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商融合发展探析
第730期 作者:□文/关心迎 时间:2024/6/1 11:08:58 浏览:44次
  [提要]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开放的边缘,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开发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发展契机,突显文化个性,展现特色湾区文化;重视宣传工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推动体制改革,实现整体协调发展;市场运作整合,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从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商三种产业融合和走向共赢。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商融合;“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0月20日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合汇通的重要支撑区。基于以上背景,并根据粤港澳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和叠加优势,思考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利用政策优势和发展契机,更好地使文化、商业、旅游融合发展。
一、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商协同融合发展基础与优势
(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利通畅。粤港澳大湾区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入海口,包括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九个地级市(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三面环山,西、北、东三江汇聚,拥有众多港口;另一方面广州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代时从广州出发的“海夷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也被称为“南海航线”。当今,大湾区拥有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和航空枢纽。另外,粤港澳大湾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上往来距离最近的经济发达区域。
(二)适逢国家发展机遇,紧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支持粤港澳加强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依托港澳的海外商业网络和海外运营经验优势,推动大湾区企业联手走出去,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并充分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支持丝路基金及相关金融机构在香港、澳门设立分支机构,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中也指出,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的优势,赋能“一带一路”建设。为未来我国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采取适当行动和作出妥善安排。以上内容都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迈进新征程,其建设和发展也是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和新实践,紧密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肩负特殊使命和历史担当,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世界一流湾区。
(三)改革开放政策前沿,“一国两制”制度创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1980年,我国率先在广东设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2009年,设立横琴新区;2010年,设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2012年,设立南沙新区;2014年,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2015年,设立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9年,设立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以上特区、示范区等充分彰显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和推进奠定了基础。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正式回归祖国。“一国两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率先在香港和澳门得到实践和运用,“一国两制”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制度优势。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港澳的基本政治制度保持不变,拥有高度自治及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也被称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港澳始终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并实行自由的经济政策,拥有开放的金融市场,适逢国家发展机遇,搭乘国家发展快车,经济发展水平高度发达。
(四)发挥产业聚集优势,与国家战略有效对接。具有悠久历史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不仅是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考虑,也蕴含了无限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以及在香港、澳门回归后,粤港澳合作进一步加强,其区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大湾区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为其文旅商融合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来看,美国的纽约湾区,二战结束后奠定了纽约金融中心的地位,大量金融、银行等相关机构在纽约设立总部;美国的旧金山湾区通过二战时累积的高新科技大力推动湾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不断拓展和延伸其发展空间;日本东京湾区在明治维新时期大力学习欧美国家的现代工业技术和经验,二战后工业、航运、贸易飞速发展,最终升级为世界级产业湾区。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的湾区,经过多年以来的发展,其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文化风貌都位于世界前沿水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各省市积极响应,从历史文化研究、遗迹遗址申遗、基础设施合作、金融外贸合作等方面展开了诸多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众多的旅游文化资源,特别是广州市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作为已经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仍有众多旅游文化“金矿”亟待开发。粤港澳大湾区借“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学习国际湾区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经验,打造世界级国际一流城市群,建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融合汇通的重要支撑区,施展大湾区旅游、服务、金融、文化产业聚集优势,文商旅融合赋能大湾区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广东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先导产业,必将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对接。
二、粤港澳大湾区在文旅商融合过程中的瓶颈与障碍
(一)社会制度的差异导致合作瓶颈。因历史原因,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我国在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基本政治制度。“一国两制”很好地维护了港澳的社会稳定,缓解了社会矛盾,并维护了国家的安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粤港澳的社会制度有所差异,三地之间的经济交流成本有所加大。从法律上来看,内地与澳门属于大陆法系,香港属于英美法系,不同的法律体系导致粤港澳三地在处理经济纠纷的时候产生了瓶颈和阻碍;在货币系统方面,香港使用港币结算,澳门使用澳门币结算,内地则使用人民币结算,因此在粤港澳三地进行经济结算的时候极大地增加了结算和换算成本,对货币和资源的自由流通产生了障碍;在跨境出行方面,日常的出入境管制也会一定程度上阻碍内地与港澳的交流、两地旅游者便利地流通。近年来,访港、访澳旅游不断增多,以上种种因社会制度差异而导致的资金流、人流、物流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二)思想文化的差异增加发展难度。港澳地缘相近、文化同源,但因近代西方列强侵略历史的缘故,香港和澳门深受欧美文化影响,因此内地居民和港澳居民的思维方式、语言使用、生活习惯等都存在差异。比如说,在语言使用上,香港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和粤语,内地官方语言为普通话,部分广东居民也能流利使用普通话和粤语交流,但港澳居民在正式社交场合因为不熟练普通话,与内地居民交流存在一定障碍。在生活习惯上,香港人多数习惯用现金、信用卡或八达通卡进行日常消费支付,内地居民则只需使用手机就可以进行现实生活中各类消费,但港澳地区商家有时不接受内地居民使用移动支付,只接受现金支付等。另外,香港市民对于个人的隐私信息尤为保守,个人开通手机移动支付功能时,服务供应商都需要获取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重要隐私信息,部分香港市民排斥这种做法。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建设与发展,三地的交流虽然日渐增多,但仍需克服思想文化差异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
(三)大湾区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受到2008年世界经济金融风暴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大湾区面临各个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香港和澳门金融、贸易、航运等产业发达,特别是澳门作为全国博彩唯一合法的地区,吸引了金融资本和优质投资的引入,带动了周边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自跨境电商飞速发展以来,广州、深圳等地吸收了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本,因此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发展受到周边城市不同程度的挑战。香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特大城市,其产业水平、经济总量、城市内部发展层次都位列世界一流城市水平。从地理位置上看,特大城市基本上分布在大湾区沿海东岸,而大湾区西岸相对来讲缺少可以引领发展的城市;从经济总量上看,2022年大湾区11个城市GDP总量排名中深圳(32,387亿元)、广州(28,839亿元)、香港(24,280亿元)占前三名,而排名较后的中山和肇庆的GDP则为3,631亿元和2,705亿元,中山和肇庆均为离海湾较远的城市。从广东省整体环境来看,每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本来就相对较不均衡,粤东、粤西沿海旅游资源充沛,但开发相对不足。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各城市间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为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和文商旅融合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
三、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商融合发展路径
(一)突显文化个性,展现特色湾区文化。世界三大湾区都属于世界一流城市圈,都发挥了各自的文化优势将文化输出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对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消费习惯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点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如,美国的纽约湾区是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枢,为人熟知的美剧如《老友记》的剧情发生在纽约,从侧面反映出纽约丰富的都市文化生活。美国的旧金山湾区是美国西岸的文化中心,其“硅谷”也是全球的互联网中心,因此旧金山湾区的政治、科技文化十分浓厚。广东省从地域上看,有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等;从民俗生活上看,也有语言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目前,粤港澳地区在文化领域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如香港的粤语电视剧和电影都在珠三角范围收获不少观众,内容贴近生活、反映社会问题,给观众带来深刻思考;粤语流行曲在整个亚洲地区也有广泛的影响力;历史悠久的粤剧也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以“侨乡”著称的江门开平碉楼文化、早茶饮食文化等都是粤港澳地区的特色文化名片。粤港澳大湾区应在文商旅融合的过程中展现各城市的文化特色,合理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沿线各国加强旅游合作并扩大规模,共同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旅游线路和产品。
(二)重视宣传工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必须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等活动。政府等职能部门应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借助于文化交流活动、学术活动、社区宣传栏、媒体电视宣传片等形式大力进行宣传,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增加大湾区市民对文旅商融合发展的认可,奠定民意基础,使市民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发展计划和发展战略。在旅游发展上,粤港澳特色的过年花市、庙会、粤剧等文化,通过媒体宣传让外地游客更多了解特色文化,并整合特色饮食、购物等资源,提高外地游客前往大湾区旅游消费的意愿;在文化学术交流上,各科研机构、高校可以开展扎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合学术研究,促进粤港澳学术人员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在志愿服务方面,可以打造粤港澳联动志愿服务孵化基地,培养粤港澳市民志愿精神,投身到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商融合发展当中,提升乡土情感的认同感,促使粤港澳市民民心相通,奠定民意基础。
(三)推动体制改革,实现整体协调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的背景下,要充分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商融合发展,必须要进行体制改革创新。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的排头兵和主力军。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根据时代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因地制宜找出一条适合大湾区发展的新思维路线。通过推动体制改革创新,调整目前现有的体制框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合作联动的平台,推动港澳贸易自由开放。改善边境口岸通关硬件设施,降低粤港澳居民通关成本,提升通关能力,为区域的资源协调调配、社会治理提供帮助。另外,还需要利用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优势,拓宽贸易领域、相互投资领域,创新贸易方式,引进国际资本,完善整个区域的法制化、国际化体系建设,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四)市场运作整合,丰富旅游产品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具有各自的文化优势和旅游资源,通过市场运作或政企合作,将现有旅游资源和旅游格局重新整合协调,针对大湾区旅游资源的整体性和局部性,寻找内在联系,发挥各地优势,进行错位发展,差异化优势互补。通过加强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从而形成以交通枢纽为纽带,以市场运作为推手,以文化差异为优势的文旅商融合格局。目前,大湾区的国际游轮的上岸港口基本以香港口岸为主,现在港珠澳大桥正式贯通之后,方便了内地居民和港澳居民互联互通,可以大力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创新游轮主题产业,推出集研学、体验、度假一体式的游轮,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游轮线路,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航线,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丰富广东旅游产品体系,促进国际旅游经济,拉动经济增长。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温世彬.“一带一路”背景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发展研究——基于SWOT法分析[J].中国商论,2019(15).
[2]单菁菁,张卓群.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2).
[3]王宏扬.国外湾区规划协同治理机制及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
[4]许创颖.“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商业,2022(04).
[5]齐冠钧.“一带一路”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东北亚经济研究,2021.05(03).
[6]陈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8(29).
[7]李晓莉,申明浩.新一轮对外开放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建设路径探讨[J].国际经贸探索,2017.33(09).
[8]孙久文,殷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J].广东社会科学,2022(04).
[9]杨丽.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思考和建议[J].港澳研究,2022(01).
[10]王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J].城市观察,2020(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3145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