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辽宁省制造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
第733期 作者:□文/王 娟1 吕 瑶2 时间:2024/7/17 10:36:47 浏览:114次
  [提要] 本文基于2010~2021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区位熵法测算制造业集聚水平,以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的衡量指标,构建基准回归模型研究辽宁省制造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即倒“U”型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正相关,而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负相关。
关键词:制造业集聚;环境污染;基准回归模型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SY202221Y);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JG21DB382)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0月24日
筑牢制造业根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直被视为关系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制造业历史悠久,在国家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制造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且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14个地级市制造业集聚竞相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制造业这种高能源投入、高污染排放的生产方式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此背景下,聚焦辽宁省制造业集聚的环境效应,厘清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二者的关系,有助于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一、文献综述
在产业集聚过程中,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来,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现有文献来看,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二者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部分学者研究表明产业集聚与污染排放之间呈现线性关系,即正向或负向的关系。Zhang(2018)实证研究河南省7个因素对工业碳排放和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集聚会加剧环境污染。Li(2021)通过实证研究产业集聚对雾霾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发现其直接和间接效应均为正向。韩清和张晓嘉(2023)选取2003~2020年中国27个工业2位码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产业专业化集聚对环境污染存在显著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也有相关学者研究表明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呈现非线性关系,主要有“U”型、倒“U”型、“N”型、倒“N”型等几种。张立华(2023)等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得出专业化集聚与环境污染呈“U”型关系。Liu(2020)通过将制造业集聚与雾霾污染纳入一般的内生增长模型,发现制造业集聚和雾霾污染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纪玉俊和邵泓增(2018)将产业集聚水平的二次项和三次项引入到面板回归模型,发现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呈现“N”型关系。邵帅等(2019)基于1995~2016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数据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研究表明产业集聚与污染排放存在典型的倒“N”型关系。
基于前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和概括,可以看出关于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不同学者从多方面角度切入实证研究,然而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国家层面,基于省、市层面且选择制造业集聚作为解释变量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2010~2021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讨制造业集聚的环境效应。
二、模型构建和指标选取
(一)模型构建。为了探究辽宁省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本文设定如下基准回归模型:
polit=α0+α1maggit+α2Xit+μi+νt+εit (1)
其中,i代表地级市,t代表年份,pol为被解释变量,magg为核心解释变量,X为一系列控制变量,μi、νt分别表示地区、年份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干扰项。
为了探索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是否具有非线性关系,在式(1)的基础上引入制造业集聚的二次项,构建如下模型:
polit=α0+α1maggit+α2magg2it+α3Xit+μi+νt+εit (2)
(二)指标选取
1、被解释变量:环境污染(pol)。二氧化硫是制造业企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并且我国对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的监测较为严密,相较于其他污染物更好收集统计,本文借鉴逯进等(2022)的研究采取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的指标。
2、核心解释变量:制造业集聚(magg)。由于区位熵法能衡量区域内某一产业的空间分布情况,且能将区域规模差异带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弱化,故本文利用区位熵法计算制造业集聚水平。本文借鉴高小玲等(2023)的做法对辽宁省各个城市的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计算。制造业集聚水平的计算公式如下:
maggij=■ (3)
其中,Xij表示j地级市i产业的就业人数,这里的地区指辽宁省的14个地级市,产业指制造业;■Xij表示j地级市所有产业的就业人数总和;■Xij表示辽宁省制造业就业人数;■■Xij表示辽宁省所有产业的就业人数总和。
3、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gdp),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往往会伴随着高消耗、高污染和高排放,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有着紧密联系,本文采用人均GDP来衡量辽宁省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fdi),当外商对某地进行投资,会造成设备和产业的大量集中,从而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最终加重了环境污染,本文用各地区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来表示。技术创新(tec),本文参考衡量技术创新的常见指标,考虑到指标的可获得性和权威性,选择科学技术支出作为衡量地区技术创新的指标。产业结构(str),本文采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作为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
为保证数据的科学性与可获得性,原始数据来自于辽宁省以及各地级市2010~2021年统计年鉴及政府工作报告。为减少因异方差引起的估计偏差,本文用自然对数法来处理非比例变量。运用Stata17.0软件得出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表1)
三、实证结果分析
鉴于本研究所用数据时间较短,横断面较大,下文基于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表2)
由表2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1中,制造业集聚的估计系数为负,表明辽宁省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呈抑制作用,随着制造业集聚水平每提高1%,环境污染排放减少0.457%。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了制造业集聚的二次项,考察辽宁省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是否具有非线性关系,由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制造业集聚的一次项系数和二次项系数分别是2.015和-5.071,表明制造业集聚和环境污染呈倒“U”型相关。当制造业集聚水平处于低水平区时,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排放呈现增排效果,此阶段随着制造业集聚引致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低,即导致了规模效应的规模不经济、结构效应的产业结构升级不显著,能源消耗随之增加,必然导致污染排放增加;当制造业集聚水平处于成熟发展阶段,规模经济性、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性逐渐显现,节能减排、污染处理等技术进一步创新,因此环境污染排放会呈现减少的趋势。
模型1与模型2的控制变量中,经济发展水平的系数均为正,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要素过度集中、能源消耗量高,加剧环境污染状况。外商直接投资的系数均为正,辽宁省是工业大省,目前外商投资的产业主要流向了第二产业中的高污染、高排放装备制造业,能源消耗较大,导致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排放呈正相关关系;技术创新的系数均为负,技术创新水平的逐渐提升,有助于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能源利用率,导致技术创新抑制环境污染排放。产业结构的系数均为正,第二产业占比逐渐增加,第三产业逐渐减少,代表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低,能源消耗高,导致产业结构加剧环境污染排放。
四、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检验上文结论是否可靠,本文采用更换被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将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
根据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模型1中制造业集聚的提升会抑制环境污染,模型2中引入制造业集聚平方项,可以得出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U”型关系,与前文的模型回归结果没有明显变化,基本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在梳理已有文献和相关理论基础上,以2010~2021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对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辽宁省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显著的倒“U”型非线性曲线,即随着辽宁省制造业集聚水平逐步提高,环境污染排放出现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2)辽宁省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指标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为正,辽宁省技术创新指标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为负,即辽宁省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会增加环境污染,辽宁省技术创新会减少环境污染。
(二)建议。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推动辽宁省的制造业集聚发展,降低环境污染水平,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双赢,提出以下建议:
1、适度推进制造业集聚发展进程。制造业集聚的提升在短时间内会给环境带来压力,但越过拐点可以有效抑制环境污染,政府应根据各地发展优势制定相应政策,以提高制造业集聚质量为目标,同时应提高企业进入集聚区的门槛,有效发挥制造业集聚的环境污染减缓效应。
2、制定合理的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应考虑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环境负外部性,提高外资进入门槛和引资质量,逐渐限制对高能耗、高污染的外资引入,对环境友好型外资企业给予一些优惠政策。
3、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促进清洁生产技术与环保技术能力的提升,优化企业创新环境,增加技术研发资金,对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予以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对科研人员的引进与培养资金。
4、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第三产业的占比,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积极淘汰产能过剩的产业,使产业结构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性产业。
(作者单位:1.沈阳大学经济学院;2.沈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韩清,张晓嘉.产业专业化集聚是否加剧了环境污染?——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23(06).
[2]张立华,吉天帅,付子洋.制造业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4).
[3]纪玉俊,邵泓增.产业集聚影响环境污染:加剧抑或抑制?——基于我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经济与管理,2018.32(03).
[4]邵帅,张可,豆建民.经济集聚的节能减排效应:理论与中国经验[J].管理世界,2019.35(01).
[5]逯进,赵亚楠,高艳云.我国省域人口结构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基于有限混合模型[J].统计研究,2022.39(11).
[6]唐慧阳.产业协同集聚对污染减排的影响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生产力研究,2023(04).
[7]赵宏,曹效喜,马涛.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产业集聚对雾霾污染影响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22(06).
[8]唐建荣,郭士康.产业集聚、人口规模与环境污染[J].统计与决策,2021.37(2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754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