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智能社会”资本有机构成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
第733期 作者:□文/张海燕 杨雪琴 时间:2024/7/17 9:46:11 浏览:99次 |
[提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地阐述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劳动人口相对过剩的问题。当前“智能社会”下,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将会通过就业、资本和技能渠道产生资本要素对劳动要素的分配优势,高技能对低技能的分配优势,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人工智能时代运用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资本有机构成;劳动;智能社会;收入分配
课题项目:2023年太原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改课题:“理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同向同行的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3006)阶段性成果;2022年太原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改课题:“工科研究生的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2022005)阶段性成果;2021年度山西省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学科基础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202142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1月3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变化,但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持续扩大趋势,影响共同富裕进程。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前提,高质量发展为提高全体居民收入奠定重要基础。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实现新的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是促进产业升级、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探究当前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资本构成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反映了资本和劳动在经济活动中的结构,这对当前化解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内涵。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揭示了在技术变革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同时,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产生的巨大影响。资本有机构成理论通过描述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二者之间数量及其比值的变化规律,表明了随着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导致相对人口过剩的增加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首先,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所决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资本的技术构成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资本家采用的技术越先进,同样多的劳动力推动的生产资料越多。在资本技术构成中,资本家对机器、原材料的投入称为不变资本价值,对所雇佣的劳动力支付的薪酬被称为可变资本价值,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是资本价值构成的物质基础,同时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因此,“在资本有机构成中,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被马克思称为资本有机构成”。
其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技术进步的直接后果。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中,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乃至超额利润,总是力图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使得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相对减少,生产资料相对增多,可变资本份额逐渐减少,不变资本份额越来越多,最终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逐步提高。因此,资本家在追求更多利润的竞争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这不仅是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的必然结果,也是技术进步的直接产物。
最后,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出现更多的“相对过剩人口”。生产过程中,机器的技术改革在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同时也会将劳动者排除到生产领域之外,对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少,少量的劳动者足以推动更多的机器和原材料,必然造成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资料一作为机器出现,就立刻成了工人本身的竞争者。”
(二)“智能化”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趋势。“智能化”社会中,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得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技术进步的直接后果,面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更大的竞争压力,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不断发明和改造新技术,在生产中投入更新的生产设备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有机构成得到不断提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断进化和发展,从简单的手工协作到工厂手工业,最后形成社会化与机器大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在工厂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智能社会”下机器的生产方式较资本主义大工业机器的生产方式具有更多优势,一方面人工智能机器的采用使社会大生产体系开始向自动化、智能化全面转型,将会在单位时间获得比大工业机器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够替换雇佣工人的大部分体力劳动,甚至能够辅助人类完成需要借助大脑思维才能完成的工作。“智能社会”下随着生产的自动化发展,大量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被智能化机器替代,所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发展加剧了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速度。
二、“智能社会”下资本有机构成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在“智能社会”下,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智能机器的广泛使用将会通过劳动就业、资本投入和劳动者技能渠道产生资本要素对劳动要素的分配优势、高技能对低技能的分配优势,从而对国民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一)就业替代效应显著,劳动收入份额降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就业替代效应显著。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首先表现为以机器为代表的生产资料的增加,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不断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在生产中投入更多更新的生产设备替代人力劳动,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从而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伴随着生产过程中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从而资本有机构成与劳动就业的负相关趋势加强,更加深了无产阶级贫困化。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了最大限度获取利润不断革新生产资料的产物,以人工智能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时代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负相关趋势。马克思时代的机器主要取代工人的肌肉力和简单的技能劳动,而人工智能时代的智能化机器主要取代了一部分技能劳动和简单的脑力劳动。人工智能因其成本优势和技能优势,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部分岗位的智能化替代将成为常态,对就业总量呈现出“替代效应”显著。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生产时指出:“机器改良不仅可以减少为取得一定成果所雇佣的成年工人的人数,而且用一种人代替另一种人:熟练程度低的代替熟练程度高的。”
“智能社会”下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资本增强型技术和劳动增强型技术,通过影响就业数量、劳动力工资引起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将大幅度提高人类的生产力,提升劳动生产效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将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由于企业的逐利性,生产过程中对智能资本要素的分配大于对劳动力资本要素的分配,大幅度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收入所占的份额就会下降。
(二)资本投入增加,资本要素分配比重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家在生产中投入的资本总额不断增加。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总是会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改进生产技术,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企业不断地将所获得的利润转化为资本进行投资,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推动生产资料的劳动力,因此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总资本的数量会日趋上升,获得的财富也越来越多。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在正常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主要是充当利用新发明和新发现的手段,总之,是充当利用工业改良的手段”。所以,资本家在生产中投入的资本总额越来越大,获得的财富也越来越多,此时工人的贫穷和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出现了同时并存的局面。
“智能社会”下产生资本要素对劳动要素的分配优势。人工智能所谓资本密集型技术,能够让资本的回报率获得大幅度提升,劳动和资本的要素回报率差距持续扩大,造成收入差距进一步恶化。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变资本比重越来越大,这意味着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增强,生产过程对劳动力的总体需求逐渐下降,资本要素在分配中的支配地位越来越强,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的收入份额也逐渐拉大。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会加快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资本家会在技术和设备上进行不断追加,引起资本收入份额的快速提高,同时造成大量低技能劳动者失业,并降低劳动者工资,从而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不断下降,最终导致巨大的贫富差距;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有利于资本报酬的提高和新一轮资本积累的实现,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幅度超过了工人工资的提升幅度,而资本所得的一部分是由少数的资本家和企业家团体所拥有,如果资本所得的比例提高,那么资本家的人均收入就会增加,而作为主要劳动群体的人均收入会减少。可见,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也会使“蛋糕”的份额不断向资本要素倾斜并导致收入差距的拉大。
(三)高技能对低技能存在分配优势,技能工资差距加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企业对劳动者技能需求大幅度提升。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传统手工工业大大减少,然而“一些全新的生产部门,从一些新的劳动领域,或者直接在机器生产的基础上,或者在与机器生产相适应的一般工业改革的基础上形成起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替代规模日益扩大,重复性劳动逐渐被机器替代,企业加大对高质量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需求。智能机器的广泛应用会要求工人花费时间学习新技术和使用新设备,由于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工人接受新知识的效率也存在很大差异,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劳动者学习能力更强,因此企业提高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的需求。根据《“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国计划新增技能人才4,000多万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
“智能社会”下高低技能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扩大。首先,人工智能的发展呈现出很强的技能偏向性,对以常规性操作为内容的低技能劳动力产生替代,使得高技能劳动者在工资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比重减少,最终导致高低技能劳动者收入差距扩大。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劳动者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由于智能化产业具有就业技能偏向性的特征,高技能型、高创新型劳动者群体更具有竞争力,这使得从事复杂劳动的高技能劳动者比低技能劳动者展现出更多的优势,大量低技能劳动者面对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相对于高技能劳动者的收入份额,低技能劳动者的收入份额会逐渐下降,导致劳动者内部高技能劳动者与低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扩大。
三、“智能社会”下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建议
(一)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缩小劳资收入分配差距。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发展极易造成垄断,使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从而扩大劳资收入分配差距。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监管,更系统地构建反垄断体系。一方面建立严格的人工智能技术审查和准入制度。建立独立的审查机构,负责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评估和审查,对通过审查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准入许可,并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其持续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来加强监管,从而构建与人工智能相适应的高质量反垄断制度体系。及时修订和制定与人工智能技术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技术的边界和应用限制,同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罚,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使人工智能技术及其智能化产品在经济社会中规范使用。
(二)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缩小技能收入分配差距。“智能社会”下对劳动者技能需求不断上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缩小技能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政府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各类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符合条件的企业大规模开展急需紧缺职业技能培训,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另一方面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劳动者为了保持良好的竞争力,亟须在学校教育和技能培训中获得必要的技能,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获得新技能,以免被劳动力市场淘汰。
(三)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剩余劳动者再就业。我国目前存在劳动力需求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只有将解决劳动力就业与调整产业结构紧密结合,有效解决大量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才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第一,在城乡结构调整中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第一产业内部的就业压力。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保证农村剩余劳动者再就业。第二,调整并逐步推动第二产业优化升级,拓展就业渠道。政府加大对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创新能力,拓展新的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服务业就业空间。一方面政府通过鼓励外商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四)优化失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产生了大量失业人口,尤其是低技能劳动力,这些劳动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学习新技能,甚至部分劳动者由于自身知识水平限制难以短时间内实现再次就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因此需要政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使失业劳动者在智能技术的冲击下实现顺利过渡。一方面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将促进就业纳入重点工作范畴,细化目标措施,明确任务分工,加强督导考核;另一方面政府强化资本保障,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就业补助资金的适用范围和支出结构,用好失业保险基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在返乡创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谢建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劳动力就业影响及政府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9.
[2]陈利锋,钟玉婷.人工智能发展对通胀动态的影响及政策挑战——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J].西部论坛,2020(04).
[3]陈明真.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06).
[4]程永杰,黄再胜.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视[J].改革与战略,2020(1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