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金融/投资
我国国际收支结构优化与外部失衡改善
第543期 作者:□文/周丽华 时间:2016/8/16 17:01:59 浏览:947次

[提要] 2012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大幅度减少,严重的外部失衡得到了改善,特别是2015年国际收支结构的优化对于改善我国外部失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外失衡的改善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就业率的提高、物价的稳定,以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意义重大。

关键词:国际收支;结构优化;外部失衡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612

一、我国国际收支发展状况

1985201530年间,我国的国际收支差额以顺差为主,规模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的发展轨迹。19851989年,我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在逆差6亿美元至顺差63亿美元之间,其中,1985年、1986年和1989年为逆差,1987年和1988年为顺差。19902003年,除了1992年顺差62亿美元以外,其余年份的顺差规模都在100亿美元~1000亿美元之间。20042006年,顺差规模在1974亿美元~2600亿美元之间。20072011年,顺差规模在4228亿美元~5247亿美元之间。2012年以来,顺差规模出现大幅度减少,仅为1836亿美元。2013年顺差规模大幅度增加,达到了5090亿美元。2014年再次出现顺差规模大幅度减少的状况,为2579亿美元。2015年顺差规模继续减少至1882亿美元。

从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在经历了20072011年高达40005000亿美元的严重失衡之后,国际收支状况开始进行调整,国际收支顺差规模大幅度减少,特别是20142015年,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状态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二、经常账户差额对我国国际收支差额的贡献

19851989年,我国的经常账户仅有一年顺差3亿美元,其余四年均为逆差,特别是1985年、1986年和1989年经常账户的逆差大于当年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而使得这三年国际收支也为逆差。其中,经常账户逆差对国际收支逆差的贡献分别是:1985475%1986636.36%1989716.67%1987年经常账户顺差3亿美元,对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为4.76%1988年经常账户逆差38亿美元,使得这一年的国际收支顺差减少至33亿美元,对当年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率是-115.15%

19902015年,除去1993年我国的经常账户为逆差119亿美元,对当年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为-102.59%以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其中,1995年贡献率为3.97%1994年和1996年的贡献率在15%20%之间,分别为19.11%15.25%2001年、2004年和2013年的贡献率在30%36%之间,分别为33.33%34.80%35.91%2003年、2010年和2011年的贡献率在45%48%之间,分别为46.55%45.32%47.71%2002年的贡献率为52.29%1991年、1997年和2009年的贡献率在62%68%之间,分别为62.44%63.79%67.23%1990年和2005年的贡献率在71%79%之间,分别为78.43%71.85%1999年、2007年和2014年的贡献率在80%86%之间,分别为80.23%83.49%85.19%2000年、2006年和2008年的贡献率在91%98%之间,分别为91.52%97.42%95.73%1992年、1998年、2012年和2015年的贡献率在117%176%之间,分别为103.23%125%117.32%2015年的175.66%。以上分析表明,相对资本与金融账户而言,经常账户顺差对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更大。

三、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对我国国际收支差额的贡献

19851989年我国的资本与金融账户均为顺差,由于1985年、1986年和1989年经常账户的逆差大于当年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而使得这三年的国际收支也为逆差,尽管如此,在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的影响下,使得这三年国际收支账户的逆差减少,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对国际收支差额的贡献率分别是:1985年的-375%1986年的-536.36%1989年的-616.67%1987年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均为顺差,但是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对当年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率为95.24%,远远高于经常账户的贡献率4.76%1989年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大于经常账户的逆差,使得当年的国际收支顺差,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对当年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很大,高达215.15%

19902015年,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的年份有四年,但是由于这四年的经常账户顺差大于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逆差,使得这四年的国际收支为顺差,这四年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逆差使得国际收支顺差规模减少,其对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率分别是1992年的-4.84%1998年的-25%2012年的-17.32%2015年的-75.66%。其余年份均为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相对经常账户顺差对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而言,资本与金融账户的贡献较小,2000年、2006年和2008年的贡献率在10%以内,分别为8.48%2.58%4.27%1999年、2007年和2014年的贡献率在14%20%以内,分别为19.77%16.51%14.81%1990年和2005年的贡献率在21%29%之间,分别为21.57%28.15%1991年、1997年和2009年的贡献率在32%38%之间,分别为37.56%36.21%32.77%2002年的贡献率为47.71%2003年、2004年、2010年和2011年的贡献率在52%57%之间,分别为53.45%56.08%54.68%52.29%2001年和2013年的贡献率在64%67%之间,分别为66.67%64.09%1994年和1996年的贡献率在80%85%之间,分别为80.89%84.75%1995年的贡献率是96.03%1993年的贡献率是202.59%。以上分析表明,相对经常账户而言,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对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较小。

四、国际收支结构优化对外部失衡改善的贡献

从理论上来讲,一国实现外部均衡的条件就是使其国际收支的贷方和借方数据相等,即一国的国际收入等于国际支出,然而这种理论上的均衡,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各个国家都会寻找符合本国发展的外部均衡的途径,有的国家在经常账户逆差时,尽量使得其资本与金融账户为顺差,从而实现国际收支的相对均衡;有的国家在经常账户顺差时,尽量使得其资本与金融账户为逆差,从而实现国际收支的相对均衡。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保持较高的双顺差,从而形成了我国国际收支的巨大顺差,外部失衡非常严重,自2012年以来,我国严重的外部失衡现象有所改善,国际收支顺差除了2013年高达5090亿美元以外,2012年、2014年和2015年的国际收支顺差规模都大大减少,2012年为1836亿美元,2014年为2579亿美元,2015年为1882亿美元,相对2007年到201140005000亿美元的顺差,外部失衡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大幅度减少,严重的外部失衡得到改善的原因在于,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得到了优化,这种结构的优化体现在经常账户的顺差增加,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减少或者出现逆差,比如2012年经常账户顺差2154亿美元,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318亿美元,2012年的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相对2011年的4228亿美元,减少了2392亿美元,而这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体现在2015年,2015年经常账户实现了3306亿美元的顺差,而资本与金融账户实现了1424亿美元的逆差,经常账户的巨大顺差,通过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逆差来平衡,最终使得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保持在了1882亿美元,相对2013年的5090亿美元,减少了3208亿美元,相对2014年的2579亿美元,减少697亿美元。

2015年我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5670亿美元,对经常账户顺差的贡献率为168.75%,对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率为301.28%;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1878亿美元,对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的贡献率为131.88%,对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率为 -99.79%。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稳定物价,特别是稳定人民币汇率的重要经济基础之一。

2007年以来,我国大幅度增长的国际收支顺差,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由2005年末的1美元兑换8.0702元人民币,升值到了2013年末的1美元兑换6.0969元人民币。伴随着201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大幅度减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呈现出不断贬值的状态,由2014年末的1美元兑换6.1190元人民币,到2015年末的1美元兑换6.4936元人民币,20163月末的1美元兑换6.4612元人民币,到20164月末的1美元兑换6.4762元人民币,到20165月末的1美元兑换6.5315元人民币,到20166月初的1美元兑换6.5679元人民币。因此,继续优化我国的国际收支结构,对于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稳定物价,稳定汇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雨露.国际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7.

2]刘舒年.国际金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8.

3]姜波克.国际金融.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52682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