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剖析
第730期 作者:□文/黄 娜 时间:2024/6/1 10:20:57 浏览:63次
  [提要] 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比较严峻,这是有目共睹的现实问题。从相关已发表的文献来看,就业形势依然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侧重点在于提出高校毕业生当年学籍档案存放为切入点,旨在给毕业生提供一种参考思路和规避问题的角度,促进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总体思路:首先分析已发表文献中关于就业现状的剖析,得出影响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分析视角,并给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籍档案存放;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9月26日
引言
2023年8月,《关爱重点群体 强化兜底帮扶——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综述之五》提出,为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多措并举,用心用情加强大学生就业兜底帮扶工作,千方百计护航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求职路。并进一步表明对重点群体“一对一”精准帮扶,提升求职信心和技能,同时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引导,提升待就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了增强待就业毕业生群体的就业能力,各地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展传统学徒培训、技能研修、新职业和就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培训。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就业工作所服务的重要群体,教育系统不断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有的放矢开展就业创业指导,细致入微做好就业服务,不断强化就业育人实效。要持续加强就业指导“不断线”,做好相关就业服务的“持久战”,可以具体表现在编发资源信息手册、做好就业创业引导、优化供需匹配服务等。高校教育系统持续做好毕业生离校前后促就业各项工作,持续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做到岗位推送不断线、就业指导不断线、重点帮扶不断线。毕业生角度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意识。高校角度,“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不仅要注重落实学生求职技能的训练,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进一步深入推进就业育人,把就业教育和就业引导作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找准定位,踏踏实实实现人生理想。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逐年累计毕业人数居高不下,以每年统计8月底为结束,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2019年人数增加14万人,达到834万人,2020~2023届全国毕业生人数总量分别达874万人、909万人、1,076万人、1,158万人,截至2023年8月底统计,同比增长82万人,可谓是体量庞大、增量巨大。与此同时,2019~2022年受疫情严重影响,大学生毕业后很多都处于未就业状态。随着2022年下半年疫情逐渐稳定,毕业的大学生开始找工作,以及前几年的往届生同样也参与到就业找工作的“大军”中,这就导致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目前的就业岗位供给达不到疫情累计人数囤积的实质,结果就是毕业生继续面临就业压力的竞争状态。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较多文献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但更多的关注是对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分析。苏静、张政(2023)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结构性矛盾凸出,数量和质量结构供需失衡,面对严峻就业压力给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郭勇朝、刘倩和林春梅(2023)把就业难的原因归结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具有滞后性,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素质不高等,给出的解决措施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和服务。张卓然(2014)提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源于自身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找不到工作的羞耻心、求职失败的自卑,给出的解决路径是宏观角度提高心理素质、提前做好求职失败的心理预期,微观角度是面临失败大学生要有越挫越勇、百折不挠的信心,以及时刻保持竞争意识,使自己处于一种竞争状态,从而历练自身的心理素质。祝军、岳昌军(2021)从调查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入手,主要分析自主创业,得出结论是不同就业去向的高校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从高到低依次是自主创业、已确定工作单位、自由职业、灵活就业,而且自主创业在满意度的分项评价中都得到了较高的分数,说明毕业生对于自主创业具有较好的认同度和接受度。晋民杰、张涛、贾庆林、杜峙、杨阳(2022)针对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及就业分析,运用离散选择模型分析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因为因变量是分类变量,所以采用了Logistic回归模型,采集的数据应用SPSS软件分析,给出的结论是,从地域划分,大多数毕业生倾向于三线城市就业;从学科类别划分,工科为主的男生相比于女生就业率较好,更多倾向的专业是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土木工程等。通过上述现状分析,本文在已有文献就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高校毕业生毕业当年的学籍档案存放为侧重点,为高校毕业生解决所困扰问题,无论是从心理还是实际情况角度,均对高校毕业生有帮助意义,以此为切入点,给即将毕业或者已经毕业的高校毕业生一种就业压力解决思路,论述结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成因分析
市场岗位日益呈现出一种饱和状态,加之高校培养方式与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凸出,双重局势压力下,高校毕业生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方式?是选择“躺平”模式,还是继续迎难而上,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
(一)后疫情时代,企业发展需要缓冲期。从2023年开始进入后疫情时代和经济复苏时期,积攒的求职压力集中爆发。受疫情影响的大批待就业者进入就业市场,加剧了就业竞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相比以往,就业压力更加明显和紧张。持续几年的疫情给全球各方面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国内经济同样面临巨大挑战和风险。大部分企业受到冲击,抗风险能力亟须提高,经营能力下降,岗位需求人数下降,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就业竞争激烈。甚至部分小型企业在疫情影响下选择降薪、裁员或破产。要想重新繁荣更需要时间调整和产业升级,因此很多企业在多方考虑的情况下不愿意直接接受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还是未知数。这也就造成未就业人数持续增加。换句话说,上到国家政策方针,下到人们日常生活均需要一个缓冲发展阶段和创新机遇。
(二)高校培养模式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滞后性。一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存在一定滞后性。例如,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还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水平基础上,沿用或套用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及时调整适应实际岗位需求发展和社会对特定专业人才的需求。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多数普通高等学校至今在沿用多年前的课本目录,课本知识更新速度十分缓慢,对市场需求现状更是不知。高校师资队伍配比不合理,学校招聘刚刚大学毕业的老师代辅导员,而很多高校中,辅导员就肩负起职业生涯规划课老师,但辅导员也是刚刚就业,许多就业发展形势或者就业前景还不够充分了解,也会给学生造成指导上的失误或者信息差的不匹配。二是由于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企业越来越趋向于注重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实际转化成果。然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还需大量培训和管理,所需费用方面支出更是不计其数,相比之下,毕业生作为高校“生产”的专业化“产品”,最终将为用人单位选择“使用”的这种普遍方式已经不适用现在飞速发展的行业要求。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和方案方面均需慎重,培养理念应该注重从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个方面逐步入手,层层递进,层层把关,形成社会需要、企业适配、人岗匹配的培养模式。但现实的状况是,高校毕业生找不到适配自己专业的岗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招聘不到适合岗位的员工,社会人力市场冗余大量未就业毕业生,给社会治安和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隐患,假设持续发酵下去,更是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解决高校毕业生的相关就业问题更加迫切。
(三)高校毕业生学籍档案存放与精准帮扶力度不够。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仍需升级优化,精准帮扶能力不够明显。高校毕业生毕业当年存在学籍档案存放问题,有保存资格的是当地人才市场或原户口所在地人才中心,现实情况中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没有资格收录和保存应届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毕业生毕业之前需解决学籍档案的存放问题(或人事档案),而刚刚毕业的学生对这方面的相关事宜只有模糊概念,甚至保存在自己手里不管不顾。高校辅导员也“例行”在毕业生群里通知学生核实有无工作、是否接受学籍档案存放等事宜。高校在统筹做好毕业生学籍档案的清点工作之后,一一核对未就业学生以及就业学生有档案接受的真实性,为学生解决后顾之忧,也是为学生继续深造考研、考公、考编解决学籍档案存放的可靠性和安全合法性。我国对于学籍资料审查十分严格,因此高校应在源头上解决学生学籍档案存放问题,避免不合格、不合法的存放管理。据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因为学籍档案存放解决不顺而出现焦虑、失眠、反感,甚至是嫌处理麻烦置之不理的情况,影响就业心情,从而产生消极的不就业心理状态。二是原户口所在地人才服务中心的服务存在应付了事,学生打电话咨询更是打不通,甚至有的需要连续打十几个电话才接,接通的回复也是具体根据相关流程办理,不耐烦,业务水平更是凸显不出,互相扯皮现象也是频繁发生。通知公告内容模棱两可,部门标识不清,学生来来回回奔跑,造成的结果是,所在地不规范,高校催促通知办理,学生对学籍档案存放不重视,后期升学再造进行相关审查会出现许多学生学籍档案有问题,每年有新闻报道某某人学籍档案存放不合规,取消入学资格或撤销就业岗位资格。因此,高校、毕业生自身以及原户口所在地,三者联合开展精准帮扶指导服务,信息互通,使问题从根源上得到解决。
(四)高校毕业生自我职业认知意识不高。一是面对就业压力,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更突出,以工科为主的就业形势相对比较良好,而以文科为主的就业形势就不尽如人意,现在大众普遍认为“文科”为主的专业,毕业即“失业”。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压力更为复杂,就业本身就是各种矛盾的综合体,面临着比较艰难的毕业就业选择,理想和现实交叉冲突、家庭与地理位置的冲突、专业与兴趣爱好就业的冲突等,都会导致毕业生出现心力交瘁、困惑、迷茫、无助,甚至不就业的消极想法。二是面对当下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往往对职业就业岗位期望过高,对自身能力认知不清,高估自己的从业技能,导致找不到适配自己的工作岗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自我职业认知缺乏理性认识,往往对工作环境、工作地点、薪资待遇充满着高的期望,相对于一线工作和大厂的艰苦工作环境,高校毕业生还是期望“体面”和“坐办公室”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缺乏求职能力和与岗位匹配的相关从业技能,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专业和就业岗位之间没有清晰的认识,例如相关的技能操作是什么、需要的核心专业技能资格证有哪些等,在毕业求职时缺乏相关从业技能,无法胜任专业相关的岗位需求,从而产生就业焦虑,增加就业压力。
三、对策建议
(一)适配市场需求,制订配套培养方案。一是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专业设置,开设与行业需求匹配的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实践培训和实习机会,帮助学生获取相关技能和经验。科学制定专业化人才培养方案,适配市场需求,高校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制定人才培养方向,科学高效合理地进行专业设置,有必要可以取消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二是合理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在经济学是指委托人(雇主)通过委托代理人(雇员)来代表自己完成一些任务,而就业问题主要涉及到个人在找工作时面临的挑战和选择,以及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协商和谈判。具体表现为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根据需求和岗位要求,可以委托招聘机构与高校就业班进行密切合作,减少学生就业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委托机构和学校双重筛选和招聘合适人才,拓宽学生就业指导渠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信息,方便学生,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三是高校提供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培训体系,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制定职业规划,并提供就业信息和资源。例如,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心理测评与疏导、就业创业指导、求职技能能力提升以及就业指导咨询等一对一的培训服务。
(二)采取体系化、标准化学籍服务管理。一是高校应重视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强化管理服务,明确建设相应的部门分工。对于毕业生的统计人数需要落实准确详细,充分利用高校学籍管理系统平台,对学生的基本信息、班级、专业、院系等进行系统化管理,并实现课程、学生成绩信息管理以及学生的奖惩信息管理。该系统能够实现数据的关联,满足用户需求,使学生学籍管理更加规范化、体系化。二是户口所在地也相应利用对口App进行高校毕业生的学籍资料存放管理,设置毕业时间、毕业学校、档案资料存放的编码,然后形成学籍档案管理卡片,可以是数字生成编码序号,或是纸质版档案存放卡片,便于学生有迹可循专属自己的档案管理,也是双重保护信息的方法,毕竟数字化是双刃剑,有利就有弊,辩证认知即可。三是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指导、检查和监督职能,落实职能部门和专人负责责任制,完善学籍档案存放标准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切实落实政策为学生,政策便利于学生。
(三)强化毕业生职业认同意识,树立正确择业观。一是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意识,引导他们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在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期间,课程培训紧跟落实,通过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导向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强化对自身专业的认同和所学专业所需技能证书的认识,及时补充和弥补所欠缺的就业技术能力,提前计划学习和规划自己所要就业岗位或职业选择。二是面临大环境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自身应拓宽求职视野,摆正求职心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勇于尝试和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增强自身面对就业压力的抵抗力,摒弃眼高手低的求职误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求职意识,积极投身到现实的工作中,以实现个人社会价值和职业追求目标。高校毕业生要有长远职业发展规划,保持求真务实的心态,不断强化适应社会需求和环境风云莫测的变化,充分发挥和保存自身优势,抓住社会时机,主动出击寻找工作机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四)夯实创业支持平台,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2022年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署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强调,各地各高校要千方百计促进市场化就业,深入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全面推广使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作用,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高校应落实政策内容,积极响应国家部署。(1)高校积极举办大学生创业就业大赛,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创业项目、团队成员、导师或投资者,或者是提供创业培训基地和资源对接等服务。(2)高校积极推广和普及教育部牵头推出的24365智慧就业平台,该平台整合就业指导、企业招聘等信息资源,高校毕业生可以在该平台免费获取不间断的就业服务,了解就业行情,平台内各省人社部每年也相应推出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百千万网络招聘等活动,助推大学生积极就业创业。
总之,纵观已发表文献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的剖析,从出现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到最后解决的措施路径,作为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该有所思考。毕业生自身角度,应该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正确认识当下就业形势,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就业意识,注重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借助数字化平台,把握就业机会,稳住面对就业失败的挫折心态,找准自己适配的就业岗位,降低自己过高的就业期望,从基础做起,从一线锻炼自己的就业能力。社会角度,社会应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注和支持,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平台和机会契机,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条件。当然,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和毕业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够缓解目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问题。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苏静,张政.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及对策研究[J].教育经济,2023(04).
[2]郭勇朝,刘倩,林春梅.新形势下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新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07).
[3]张卓然.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4(04).
[4]祝军,岳昌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调查:特征、动机与就业满意度——基于全国高校毕业就业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3(01).
[5]晋民杰,张涛,贾庆林,等.高校本科生的毕业去向及就业分析[J].新丝路,2022(20).
[6]樊未晨,叶雨婷,张茜.灵活就业成成大学生就业新形态[N].中国青年报,2022-01-17(005).
[7]岳昌君.以就业优先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21).
[8]张佳.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新西部,2018(18).
[9]杨方.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高校辅导员为切入点[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3).
[10]大学生就业辅导研究会.大学生就业心里辅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0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67032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