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中医医联体建设思考
第733期 作者:□文/王 锐 姜庆丹 马月丹 张 喆 张思文 时间:2024/7/16 17:27:00 浏览:2164次
  [提要] 医联体是在分级诊疗制度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医疗资源整合模式,是推动优质医疗服务公平性与均等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也在不断推进中医医联体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满足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医医联体建设现状和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分析,探究中医医联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政策支持、运行机制、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中医医联体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医联体;分级诊疗;中医药;医疗资源整合
基金项目:2021年辽宁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LNZYZZ001);2021年辽宁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LNZYZD001);2020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20CGL018);2020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20CGL020)。通讯作者:马月丹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1月24日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也是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由于中医药具有的易于普及和集“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于一体的医疗保健模式,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这就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在国家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政策指导下,中医医院作为我国特有的医疗机构,在分级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中医医联体对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实现医疗健康服务同质化,缓解看病难问题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医医联体内涵阐释
医联体,即医疗联合体的简称,是指由一家业务水平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若干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形成的一体化诊疗服务体系,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通过责任利益共享、技术设备协作、检查结果互认等方式整合医疗资源,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服务同质。
中医医联体就是由中医医院为主导,以中医药技术为纽带组建的医联体,将中医药理念融入医疗卫生机构的预防、保健、诊疗、康复等功能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诊疗优势,实现优质中医资源向基层下沉,同时使中医药文化得到推广与弘扬,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中医医联体建设现状及典型经验
2003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构建分级诊疗制度”,“鼓励发展医疗联合体形式”。此后,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 《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在医疗联合体建设中切实加强中医药工作的通知》《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在医疗联合体建设中切实加强中医药工作,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各种形式的医联体。为促进医联体更好更快发展,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相继出台了《医疗联合体综合绩效考核工作方案(试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为中医医联体的精细化管理和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推动中医医联体建设,创新中医医疗机构协作机制。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部分地区的中医医联体建设已经有所成效,主要集中于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四种模式。
北京中医医院和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是中医医疗集团的代表,北京中医医院在医联体内实行医疗同质化统一管理,通过托管等形式构建了市、县、镇、村一体化的中医医联体,成员单位覆盖京津冀地区;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以云南省中医院为龙头,联合省内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企业和医药科研机构,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协作、项目合作等形式组建利益合作体,实现集团内部互通互认、优势互补。
安徽天长作为中医县域医共体模式的典型样本,是由县级中医医院牵头在县域内组建,将县、乡、村卫生机构整合成一个独立法人的紧密联合体,形成人、财、物统一的“一家人”格局,促进了疾病防控关口前移,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
东莞市治未病专科联盟是中医专科联盟模式的建设典型,由东莞市中医院牵头全市3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成立,打造了联盟“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并与社卫系统对接,通过数据共享、业务交流、人才培养、名医下派等方式构建了市域范围内治未病服务网络,实现了为群众提供同质、连续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广东省中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作为远程医疗协作网模式的代表,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成员单位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远程诊疗服务网络,共建远程会诊中心、培训中心、影像诊断中心等,实现数据互通、在线协作,促进资源纵向流动,实现专家、技术、中医文化等全面下沉,突破地域限制,延伸服务半径,解决了基层中医药人才不足的问题,也使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家看诊服务,大大降低就医成本。
三、中医医联体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基层医疗机构能力不足,中医药人才缺乏。我国中医医联体内部上下联动主要是由牵头医院通过技术帮扶、专家坐诊和短期培训方式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扶持,这种方式难以有效传承专家的中医诊疗技术,无法真正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水平。同时,由于基层医疗机构薪资水平和晋升空间的局限性,大部分中医药人才倾向选择级别较高的医院,基层医疗人才“招不到,留不住”的问题突出。现有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由于工作繁重,也不愿投入较长周期学习中医药适宜技术,这些原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
(二)医联体运行机制不畅,有序就医格局尚未形成。目前,中医医联体内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阻碍。第一,由于群众对医联体认识不足,伴随传统就医观念,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存在质疑,仍习惯去大医院就诊,“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还未形成。第二,大多数中医医联体内没有形成统一的转诊标准,上下级医疗机构对接不畅,患者在上级医院所获得的治疗难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延续。第三,医保部门并未出台与双向转诊配套的医保支付制度,转诊前后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不变,患者实际费用支出并未减少,也影响了患者选择基层就诊的积极性。
(三)激励机制不健全,成员建设积极性不高。我国中医医联体主要以松散型为主,成员单位行政隶属关系不同,人、财、物尚未形成深层次的统一与整合,缺乏核心利益驱动,共同发展意识不强,合作关系不稳固。同时,由于成员单位间的功能定位不清晰,职能划分不够明确,所以在利益驱使下,存在相互竞争的情况,牵头医院虹吸现象依然存在,下级医疗机构受到挤压,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医联体内部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最终造成中医医联体建设多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发挥作用。
(四)中医药优势展现不足,中医西化现象严重。中医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擅用针灸、按摩、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不依赖高端的硬件条件和仪器设备。由于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特殊性,一些中医适宜技术没有明确的收费标准,部分中医诊疗项目和中药制剂也没有纳入到医保目录,大大限制了中医药服务的推广使用。部分中医院存在自身发展定位不明确的问题,认为西医检验技术先进、治疗见效更快,创收效果更显著,所以对患者进行诊疗时首选西医治疗手段,“西化”倾向严重。还有一些地区在进行财政拨款时,对中医医院的拨款比例远低于综合医院,也严重制约了中医药服务的发展。
四、完善中医医联体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由于各级医疗机构发展有所差异,所以仅仅依靠医疗机构自觉主动,形成一个分级治疗、结构化就医的服务联合体难度较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统筹设计。首先,出台中医医联体管理规范,明确中医医联体的功能性质,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减少行政体制限制。其次,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中医医联体和中医医疗机构的财政倾斜与补偿,兼顾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各方利益,激发医联体整体活力。最后,探索医保政策改革,拉大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创新医保支付方式,扩大中医药服务项目的医保报销范围,引导患者分级就诊。
(二)把握核心利益,畅通内部运行机制。中医医联体应立足中医药服务功能,发挥中医药优势,以合作发展为出发点,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厘清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范围,寻求利益共同点,构建紧密型医联体。建立一套权责清晰、公平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和利益共享制度,防止“跑马圈地”,真正实现医联体内各单位上下贯通,共生共赢。整合医联体内各类资源,实现技术、人员、设备等互通互用,支持中医药特色制剂在医联体内共享使用。打破医联体内执业壁垒,鼓励中医医师在医联体内多点执业,破解中医人才不足的桎梏。同时,建立统一规范的转诊制度,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实现病人合理分流,推动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三)重视基层人才培养,提升优质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推动医联体成员单位同质化发展,人才是关键。积极探索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式,优化基层中医药人员的质与量。可以通过派驻业务专家下沉到基层单位开展教学、诊疗与指导,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执业,采用师带徒的方式,培养一批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同时也要求基层单位的医生定期到上级医院进行培训、轮转,并纳入个人考核范围,增强其诊疗能力。多措并举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高效、便捷的中医药服务,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健康网底的作用。
(四)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建设智慧中医医联体。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是医联体内部信息共享、技术协助的关键,也是医联体成员间上下联通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信息化平台建设与维护成本较高,各级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无法实现成员单位信息化平台顺利对接。因此,应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现信息高效对接、互联互通。建立“互联网+远程医疗”中心,打破空间限制,开展线上诊疗、教学、查房等活动,促进医疗资源的线上下沉,实现医疗服务均等化。此外,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助力中医诊疗,打造智慧化中医医联体,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当前,中医药事业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愈加凸显,中医医联体的建设也从局部地区试点到全国范围内推广,已然进入到蓬勃发展的增速期。但在取得成效的同时,还要认识到中医医联体的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阻碍。所以,需要继续深化中医医联体的建设,坚持并落实“共生、共长、共赢”原则,紧密结合中医药优势,完善中医医联体内部的协同机制,增强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打破医疗局限,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进而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莉,田侃,吴厚新,等.“两点论”思想对中医医联体发展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6).
[2]臧青.中医医联体发展模式探索[J].财经界,2021(19).
[3]费囡.基层一体化中医医联体同质化管理实践与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3).
[4]杨燕,陈巧玲,魏雨蒙,等.中医医联体运行优势与发展建议[J].卫生经济研究,2020.37(09).
[5]杨思进,汪建英,马艳萍,等.中医医院医联体建设模式[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15).
[6]王锐,梁旭,马月丹.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功能定位、建设现状与经验[J].中国卫生经济,2021.40(08).
[7]曾柳艳,韦柳丝,张新花.中医领域医联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卫生软科学,2020.34(09).
[8]施楠,陶红兵,黄亦恬,等.我国中医医疗联合体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医院管理,2018.38(09).
[9]姚银蓥,周亮亮,熊季霞,等.我国中医医联体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医学争鸣,2019.10(05).
[10]金春林,李芬.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实施路径与中国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11]周思彤,唐昌敏,刘桂芳,等.我国中医医联体建设现状及问题对策探析[J].中国医院,2021.25(0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96749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