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专精特新”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研究
第734期 作者:□文/徐 敏 时间:2024/8/1 14:05:48 浏览:154次
  [提要]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迎来良好的机遇。“专精特新”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与领头羊,也是国家重点扶持和帮助对象。本文通过讨论“专精特新”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以及构建维度,提出通过转变思想、实行标杆管理、打造数字平台、促进技术创新这四个动态能力构建路径来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专精特新;动态能力;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2月5日
当下,我们逐渐步入了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的兴起使传统技术、思想、制度等的转型迫在眉睫。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开启了数字化转型道路。数字化转型是利用各种创新技术(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进行高效决策,不断优化企业管理的过程。数字化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创新,同时也是公司经营理念、策略、团队、管理制度、经营等全面的重大变化,因此需要全局策划。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利用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创新技术,创造新的价值和商业机会。目前,“专精特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面临缺乏较强的认知能力、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
一、“专精特新”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内涵
动态能力的定义首先由Teece提出,根本目的是使得公司可以获得并维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他将动态能力界定为适应、利用、重构内外部资源环境的基本能力。随后的动态能力,尽管经过了多个不同的理论探讨、融合、发展等阶段,但迄今仍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当前大部分的研究都强调动态能力主要有认知、判断、重构这三个维度。
“专精特新”企业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专”,突出的是从产品、服务、工艺、技术等方面追求专业性;“精”,强调的是“高精尖”,体现在科技含量的高精尖,突出商品和售后服务都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特”,突出强调的是基于不同阶级、不同消费群体的特色化需求,打造中小企业特色产品、特色服务;“新”,则突出的是在科技、信息、商品和技术等方面的革新发展,不但要与时俱进,还要勇于创新,从而在竞争激烈的领域中取得优势。“专精特新”企业虽然一般规模都不大,但往往有着自身的独门绝技,在细分领域中具备比较优势,并拥有相当的话语权。
结合“专精特新”企业自身创新性、精细化等特点,本文将“专精特新”企业动态能力定义为以感知环境变化为前提,通过选择最适合企业的路径来进行重构创新,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本文以构建动态能力来促进“专精特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为目的,将“专精特新”企业的动态能力分为三个维度:环境识别能力、选择决策能力、整合重构能力。
(一)环境识别能力。环境识别能力是指企业通过认知能力来扫描在内外部环境中能够影响企业的趋势信息。“专精特新”概念首先于2017年7月,在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的发布会上提及,随后我国政府颁布了许多相关政策。政府部门的优惠扶持措施,涉及政府部门招商引资、税收减免、政策融资保障、企业优化工作条件、招才引智等诸多方面,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健康成长。身为“专精特新”行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把握利好政策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并对产业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市场条件。此外,内部环境的变化也不容忽视。作为企业竞争的软实力,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着凝聚、导向、激励等作用。随着“专精特新”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拓展,企业文化难免变革。市场的变化、业务的发展以及千禧一代进入劳动市场,他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相较于“70后” “80后”是更为多变跳动的,组织结构也亟须调整,以此来提高组织效率。另外,人员流动、管理模式改变等也需要领导层及时感知。
(二)选择决策能力。选择决策能力指“专精特新”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编制、评定、决策选取战略方案,同时又能随企业环境变化及时感知问题逐步润色升华,并对之负责的能力。目前,政府着力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行业龙头融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在生产技术、营销方式、创新战略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专精特新”企业除了要向合作伙伴学习、深度分析企业目前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学习开发新技术等积累自己的研究和经验,“专精特新”企业仍要全面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注意战略与现有资源、企业所处地区的政策、市场等环境协调与整合,而非盲目照搬领军企业的策略。
(三)整合重构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指在组织架构、资源整合、业务流程优化、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和产业变革时具备更强的应对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整合重构能力指利用政府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经验,将各个细分领域的人员、团队、流程、技术等优势汇聚,重组后重新形成了企业管理体系、人员技术能力、企业价值观技术体系以及重新形成了组织本身的实力等。在此进程中,在引入数字产品的同时,重新塑造商业模式与公司内部架构,使其拥有适应数字化浪潮的变革与磨合的实力,进而构建起公司的竞争优势。此过程是对企业的战略规划、组织协同、对知识的获取转化、技术创新、思想变革等能力的考验,需要组织自上而下、由里到外整体变革。
二、“专精特新”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路径
(一)加强思想转变。目前,很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缺乏深入的认识或对数字化转型缺乏清晰的规划。“专精特新”企业管理层要在充分认识数字化转型必要性的基础上,做好数字化转型的文化建设、战略规划和实施步骤,如参观一些数字化技术转型成功的公司的管理流程。通过培养“专精特新”企业职工应用先进数字信息技术进行企业组织变革的能力,进一步明确公司的数字化转型目的和企业各层次职工的个人学习目的,从而形成学习型团队,在公司内营造积极开放的学习气氛,引导职工把掌握到的先进数字化技术与专业知识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中,并不断地改进公司已有的技术产品、服务和流程。
思想的转变必然带来管理模式方面的变化,此时也需要中高层管理者做好员工的心理工作,多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员工说出内心的问题与想法,及时采纳员工意见,只有获得广大员工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才能为“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夯实基础。
(二)实行标杆管理。标杆管理指持续地寻找同行最佳实践并将此作为标杆,自身不断学习改进以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与长远进步。“专精特新”企业可以通过确定目标、选定标杆企业、调查收集资料(标杆企业公开的研究报告、财务分析等信息)、分析比较自身优劣势、制定改进计划、沟通完善、实施方案等步骤来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标杆管理过程。(1)政府方面:要树立“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除了上文提及的促进“专精特新”企业与行业龙头融通发展以外,也应当参考普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案例,尽管行业性质不同,但是他们在产品与服务、业务流程、客户体验、运营模式、商业模式、组织结构与文化以及数字技术等方面的转型变革值得“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学习与借鉴。政府也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媒体报道等方式宣传推广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以供企业熟悉了解;政府除了出台税收优惠、补贴等措施外,也可以设立专项项目资金,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到具有创新性、可行性以及示范效应的数字化转型项目中来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2)“专精特新”企业主体方面:“专精特新”企业首先要明白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长足发展来说势在必行,在组织内部贯彻数字化转型的思想理念,在战略方向上明确坚定地走数字化转型这条道路;客观分析企业内部情况,深刻意识到自身的优势与缺口,而不是盲目照搬政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树立的标杆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市场规划等,避免造成总体战略上的错误,以致所有计划措施无用武之地。“专精特新”企业要在突出自身专业化、特色化等特征的基础上,将企业生产运作的各个环节与数字化相结合从而达到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在明确企业合理可行、与企业整体战略一致的目标之后,选择与自身业务相关且具备一定可比性的标杆企业之后执行和监测改进措施,从而实现企业实力与竞争力的提升。在进行标杆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关注员工的热情与参与度,对有抵触情绪的员工进行沟通,了解缘由,倾听员工心声。
(三)打造数字平台。建设数字化平台是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和起点。数字化平台也作为贯穿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过程的重要“底座”支撑,犹如建设“地基基础”,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效益、成本和项目管理顺利进行。
1、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来指导中小企业将传统服务向云端转化。以产业云服务、区域数字化转联盟建设为牵引,集聚了各类政府及具有相应业务意愿与经营能力的中小企业数字化工程项目总承包人、技术市场服务商、数字产品开发者、智能模块供应商等的技术服务力量,向他们送产品、送市场、送服务、送人才。
2、构建以政府为基础的数据共享体系,从而打通企业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间的数据链条,以实现对公司内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职能部门的企业数据信息资源的汇聚整合。通过提升关键数据资源收集能力与工作效率以实现数据资源迅速、有效、方便地获取和使用,同时提升企业生产、制造、分销、零售、客户服务等相关环节的效率,有效克服目前“专精特新”行业数据杂乱、数据孤岛等问题。
3、构建知识管理平台。知识管理平台指基于互联网技术,帮助组织和个人高效地获取、组织、存储、共享、应用知识以及促进隐性、显性知识间的相互转化,共同构建知识体系。根据目前文献研究,构建知识管理平台的重点是要把“过程、人、技术”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知识共享创新能力及工作效率。通过构建以显性、隐性知识动态转化为核心,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知识产权化、知识绩效评估和知识奖惩三个方面激励员工主体为内容建立知识管理平台来完善“专精特新”企业的知识库建设,促进数字化知识共享与传播,提高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的业务流程整合能力以及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促进技术创新。创新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灵魂,技术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基础。
1、“专精特新”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强调信息要素与大数据技术在经济创新过程中产生的相互嵌入效应。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领域已经日趋成熟,进入了落地使用阶段,它和企业的现实需要融合得尤为贴切。
2、“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应积极与科研院所及高校共建研发机构,与之进行项目合作。一方面加强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应用等各个环节的对接与融合;另一方面“专精特新”企业可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以满足企业对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
3、融入行业龙头企业的创新链。行业内的龙头企业较早建立了技术创新体系,掌握着更多的创新资源。产业内的龙头企业也较早就形成了创新体制,并掌握了较多的创新资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可以以自身的灵活性和细分性弥补了龙头企业的不足,以降低中小企业内部因生产协作产生的运输成本、信息交流成本等,进而形成分工有序、各司其职的产业链结构。
综上,数字化方兴未艾,传统企业若想在市场立足,数字化转型为必由之路。“专精特新”企业作为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竭尽全力进行数字化转型。本文讨论了“专精特新”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提出了从环境识别能力、选择决策能力、整合重构能力这三个动态能力构建维度出发,通过实施转变思想、实行标杆管理、打造数字平台、促进技术创新这四个动态能力构建路径来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当然,仅这些还不够。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员工的培训开发、组织规模组织文化的变革、数据的安全等都需要“专精特新”企业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站在数字化转型一线。有了国家政府政策的支持、各企业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企业的孜孜以求、管理者的前瞻性决策、员工的身心投入,相信必可以顺利走好这条任重道远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贝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平台战略[J].浙江经济,2019(20).
[2]史宇鹏,王阳,张文韬.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问题与展望[J].经济学家,2021(12).
[3]胡青.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与绩效[J].浙江学刊,2020(02).
[4]孟越,聂卓凡,许东辉.“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2(12).
[5]李大元,项保华,陈应龙.企业动态能力及其功效: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06).
[6]江胜名,张本秀,江三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态势与路径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8).
[7]张夏恒.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障碍、驱动因素及路径依赖——基于对377家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的调查[J].中国流通经济,2020.34(12).
[8]董志勇,李成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J].改革,2021(10).
[9]朱小艳.“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现实意义、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J].企业经济,2023.42(01).
[10]刘啸尘,姚玉英.基于“专精特新”政策背景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3(08).
[11]刘宝.“专精特新”企业驱动制造强国建设: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08).
[12]周子勋.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助力创新强国建设[N].中国经济时报,2022-08-17(004).
[13]孔杰,程寨华.标杆管理理论述评[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02).
[14]刘然.后疫情时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3).
[15]孙涛,邢以群,吕明.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构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0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7866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