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财会/审计 |
财政审计工作思考 |
第734期 作者:□文/罗凯洁 时间:2024/8/1 11:30:56 浏览:62次 |
[提要] 财政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计监督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做好新时期财政审计工作对深化构建财政审计体系和加速审计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审计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财政审计也面临新的问题,面临着巨大考验,只有不断进行审计创新,改变审计思路、工作方式和方法,才能面对财政审计环境的转变,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实现财政审计目标。本文从当前财政审计面临的问题入手,结合财政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提出深化财政审计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审计;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2月5日
一、财政审计相关概念
(一)财政审计。财政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国家财政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宏观性。财政审计涉及财政政策、财政体制、财政制度等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事项,要重点关注政府间财政关系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协调情况,并对涉及宏观政策方面的问题做出审计评价。二是整体性。财政审计要对政府的所有收入和支出进行监督,涉及政府活动的方方面面,同时财政审计要从国家治理的高度对财政活动进行总体把握,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财政管理的总体情况做出评价。三是政策性。通过对政府部门财政收支规模、结构、管理和政策实施效果的审查,揭示预算分配和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完善资金分配、加强预算管理等方面的建议,促进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二)财政审计的对象。财政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参与国家财政收支管理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各级财政的预算单位和其他管理分配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主要包括:管理分配使用财政资金的本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下级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征收财政收入的税务、海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单位;其他取得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等。
(三)财政审计主要内容。财政审计主要是对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政府部门管理或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资金,以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审计,主要内容包括:财政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主要监督检查预决算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以及重大政策落实、财政资源统筹、财政资金提质增效、财政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等情况;部门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主要监督检查部门预决算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点关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等情况;税收审计,主要监督检查依法征收、税制改革推进,以及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减税降费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及效果。
二、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审计的范围还不够宽
1、财政审计的横向范围不够宽。随着公共财政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完善,要求财政审计将所有政府性资金纳入全部审计视野,但目前财政审计仍较多偏向于预算执行审计,对于地方政府债务、“三保”预算等重视不够,加之人大批准的预算过于笼统,执行中不利于操作,代编预算规模大及预算编制不够细化等,审计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影响审计的广度。
2、财政审计的范围纵向还不够长。财政资金的流程包括分配、下达、管理、使用及绩效评价等各个纵向环节。但目前,受审计资源和传统观念手段的制约,我国各级财政审计的范围纵向还不到底,对重点专项资金及重点项目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审计还不到位,难以完全深入到财政资金运行的每一环节,对绩效审计等关注度还不够到位。
3、审计观念更新不够及时。当前财政审计大多仍是对公共资金使用进行真实、合法性审查,效益审计仍停留在反映资金闲置、盘活不及时、违规挤占挪用等问题上,在重点揭示和查出决策失误、损失浪费等方面缺乏力度,对使用过程中是否合理、高效使用方面未能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未能从体制、机制层面进行分析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发挥方面仍有差距。
(二)财政审计的视角定位不够高
1、从“财”到“政”的意识转变不到位,未能有效评价宏观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当前的财政审计大多仍停留在关注资金收支、财务核算方面的问题,还未形成沿着“资金-项目-政策-政治”逆向线条跟踪资金背后政策效果的思维习惯,未能有效透露其实质的“政策执行”问题。
2、由“事”到“制”的深度挖掘不够,未能有效发挥促进财政体制改革、防范财政风险的建设性作用。目前,财政审计大多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对于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还不够,未能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绩效水平的高度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3、问题揭示方面存在差距,未能有效发挥财政审计揭示问题,促进规范管理的建设性作用。当前财政审计对公共资金的投向和效率关注度仍不够,反映问题仍停留在反映资金闲置、挤占挪用等表面问题上,对其背后存在的决策失误、政府无收入来源盲目举债上项目、资金损失浪费等问题的揭示不到位,缺乏力度。
(三)财政审计的技术手段未实现新突破
1、缺乏科学化的操作指南和评价标准。目前,国家审计尚未出台新的、规范的财政审计操作指南和评价标准,大大影响了审计效率和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
2、审计方法的创新和经验总结还不够。部分审计人员思维固化,专业知识结构相对狭窄,知识储备不足,部分年轻审计人员的审计业务经验和能力还存在短板,信息化审计意识及技能有欠缺。财政审计在审计方法、手段上大多是在“走老路”,仍习惯用查账等传统技术方法来开展工作,加之开展财政审计的集中培训和相互沟通较少,相关方法、经验未得到实时总结和交流。
3、计算机审计运用能力和水平还有待加强。计算机审计是会计、审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交叉学科,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从目前情况看,合格的计算机审计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在基层审计机关,人才缺乏问题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效率的提升。
(四)审计整改难度较大。财政审计中发现的很多问题与本级财政状况有很大关系,对因本级财力困难导致的问题,整改难度大且整改周期长。审计发现的问题大多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协调不同部门整改的问题相对较多,但审计机关所发出的相关审计整改通知、审计决定仅送达财政部门,未能将各个部门所承担的整改责任进行分解认定,导致问题整改时会存在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进而影响审计整改成效。
三、深化财政审计对策建议
(一)做足审前准备。每个单位、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特点,要做好财政审计工作,就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做实审计调查,充分了解本级财政审计年度内财力状况、政府债务风险情况、“三保”保障情况及本级政府当年的重点支出方向等,只有对以上几方面具体情况进行深刻了解,才能对审计工作相关情况做出评判,明确审计方向、目标,锁定审计内容和重点。
(二)找准审计重点。更好地发挥财政审计在助推财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加强对财政政策出台背景、财政体制改革、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方等面的研究,以财政收支为基础,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将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风险防控情况、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情况等融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重点。一是深刻领会党中央在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预算制度方面的部署,找准财政审计定位,结合财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难点和堵点,研究相关政策,结合具体审计项目,以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绩效全链条为抓手,推进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持续关注财政资源统筹力度不足、预算约束不够有力、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深入剖析背后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二是深度研究财政运行的机制,结合地方财政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关注当前地方财政状况,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情况下,地方财政存在的“三保”困难、地方政府债务及隐性债务风险等,将其和中央财政运行管理结合起来分析,关注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和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推进情况,了解其中的难点和堵点,推动建立现代预算制度。三是结合财政政策的出台背景、政策手段、政策目标等,深入理解政策意图,以财政审计推动财政政策真正落实落地,推动财政政策的提质增效。
(三)发挥审计合力。在审计组织方式上,强化上下级审计机关上下联动、步调一致推进财政审计工作“一盘棋”,出台区域内财政审计工作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审计重点、工作方法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统一步调谋划同一区域内的财政审计工作。搭建区域内财政审计沟通平台,在审计过程中注重上下联动,发挥各级审计合力,对各项政策、项目、资金的审计,应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对一个政策、一项资金,从分配、管理、使用和绩效等各环节全链条审计,通过上下联动,更加全面地反映公共资金在全链条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要加强过程指导和质量控制,防范审计风险。
(四)创新技术方法。牢固树立大数据审计理念,创新技术方法,针对财政审计数据来源多、数据库复杂、分散性强等特点,借助大数据审计技术方法和工具,开展集中分析,汇集审计思路,发挥大数据审计的靶向和支持作用,紧盯问题进行大数据专题分析,加强对财政业务及数据管理情况的学习研究,不断总结经验,运用“总体分析、发现问题、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信息化审计方式,积极探索大数据环境下的财政审计技术方法,深入分析财政管理中的问题线索,精准发力,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准度,提升审计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能力。
(五)抓实审计整改。要让财政审计发挥实效,就要加强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的关注,做好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回头看”。一是提高审计质量。财政审计要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研究,在审计揭示问题、发现体制机制漏洞方面,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要符合政策发展方向和改革要求,做到问题可整改、建议可实施。二是做好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检查、督查。进一步推动各单位更加重视审计问题整改,督促其在纠正违纪违规问题的同时,注重举一反三,及时堵塞漏洞,避免“屡审屡犯”,以整改成效推动工作规范化,提升财政审计监督质效。三是推动分类整改要求落实。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形成全链条抓审计整改的完善体系。列出问题清单,建立整改台账,对立行立改问题,要求按整改时限逐项逐条进行整改;对分阶段整改及持续整改的问题,要求制定整改时间节点及措施,分阶段加以整改。四是推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公开审计整改情况,对拒不整改或屡审屡犯、屡禁不止的部门和单位进行公开曝光,促进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有效结合,提高整改效果。
(六)提升能力素质。定期组织交流培训、机动培训、专题培训、以审代训等方式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让业务骨干立足所在审计领域,分享思路及经验方法,共同提升审计人员核查问题的能力。在实施审计中,打破股室界限,合理整合审计资源,促进财政、经责、投资等各领域审计技能融合发展,提升审计人员“能审会审敢审”本领,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通过挂职锻炼,抽调参与上级实施项目等方式拓展审计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审计人员能查能说能写的本领。
(七)加强经验总结。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做好项目后期评估,查找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失误和不足,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借鉴项目好的经验做法,以便今后开展审计编制的项目实施方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组织实施时更加科学有序,查核问题更加精准、高效,不断提升审计现场管理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
总而言之,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是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和主责主业,在审计监督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维护国家经济秩序、推动财政资金高效使用、推动国家政策措施落实、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针对当前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各级审计机关应引起高度重视,不断更新审计观念,并通过加快创新财政审计技术,培养吸纳更多优秀的审计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形势变化,抓住财政审计的工作重点,迎合国家的发展路线,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提升财政审计监督整体效能,推动财政制度不断完善,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审计局)
主要参考文献:
[1]寇理.新时代财政审计发展研究[J].审计研究,2022(15).
[2]杨艳,刘军,窦蓉.提升财政审计工作质效的思考[J].审计观察,2023(41).
[3]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办财政审计理论研究课题组,袁野,邓小红.当前财政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J].审计研究,2011(01).
[4]谷晓庆.如何当好县级“同级审”主审[J].中国审计,2023(1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