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浅议
第730期 作者:□文/孙悦民1 孔思莹1 张 明1 张慧鑫2 时间:2024/6/1 11:13:33 浏览:50次
  [提要] 南海周边国家通过建立南海区域持久和平的协商机制、构建南海区域治理模式、谋求南海区域协同发展、保护南海生态环境、增进南海区域文化认同、建设开放包容的南海合作区域,共同建设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建构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南海周边国家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健全运行的法治体系、加大资金投入、输送优秀人才、达成惩戒和制裁协议、理性认知中国的南海地位等。
关键词: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可行性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南海海岛行政的历史演变及创新发展研究”(编号:GD20XGL38);广东海洋大学人文社科项目:“南海海洋行政实践的历史演进及发展态势研究”;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南海海岛行政的识别及历史演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通讯作者:张明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0月7日
一、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主要内容
南海周边国家自古以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虽未言明,但存在事实上的命运共同体。2012年至今,中国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突破了西方国家所尊崇的“零和”博弈的狭隘国家利益观,有力推动了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建立南海区域持久和平的协商机制。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首要解决南海区域的和平和安全问题,西方国家在南海区域挑唆而成的南海问题是南海周边国家存在矛盾冲突的关键所在。南海区域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排除西方敌对势力的肆意干涉,建立南海区域持久和平的内部协商机制。一是继续贯彻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南海问题“主权属我,和平解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十六字方针,坚持南海经济权益观,超越南海政治权益观,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坚决摒弃狭隘的国家利益观,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大局。二是继续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等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议,开展海洋环保与科研、海上航行、交通安全、搜寻与求助、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的合作,推进保障南海区域和平稳定的《南海行为准则》等法律文本的谈判和生效。三是建立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定期和不定期会议机制,整合“中国-东盟”合作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合作平台的对话渠道,通过南海周边国家内部的集体商讨,形成共识,一致对外,自觉抵制西方国家利用南海问题破坏南海区域和平稳定及普遍安全的丑陋行径,客观评价中国和平崛起,正确认识西方国家宣扬“中国威胁论”实属惧怕中国崛起威胁其世界霸权的不当言论。通过建立南海区域协商机制,奠定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有效运行的政治基础。
(二)构建南海区域治理模式。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向实践过度,需要构建南海区域治理模式以强化组织平台的有效运行,建立和谐南海。南海问题涉及海洋权益争端、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外国势力干涉等多种问题,错综复杂,既需要中国付出应有的责任担当,又需要南海周边其他国家积极参与,构建南海区域多元治理模式。一是建立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组织机构,以南海周边国家中央政府为常务理事,以南海周边国家濒临南海的地方政府、涉海政府职能部门、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公民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为委员,设置常设执行机构,集思广益,共同协商南海事务。二是建立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组织内部的决议、执行体制,通过谈判、协商、伙伴关系等方式在南海及其周边国家区域事务中采取一致行动,实现南海区域共同利益最大化。三是建立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事务治理范围,围绕南海海洋权益争端、南海航运通道管理、海洋渔业资源捕捞、海洋油气资源开采、海洋环境保护、南海科研活动等事务开展治理实践,围绕南海相关事务开展治理活动,坚决抵制治理越界行为。通过建立南海区域内部治理模式,从治理主体、对象和方式等方面完善治理体系,才能有效规避西方国家挑唆、干扰南海区域协同发展的行为,才能处理好海洋权益争端、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之间的关系,奠定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有效运行的实践体制。
(三)谋求南海区域协同发展。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在于谋求南海周边国家协同发展、共同繁荣,南海及其周边国家相互关联,存在共同利益,一国的发展同其他国家存在高度交融,便于形成共同发展、互惠双赢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一是继续坚持“共同开发”南海资源,树立人海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协商推进资源竞争开发的宏观配额机制,“推动海上、陆上、金融合作三头并进”,注重陆海统筹、协同开发,促进南海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二是强化涉海产业的共振合作,将“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和“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等产业园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继续打造南海区域产业合作的典范,促进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产业、海洋船舶产业等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三是加强南海能源通道建设,从港口建设、运输物流、邮轮客运等环节打造海上互联互通的网络、海运管理的协调机构,构建南海区域全覆盖的交通合作网络。四是促进南海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发挥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等平台的作用,建立南海及其周边区域的统一交易市场。通过共同秉持科学发展,加大南海海洋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打造经济发展的全产业链,构建南海区域统一市场,促进南海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奠定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基础。
(四)保护南海生态环境。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包含南海区域内的生态共同体,需要科学规划南海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南海周边国家陆域发展同海洋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是南海周边国家通过协商达成南海生态环境保护的框架协议,将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实践活动纳入法律的轨道,避免各国无序的开发行为,培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践行科学发展观,优化南海生态环境,实现南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推动南海海洋联合科考合作,继续推进《南海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等科研合作项目的生效,发挥南海周边国家集体的智慧,全面认识南海,为南海区域发展夯实认知基础。三是协商南海资源开发的宏观限额和配额,推动南海周边国家在渔业捕捞、海洋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采方面能够在现在与未来、自身与他国之间优化决策,从整体上最大限度地维护南海生态环境。四是建立南海生态环境保护基金会,引导南海周边国家NGO关注南海生态环境,开展南海资源养护、海洋污染治理、海洋生态监控等工作,特别关注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建设清洁美丽的南海区域。通过建立健全南海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宏观、微观体制,强化共生关系,平衡发展与生态、陆域和海域之间的关系,将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成一个蓝色命运共同体、生态共同体。
(五)增进南海区域文化认同。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文化共同体,需要推进东亚文化在南海区域的复兴,增进南海周边国家对东亚文化的认同,提升南海区域发展的归属感。一是客观评估东亚文化在南海区域的历史价值,16世纪之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影响了南海区域,构建了南海区域文化认同的基础,即使西方文化在南海区域经过400年的文化输入后仍然不能取代东亚文化的区域影响。二是重新审视西方文化在南海区域的渗透和影响,16世纪西方殖民者带给南海区域的西方文化,影响了南海周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为西方国家有效操控南海周边其他国家遏制中国和平崛起奠定了思想基础。南海区域协同建设需要以东方文化为基础批判吸收西方文化,凝聚思想认知。三是打造文化交流的平台,推动南海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中国需要积极编排文化节目,向南海周边其他国家展示东方文化的魅力。南海周边国家可以互办对方国家的文化节,增强文化理解和认同。四是推进南海周边国家的教育合作,设立专项留学基金互派留学生,鼓励国内大学开展教育交流合作项目。五是疏通民间交往渠道,在跨国婚姻、境外旅游、侨胞省亲等方面给予制度保障,提高南海区域内的认同度和参与度。通过南海区域文化的整理、归纳、评估和创新,提升文化认同,奠定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六)建设开放包容的南海合作区域。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南海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既要消除南海区域内部的隔阂,也要消除南海区域同世界其他区域之间的隔绝,突出强调区域合作的开放包容。一是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强化南海周边国家的内部联系,推动南海区域同外部世界的联接。中国积极发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等经济活跃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建设内容,加强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推动南海区域同印度洋区域、欧洲地区和南太平洋地区的联系。二是发挥“中国-东盟”合作机制的有利作用,营造南海周边区域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培育良好的合作、发展生态圈。东盟是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国家联盟组织,形成了稳定的合作机制,通过“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推动南海周边国家搁置争议、深化互利合作。三是创建南海区域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新型合作关系的典范,推动国际秩序创新。当今世界仍然充斥着资本殖民、霸权欺凌等旧秩序的因素,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坚持马克思提出的由“自由人”联合而成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打破旧秩序,创造新秩序。通过扩大南海区域同世界的联系,促进南海区域快速发展,奠定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基础。
二、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保障措施
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南海周边国家共同努力,不断改革、创新、调整和融合,经过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为南海区域发展打造一个高效、稳定的组织平台。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运行需要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南海周边国家需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认可中国南海主权归属的前提下,坚持南海是南海周边国家的蓝色经济发展区域,坚决抵制西方国家利用政治意识形态扰乱南海区域的和平稳定以阻碍南海周边国家的发展。
(二)健全命运共同体运行的法治体系。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健全运行的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理,将事关南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事项纳入法治轨道,通过健全的法制体系凝聚向心力,保障组织有效运行。
(三)多元投入命运共同体建设资金。南海周边国家需要投入资金,建立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储备基金,通过协商按比例按年缴纳储备资金,一方面约束部分南海周边国家的任性和恣意行为;另一方面为南海区域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四)输送命运共同体所需的人才。南海周边国家需要积极向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输送人才,不断创新组织运行效率,提高南海区域的经济、科技合作质量,推动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和繁荣。
(五)达成命运共同体的惩戒和制裁协议。南海周边国家需要达成惩戒和制裁协议,有损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私利行为将会受到约束,形成根据事务本身的是非曲直采取行动、互相让渡利益的协商氛围,避免欺凌、无赖行径的产生。
(六)理性认知中国的南海地位。中国将在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中担当引领者角色,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排除西方国家在南海地缘政治实践中留下的殖民阴影,引入海洋治理理念,协调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南海区域的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作者单位:1.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莱西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葛红亮.南海“安全共同体”构建的理论探讨[J].国际安全研究,2017(04).
[2]孙悦民,张明,张慧鑫.中国南海海岛行政价值观的历史演进与现实选择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
[3]郝立新,周康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06).
[4]郭彦迪,李晓乐.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22).
[5]卢光盛,吴波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清洁美丽世界”构建——兼论“澜湄环境共同体”建设[J].国际展望,2019(02).
[6]李林杰.南海问题化解与生态命运共同体建设[J].求索,2016(05).
[7]洪农.海洋法的国家实践:对南海地区法律文化共同体的思考[J].外交评论,2017(05).
[8]王欣然.专访: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访保加利亚前议长米科夫[J].今传媒,2018(0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3259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