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市场/贸易
在校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第733期 作者:□文/李 燕1 牛奥博1 徐 彪1 菊春燕1,2 时间:2024/7/17 9:38:38 浏览:589次
  [提要] 绿色消费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绿色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当前绿色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消费行为;在校大学生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编号:dxscx2023279)。通讯作者:菊春燕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1月6日
“十三五”期间,绿色发展首次写入国家五年规划。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创建绿色学校”,大学有引导人类文明走向的重要作用,需要树立生态教育理念,养成绿色的学习生活方式。目前来看,由于疫情原因,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变,在进行绿色消费时仍存在问题,如绿色消费认知和动力不足、消费环境不乐观等现象。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来促进大学生消费理念、生活方式转变,让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能够适应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以大学生为介质影响家庭和社会,从而推进国家绿色发展的进程,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作用。
一、问卷设计
(一)问卷内容。为了解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其性别、年级、月生活费;第二部分针对被调查者绿色消费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情况进行了解,包括绿色消费内涵、绿色消费理念、分辨绿色标志等;第三部分针对被调查者消费行为进行判断,包括调查者的日常生活行为如交通方式、垃圾处理、快递纸盒、一次性餐具、打印资料、是否会选择绿色产品等;第四部分针对被调查者绿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判断,包括购物时注重的方面、对生态环境的看法、学校是否开设过相关讲座或活动、家庭消费习惯等。
(二)样本特征描述。本次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在全部调查者中,男女比例持平,其中大二和大三年级人数较多;调查对象月生活费以1,200~1,500元为主。(表1)
(三)信度、效度分析。调查问卷回收共235份,剔除明显逻辑错误等问题样本,最终获得有效样本问卷223份,问卷有效率为94.89%。本次问卷采用克朗巴赫系数法检测数据信度是否达标,分析得出Cronbach α系数值大于0.8,本问卷信度通过检验要求。使用KMO和Bartlett检验进行效度验证,得出KMO值为0.795,大于0.7,说明效度较好,变量之间具备结构性和相关性,本问卷研究数据适合提取信息。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表2)
二、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现状
(一)消费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每月生活费集中在1,000~1,500元的被调查者占比61.44%。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得出,大部分的大学生家庭属于中等收入水平,大学生的月生活费一般都在501~1,000元之间,由此可知,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较低,在满足日常生活开销的前提下,能够留作对绿色产品消费的较少。由于成本、技术等问题,绿色产品的价格一般比普通产品的价格要高,大学生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大学生绿色消费主要表现在日常消费行为及良好的消费习惯上。
(二)绿色消费认知。调查结果显示,非常了解“绿色消费”概念与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被调查者占比持平。被调查者了解绿色消费的途径,最主要是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学校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其次,家人或同学的推荐介绍较少,表明高校在宣传绿色消费上有一定效果,家庭环境对于认知的影响较小。关于绿色消费的内涵,大多数被调查者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在辨别绿色标志的问题中,选择了“3C”标志的大学生占比接近20%,间接体现出被调查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程度较低。
(三)绿色消费行动。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一次性快餐盒具,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曾使用,仅有少数同学从不使用。当代大学生常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节约时间,使用后可直接丢弃;第二,没有其他更便宜便捷产品代替;第三,未发现使用一次性餐具对身体健康的坏处;第四,自身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大学生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不由其态度决定,尽管多数人都觉得一次性塑料餐具也许会带来潜在的危害,却仍有近一半的学生愿意继续使用。对于快递纸盒的处理方式,一半以上同学选择直接随手扔进垃圾桶,少部分同学会选择留着多次使用或分类回收。大学生对环保常识较为了解并且有一定的垃圾分类意识,但因学校基础设施不健全,且自身并不明白具体的垃圾分类项目和回收方式,因此较难付诸实践。由此可看出,在校大学生对于绿色消费的意愿相对较强,但是在具体的消费行为上比较欠缺。(表3)
(四)绿色消费意识。绿色消费意识是指外部消费环境压力转换成消费者内在的绿色消费动力的一种自我约束力,它可以促进绿色消费行为的发生。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使用价值、外观以及服务是消费关注的次重点,关注到产品多功能以及低能耗的学生较少,但半数被调查者愿意购买有绿色标志或包装标志为可再利用回收的商品。大学生消费心理易受社会群体消费理念的影响,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思想意识的限制,对于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是优先考虑的。
三、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的因素众多,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开展调查,其中调查结果显示最主要的自身因素包括绿色消费认知程度、个人消费观念、绿色消费动力;外部环境包括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问卷采用五级量化表让被调查者对自己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进行评估,评估情况如图1所示。(图1)
(一)自身因素。大学生绿色消费认知不足,调查对象的绿色消费行为更多只停留在表面。根据目前大学生绿色消费的知识储备和对绿色消费商品的辨识能力,大学生只能通过是否带有“绿色”标签来区分绿色商品与普通商品。调查中有愿意购买绿色标志等产品的大学生接近一半,但大部分被调查者对绿色食品标志、环境保护标志及节能标志等标识都不是很清楚。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认知尚浅,还需进一步加强对绿色消费的了解。
曾因冲动意识购买而闲置的被调查者接近70%,大学生对购物有很明显的情感倾向,周围环境会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容易踏入消费主义“陷阱”,存在冲动消费、无意识消费等不理性行为。大学生的消费过程中并不会更多追求绿色环保,该结果与部分学者研究结论一致,大学生的消费过程中并不会更多的追求绿色、环保,而是为了便利经常选择一次性用品和一些性价比低的商品。
大学生绿色消费动力不足,在对待消费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上,认为两者有一定关系,但是具体关系不清楚的被调查者占多数,认为消费是自己的事情,与生态环境无关的被调查者占比较少,但有的被调查者从来没关注过,由此体现出,大部分调查对象对消费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清楚,也并未深刻理解绿色消费所带来的意义。
(二)外部环境。校园绿色消费氛围不明显,非常愿意加入绿色消费团体的被调查者占50%以上,大部分同学都愿意了解并学习绿色消费相关知识,可见大学生还是很愿意进行绿色消费,但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学校是否有开设过绿色消费相关专题讲座和活动不清楚,甚至认为没开设过的同学不在少数,由此可知,在建设绿色高校过程中,关于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不够。
绿色校园建设条件不完善,在大学生内部进行调研,针对在校园内进行绿色消费问题进行访谈以及结合现有关绿色校园建设相关的文献发现,高校在构建绿色校园中,不仅宣传力度不够,而且在垃圾回收等设施建设中不够完善,对于校园环境管理力度不强。在学校相关产品以及用品的购置方面,没有向绿色商品倾斜;在校园超市中也没有一定量的绿色产品供大家消费;对于资源和能源的使用也没有一定的引导,也没有建立绿色消费的奖惩机制等。强化校园环境管理是高校推动绿色消费不可或缺的环节。宣传、组织是推动高校绿色消费“软”环节,管理是推动高校绿色消费的“硬”环节,二者缺一不可。
家庭消费观念与行为引导不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家长为孩子的消费提供了经济支持,同时家庭教育对孩子消费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数被调查者家庭中的生活垃圾会分类处理和投放,但是也有家庭从来不会。家庭环境对影响大学生进行绿色消费有重要的影响,家庭的消费环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家庭中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会传染到孩子们身上,影响大学生养成不良的消费习惯。
四、促进在校大学生进行绿色消费的建议
(一)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养,践行绿色消费。在本次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于绿色消费的理解相对片面,应该主动加强对绿色消费知识的学习,明白绿色消费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深刻认识到不良消费习惯的危害;在进行消费时,主动考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断提高绿色消费的意识,积极参与绿色消费的各种活动,在自身行动中全面的践行绿色消费,带动身边的人进行绿色消费,起到引导示范作用。
(二)家庭发挥基础性作用,促进绿色消费行为。家庭是大学生从出生起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在无意中的一些价值观和消费观子女都有着无形的影响。父母的不良消费观念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为促进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观念,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绿色消费方式,比如购买绿色产品、垃圾分类处理、循环使用物品等,树立榜样和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同时家长也应该引导孩子形成健康合理的绿色消费观念,及时纠正孩子不正确的消费理念。
(三)高校发挥引领作用,培育绿色消费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绿色消费教育。高校应加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绿色教育。不仅要进行理论传授,更要注重实践方面,组织大学生进行绿色校园的实践活动、创办环保社团等,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学习绿色消费知识,建立绿色消费的奖惩制度,营造绿色消费的良好风气。
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在校园内进行绿色消费给予条件支持,引导大学生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对于校园内的商家,高校可以对其出售的商品和商品的价格提出合理的意见,鼓励商家进购绿色产品供大学生消费。建立高校新型垃圾回收体系,减轻校园垃圾回收、处理的难度;与垃圾回收公司建立联系,对废旧书籍,快递纸盒等可回收物品统一回收,鼓励大学生坚持垃圾分类投放。
(作者单位:1.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新疆农业大学碳中和与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光迅,吴晓飞.创建绿色大学的现状和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8).
[2]孔德生,冯爱敏.“双碳”背景下大学生绿色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评《内蒙古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优化路径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3.38(04).
[3]玄凌,董前程,朱丽娟.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研究——以哈尔滨部分高校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18).
[4]刘沣锐,王庆国,田茂江,等.大学生月生活费数据分析[J].科技风,2020(18).
[5]赵福琴,邹伟,王春菊,张云辰,王润圆,黄晓玮,柏桦.某高校大学生一次性塑料餐具认知态度及使用行为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0).
[6]刘阳.大学生低碳型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7]李铁英,马鑫.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探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01).
[8]宋成鑫,张文聪.新时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6(06).
[9]宋言奇.以绿色消费促进我国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建设[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10]张荣海,姜木枝.“双碳”目标视域下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的路径重构[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1(01).
[11]卜云.新疆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9.
[12]胡学如,陈宝琪,王雪梅.新时代高校校园绿色文化建设——基于对大学生外卖餐盒消费的研究[J].经济师,2020(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999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