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探究
第733期 作者:□文/伍 松 袁青怡 时间:2024/7/17 10:35:18 浏览:106次
  [提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文历史与文化内涵,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既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能满足青少年对知识学习的需求。本文基于研学旅行背景,对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结合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和资源优势,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传承;活化
中图分类号:F59;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9月26日
随着全球范围内旅游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旅游逐渐成为文化遗产最广泛的利用方式。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背景下,我国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旅游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自信建设的进程中。与此同时,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国家重视旅游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大力提倡研学旅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相关工作提供政策引导。自此,研学与旅游充分融合,非遗也成为研学旅行中学生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的重要依托,并为学界与业界广泛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意指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产品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非惯常环境,通常是某个旅游目的地,所进行的体验或短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动的主体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者。合肥市拥有丰富且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庐剧、庐州木版水印、庐州内画、宫廷描金纸制作技艺等。本文以研学旅行为背景对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分析并提出“非遗+研学”模式。
一、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近年来,合肥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和摸底调查,建立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并在保护与传承上加大力度。根据合肥市文旅局官方网站统计,截至2023年,合肥市非遗涉及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十大门类,其中国家级非遗5项(庐剧、巢湖民歌、纸笺加工技艺、洋蛇灯以及包公故事),省级非遗44项(清介堂膏药制作技艺、刘铭传故事、庐州古琴斫制技艺、5葫芦烙画等),市级非遗107项(巢湖织网技艺、孙氏篆刻、宫廷描金纸制作技艺等),如表1所示。(表1)
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合肥市涵盖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全部类别,但数量分布差异化较为明显。占比最高的类别为传统技艺类,达到了39.1%;其次为传统美术类,为14.74%;民俗和传统舞蹈占比相同,均达到了10%以上的水平。占比最少的项目为曲艺,仅占0.64%;传统戏剧也只占2.56%,合肥市对于这两类占比较少的非遗项目还需进一步加强挖掘与传承。
近年来,合肥市加大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力度,先后打造了一批非遗项目。如,纸笺加工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包公故事、巢湖民歌等也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并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挖掘和管理,合肥市部分非遗项目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对其传承与活化造成一定影响。
二、合肥市非遗传承受阻现状
(一)非遗项目挖掘不够。研学旅行背景下的非遗活动需要以大量的非遗项目为基础,以高质量的非遗项目为核心。只有数目丰富的非遗项目才能为非遗研学旅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合肥市与同为长三角地区省会城市的南京市、杭州市相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量上差距明显,尤其在世界级非遗项目上目前还处于空白阶段,在国家级、世界级非遗项目的申报上亟待大力推进。(表2)
(二)对非遗重视度不高。大多数公众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缺乏系统的历史学习,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也比较浅显,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关注;相关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很多非遗信息难以覆盖到广大公众,使其价值难以被全面认知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消费群体是有文化修养和历史情怀的人群,而缺乏大众性限制了其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三、合肥市非遗传承受阻成因
(一)与社会文化背景不相兼容。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现代化与城市加速更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双刃剑。城市发展、城乡融合提升了居民消费水平,使更多的人关注并重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产生相应的文化消费。但更大程度上是负面影响,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发生了转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传承人较少或不常使用而濒临消亡,还有一些因过度开发而丧失了其本真面貌,成为迎合游客的表演。葫芦烙画作为合肥市特色非遗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蕴含着“福禄”等吉祥寓意,广受大众喜爱。该项技艺传承至今,然而受现代社会文化影响,绘画风格由原先传统的吉祥文案,转变为现代的画风,同时兼有漫画、网络用语等内容,对原始的葫芦烙画非遗传承形成内容冲击。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冲击。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认知世界的思维与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方式也有了技术性变革。现代科技设备被广泛应用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利用制作之中,机械化、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使得越来越多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流入市场之中,衍生了千篇一律的艺术作品,甚至抄袭、剽窃等事件时有发生。尽管部分科技手段将非遗产品精心包装,但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却逐渐丧失。庐阳剪纸作为安徽省省级非遗,内涵寓意丰富、风格技法多样,有着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仙风道骨等绘画题材,体现着广大人民的市井生活与审美情趣。然而,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庐阳剪纸的非遗传承人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更多是机器大批量生产,愈来愈多的同质化产品走入大众视野,独具匠心的庐阳剪纸作品则愈来愈少。
(三)非遗的静态化保护。迄今为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仍以静态保护为主,对于活化利用仍存在不足。这使得部分游客对非遗文化只能通过静态观看而认知不足,互动体验感较低。部分游客对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漠视或冷落的态度。只有较少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培训、推介、宣传、参与等活动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感受。目前,合肥市通过举办“合肥歌舞非遗‘活’起来”、庐剧展演等活动,带动门歌、安徽(庐州)大鼓、抛头狮、莲湘舞等省级非遗文化的传承,然而对绘画雕塑、雕刻篆刻等非遗文化却仍采用博物馆静态展示形式。
四、合肥市非遗活化提升对策
(一)国家层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国家层面,对非遗传承人亟待支持与培养。然而,现实中,在人们对于非遗研学旅行产品需求越来越大的背景下,相关专业人才缺乏、学科建设薄弱、研学基地数量不足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研学旅行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应重视依托高校和研究所的研究能力和学术能力,研究非遗文化保护相关理论和培养优秀的人才,设立与非遗相关的研究基地,加快跟进相关学科建设,完善高校非遗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和专业能力强的非遗产业化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要重视对研学导师的培养,引导他们加强对教育学相关知识和学科知识的掌握,加强对研学导师从业资格的审核,制定基地研学导师的准入原则、考核标准等。
(二)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 
1、非遗方面。政府部门应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方案和工作制度,为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播等提供指导和规范。例如,可根据不同类别的非遗项目制定合理的保护和传承方案。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根据非遗资源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保护方案,从政策层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政府在非遗传承活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加大对非遗项目保护经费的投入力度,同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健全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加强对非遗项目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建立非遗项目监测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完善非遗项目监测网络建设;加大对非遗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化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例如,在经费方面,可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规模、重要性、传承价值等方面确定保护经费的使用方向;在人才方面,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不能只靠政府和专家,还需要民众的参与。要发挥大众的作用,提高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政府和专家要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技艺水平,同时还需要要加强对传承人资格认证管理工作。在传承人资格认证过程中要严格审查、规范程序,注重发挥老艺人、能工巧匠等传统手工艺人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在政策方面,应适当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门槛,保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非遗项目可以顺利通过审批。
2、研学旅游方面。在市场供给层面,应鼓励建设研学旅游营地、基地;鼓励研学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活化更加深入全面;积极引进优秀的研学教师与研学团队,培养一批专业化师资队伍;对研学旅行的市场拓展、品牌创建、标准创新给予资金支持。
在市场需求层面,积极宣传“研学+非遗”旅游形式的优点,引导家长与学校重视学生群体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开展多样化的研学旅游营销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研学旅游,借助线上线下传播渠道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研学旅游。
(三)学校教育的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去学习。非遗进校园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非遗项目的兴趣与认识,进而培养他们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合肥市非遗资源,在学生中开展相关的研学活动,培养学生对非遗项目的兴趣和认识,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例如,2023年6月,肥西县文化馆走进柿树岗乡中心校,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非遗(剪纸)进校园活动,学生们在肥西县剪纸传承人的辅导下,认真学习人物、动物等剪法。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全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和接触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和促进非遗(剪纸)文化的传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更让少年儿童在感知、体验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四)“产-学-研”一体化。政府在“非遗+研学”传承活化模式中起到引导作用。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非遗产业的管理和监督,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产业中来;其次,政府应该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最后,政府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非遗知识教育,为“非遗+研学”传承活化提供更多资源。同时,要加强对“非遗+研学”的宣传工作,在传统节日或者重要活动中积极开展以“非遗+研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市场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化最重要的动力源泉。目前,“非遗+研学”模式在旅游行业中还处于初起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合肥市要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研学旅行品牌产品。目前合肥市仅存在少量“非遗+研学”的研学旅行产品,因此需要政府和旅游行业协会牵头,与教育部门、学校等开展合作研究和策划更多的“产-学-研”一体化相关产品。同时,可以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文化创意展览等形式来宣传“非遗+研学”项目的内涵和价值,扩大“非遗+研学”项目影响力,助力形成多元化的非遗研学旅游产品,积极营销宣传,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
(五)教育合力的推动。学校是开展非遗教育的主阵地,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非遗教育,如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相关课程等,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与认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非遗项目的保护意识与传承能力。家长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非遗资源。政府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了解非遗项目的价值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非遗资源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最后,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政府、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政府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支持力度;学校要积极在校园内培养学生对非遗项目的兴趣与认识;家庭则应积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非遗资源。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推动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活化。
综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承载与见证,亦是研学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本文通过对合肥市非遗资源的梳理,对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传承中的受阻成因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对这一模式的探讨,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研学旅行背景下的相关非遗研究,而且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化的重视,并为同类目的地提供实践参照,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旅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沈和江,李旭娇,张晓燕,等.张家口冬奥遗产的研学旅行教育价值评估与传承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35(04).
[2]王博杰,何思源,闵庆文,等.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发展潜力研究——以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为例[J].浙江农业学报,2023.35(07).
[3]汪小倩,路幸福.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36(07).
[4]章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研究——基于文旅融合的视角[J].社会科学家,2021.290(06).
[5]赵悦,石美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三大矛盾探析[J].旅游学刊,2013.28(09).
[6]曾宪光,刘福芹,杨世科.研学旅行更需要区域的整体推进[J].人民教育,2023(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736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