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河南省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
第733期 作者:□文/郭 震 刘 晶 李亚楠 翁振荣 时间:2024/7/17 10:46:08 浏览:215次 |
[提要] 当下,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广泛融合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力。加快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促进实体企业稳定发展、继续做强做大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实体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在全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三重压力背景下,针对实体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的问题,本文结合河南省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从产业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化转型与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实体产业转型发展政策效应等视角,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实体经济;数字经济;数实融合;数字化转型;传统产业;政策效应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课题:“加快河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研究”(编号:SKL-2023-2429);2023年河南省教育规划课题:“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的要素网络及解决方案”(编号:2023YB0109);郑州市社科联调研课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基于三大产业发展的视角”(编号:0237);202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课题:“消解‘商业漂绿’的ESG信息披露体系构建及协同治理路径研究”。主持人:郭震。通讯作者:刘晶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2月18日
一、政策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部署,明确指出要建设数字中国、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指导思想。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截至2023年6月,我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60.1%、78.3%,较10年前分别提升33.1个和26.4个百分点。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个,工业互联网应用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各地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石化、印染、家电等领域智能制造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数字经济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对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形势并不乐观,甚至出现了“去实向虚”的发展倾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23年9月,习近平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新理念。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数实深度融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中起着全面提质增效的巨大作用,利用数字技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实体企业稳定发展、继续做强做大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实体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2021年,我国统计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总体规模超过45万亿元,占GDP比重约40%以上;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又一次大幅提升,高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2023年1~9月份,河南省规上工业增加值提升4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和工业投资也大幅提升,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提高将近10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23年9月份,河南省政府出台《河南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这是河南省推进数字化融合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实现智能应用场景全覆盖,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梯队,这将为河南省加快“数实”融合注入不竭动力。
二、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概念
(一)数字经济的内涵。随着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和IT 技术的逐步出现,数字经济的内涵界定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将数字经济定义为广义的数字技术集群,该生态系统至少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二是将数字经济看作一种经济形态。学者们认为数字经济是以数字技术、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为基础或关键要素,以网络化、智能化的数字基础设施为支撑,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等通用技术与经济社会活动深度融合,实现效率提升和结构优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形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中关于数字经济的定义更具代表性,即“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三是把数字经济视为一种经济活动。2016年的G20峰会提出数字经济一系列经济活动的相关信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数字经济不仅涵盖了ICT生产部门以及因ICT应用而形成的新的商业模式(以数字技术和相关基础服务的生产为基础的ICT部门,包含软件制造业、信息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如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还包含了所有基于数字技术的经济活动,如精准农业、工业4.0、电子商务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说明了适用对象、适用事项,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了更加权威和明晰的界定。本文基于这个概念对数字经济进行研究,即“数字经济是指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从中可以看出,数字经济界定的范围从数字经济的硬件基础建设延伸到发展数字经济产生的“溢出”效应,但其载体仍旧为互联网,本质仍在于信息化,都强调了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技术创新和知识积累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机遇和平台,数字经济通过提高信息和知识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创新和技术进步,同时也为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透明的环境,从而加速了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的规模经济效应使得成本能够不断降低,范围经济的运用范围也进一步拓宽。数字化转型能够扩展企业现有的社会网络规模,嵌入更多的网络成员,增加企业机遇,分散风险,发现和获取新信息、新技术和新资源,这种探索式社会网络带来的网络异质和信息异质会有效促进企业创新。数字化转型降低了内外部分享成本,提升了交流整合效率,从而加快了企业通过外部购买、内外部研发获取新知识的效率,能够保证企业对知识流持续进行更新和整合,提升知识元素异质性,优化知识网络结构,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创新原动力。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本质是企业持续地对其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集成的能力。而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高企业机械化程度,将促进企业优势资源被社会化共享和利用,并为资源拥有者提供更多价值,企业之间将从产业链运行的效率最大化被重新整合。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企业数字化转型如果成功,将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二)实体经济的概念。实体经济是投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开展物质生产并进行价值创造的经济活动,按照产业视角,实体经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制造业代表的最狭义的实体经济;第二层次是实体经济主体,包括农业、建筑业和除制造业以外的其他工业;第三层次是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的最广义的实体经济,以及除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外的其他工业。对于实体经济的测度,更多学者们采用的是广义实体经济的视角,即各地区生产总值扣除房地产及金融业增加值来衡量。也有学者从狭义实体经济的视角,采用各地区工业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反映。
(三)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当前,利用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是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要举措。一方面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发展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数据要素能提高实体经济生产力;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完善金融发展、间接地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进而支持实体经济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高质量发展。
三、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概况
(一)数实融合全国发展情况。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二者关系可以追溯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其技术要素是外生的假设使得分析经济和全要素生产率反向变动现象时存在不足。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进一步诠释了技术和知识对于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数字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效率进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程。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新一代数字技术和其他技术的交叉融合,使得生产要素不断优化更新,成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另外,数字化重塑了产业分工协作新格局,对传统行业赋能的同时也孕育了很多新业态、新模式。原有的市场格局被打破,实体经济增长的新蓝海不断涌现。
图1是数字经济和广义实体经济回归线图,从中可以观察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后期的高匹配度和正相关趋势,表明近几年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都获得了长足进步。图2~图4是数字经济和三大产业的回归线图,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和第一产业的融合不够充分,呈现出负相关走势,反映出数字经济和农业发展不容乐观:数字农业发展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地貌因素导致农业信息化发展受限、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落后等情况导致我国农业数字化水平整体较低。2020年我国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只有8.9%,远低于二三产业。数字经济和第三产业的正相关趋势明显,说明生活服务消费等行业领域数字化创新发展较快,尤其是近三年,线上消费保持了强劲的动力。数字经济和第二产业走势相对平稳略有下降,一方面反映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趋势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工业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探索阶段,对核心装备和业务数字化改造、借助一体化平台助力企业变革的数字化转型深度应用阶段的企业较少,又呈现出第二产业数字化转型略显滞后的状态。从图像走势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和第二产业的拟合图与数字经济和广义实体经济拟合图的近似度高。虽然数字经济对两种实体经济都会产生相似的效果,但其作用效果是有所差异的。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以更好地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入融合和协同发展。从图中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助推作用,但其对广义实体经济和狭义实体经济的作用效果略有不同。(图1~图4)
(二)河南省数实融合发展现状及问题。数字经济正在成为要素资源重塑重组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元宇宙、数字孪生、人工智能、AIGC、虚拟数字人等的统筹规划与布局将成为数字经济未来发展与应用的新趋势。随着乌卡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也成为推动河南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动力。数字经济发展大力助推实体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产业互联网逐渐从消费端延伸发展至生产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业态逐步从消费领域转变向产业领域。从总体规模看,自2016年起,河南数字经济规模连续7年稳居全国前十,持续保持全国前列。从发展增速看,2022年河南数字经济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近5年来首次。河南数字经济发展总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近年来,河南大力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抢滩新蓝海,推动数字经济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奋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2022年,河南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9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6%;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三成,达到31.5%,较上年提升近1.8个百分点。
目前,河南省实现数实深度融合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河南“数实”经济融合存在底层技术不足、融合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关键技术科技原创能力、核心竞争力不强,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数字经济跨界复合融通人才匮乏等方面。另外,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与数字经济渗透融合程度过低、生产全链条数字化程度较低、数字红利不充分、先进制造业融促机制不健全等亦是影响河南省数实深度融合的关键原因。第二,河南省传统产业长期占据主导,且大多规模小,数字转型尚在起步阶段。河南铝、钼等矿产资源丰富、食品加工体量较大。能源、化工、机械、轻纺、食品等领域产业收入总额占据全省经济总收入的75%以上。河南棉纱、服装生产量较大,分别位居全国第二、第六,但是高端产业少,产业大多是粗放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依赖资源,效率低、成本高,行业间、区域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受规模发展效益的影响,河南省传统产业数字化水平整体偏低,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较慢,只有部分头部企业取得了较明显的进展。第三,劳动力素质不匹配,对数字经济的正向作用有限。智联招聘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数字劳动力供需演变研究报告》显示,到2022年上半年,数字职业的平均教育年限要求为13.7年。河南数字职业受教育平均年限不足1年。数字经济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
(三)河南省数实深度融合分析思路。第一,数字经济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对于狭义实体经济的助推效果要大于广义实体经济。在推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和人力资本是保持实体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和核心要求。第二,河南数字经济总体还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对狭义实体经济倍增效果,反映出教育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需求结构优化引致的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都有效促进数字经济和第二产业的协同发展。第二产业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第三,未来河南的经济发展,不能单单依靠数字经济规模扩张或者传统意义上的简单“互联网+”的模式来推进实体经济,数字经济需要真正赋能实体经济,针对第二产业的发展,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数智化,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更为有效地发挥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第四,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作用愈加凸显。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率、覆盖面和渗透率的提高为实体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尤其需要越来越多的中小微制造企业参与数字化转型,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图5)
四、河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建议(图6)
总的来说,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推动河南省数字化产业布局,全方位打造数字强省,构建数字经济河南新高地,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积极支持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推动河南省经济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坚实的支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府统筹支持,着力建立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政策推动支撑体系。第一,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教育产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体系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政府应该增加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速构建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基础设施,并通过智能化、协同化的新型生产方式对实体经济进行改造升级,全面提升其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专项资金、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提供资金支持,支持和帮扶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相关科技项目,展开交流合作,强化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安全进程,提供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咨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服务,大力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第二,应加强教育产业和数字经济之间的联动,提升数字经济技术,建设数字经济人才基地,培养数字经济人才,为未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做好人才储备。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产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人力资本的深度融合,推进教育体系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鼓励支持省内所有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之间开展高效的、有针对性的数字技术技能指导;政府还应该建立以智能科技为基础的教育体系,通过加强区块链、数字媒体、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和学科的建设,促进数字教育产业的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数字创新融合素养的创新型人才。第三,应建立数字经济人才实践基地,促进培训基地教育年限的深度融合,提高劳动力的适应性和学习性。大力支持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校(院)企项目深度合作,打破新职业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增强工作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包容性,培育转型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业态,不断提升劳动力再生产的质量。深化人才引进机制改革,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宏大格局。要增强科研工作者的话语权,形成“不断引进人才,不断推荐人才”的良好局面。
(二)优化升级路径,让数字技术更好地赋能人力资本,提高人力资本市场竞争力和经济贡献力。第一,通过提高薪资水平、减免税收、提供社保和住房福利等方式吸引高素质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流动的管理和服务。鼓励高层次人才到创业园区、科技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载体中工作创业,激发企业融合发展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建制度、保安全,持续优化人才流动的管理和服务,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人力资本要素应用场景指引,保障人力资本规范有序流通,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人才发展环境。第二,构建政策建设推动平台。建立各级人才交流、知识共享、共用、共联平台,科技创新基地和孵化器基地,为人力资本的赋能提供重要机遇;发挥数字经济政策平台在各个产业中的作用和效益,打破传统产业之间的壁垒,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推进数字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建立政府、企业、机构长效联系赋能机制,以政策机制鼓励领军企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创新联合体,建立人力资本紧密型协作关系,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硬件+软件+平台+服务”产业生态。
(三)加大农业、老龄产业等薄弱行业数字化建设,赋能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第一,建立薄弱产业包容性数字经济,强化数字化投入的质量导向和服务实体经济导向。政府应该加大培养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将更多金融资源分配到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数字金融的监管和引导,保障数字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和发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农业、老龄产业等实体经济提供有关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和服务;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的细分产业领域,制定相应的数字化支持政策,加快“5G+工业互联网”规模应用,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第二,推动“三农”,尤其是农业产业的“数实”深度融合进程。作为农业大省, 以应用为牵引,加强分类指导、分类施策,深入实施河南省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和智能生产工程,推动“三农”互联网创新发展,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各环节应用。同时,要有统筹布局、规划和优先战略,以一个界面标杆引领,形成区域现象和群体现象,建设一批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智慧供应链,创造一批智能加工先行区,推进农业生产装备数字化发展和产品柔性化生产,支持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追溯系统,加快农业“数实”深度融合进程。
(四)以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为试点突破,为河南经济挣得“最大增量”。第一,政府相关部门应在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发挥企业试点的政策效应。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关经济、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加快推动试点创建工作,带头打破“信息孤岛”,整合关于企业试点的相关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不断改善企业治理模式,营造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要避免政策实施“一刀切”的做法,多借鉴东部发达地区成熟经验,加强各区市间统筹协调,推动河南省各市协调发展。第二,增加新型信息技术的投入,发挥相关产业政策的优势,整体提高河南省企业新型信息化、产业化“数实深度融合”发展水平。在企业试点政策可显著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政府应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数字赋能推动高科技企业转型升级,带动新产业集聚,推动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就业,加大高技能人才供给;运用数字经济促进不同产业相互渗透,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全新价值链的形成,实现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相结合,从而增加就业人数,解决就业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完善相关产业信息技术赋能平台,加强数字化基础新基建,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协同化和生态化发展,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和完善中,要更加注重对高科技企业、制造业和国有企业发展的政策设计,进而充分发挥试点政策推动就业的作用。第三,重视相关产业试点政策在增加员工收入、助推企业成长、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全方位疏通试点政策推动员工就业的传导渠道。政府应对企业科研项目等方面提供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员工薪酬水平;完善河南省劳动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员工权益的保护,从制度上切实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打造各类产业集群,促进企业间合作和资源共享,做大“就业蛋糕”,扩大劳动收入份额,增大企业规模;同时优化营商环境,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促进企业成长,提升就业水平;打通经济循环堵点,促进劳动力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自由流动,改善社会人力资本配置效率,深化人力资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本流动机制,建设高素质团队,保障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第四,通过对相关产业试点政策的细化再规划,分类推进企业和行业数字化转型。具体而言,河南省要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网络基础;搭建交流平台,增进沟通,提升政企互动水平,针对数字化转型升级,着力帮助企业解决转型升级中的实际困难;健全数字经济法律保障,营造安全发展环境,分类推进高数字化转型企业和低数字化转型企业转型升级、改造和淘汰,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的资源、业务、管理等相结合,使企业人事、财务等各职能板块顺利进行数字化转型,推进企业员工转岗、培训和再就业。总结推广数字化转型企业“领头羊”的经验优势,发挥行业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培训企业员工专业数据思维,打造专业数据团队;深化“放管服”改革,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针对产业数字化转型,合理地降低企业转型升级门槛和成本,推动非数字化和低数字化企业转型升级。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未来,通过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构建数字经济体系和新基建、智能化 、DataManager新兴职业等措施的落实,可以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的普及和快速发展, 并将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军,朱杰,罗茜.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演变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07).
[2]孙黎,许唯聪.数字经济对地区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的分析[J].经济管理,2021(11).
[3]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0(10).
[4]胡西娟,师博,杨建飞.数字经济壮大实体经济发展的机制识别和经验证据[J].经济问题,2022(12).
[5]巫强,张金华,郑江淮.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实体经济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20(02).
[6]罗茜,王军,朱杰.数字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2(07).
[7]夏杰长,刘诚.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作用路径与政策设计[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09).
[8]任保平.数字经济背景下增长要素扩展驱动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3(01).
[9]黄群慧.论新时期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7(09).
[10]Marcop,Francescos,Robertog,et al.Digital servitiz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through networking:some evidences from IoT-based business model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1.
[11]Nambisans,Wright M,Feldman M,.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gress,challenges and key themes[J].Research Policy,2019.48(0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