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大学生基层就业观调查 |
第733期 作者:□文/朱 珠 时间:2024/7/17 9:27:30 浏览:269次 |
[提要] 大学生基层就业是乡村振兴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助推理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观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基层就业观存在问题,并给出强化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优化课程设置、营造基层就业氛围等建议,以期优化大学生的基层就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基层就业;助推理论;价值引领
基金项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大学生基层工作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编号:SK2300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1月24日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基层人才短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储备资源,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既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也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方式,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助推理论
2008年,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和哈佛法学家卡斯·桑斯坦出版《助推:如何做出有关健康、财富与幸福的最佳决策》一书,在书中正式提出“助推理论”。“助推”的本意是“用手肘轻推别人以引起注意或发出信号”,在书中,“助推”的涵义则进一步引申为在不妨碍自由和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选择体系”的设计影响人们的选择,从而引导人们向可预见的行为发展。其本质是助推者在保证被助推者能够自由选择的前提下,对决策环境施加微小干预,引导被助推者做出助推者所期望的决策行为。在整个过程中不使用强制命令或规定,甚至不使用物质金钱刺激,也不使用奖惩措施,而是通过触发被助推者的自动认知过程,保留被助推者选择的自由而进行行为决策的改变。
目前,常用的助推工具可以概括为六类:一是设置默认选项。惰性、缺乏时间和精力、短视等原因导致不能做出谨慎的抉择。对此,可设置符合人们长远利益的默认选项,引导人们做出较为谨慎合理的选择。二是推送关键信息。在缺乏经验和正向信息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容易受到误导,结合实际情况,对重点信息进行推送,可以帮助人们全面正确地了解相关信息,做出正确选择。三是发送失误预警。针对人们容易忽略的信息、认知不全等特点,进行个性化提醒。四是简化服务流程、限制服务内容。使人们更愿意主动参与选择。五是制造压力氛围。利用从众心理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六是公开绩效结果。及时提供反馈是改变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从而促进绩效改进。
在国外,助推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公众日常的方方面面,如优化公众饮食习惯、提高大学升学率、促进公众理财和投保最优化等;在国内,助推理论近几年来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目前更多处于引荐和初步应用阶段,如基于助推理论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政策创新、在线教学优化、环保行为干预等。
将助推理论运用于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是一种引导式的管理教育模式,意味着需要以更隐性的方式进行相关教育。大学生的基层就业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改变环境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以非强制性的手段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和服务基层,实现人生价值。
二、基于问卷调查对大学生基层就业观的分析
(一)数据来源。通过问卷星进行问卷发放,调查对象是全国本科院校与大专院校的在校大学生,旨在调查了解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回收有效问卷345份,被调查学生中,本科生234人,占67.8%;男生168人,占48.7%。
(二)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基层就业观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愿意参与基层就业的比率为40%,而22% 的大学生则表示不太愿意或十分不愿意到基层就业。整体而言,虽有少部分学生不能接受在基层就业,但大部分学生并不排斥基层就业。但即便如此,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工作地为发达地区和城市,具体调查数据见图1和图2。(图1、图2)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将优越的生活条件当成就业的最主要意义,一些学生考虑到了通过就业实现人生价值,但是只有较少的学生考虑到奉献国家和社会,具体调查数据见图3。(图3)
大部分学生也表示工资待遇和工作地的生活质量是他们选择基层就业的最主要考虑因素,而其对自身的专业掌握情况、工作与专业对口程度的重视度则有待提高,具体数据见图4。(图4)
此外,调查中的大部分学生对基层就业的重视程度较低。对于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就业环境或校友基层就业情况等信息,超过一半的学生能做到被动式地偶尔去了解,但大部分学生都做不到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相关情况和收集信息,部分学生甚至基本不会去了解这些信息,具体调查数据见图5。(图5)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观存在的问题。根据以上调查,结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可以看出学生的基层就业观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价值取向功利化,缺乏职业理想。大学生在考虑基层就业时,最先考虑的因素是工资待遇以及工作地的生活质量,推崇“利益至上”原则,他们更关注就业是否能给自己带来优越的生活。此外,在择业时,大学生也更倾向于去待遇更好的发达地区和城市,将基层就业作为“无奈之举”。这种功利的就业观导致学生对基层工作的情怀不够、热情不高,不利于基层人才引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也不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用长远的目光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第二,爱国意识薄弱,缺少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较多学生将就业看作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但却不看重就业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在择业时,也不愿意优先选择需要人才的偏远地区或基层,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功利化的就业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爱国意识淡薄,不能将强国目标当成自己的目标,无法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捆绑,缺少当代青年应有的使命感和担当。
第三,就业期待偏高,就业目标与现实存在偏差。大部分学生期待能在发达地区和城市找到工资高、待遇好的工作,并且过上优越的生活,他们对职业有一定的期待,但对自身的专业掌握情况和专业与工作的对口程度却不够关注。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就业目标与现实脱节,学生的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这不利于学生个人的职业成长与发展,也不利于人才区域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第四,对基层就业情况了解不够,存在就业盲目从众和择业惰性。调查的大部分学生不能积极主动了解基层就业政策、校友在基层的就业情况、基层就业环境等,在不了解基层就业信息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受从众心理的影响,随大流涌入发达地区和城市工作。这种状态也体现了学生的择业惰性,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主动了解多种就业选择,而是通过选择跟随大部分人来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择业。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学生较难找到最能发挥自身优势、最利于自己职业成长、与自身各方面匹配度高的工作。
(四)助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基层就业观优化路径
第一,强化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做心怀“国之大者”的时代新人。在培养人的过程中,高校要摒弃成就理论教育,不把考试分数、挣钱多少、利益最大化等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谨防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在教育内容上,高校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形成正确的就业理念和择业理念;同时,高校也要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融合起来,做有责任和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奉献社会和国家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教育方式和形式上,学校要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通过灌输式的教育将思想道德理论强加于学生,而是将教育融入学校的显性课程和校风、学风、校园环境等隐性课程当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成为有职业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同时,学校也可利用微党课、微信公众号、慕课等新媒体形式,将理论和教育内容以幽默有趣的方式放在大学生伸手可得的地方,拉近教育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第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大学生的基层就业能力。首先,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融入到课程设置当中,与时俱进地对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更新与调整,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市场的用人需求相符合。其次,高校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砺他们的意志;并通过设置基层实践教学环节、带学生进合作企业参观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就业情况的了解,提升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最后,高校要根据学生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情况和市场用人需求,促使他们更有动力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和参与社会实践;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在了解就业市场的同时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与评价自己,从而引导他们合理设置就业目标。
第三,加强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了解,营造良好的基层就业氛围。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讲座、校园展示板和横幅等方式加强对基层就业政策文件、招聘信息、学校榜样人物的宣传,在校内营造基层就业的氛围,让基层就业不再只是“小众”学生的就业考虑范畴;同时,学校可邀请在基层工作的校友返校作经验交流,与同学们分享工作日常与工作中的获得感,使同学们从前辈身上得到真实反馈,增加他们对基层就业的了解,减少一些有意向到基层就业的同学因为不了解实际情况而产生的后顾之忧;此外,学校可成立专门的学生和教师小组,定期开展基层工作的政策文件解读讲座,并线上线下解答同学们对基层就业的相关疑问,防止学生因为不了解情况而盲目择业,错失基层就业的良好机会。社会媒体也应加强对基层就业政策、案例等内容的报道,并对基层就业的榜样人物加以宣传,利用社会舆论让基层就业成为就业的主流选择之一。
三、结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基层就业观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基层就业观存在价值取向功利化,缺乏职业理想;爱国意识薄弱,缺少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就业期待偏高,就业目标与现实存在偏差;对基层就业情况了解不够,存在就业盲目从众和择业惰性四个方面的问题。基于以上四个问题,本文从助推理论视角提出了强化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优化课程设置、营造基层就业氛围等解决方案。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既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能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学生所处的环境、价值观、职业理念和掌握的技能等进行调整和改变,以培养了解基层、有能力到基层、愿意到基层的青年学生。
(作者单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Thaler R.H.,Sunstein C.R.Nudge: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Wealth,and Happiness[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Press,2008.
[2]句华.助推理论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创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02).
[3]阮士桂.以小谋大:助推理论及其对在线教学优化的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06).
[4]傅鑫媛,辛自强,楼紫茜,等.基于助推的环保行为干预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1).
[5]周梦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观的路径研究——基于助推理论[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20.
[6]郭雪莹.大学生基层就业激励机制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