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探索 |
第734期 作者:□文/杨 肖 陈钰聃 时间:2024/8/1 14:19:31 浏览:134次 |
[提要] 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储备人才,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作用。高校就业指导是实现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桥梁,做好大学生就业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以及社会服务发展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毕业生就业难给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慢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基金项目:宜宾学院关于“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宜来校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专项课题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以宜宾学院为例”(编号:2023YJCSZXKT05)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1月24日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但是高校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仍然存在着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理念及内容陈旧落后,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市场的需求,高校作为单一主体的供给机制往往缺乏竞争性和监督性,更有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的断层,这些都不利于高校指导学生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能否充分稳定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人才的建设,高校学生“慢就业”倾向会造成高校就业工作的瓶颈,也会对后续毕业生就业工作造成一定冲击。
一、“慢就业”现象分析
国外对于“慢就业”的现象称为“GAP YEAR”(译为“间隔年”),就业与失业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而国内慢就业产生源于2015年7月《工人日报》发表的一篇题为《透视慢就业:不急找工作而去环游 如此任性为哪般?》的文章,其中提及了一个新名词“慢就业”,从而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该名词背后现象的广泛关注。“慢就业”现象主观上主要指毕业生不急于找工作,以游历、思考人生、等待机会、屡败屡战、反复应考为主要方式待业的现象;客观上主要指就业市场客观情况的缩小以及供求关系变化扩大,使得大学生逐步加入“慢就业”一族。
(一)观念矛盾引发的普遍“慢就业”。新时代下,高校毕业生发展越发凸显个性化,思维活跃,受自媒体等社交媒体影响较大,对于高质量就业情有独钟,部分高校毕业生因对自我能力及自我认知存在模糊性,在毕业季仍然就业意识不强,没有就业意愿,步入“缓就业” “慢就业”困境。受社会环境及国际形势的影响,多数高校毕业生倾向于高质量就业,比如考公考编等,或者对考研等情有独钟,即持有“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等就业观念,在家待业备考直至上岸。
(二)能力矛盾引发的消极“慢就业”。部分高校在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体系中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等课程,但生涯与就业指导教育形式趋于单一、课程设置简单,内容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就业观念引导,与实际用人单位所需的就业技能脱节,无法将个人的就业意向与就业岗位能力进行匹配,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脱节,不能适应岗位需求,使得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就业能力,想要就业但缺乏岗位匹配度,其在一定程度上主动被动地造成就业阻碍,使得高校毕业生从积极陷入消极“慢就业”。
(三)社会矛盾引发的被动“慢就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就业观念也随时代而转变,家庭经济基础逐渐向好,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或者待业过程中提供了物质保障,对学生缺乏正确就业择业观引导。另外,在岗位供需中,受经济社会影响,就业总量大的压力,加之社会供给岗位有限,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毕业生陷入被动“慢就业”。
二、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指导定位不够准确,认知偏差。首先,部分高校将就业指导单纯定位为帮助或使得学生顺利就业即可,而未从建立整个就业择业观出发,以实现从大一到大四的全过程就业指导。其次,高校就业指导未精准与用人单位、社会需求结合,使得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认知不足或过度自信等模糊状况,从而影响其求职过程与结果。最后,高校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可能只存在于浅显定位,未及时把握学生的就业需求,对于当前大学生十分关注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就业心理辅导、国家政策法规等问题缺乏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指导,使得就业指导定位不够准确,产生认知偏差。
(二)就业指导环境不够良好,协同性差。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经历了三个政策阶段,分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政策、教育体制改革下的就业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下的就业政策。在这样的就业政策背景,社会-高校-毕业生之间各个环节的链接性差,协同不足,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实际就业存在差距,整个就业指导环境单一,一方面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与岗位匹配的实践型应用人才;另一方面学生对于高质量的就业的美好需求无法在就业市场得到满足,从而使得学生陷入自我认知怀疑,甚至可能一直寻找高质量就业,而无法建立正确的可实践的就业择业观,影响高校和社会的人才培养可持续性发展。
(三)就业指导体制不够健全,联动性差。高校虽成立了就业工作专班,制定了相关毕业生就业方案,但仍然存在直接以辅导员为主要责任落实人,未切实划分领导班子分工,各部门间独立开展,导致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的联动性差,就业指导开展的规范性和实效性不够,在需要就业统计的时候便猛抓就业指导,其他时间便简单指导,就业指导的制度、实施、评价、反馈等机制建立不够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发展及制度规范情况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从而使得就业指导制度保障不足,联动性差。
(四)就业指导队伍不够高效,稳定性差。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多依托原有的校级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工作,涉及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各院系从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人员也大多是兼职的思想政治教师或辅导员,总体而言,在全员开展就业指导服务过程中,多数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就业指导某项专项领域的了解,人才队伍建设单一,比如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就业心理辅导以及就业适应等方面的指导,导致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效率低。此外,高校辅导员在承担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起着较大的作用,但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离职或转岗率较高,使得就业指导队伍的稳定性差,在某种程度下使得就业指导服务无法系统化、规范化。
(五)就业指导实践不够扎实,应用性差。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设置独立于行政职能部门与二级院系,在开展就业指导服务过程中,未能将学生就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从而有所脱节。在就业指导实践中,注重理论输出,而不能将用人单位所需人才技能与指导服务结合。指导的过程不连续,内容过于单一,多数高校只注重对高年级的就业指导,并未从一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就业素养,导致学生对于就业态度迟缓,忽略了整个职业能力发展的指导。就业指导的信息化搭建应用性差,高校在建立了相关的就业平台后,也只是简单地停留于表面,并未使信息平台真正地实现便捷、实用,导致就业指导服务的范围狭窄,方法和手段陈旧,真正地将就业指导落到实处的应用性不足。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优化路径
(一)提高认知,突出就业指导组织体系建设。高校应该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作为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到社会发展与稳定,要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要在全员中提高认知,不仅是学生,要抓住家庭、社会对此的高级重视,认真领会、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相关精神和文件,突出组织建设,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强保障,全程化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就业指导服务。学校要从顶层设计、制度完善、人员配备等着手,做到人员认知高、组织配备全、资源保障足,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
(二)营造氛围,匹配就业基地市场体系建设。就业无小事,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仅是毕业生个人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国家、高校以及各行业企业的事,不能仅仅只是让学生去就业,而应该打造全方位营造就业指导氛围,将就业指导内容、就业指导队伍与毕业生、就业市场以及家庭紧密联系,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完善就业指导信息服务,通过社会发展、就业市场行业以及用人单位需求,及时掌握并调整培养人才的方向结合学校发展、人才培养、产教研融合,打造家校结合、校企结合、校社结合等动态系统,从而匹配就业市场需求,从课堂到市场、从理论到实践、从家庭到学校,充分融合就业指导服务,以让高校学生从入学便感受到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三)完善制度,落实就业指导制度体系建设。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时,要从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出发,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从上到下注重对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后,才能进一步将制度落实、责任压实,各司其职,稳步推进就业指导体系分类完成。同时,健全就业指导实施机制、推动机制、过程考核以及评价反馈等制度,通过过程推动,才能稳步推进毕业生去向落实。健全人才培养方案、社会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运用课程制度建设,把毕业生就业指导当成一项持续性工作体系,及时针对各年级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并且不断探索符合新时代高校就业指导制度体系建设,以推动毕业生适应社会、行业用人需求,提升自我就业能力。
(四)整合资源,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体系建设。随着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前身为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推广实施,其把毕业生相关就业内容、公益就业直播课程、高校辅导员工作平台以及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岗位推荐等充分融合,高校可利用此类平台搭建属于本校就业信息化建设,集合多种途径创新就业指导形式,不仅是辅导员、思政教师主导,还要确保有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要打通学校屏障,搭建政府-高校、市场-高校、企业-高校的多元主体融合,政府要主导就业资源的畅通性,双向延伸,优势互补,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开展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此外,发挥校友资源,吸纳知名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技术骨干人员担任就业指导兼任教师,通过开展主题讲座、企业参观等实践活动,将其丰富的职场工作经验以及前沿的技术技能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提高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强化内涵,抓好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建设。高校实施就业指导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紧抓课程内容建设,以学生就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作用下。首先,及时更新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建设,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强化课程过程指导作用,不能单纯设在某一年级或某一学期,要常态化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正确就业观念,打破“专业对口” “区域优先” “薪水至上”等不良就业观念。最后,强化指导内涵,要从大一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大二年级开展“为自己的毕业简历加砝码”、大三年级开展“我的就业计划”、大四年级开展“奋斗的青春”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能力、择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顺利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综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稳步推进高校毕业生是国家民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随着社会及市场的多变,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复杂,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推进毕业生就业中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认知定位、氛围营造、体制机制、资源整合以及指导内容上不断丰富与发展,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扩展就业方向以及提高就业质量为目的,助推学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发展;推动毕业生往祖国需要的地方以及基层就业,以为地方发展培养人才,助力民族复兴,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树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需在内涵上下功夫[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01).
[2]韩杨,张帅.从“精细”到“精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3(03).
[3]杨肖,杨万铭,代佳灵.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11).
[4]赵耀,张禹石.“慢就业”现象下高校党建工作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对策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2(04).
[5]周文霞,李硕钰,冯悦.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及大学生就业困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0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