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数字治理下农民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
第733期 作者:□文/何小钰 陈会方 时间:2024/7/17 9:22:21 浏览:178次 |
[提要] 在数字治理背景下,信息经济时代促使农民群体不断更新技能,农民信息素养成为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掌握必要的信息素养成为新时代农民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治理背景下农民信息素养现状和影响因素,评估农民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分析其信息素养水平与影响因素,发现农民信息素养受到教育、技术接触、信息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这些发现,提出改善农民信息素养的对策,包括提供普及和针对性的信息教育培训,推广数字技术应用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农村信息资源和平台,促进农民信息交流和共享,增强农业信息数据驱动的创新,实现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关键词:数字治理;农民信息素养;现实困境;提升策略
基金项目: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协同治理视域下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推进共同富裕研究”(批准号:22BKS193)。通讯作者:陈会方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0月24日
“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数字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农民的信息素养跟上数字乡村的发展,农民信息素养要以数字乡村发展为契机,将信息技术延伸到农村地区,减少城乡信息差距,通过数字技术的普及,农村居民可以获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信息资源,享受到更公平的信息服务,同时促进城市与农村的资源共享和互动,不断适应数字乡村的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在数字治理背景下,以农民实现信息素养推进农村产业的智能化、把握本土发展规律,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科技化、信息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现如今,农民信息素养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不利于乡村数字治理的实现,要实现农民信息素养的整体提升,需要政府、农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支持,帮助农民能够更好地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发展水平,以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化农业社会。
一、数字治理与农民信息素养内在联系
(一)有利于促进数字农业和精准帮扶,扩展信息价值。在大数据时代,解决“三农”问题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首先需要提高农民信息素养水平。“十三五”以来,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数据信息充斥各大网络平台,由于农民信息素养水平的低下,获取信息的时效性不足,无法充分运用信息价值,导致信息价值的使用效率不高,数字产业的发展潜力发掘力度不强。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数据分析,可以提供农业精准化生产指导和农产品溯源信息等,有助于农民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而农民信息素养的提升可以让农民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数字农业技术和服务,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数字赋能将充分发挥信息经济的最大作用,扩宽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满足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在进行农业生产生活时能够获取到科学、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些都离不开农民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紧跟数字经济的趋势,将庞大而丰富的信息资源转化为自己所能,充分扩大信息价值,推进农民实现自身现代化发展,为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二)有利于扩宽信息来源,完善信息终端与服务供给。农民基本没有接受过信息知识和技术的专门训练,其信息知识多来自于信息沟通,利用实践活动的积累和农民相互之间的交流,农民仅掌握少量零碎的信息知识,系统性的信息专业知识比较贫乏。同时,农民只在本区域开展农业活动,也只收到所在地的农业生产生活的基本信息,缺乏外在的信息交流,造成信息阻塞。若需减少农民信息孤立状态,就需要在数字化技术支持下赋能网络,利用现代化科技让农民与外界进行交流学习。数字治理可以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和提供信息渠道,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业生产、市场、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农民信息素养的提升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渠道,获取所需的信息,帮助农业决策和提高生产效率。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电商经济的蓬勃发展,线上商店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消费的乐趣,农民生产活动不再局限于电视、电脑交流。农民信息素养的提升可以让农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数字技术与平台,如了解如何使用农业智能设备、如何分析利用大数据等,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三)有利于增强农民参与乡村决策意愿,推动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消费服务的方式正朝着移动化、便捷化、数字化方向变革。而数字乡村的发展需要不断以新时代农民信息素养的进步作为基本保障,农民作为信息消化水平较低的群体,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必然与乡村文明建设相挂钩,以数字化的乡村精神面貌结合农民信息素养提升,使其启发式地汲取信息资源。利用数字平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全面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借以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和智慧广电建设,农民可以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监督,表达意见和需求。不断提升农民信息素养,提高农民对数字参与和决策的能力,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参与社会治理,同时利用数字技术记录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参与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数字化的方式保存乡村的传统技艺、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与传播。同时,也推动数字化乡村进程的深入,实现乡村社会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二、农民信息素养提升现实困境
(一)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信息素养意识欠缺。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由于长期受限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农民对于信息技术的接触和了解较少,对于数字化工具和互联网的应用和理解相对薄弱,缺乏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推动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较2021年12月提升1.2个百分点,达58.8%。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为农民信息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但由于农民自身原因,很多农民没有稳定的互联网连接,或者互联网连接速度较慢,这导致农民难以获得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和线上学习机会,限制了信息素养的提升,对信息的获取就产生了阻碍,庞大有用的信息在理解能力受限的时候也难以发挥作用。长期以来,农民的信息获取方式主要依靠口耳相传和亲友交流,部分农民对于新兴的信息技术持保守态度,认为传统经验和方式更可靠,对信息化的意义和发展前景缺乏认识,他们可能更关注实用性和生存需求,而较少关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对于外部世界的信息获取有一定的限制,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缺乏行之有效的信息,减缓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转型。
(二)数字乡村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衔接困难。农业生产仍然是农民生活的首要任务,任何有关农业发展的信息都有可能影响农民的生产活动。但由于数字乡村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缓慢发展,乡村基础信息体系薄弱,造成农村信息贫困。而农村信息贫困主要表现为:大众传媒在农村地区的失语或缺位,农民拥有媒介资源极少,接触媒介种类和信息内容单一,适合于农民的信息严重偏少。加之获取的信息内容与农户需求不对等,在农村地区农民更注重传统农业经验和技能,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认知度较低,难以看到信息素养提升对他们实际生活和农业生产的益处,因此许多信息无法发挥相应的价值。农村信息贫困使得许多农民无法获取信息帮助进行农业生产,限制了农村居民参与信息化的能力和机会,数字化技术与农业生产两者衔接困难。
(三)信息化人才领头作用不强,信息服务化建设水平较低。2017年,农业部颁布《“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旨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高素质、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人才队伍。但从现实条件来看,农村现有人员内生动力不足,创新和创业环境相对薄弱,缺乏科技创新支持和创业机会,导致信息化人才的发展缺乏动力和平台。缺乏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领头羊,限制了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的提升。农村信息化就业与城市的差距较大,不仅面临着生活条件差距与薪资差距,更多是缺乏长期的数字素养培训机构与职业晋升通道。同时,高水平师资缺乏,现有的农民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欠缺,信息化教学手段单一,促使信息化培育基础条件薄弱,导致农村信息建设水平较低。
三、数字治理背景下农民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数字建设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信息平等和城乡融合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推动农村的现代化转型,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城乡差距的缩小,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农民是建设乡村的主力军,在推动农村发展的时候离不开现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农民信息素养的建设中还存在许多挑战,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农民组织等多方合作,加大对农民信息素养提升的支持和投入。
(一)培育农民信息素养意识,提高信息获取敏感度。农民信息意识淡薄,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不强,且对信息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认识上,并没有深层的动力促使他们去主动掌握信息内容,无疑会阻碍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渠道,包括通过农村广播电视、农村网络、手机短信等方式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业生产、市场、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更新信息的传播工具,建立双向的信息沟通机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信息发布和反馈。收集农民的反馈意见和需求,及时调整信息发布方式和内容,提供更符合农民实际需要的信息服务;通过聚焦农业技术的生产、劳动、销售过程中的生产信息数据加以分析,利用科学技术,大数据分析当前的农业发展趋势、农业活动的不足之处。同时,对劳动全过程的影响因素、产生与结果赋予智能化,建设农民“看得着”的数字信息展览,组织针对农民的信息获取和应用培训,包括信息渠道的使用、信息获取的技巧和筛选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最后,组织交流活动,让农民之间分享信息获取的方法和经验,相互学习和借鉴,在推广过程中以分析数据事实增加广大农民对相关信息的兴趣,提高农民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农民信息素养意识的提高,对理解信息能力的提高,加快数字乡村与农业信息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步伐。
(二)培育数字人才队伍,为数字乡村注入高信息素养人才。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农村人才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建设农业现代化就需要有一批新型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农村人才队伍。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并吸引农村地区的教育人才,提升教师教育水平,为农村青年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以“人才先行”加速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通过互联网接受在线教育、移动互联服务和相关政策学习,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世界各地培育人才队伍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扩大农民受教育渠道。同时,鼓励和支持创业,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农业信息化、农村旅游等领域,创造更多的信息化人才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信息技术创业支持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农村青年从事信息技术行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农业科技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通过与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合作,搭建包括实验室、试验田等在内的创新平台,推动农业信息数据驱动创新。
(三)构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基础设施,链接农村生产生活模式,推动智能乡村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各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在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中不断地影响着消费升级、企业行为和经济社会转型,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深刻变化。建立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网络覆盖和提高网络速度,推动农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供针对农民的信息素养培训计划。同时,还需重视农民的实际需求,发现和打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场景,激发农民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知。互联网参与到农村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数据收集和整合机制,利用传感器、遥感技术、物联网等手段收集农田、气象、生产、市场等方面的数据,将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对农村的地理环境、天气状况等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通过智能信息技术对现有的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形成综合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实现动态监测,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开设相关的农民咨询与反馈机制,通过向乡村普及推广数字化工具,为村民提供畅通的需求表达渠道,相关技术人员也应及时回应。智能基础设施需要贴近农民生产生活,打破行政限制和区域限制,实现各类监测信息的互通有无,促进农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
(四)增强农业信息数据驱动的创新,促进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消费自动化、智能化。顺应数字乡村的发展方向,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3S等技术与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实现规模经营主体在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信息化覆盖。“数字技术+农业”成为许多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的新业态,新型职业农民在依托数字经济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红利。例如,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各种扶贫产品流入城市,不仅带动了农产品城乡流通,更是促进了城乡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将海量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应用数据分析工具,如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对农业数据进行模式识别、趋势分析等,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支持。鼓励农业数据的共享与开放,促进农业等相关部门、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政府、企业、学术界等各方加强数据共享和交流,激发创新合作,提高农业信息数据的利用价值。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余文祥.提升农民信息素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6).
[2]刘雪春,许媛,李莉.“互联网+”背景下移动智慧乡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当代经济,2018(23).
[3]罗阳富,崔庆鹤.农村信息贫困成因及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3(32).
[4]唐玉青.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02).
[5]张新民,陈德球.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商业模式、价值共创与治理风险——基于瑞幸咖啡财务造假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20.36(05).
[6]秦秋霞,郭红东,曾亿武.乡村振兴中的数字赋能及实现途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5).
[7]石萌.乡村经济振兴数字化道路与产业模式选择[J].农业经济,2020(12).
[8]沈琼.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挑战、引领、重点与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0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