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院,2022.22(12).
[3]叶昌雄,袁源佩,宋小英.南方医院赣州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相关问题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3.34(06).
[4]孙宇晴.中国省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22.
[5]张若晨.多元主体博弈视角下的医疗资源配置优化研究[D].上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21.
[6]赵凤芝,李旭辉.推动区域医疗资源共联管理[J].中国医院院长,2023.19(Z1).
[7]赵茜倩,孙燕楠.公立医院多院区发展的意义与相关问题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22.39(09).
[8]陈海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N].光明日报,2023-03-12(009).
[9]苗豫东,吴建,牛亚冬,等.分级诊疗制度变迁回溯及“十四五”期间的关键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1.14(0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67771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