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
第734期 作者:□文/张 莉 时间:2024/8/1 14:39:35 浏览:84次 |
[提要] 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背景下,郑州市制造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但郑州市制造业企业发展始终“集而不和” “聚而不链”,因此研究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从促进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外源动力、内源动力出发,结合郑州制造业发展实际剖析其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面临的困境,进而指出郑州市应从国家相关支撑政策、数字经济赋能、推动创新创业、扩大对外开放程度等角度着手促进郑州市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双循环”;制造业;高质量;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1月13日
制造业是立市之本,是兴市之器,是强市之基,是地区以及国家经济命脉所在,更是促进地方及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郑州市“十四五”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规划的通知提出“推进制造强市、质量强市、网络强市、数字郑州建设,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的发展方向。这对于“双循环”背景下推动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参与国内外价值链分工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历史时期,郑州市如何突破传统制造业比较劣势的束缚,通过深度参与“双循环”格局的建设,提升在国内外价值链中的地位,既是关乎未来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亦是关乎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结合“双循环”背景下郑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对“双循环”背景下郑州市制造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立足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出提升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双循环”背景下郑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
(一)外部动力
1、国家战略。近年来,郑州市面临国家层面国家中部崛起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以及河南省层面以空中丝路、陆上丝路、网上丝路、海上丝路为核心的“四路协同”战略和以航空港实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试验区和大数据试验区为主的五区联动战略交织,战略叠加效应凸显,为郑州市制造业更深入地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参与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重塑,加快开放式自主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
2、市场竞争。从国内来看,随着各省份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以及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的推进,国内市场制造业由原来的注重规模转向注重质的发展,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制造业市场竞争加剧,倒逼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来参与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国内国外双重压力下,“双循环”格局的提出有利于制造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有利于助推郑州市进一步挖掘制造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3、需求结构升级。目前,郑州市一些制造业仍然停留在满足基本需求的低端产品的生产,但是消费者消费能力、消费品质、消费环境和消费结构均发生重大变化,需求结构升级需要企业进行创新,要求制造业企业充分利用数字化来加强研发、精准化生产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此外,全球制造业均进入深度调整时期,加剧全球间贸易和科技的激烈竞争,对郑州市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小的冲击。
(二)内部动力
1、供给侧改革。制造业是供给侧改革开展的主阵地,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重要一环。“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郑州市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一是加快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进度,以加大对物流、交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补齐制造业在基础设施上的短板;二是增强制造业企业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三是提升制造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利用人口和市场的规模优势推动技术创新;四是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流动阻碍。
2、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是推动制造业全局优化发展的核心。“双循环”背景下,郑州市制造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郑州市应以创新为主任务,推动新的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激发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3、人才支撑。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部动力。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数字化城市,更需要加大人才内培外引力度,弥补高技能人才的巨大缺口。近年来,郑州市相继发布了一系列人才培育和引进的举措,涉及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居留问题和创新创业支持问题,这些举措进一步促进了郑州市人才高地的打造,为郑州市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郑州市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制造业占比变动趋势。新时期,处理好制造业增速和比重的关系,事关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2013~2022年,郑州市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整体稳步下降;第一产业占比整体也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占比整体水平比较低;而以服务业为重心的第三产业占比在2020年前整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并在2016年首次实现第三产业占比超过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比,且在2016~2022年服务业占比始终高于制造业占比。2016~2020年服务业占比高于制造业占比的差距不断拉大,但在2021~2022年二者的差距有所变小,这说明郑州市经济发展中开始注重处理好制造业比重和增速问题。
(二)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郑州市制造业发展坚持存量调整和优化增量并举,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使得全市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2013~2022年,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整体较高于轻工业增加值增速;重工业增加值增速和主导型产业增加值增速年平均增速达19.17%。2013~2019年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轻工业增加值增速、重工业增加值增速、主导型产业增加值增速整体呈现平稳下降趋势。总体来说,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产业、主导型产业增速2020年后都出现快速上升,而重工业增加值增速在整体下降。2022年由于疫情冲击,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型产业增速有所放缓,轻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负增长。
三、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与不足
(一)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1、区位交通便利。国家大力推进国际国内双循环,极大彰显郑州市区位综合优势,“米字型”高铁路网以及航空运输中心的形成,使得郑州市争取作为内需战略高地的优势彰显。此外,中欧班列(郑州)目前综合运输能力处在全国外运第一方阵之中,2021年客运及货运均位居中部第一,客运位居全国第11位次,货运位居全国第6位次,国际战略优势突显。
2、产业承接机遇。“双循环”背景下,全国制造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均在不断发生重大变化,国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势必会成为主要发展要素的空间载体。当前,国内粤港奥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进,促使传统产业进行战略性转移,而新兴产业不断谋求合适的空间布局,这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郑州承接高端产业项目、提升产业能级提供了良好机遇。
3、数字经济渗透赋能。目前郑州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速渗透,成立了“数字郑州”产业生态联盟,形成了以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华为、新华三为龙头引领,协同本地优势企业的“数字产业军团”。郑州市正着力打造中部地区数字经济第一城,推动建设全国性创新高地,吸引华为、腾讯等平台型企业陆续落户,基于鲲鹏架构的国产化云平台“黄河云”正式上线,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平稳起步,为郑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支撑。
(二)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不足
1、创新动力不足。“双循环”背景下郑州市迫切需要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和稳定性,通过提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来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发展。“十三五”期间,郑州市研发投入总量占GDP规模的2.31%,资金投入增加幅度位居全国前列,这一期间标志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一大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突破。但是郑州市缺乏国企资源,制造业的主导力量是民营企业,经济活力很强,但是民营企业的底子薄、融资能力低、管理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低、公司规模小、技术实力小,受制于生存压力,民营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此外,郑州市部分高端制造业中的相关核心技术目前仍受制于人,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核心基础零部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同时传统制造业进行“换芯”的智能化改造任务繁重,需要进一步增强创新引领意识,增大经费投入。
2、核心竞争力不强。郑州支柱制造业竞争力不强,无论是农业大省天然优势发展起来的食品产业,还是依托丰富劳动力资源建立起来的电子组装产业,技术门槛低,竞争激烈。郑州市制造业过于依靠富士康等低附加值相关重点企业。此外,郑州劳动力虽充足且成本低,但也是全国人口密集区中水运条件最差的,运输成本决定了郑州不适合承接需要吞吐重量大、体积大的原材料和实物产品的重工业或薄利多销型轻工业,因此目前郑州在一定时间内还需依托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资源能源加工、农业、电子组装产业,缺乏核心技术。
3、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前郑州市中心主城区和外围区县市并未形成制造业价值链区域分工,而产业集群区内呈现“集而不合” “聚而不链”的局面。中心城区和外围区县未形成有效的区位分工,未能形成有效的空间溢出互动发展格局。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数字经济等科创概念兴起,郑州也在迎头赶上,各个县区纷纷打出了科创的名头和大旗。但各个县区并没有统一有序的产业规划,没有对自身优势以及劣势有个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因地制宜地去招商,因此出现了县区内卷现象:要么是相互争夺外来的企业,给出巨大的优惠;要么是直接争夺原有存量。这样既加剧内卷,也不利于科创聚集地的形成。
四、“双循环”背景下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路径
(一)积极推动制造业创新引领。一是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对于大企业,需要持续扩大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重点和新兴产业的优势,推动创新资源要素集聚,以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方式,推动产业链融通发展。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引导其加快机器换芯,进行专业化生产。二是培育创新平台。加快沿黄科创带的建设,高标准打造中原科技城。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合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模式,吸纳海内外人才,建设一批综合性高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三是充分发挥金融对创新成果的催化。构建联动金融服务体系,搭建交互、共享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健全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
(二)加快产业链空间重构和集聚集约化发展。产业集聚和区域分工,可以促进产业链的重建和重构,能够促进郑州市制造业集聚集约以及绿色化发展。郑州市可以从两个区域维度着手解决产业集而不聚、聚而不链的局面。一是各区域立足自身产业优势,形成有效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发展格局。一方面企业充分利用产业集聚带来的运输成本的节约、劳动力市场的共享和知识的溢出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产业集聚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提高生产效率。二是郑州市应形成区域间多样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充分利用产业协同发展中的产业匹配效应、功能分工效应,明确区域群主导产业和功能布局,不断探索,实现新兴产业链的空间重构和集约化发展。三是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以全省产业集聚区“百园增效”行动为契机,加快产业集聚区空间结构优化,推动全市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
(三)加快数字化转型速度,提升数字赋能。“十四五”期间郑州市应该瞄准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大方向,加快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努力构建“智能制造”发展新格局。一是注重数据化、网络化,郑州市制造业在生产过程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化生产,避免产能过剩。二是加快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打造,鼓励企业加入云上平台,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提取并整合信息,缩减信息成本。三是郑州市应积极建立示范型、智能化制造业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机器换芯、利用数字信息数字化生产,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郑州市制造业企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变。四是加快跨境电子贸易发展,提高国内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促使国内市场消费升级,进而依托数字化信息精准生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此外,通过跨境电子交易助推企业数字化创新,深度融合区块链技术。
综上,本文通过对“双循环”格局下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当前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战略、市场竞争和需求结构升级的外部拉动,更离不开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这些内源动力的驱动。同时,研究发现,郑州市目前制造业增速和比重较为合理,制造业产业结构近年来也不断优化,形成七大主导产业、四大战略性产业和六大高耗能产业协同发展的制造业发展格局。“双循环”背景下郑州市制造业发展面临国家战略的交汇支持、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产业空间转移机遇,但是创新动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以及郑州市各区域制造业发展不平衡制约其协调发展。郑州市应积极推动创新引领,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加快产业链空间重构和集聚发展,并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大循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郑州商学院金融与贸易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德祥.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要素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2(09).
[2]熊曦,王译萱,贺安娜,焦妍,刘欣婷.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背景下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商学研究,2021.28(06).
[3]许诺.绿色金融支持制造业低碳转型[J].产城,2022(02).
[4]余东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路径与动力机制[J].产业经济评论,2020.36(01).
[5]徐刚领.先进制造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N].郑州日报,2021-09-26(003).
[6]李玉.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21.340(05).
[7]王春晖,刘劲勰,韩艳红.“双循环”格局下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机理[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22.35(0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