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产业集群生态位演进研究 |
第733期 作者:□文/赵梦甜1 亓 慧2 马 滔3 时间:2024/7/17 10:34:16 浏览:97次 |
[提要] 本文基于新制度主义相关理论对产业集群生态位的演进问题、原因和机理进行探讨。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来看,阻碍产业集群在不同生命周期生态位演进的主要问题是生态位缺失与高度重叠,前者的诱因是群内制度逻辑固化与地方政府的制度漏洞,后者则源于地方政府的制度惰性;产业集群生态位演进的动力机制是生态位重叠、分离、特化与泛化,根本动力源是制度环境。带来的启示是,在集群初创期完善基本制度,成长期实施制度创新,成熟期去制度化和再制度化等,保障生态位的良性演进。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态位;新制度主义
基金项目:2022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社会化媒体介入下品牌认知生态圈的机制研究”(编号:2022SJYB0780)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2月26日
引言
产业集群生态位是产业集群在特定时空获取资源的综合状态。生态位演进表现为产业集群与生态系统内、外部环境间的协同交互,形式是生态位的重叠、分离、特化、泛化,演进的进程依赖于互动的程度。在发展模式单一的产业集群中,受资源限制,集群生态系统互动效应弱化,诱发生态位高度重叠的恶性竞争。因此,引导产业集群生态位与资源环境的良性互动是培育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但少有研究注意到如何合理引导这一关键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产业集群生态位演进的宏观基础与微观基础,微观基础从生态位视角模拟企业的成长动力来制定发展策略,主要关注技术、管理、文化、效率等动力点;宏观基础从政府引导、技术创新环境、市场需求与可持续资源等方面来治理产业集群。
现有的研究聚焦生态位视角下产业集群的协同演进与适宜度测评,产业的竞争力评价、业态演进与演化结构分析等方面,此类研究多涉及集群生态位的微观基础,而从宏观基础视角,尤其是在制度层面来解释集群演进核心机制的研究尚存不足。事实表明,制度环境是影响产业集群生态位根本性因素之一,若不从制度根源探明集群生态位的演进机理,便很难给予产业集群明确的指导和建议,因此本文选取新制度主义并结合生态位理论分析产业集群不同生命周期生态位演进的过程与机理,以期为地方政府和集群内企业引导集群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和成长活力提供理论指导。
一、理论基础
(一)生态位理论。生态位理论主要包含生态位内涵及其演进的动力因素研究。生态位的概念出自组织生态学,涉及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进化等内容,是对资源与环境选择范围的集合,是多维环境空间中所处的位置。从生态位构成看,主要分为宏观生态位和微观生态位。宏观生态位包含生态核心圈(产业集群)、生态基础圈(直接环境)、生态库(间接环境);微观生态位主要是企业生态位,关注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及其互动,涉及技术变迁、绿色环保、品牌管理、市场需求等。生态位重叠是演进的动力之一,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看,多个有机体占有共同资源或必需品时就会产生竞争,即使资源充足的情况下也不能排除竞争,因此竞争机制是引导生态位演进的基本推动力。生态位分离是演进的过程要素,生态位重叠推动生态位分离,从生态位超体积模型看,表现为增加一类生态位维度形成资源利用的时空异化,从而缓解竞争压力。生态位泛化与特化也是演进的表现,泛化是以牺牲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扩大市场资源的利用范围,特化则与之相反。
(二)新制度主义
1、制度的基本功能。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降低因信息不对称、监督与实施契约困难、机会主义等导致的交易成本,是重复互动中的规律性,是向个人提供系列激励或制约的风俗习惯和规则。政治学派的新制度主义者认为制度是各种“口味”的临时组合,是由程序、规则和安排构成的各种框架。演化经济学派则强调规则、规范和文化在组织变迁中的作用,否定单纯的市场竞争选择有效的组织结构。组织理论的新制度主义学者关注组织中企业发展的同行性倾向,即政治力量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2、组织-环境理论。该理论主要包含组织集合模型、组织人口模型、组织间场域模型。组织集合模型强调一个组织是与各种向其提供所必需的关键资源和信息对应的组织相联系。组织人口模型则是形式和功能上的组织集群。这类模型假设集群拥有共同的结构特征,相似的核心工作程序,内在本质是组织为适应竞争环境,由一种组织形式替代逐渐衰退的组织形式。组织间场域模型来源于交换理论和网络理论,描述了不同组织形成不同性质的关系网络和网络系统,选取的组织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以上三类模型均强调组织受环境的技术方面影响,新近的研究更强调组织不仅受技术环境影响,还受到组织环境的社会、文化层面的影响。
3、制度行动理论。早期的制度实践派主张自我心理学与帕森斯行动论,本质是理性行动论,排除文化的认知与情感,强调客体-关系的内化逻辑,注重价值观灌输与价值评价。最近20年的制度实践才转向常人方法学与现象学的认知革命,注重文化认知的理性建构,认知的基础是惯习,行动者必须加以考虑且遵循行动者动机-导向-情景的逻辑路线。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个体或集体行动者作为制度企业家创造、维持和破坏制度的一系列有目的的行为。从组织场域模型看,即制度工作者(如政府)通过怎么样的意图与努力使现有制度取得多大程度的改变来影响其他关联组织。
4、制度逻辑理论。制度逻辑包含家族逻辑、市场逻辑与地方政府逻辑。当一种逻辑兴起时,另外两种逻辑会及时地互动并回应,回应的效果取决于哪种制度性力量优先。特定时间内,场域内存在较为稳定的主导逻辑,因此形成了制度行动者认知的基础,加上习惯的引导,诱发制度工作偏误,这就要求制度工作者克服主导逻辑带来的滞后性阻力。
二、产业集群生态位演进讨论
(一)产业集群生态位演进的机理
1、初创期到成长期集群生态位的演进。初创期,产业集群生态位缺失表现为资源利用效率低和范围窄。此时,地方政府通过完善交易制度填补原有制度的漏洞并使新制度替代固有的落后制度,新的交易制度使集群利用资源的效率和广度得到提升,这一提升使其生态位适宜度得到提高进而满足市场竞争标准,缩小与标杆集群生态位的差距。此外,随着新集群生态位的形成,高效率和大范围的资源利用导致集群内部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进行延伸,同时集群产品种类的急剧增加导致其外部市场更为广阔,这将促进交易制度进一步完善。集群内制度和生态位的互动过程不断推动了原集群生态位向新集群生态位演进。(图1)
2、成长期到成熟期集群生态位的演进。成长期的集群大多已具备与相同产业集群抗衡的竞争力。从生态位理论视角来看,当两种及以上有机体占据同种市场资源时会产生竞争,竞争又分为适度竞争和过度竞争。适度竞争仅仅适用于在技术创新、制度结构、需求空间等层面相异的集群,而本文探讨的是相仿的产业集群,因此得出的推论是:在技术、制度、需求同构时,必然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过度竞争,过度竞争必然导致生态位高度重叠。此时,制度的首要任务即是减小集群生态位的重叠。具体而言,一是促进集群内生态位多样化;二是使其与外部市场区别化。制度创新是解决这一时期问题的关键,通过制度创新促使集群对已有资源结构进行识别、拆分和组合,进而促发集群生态位高度重叠向生态位分离转变。(图2)
3、成熟期集群生态位的演进。成熟期的集群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力,集群规模达到最大,竞争力提升的范围有限,这个时期强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从生态位视角来看,此时集群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构建持续的竞争力:一是通过利用资源的泛化实施多元化产品策略,以极大程度地满足各类市场需求;二是通过自身资源的特化优化和创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最精尖的产品覆盖某一类产品市场。从政府去制度化到群内再制度化能够保证持续的竞争力,理由是该时期政府的作用逐渐弱化而集群内企业尤其是主导企业的领导作用逐渐显现出来,此时,政府应当通过去制度化退居边缘位置,集群则应当通过群内的再制度化使自身走向集群发展的中心位置。集群再制度化的表现主要有制定行业标准、商标等,集群可以在这些标准下选择生态位的特化或者泛化达到生态位的演进。(图3)
(二)产业集群生态位演进的制度路径选择
1、集群初创期完善市场交易制度。地方政府在集群初创期要完善好市场交易制度,主要包括产权交易规则与中介服务等基础设施以及开放的竞争政策。比较制度理论指出,交易作为一种自发秩序很可能首先出现于拥有习俗性产权的人群当中。虽然旨在限制不诚实和欺诈等行为的法律有助于促进交易的顺利进行和拓展,但若没有产权和交易规范的同步演化,其本身是不能创造或替代市场的。随着产权制度的发展,市场交易成本也随之大幅降低,其程度远大于家系制。中介服务等基础设施为市场交易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技术、资金、人才、服务等在群内群外相互流动,使得产业集群拥有动态复杂的网络关系,从而提升集群动态柔性竞争优势。开放的竞争政策是在前两条制度建议上进一步提出的,目的是提高产业集群的边界以使产业集群拥有持续的竞争力。
2、集群成长期实施制度创新。虽然地方政府在集群初创期鼓励群内群外互联互通,但是收效甚微,原因是绝对的制度工作与技术需求变化的矛盾。产业初创期集群政策在技术层面更多的是鼓励企业学习先进技术,增强合作创新能力,是完成技术从无到有的进步过程,也是集群从初创发展到成长的必然要求,但在集群成长阶段,地方政府应该注重技术的非制度系统建设,最重要的方面是注重文化认知的理性建构,让集群内充满创新的空气,制度创新就是要从招商引资转变为招贤纳士。由于要素的趋利性,一些产业集群相比其他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招贤纳士也会产生市场失灵,这要求弱势产业集群的地方政府同市场合作,争取比强势产业集群的地方政府出台更大的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以制度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实现集群的第二次升级。
3、集群成熟期的再制度化。这一阶段工作是品牌推广战略,主要从以下两种途径实施:一是政府去制度化。去制度化表现为政府逐步从制度企业家转变为产业集群推广者,减少对市场的制度调控和干涉,对群外实施品牌推广策略,如举办展销会、博览会等各种营销平台打造地区品牌。二是群内再制度化。再制度化形成的前提是群内完善的交易关系网络,如创新网络等。非制度因素方面尤其是创新环境已经形成气候,群内会自动生成一套特定的标准化制度,使得产品在生产、销售、配送方面都能标准化运行,为集群品牌推广奠定基础。以群内再制度化加政府搭台实现集群的第三次升级。
(三)产业集群生态位演进问题及其制度原因
1、制度不完善导致生态位缺失。生态位缺失是产业集群在演化过程中因某一类资源利用效率低而引发的生态位地位下降甚至萎缩的状态。制度不完善表现为群内的固有制度逻辑和地方政府的制度漏洞。初创期群内普遍流行家族式管理,家系制是具有血缘、地缘、亲缘特征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类关系网络具有半封闭特性。群内以家系型信任为基础建立的专用生产网络表现为发展模式的要素依赖倾向,专用生产网络具有资产专用的技术低端锁定与身份锁定特征,群内企业在价值链环节中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如土地、劳动力等低级要素长期进行资产专用的低技术生产与贴牌生产,两种锁定特征相互影响构成连环锁定。这种利用低级要素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其原因是当集群失去比较优势时仍利用这些要素发展,而对要素的过度依赖将造成一定程度的自然资源生态位缺失,资产专用的技术低端则导致了技术生态位缺失。此外,半封闭的群内网络关系导致群内与群外的物质信息交流不畅,技术、资金、人才等高级要素不能很好地进入群内,技术与人才流动受限导致了群内技术生态位缺失,资金受阻代表群内企业融资困难、民间风险投资不足、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导致资金资源生态位缺失。
综上,家系制为主的群内主导逻辑表现为资源、技术等生态位缺失。产生家系制的原因是制度漏洞,地方政府未建立与集群相配套的市场交易与服务制度,导致群内以熟人关系网络的交易机制进行替代。另外,金融担保力度不强、行业协会服务不充分、信用体系缺乏等服务制度缺陷阻碍群内企业与外界交流,引爆集群生态位缺失。集群初创期各类生态位缺失是家系制与地方政府制度漏洞相互交织的结果,一类生态位缺失是另一类生态位缺失的导火线,各类生态位缺失造成集群竞争力衰退并引发系统性风险。
2、制度路径依赖导致生态位高度重叠。成长期与成熟期的集群因产品同质化或产业同构化导致生态位高度重叠。本质是产业集群的战略趋同与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时的制度惰性引致。战略趋同表现为技术路径依赖和非制度路径依赖,两种路径依赖都源于群内固有的制度逻辑困境。从技术路径依赖看,成长期集群企业仍存在技术方面温和顺轨,虽然吸收掌握了部分技术,但仍无实质性突破。从非制度路径依赖看,非制度因素主要是文化层面,表现为集群企业的创新氛围与要素的社会性流动。利润至上的轻技术特征使得群内没有创新的空气,也是技术路径依赖的非制度性原因。群内固有的要素趋利性特征击溃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重要依托,导致长期的创新不足问题,体现在传统产业集群内的劳动力市场逻辑层面。由于产业集群轻技术、重苦力的文化氛围,高技术人才纷纷流入技术导向的公司或大城市就业,人才流失进一步加重集群技术低端锁定、交易身份锁定等。
综上,技术路径依赖是集群战略趋同的直接原因,非制度路径依赖加深技术战略的趋同性。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会参考和模仿其他地区政府的决策,此类政策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普遍性,而不会关注技术活动的具体性、非标准性和时效性。产业同构化正是绝对逻辑和相对逻辑之间的冲突,表现为地方政府只发展与其他地区类似的产业而不聚焦特色产业,导致群内产品同质化诱发生态位高度重叠。
三、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及意义。(1)本文分析产业集群生态位演进的问题及其制度原因。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制度漏洞和群内的固有制度逻辑两方面导致了集群生态位的缺失,集群初创期各类生态位缺失是家系制与地方政府制度漏洞相互交织的结果;另一方面技术路径依赖和非制度路径依赖导致了集群生态位的重叠问题。技术路径依赖是集群战略趋同的直接原因,战略趋同性导致了资源重叠即生态位重叠,非制度路径依赖加深技术战略的趋同性。(2)明确产业集群不同生命周期生态位演进的制度路径选择。在集群初创期,地方政府应该完善好市场交易制度,主要包括产权交易规则与中介服务等基础设施以及开放的竞争政策;在集群成长期,地方政府应该注重技术的非制度系统建设,尤其应当聚焦文化认知的理性建构,让集群内充满创新的空气;在集群成熟期,集群的路径选择应当注重政府的去制度化和集群内企业的再制度化,即让集群企业摆脱对政府的制度依赖,并形成具备自身特色的制度。(3)探明制度路径选择下产业集群生态位演进的机理。首先,初创期促成集群生态位演进的制度性力量是地方政府的基础性工作,演进的动力是制度性建设防范各类生态位缺失;其次,成长期促成集群生态位演进的制度性力量是地方政府的创新型制度工作,演进的动力是生态位重叠到生态位分离的变化过程,即从过度竞争到适度竞争;最后,成熟期促成集群生态位演进的制度性力量是群内的再制度化,演进的动力是生态位的特化或泛化,主要是品牌生态位的特化或泛化。
(二)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本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未厘清和构建完善的生态位评价指标和机制,因此未来将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和文献法,构建集群生态位的评价指标;二是缺乏产业证据支持,理论分析的结果是否适配各类产业集群有待进一步分析,未来将选取具体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以验证理论的普适性。
(作者单位:1.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烟台南山学院;3.南通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Upshaw,L.B.Building Brand Identity-A Strategy for Success in a Hostile Marketplace.Chinese Language Edition Publish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1999.
[2]刘磊.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内涵、路径与政策——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探讨[J].宏观经济研究,2018(06).
[3]王兴元.品牌生态位测度及其评价方法研究[J].预测,2006(05).
[4]陆小成.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5]武华,张文松.生态位视域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期的成长动力及发展策略[J].企业经济,2019(01).
[6]龙跃.基于生态位调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03).
[7]唐建荣,汪肖肖,潘洁.物流产业集群“生态位适宜度”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11).
[8]胡雅蓓,夏勇.生态位视角下创新型产业集群竞争力测度研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3(04).
[9]许箫迪,王子龙.基于生态位的高技术产业演化结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5).
[10]陆鹏飞,贺红权.工业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协同机理及运行机制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6.35(11).
[11]邢以群,吴征.从企业生态位看技术变迁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5(04).
[12]许晖,王琳.价值链重构视角下企业绿色生态位跃迁路径研究——“卡博特”和“阳煤”双案例研究[J].管理学报,2015.12(04).
[13]马滔,赵梦甜,季小立.消费者品牌认知生态位构建与跃迁——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J].企业经济,2019.38(03).
[14]North D C.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J].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 Theoretical Economics,1986.142(01).
[15]Riker W H.Implications from the Disequilibrium of Majority Rule for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s[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80.74(02).
[16]Shepsle K A.The positive theory of legislative institutions:an enrichment of social choice and spatial models[J].Public Choice,1986(50).
[17]Hannan M T,Freeman J.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7.82(05).
[18]黄纯,龙海波.政府辅助性制度工作、制度逻辑与集群升级——基于余姚和安吉两地集群演化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6(06).
[19]张杰,刘东.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困境的一个制度解析——基于社会资本的逻辑视角[J].东南学术,2006(0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