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第734期 作者:□文/张淑娟 李 鹤 陈 香 时间:2024/8/1 14:36:28 浏览:87次
  [提要] 当前,安徽实现四个跨越,形成独特的发展优势,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可期。但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产业转型滞后、内需释放乏力、区域协调不够、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亟待进一步破除制约,锻长板补短板,筑牢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助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
关键词: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0月20日
一、安徽省经济发展基础条件
随着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安徽实现了四个跨越,形成独特的发展优势,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可期。
(一)创新活跃强劲。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2022年区域创新能力位列全国第七,已连续多年保持第一方阵。近十年来,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嫦娥钢” “质子刀” “墨子号”实验卫星等重大首创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11项科技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拥有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等一批大科学装置,设立1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数量居全国前列,6个城市进入国家级创新型城市行列,数量居全国第5位。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6%,高新技术企业1.53万户,数量分别位于全国第7位、第8位。
(二)制造特色鲜明。近年来,安徽省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制造强省的历史性跨越。近五年来,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7.5%,增速居全国第5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水平居全国第一方阵。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等领域拥有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汽车产业作为安徽的首位产业,2022年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7位;光伏产业营收总额位列全国第四,集成电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聚集上下游企业470多家。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产自安徽,全国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由安徽生产。
(三)内陆腹地广阔。安徽省沿江通海、承东启西,周边500公里范围覆盖全国近30%的人口、35%的生产总值和近40%的消费市场,处在多个国家战略交汇处,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运网络通江达海,拥有长江八百里黄金水道,江淮运河贯穿安徽南北水道,“工”字形航道联通长三角地区与中原地区水运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交通网络内畅外联,国家高速铁路网规划的“八纵八横”主通道,有“两纵三横”5个通道经过安徽,高铁营运里程位居全国第一,高铁密度位列全国第六、中部第一,是全国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
(四)生态人文资源丰富。安徽省生态资源良好,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三山三江二湖”闻名于世,长江流域安徽段是我国特有珍稀保护动物扬子鳄和白鳍豚的主要栖息地之一,中国十大名茶中安徽占据四席,2022年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4位,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居全国第4位,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安徽省有2个。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中医外科鼻祖华佗、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陈独秀、科学家杨振宁等名人均来自安徽,拥有黄梅戏、花鼓灯、文房四宝、徽州三雕等文化资源。
二、安徽省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优势产业面临产业轮动压力,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有待进一步突破。在产业轮动的影响下,安徽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受到较大冲击,产业转型升级相对滞后,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有待进一步突破。一是优势产业面临产业轮动压力,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轮动阶段,“新三样”发展动能强劲,成为贸易新增长点,而受到中美贸易摩擦、核心技术“卡脖子”、后疫情时代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需求萎缩等因素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冲击。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安徽省重点打造的4个万亿级产业之一,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比重高达21.1%,但因受产业轮动的冲击相对较大而产值下降,对经济增长的下拉作用明显。二是新旧动能转换滞后,产业转型升级有待突破。产业新旧动能的转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苏沪浙地区已持续多年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步伐领先全国,拥有若干产业价值链上的“链主企业”,已率先走向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而安徽省传统产业占比较大,制造业集中于加工制造环节,盈利能力较弱,2023年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3%,分别低于苏沪浙0.4个、1.5个、0.7个百分点。同时,安徽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低于苏沪浙地区。2022年智能制造企业50强名单中,安徽省仅1家,低于上海的7家、江苏的4家、浙江的2家。
(二)新模式、新热点、新品牌支撑乏力,消费动能释放不足。安徽省消费增速从多年来的长三角第1名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第4名,消费贡献率显著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消费热点和品牌支撑乏力,新兴消费增速滑坡,传统消费受到挤压,消费能力和意愿低等制约消费复苏。一是消费品牌和热点支撑乏力,服务消费复苏动能不足。服务消费的快速复苏是支撑上半年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消费需求显著分化,热点消费、网红消费受到追捧,更多依靠流量和品牌加持。安徽省消费品牌和热点少,消费需求更多被“虹吸”。2023年新消费品牌50强榜单中,上海、浙江分别有8个和5个品牌入围,安徽省仅1个。从旅游消费看,一二线城市作为传统的热门地优势依然显著,部分三四线城市通过热点和品牌营销成为新星,而安徽省相关品牌和特色打造不足,难以吸引更多客流。二是沪苏浙以线上消费为主的新兴消费加速牵引全国需求,安徽省新兴消费带动力有限。浙江在经历了近两年的蛰伏之后,平台经济加速转型,线上消费进一步发力;上海直播经济快速增长,2022年“直播零售额”占全国总量的19.8%,规模居全国各城市首位。而安徽省2023年上半年网络零售额占比仅15.8%,比江浙分别低11.1个、67个百分点,增速也由近年来的长三角首位转为末位,低基数优势已不复存在。无论从体量还是增速看,线上消费作为当前消费增长重要引擎对安徽省牵引力已明显不足,主要原因是龙头电商平台少,新型消费服务主体缺乏,且场景打造和模式创新不足。同时,安徽省实体消费也受明显挤压,上半年发改委价格监测平台重点商超销售额同比下降1.5%。三是不敢消费、不愿消费、不能消费形成强制约。一方面是负债特别是房贷压力上涨挤压消费能力,2020~2022年安徽省人均住房贷款累计增长23.7%,比浙江、上海分别高1.6个、5.5个百分点;企业职工人均养老金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300元,居全国第26位。负债压力大、保障水平低等导致消费能力和意愿均不足。另一方面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影响依然显著,消费更趋谨慎,储蓄偏好更强。同时,居民主动降杠杆对消费也形成挤压,个人住房贷款提前还款额大幅增长。
(三)房地产占比显著高于全国,财政对土地依赖程度较强。安徽城镇化率水平比全国低,也显著低于长三角,但房地产比重却相对偏大,表明经济发展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偏高。2021年,安徽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7%,比全国和浙江分别高0.9个和0.5个百分点。房地产比重过高,家庭负债就大,对消费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在当前房地产收缩周期中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就越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过过多依赖房地产这道“坎”。从另一方面看,房地产比重偏高的根源还是土地财政的依赖。2021年安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98亿元,税收收入2,390亿元,税收占比达68.32%,而全国平均水平已高达85.9%。反之,安徽省成交土地出让金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比例居全国各省市较高水平,表明安徽土地依赖程度已显著高于其他省份。财政收入过多来源于土地出让,具有不可持续性,而贡献主要税收的产业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经济增长接续力量缺位,一城独大的格局难以为继。从区域角度看,合肥一直以来是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挥着较强的带动作用,但当前依靠“单点支撑”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显现乏力,经济增长缺少新的接续力量。与江浙“多核驱动” “多点支撑”的经济增长格局相比,安徽省依靠龙头城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毕竟有限,第二经济增长极的力量有待加强。合肥在安徽省经济发展格局中“一枝独秀”,2023年上半年,经济总量分别是全省和芜湖市的25.3%、2.5倍,近十年平均增速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而2022年以来经济增速与全省持平,对经济拉动优势逐渐减弱,存在“独木难支”态势。安徽省省域副中心城市芜湖上半年经济增长5%,低于全省平均,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仅为7.8%,而无锡、苏州、南通、宁波等重点城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强,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11%、14%、10.4%、19.4%。
(五)皖北地区发展动能依然不足,欠发达地区发展潜力有待释放。皖北地区是全省区域发展的洼地,更是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欠发达区域。相对于全省主导产业由能源原材料向家电、汽车乃至“芯屏器合”十年左右的更新周期,皖北特别是阜宿亳地区工业化尚未充分发展就落入下降通道,资源能源等传统产业仍然居主导地位,煤电、化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3个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近1/3。20多家园区将农产品加工、低端机械制造等列为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底子薄弱,除中医药、硅基新材料等少数产业集聚度较高外,多数产业处于集而不聚状态,协同配套能力弱。由于转型滞后,新动能培育不足,皖北地区发展步伐仍然滞后于全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而作为江苏欠发达地区的苏北,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苏北地区已持续多年开展省内南北产业协作,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并且在大项目的牵引下,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优势,进入发展的“收获周期”,支撑江苏经济进一步协调平稳发展。如,连云港打造中华药港、宿迁转型成为数字之都,中心城市徐州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皖北地区发展基础相对较弱,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起步晚,“两淮”仍处于产业转型的“阵痛期”,政策效应和经济活力的释放仍需一定的“蓄势期”,是全省需要加快攻克的短板弱项。
(六)传统要素瓶颈制约仍需突破,新要素优势培育滞后。近年来,沪苏浙已积极构筑数字等新要素优势,而安徽省尚处于传统要素瓶颈制约阶段,要素保障能力不足形成拖累。一是沪苏浙已率先突破传统要素瓶颈,安徽省要素制约问题依然凸显。为突破土地等要素瓶颈,2017年以来浙江等地率先以“亩均论英雄”为“指挥棒”,加快腾笼换鸟和产业优化调整。而安徽省2022年才全面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全年规上工业亩均税收16.6万元,不足浙江的一半。二是沪苏浙数字、创新等要素优势加快凸显,安徽省仍需进一步以新要素积蓄新动能。沪苏浙数字、创新等新要素优势正加速显现。浙江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全力推进,江浙沪数字经济规模分别位居全国第2位、第4位、第5位,安徽省仅为第13位,数字赋能推动效率变革仍有较大空间。同时,长三角产业链分工中,安徽省相对处于中低端环节,研发、设计等创新要素保障有限,特别是部分新兴产业关键环节配套不足,在需求不振、区域竞争日益激烈趋势下,对优质大项目缺乏吸引力,全省上半年开工项目1,983个,而江苏省在建10亿元以上项目就有3,010个;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4.6%,远低于浙江的42.3%。
(七)人口受到发达城市虹吸和老龄化双重挤压,未富先老问题凸显。人力资本是当前区域竞争的重要焦点,安徽省受到人口流失和人口老龄化两头挤压,人力资本培育任重道远。一方面是劳动人口流失问题严峻。近年来江浙大力推动“抢人大战”,浙江目前已全面放开放宽城镇地区落户限制,放开人才落户,放宽投靠落户,安徽省流失的人口大量流向了浙江、上海等地。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安徽流入浙江的人口达313.9万人,安徽自2010年六普以来,再次成为流入浙江人口最多的省份。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和2022年在沪外省市户籍常住人口中来自安徽的分别占24.1%和23.2%。虽然近年来安徽人口有所回流,但就业机会、就业环境等与沪苏浙仍有较大差距,人口外流情况依然严峻。二是老龄化不断加深。安徽省从1998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2020年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截至2022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到19.8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5.80%,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由于人口虹吸、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劳动人口不断减少,人口优势亟待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
三、加快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巩固升级优势产业,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面对产业轮动带来的压力,要继续巩固延伸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加快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提高产业布局的前瞻性,扩展产业发展宽度,加快建设富有安徽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安徽省在汽车、光伏、家电以及电子信息等行业已经形成特色优势,要依托优势产业,持续推进“强链延链升链”工程,打造全产业链业态。聚焦智能化、融合化、高端化方向,推动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光伏等新兴优势产业加强本地产业配套,提升产业链两端延伸的能力;对钢铁、有色金属、家电、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推进强链升链,培育新型业态,加快产业转型步伐。二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柱,要持续推动安徽省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发挥晶合集成、长鑫储存、奇瑞汽车等龙头企业链主优势,利用企业的产业集聚整合能力,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融合,梯度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同时,要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强量子科技、生命工程、前沿材料等领域重点项目储备和应用场景创建,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二)创品牌、造场景、讲故事,解锁消费新流量。一是聚焦热点和“网红”创特色品牌。围绕徽菜、名小吃、特色农产品等提升美食品牌知名度,创新传承徽菜优势,打造以“网红”餐厅、百年老店、潮流新店等为代表的美食文化特色名片。以美食节庆、职业技能竞赛、美食节目等多种形式,打造臭鳜鱼、毛豆腐、小龙虾等一批“网红”小吃。针对当前知名景区承载过度饱和等现象,积极推动消费分流和下沉,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设计精美的名镇、名村、名街,以小载体撬动大消费。围绕“微度假” “小轻新”等现代都市消费热点,打造亲子综合体、民宿休闲区、露营基地、房车基地等特色短途游产品,积极拓展骑行、马拉松、攀岩等户外运动项目。二是创新模式业态抢抓热度。当前,消费需求升级推动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不断涌现,安徽省要顺应消费趋势,围绕夜经济、潮经济、户外经济、平台经济、孕经济、首店经济等消费热点,在精准定位、细分市场等方面持续发力,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消费时段、消费层次设计更多个性化、场景化产品。(1)围绕特色景点发力。支持皖南古镇、罍街、三河等丰富夜间消费场景,推出夜间演出、沉浸式体验、主题活动等消费新模式,解锁文商旅融合的夜游“新玩法”,打造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围绕核心城市发力。鼓励合肥市围绕首店消费场景打造,积极吸引一批国际高端知名品牌、原创设计师品牌等在合肥首发和首展,加快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3)围绕黄金时段发力。抢抓夜间、周末、传统节假日、现代节日、电商节庆等各种消费热点时段,针对不同时段需求特征,精准设计消费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广个性化定制消费。三是打造特色IP加速“圈粉”。近年来,福建、浙江、江苏等地掀起了打造城市IP热潮,以IP打造生动展现城市形象,强化城市战略营销。安徽历史积淀深厚,文化灿烂辉煌,干事创业人才辈出,要紧抓“文化芯片”,契合现代需求,让城市脱颖而出。四是着力打造城市IP。发挥合肥“创新文化”、芜湖“动漫文化”、亳州“中药文化”、淮南“古城文化”等特色优势,讲述文化故事,以动漫形象、标志建筑、热门景点等多种形式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IP。借助抖音、小红书等大流量平台,以小视频、影视剧、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加大对城市IP宣传推广,鼓励地方官员、名人、网红等争当城市形象代言人,打造有温度的城市名片。
(三)发挥优势条件,探索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在当前都市圈、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发展格局中,需要顺势引导,借力借势,加快培育城市梯队力量,补齐皖北发展短板。一是进一步加快提升主要城市能级水平。支持芜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若干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发挥国家物流枢纽作用,依托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等开放平台,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依托加快“东数西算”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等,打造全国信息高速公路枢纽、一级节点和中心城市。加快建设蚌埠国家创新型城市,探索建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蚌埠设立分支机构,强化科学装置和创新平台共享。推进蚌埠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创新服务型、枢纽型冷链物流基地。支持滁州持续深化与沪苏浙对接合作,全力推进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全面打造省际合作的典范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二是依托江淮运河水运网络打造枢纽节点。充分发挥合肥港中转集并功能,加快打造联运功能突出、航运要素集聚、产业带动明显的江淮联运中心。加快建设芜湖马鞍山、安庆江海联运枢纽,打造江海联运内河港口枢纽、现代内河航运服务基地;加强皖北地区港口与临港产业、物流园区和沿江沿海港口的联动发展,建设蚌埠、淮南淮河航运枢纽。三是推动毗邻地区一体发展。支持宿州、淮北与徐州省际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对标“青吴嘉”一体化示范区经验,加快推进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规划建设,打造成为产城融合新片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生态创新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鼓励亳州-太和、蚌埠-凤阳等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以产业链一体化构建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鼓励相关毗邻地区探索产业协同、城市联管、交通对接、环境共治、设施共商等一体化发展路径。
(四)深入挖掘要素资源,增强发展新动能。一是构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人才梯队。坚守人才第一战略,加快各类人才培养引进,促进留住人才、用好用尽人才,加快释放人力资本红利。建立人才共同招引和柔性使用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协同管理,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出能进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试行第二居所和职住交换计划,推动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积累互认。复制推广上海海外人才永久居留、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出入境便利服务等试点经验,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参与非中心区建设发展。对接长三角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积极引进知名高校来皖北设立分校或分院,不断创新联合办学模式,提高办学水平。将名校资源引进与区域优势产业紧密结合,根据产业、人才、技术需求,重点引进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学科专业。打造各具特色的职教高地。以发展职业教育为抓手,推动皖北劳动年龄人口向技能型人才转变,打通青年人口上升通道。实施职业院校专业化、特色化建设工程,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一批高水平中职学校、一批特色职业院校。二是持续深化土地市场化改革。加快探索长三角用地指标跨省交易。积极争取在长三角范围内开展土地指标跨区域交易试点,允许欠发达区域建设用地指标进行跨省域流转和交易,搭建长三角土地指标交易平台,利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形成价格形成机制。稳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皖北6市各选择一个县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稳慎有序开展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以及其他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主要用于集聚区建设,优先保障承接沪苏浙中心区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产业转移项目用地。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创新使用方式,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三是积极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要加快锻造“数字”新要素优势,依托合肥“光谷”、科大“硅谷”、芜湖“数谷”等载体,聚焦“大智移云” “芯屏汽合”,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量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加快培育安徽省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作者单位: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常艳.夜间经济线上消费行为特征与持续发展建议[J].西部财会,2023(08).
[2]赵爱玲.中国消费品牌如何在“应变”中韧性生长?[J].中国对外贸易,2023(09).
[3]林羽,杨力,杨坤.长三角数字经济与环境质量耦合协调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3.37(05).
[4]赵建伟,彭成圆,王宾.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基于江苏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OL].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10-20.
[5]张旭杰.探究土地财政依赖和房地产税的替代及模式选择[J].中国产经,2023(18).
[6]于潇,王琪汇.人口高质量发展、新人力资本与高质量就业[J].人口研究,2023(05).
[7]余永定.关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几点思考[J].管理现代化,2023(05).
[8]何丹,吴九兴.安徽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国物价,2023(06).
[9]孙鲁云,吴学志,张振华.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监测与评价[J].统计与咨询,2022(06).
[10]周勇,张小路,刘志迎.安徽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创新路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22(04).
[11]胡拥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优势条件、实践探索与政策取向[J].改革,2023(09).
[12]王羽,陈莉.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现状及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19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