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滨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第734期 作者:□文/侯 峰 时间:2024/8/1 14:40:24 浏览:90次
  [提要] 滨州市聚焦“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传统动能加快提质增效,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壮大,形成以“四新”促“四化”,建设“四区”,实现“四上”总体思路,实现扩容提质、跨越发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在全面起势基础上,开启蓄力突破新征程。
关键词:深化改革;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营商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2月11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滨州市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建设传统产业动能转换先行区、智慧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新特优”产业集聚区、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实现传统产业上水平、新兴产业上规模、基础设施上台阶、行政效能上层次目标。
一、滨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
(一)全力推进动能转换,转型升级步伐坚定。在推进新旧动能重大工程中,滨州市谋划了高端铝、高端化工、生态纺织、粮食加工、畜牧水产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新兴产业。设立100亿元高端铝产业及园区发展基金,中高端铝制品占比达到35%;魏桥绿色智能纺织一体化项目实现五项“世界首创”,滨州市被授予“世界级家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先行区”,邹平市再次入选全国百强县。
(二)全力开展双招双引,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大招引”格局日趋完善。构建形成“10+5+N”招商模式,成功举办中国国际铝工业展览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滨州路演;组织双招双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深入实施“双进”工程和“渤海学子·青鸟计划”。“全领域流程革命”加速推进。举办“海纳工程·出彩滨州”和“渤海英才博士故乡行”招才引智活动。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贯彻《关于市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顺利完成了滨化集团引进战略投资、华纺股份定向增发以及双峰石墨与中核集团的战略合作。目前,滨州市国有企业统一监管、“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等重点改革正在加快推进。全面推行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改革,“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入选全省开发区改革十大典型案例。
(四)全面提升行政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建设高水平市级政务服务中心为抓手,以加快“放管服”改革为主线,积极创建“最多跑一次”服务品牌,为新旧动能转换营造良好环境。
(五)全面坚持科技创新,引导先进科技要素向企业聚集。滨州市把创新驱动作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重要引擎。积极“引进来”,加强先进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联合。大力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针对性的合作,不断提高产出效益。
二、滨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研发能力较弱。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仅占5%。滨州市近三年未承担过国家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42件,自主创新能力亟须提高。科技创新企业少,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24家,仅占全省总量(8,912家)的1.4%,引领作用不强。全市仅有293家企业拥有发明专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仅2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仅151家,与省内先进地区差距明显。
(二)担当作为意识淡薄。各级各部门会议多、材料多,加班加点、疲于应付,看起来很忙,但很多工作没有忙到抓经济、抓发展上。也有的部门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相互推诿,表现出“推、躲、闪”的“隐身法”,缺乏主动担当的胆识和能力。
(三)投资增长支撑乏力。民间投资信心不足,直接融资发展较慢;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港口承载能力不足,快速交通刚刚破题,航空产业发展缓慢;城市品质需提档,城区发展空间分散,建设管理仍需强化。
(四)人才培养和引进意识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后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在于高端人才的缺失。一些单位和部门对人才重要性虽有认识,但由于条件所限,抓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不够强,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求全责备、短期利用,缺乏长远眼光,从而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留住人才的动力不足。滨州知名高校少,教育质量不高,本土培养的人才,论资排辈、官本位意识较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人才发展环境不够成熟。
三、推动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一是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多措并举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瞄准“农村建设现代化”目标,集中优势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同步创建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以点带面、连片打造,推动示范区在乡村产业发展、农村环境治理、村级组织发展、农民技能收入、乡村文化旅游、农村改革等全面提升,示范带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提档升级。二是做大做强滨州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体系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促进农、林、牧、渔联动、相融、循环发展。强化乡村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发挥沾化冬枣、无棣金丝小枣、阳信鸭梨及牛产业、邹平水杏及山药、惠民蜜桃等特色产业的带动和扩散效应,形成一批具有滨州特色的有较大影响的地理标志产品。三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更多社会资源要素进入农村,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有机结合,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探索和创新“农业+旅游” “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农庄小镇、业态多元的农业产业园区和“三生融合”的田园综合体,不断提高融合发展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2、坚持重点突破,做强做长工业产业链。一是持续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的发展方式走不通,必须实行新旧动能转换,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按照“铝产业向新材料、轻量化制造方向发展,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和医药方向发展,纺织业要向功能性材料方向发展,农业向粮食深加工方向发展,畜牧业向品牌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的要求,以“企业发展园区化、产业发展集群化、品牌发展高端化”的要求,深入实施五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推动“老树发新枝”。二是在做大做强五大传统产业的同时,立足当前,着眼滨州高质量发展,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坚持以生产需求、转型升级以及创新发展为导向,加强技术和功能要素融合,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类剥离,既增加服务业比重,又增加地方税收收入。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四新经济,抓住京东、华为落户滨州机遇,做强做大铝业、钢铁、粮食、特色农产品交易等企业平台,鼓励支持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积极打造经济发展特色版块。办好一年一度的世界铝业峰会,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带动新型经济快速发展。
(二)完善要素保障,优化综合竞争力
1、推进产融结合,探索共享共赢。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实施“企业增信行动”,推广无还本续贷业务,设立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资金、贷款风险资金池、建立地方金融稳定资金、实施央行资金助力工程,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设立市级直担公司,强化再担保公司功能,努力化解企业担保圈问题。创造条件,组建地方银行。加大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力度,推进地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
2、盘活土地资源,提升土地有效供给。破解土地有效供应难题,开展“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每年处置低效土地不少于1万亩,五年内处置完成;加快实施“标准地”改革和标准厂房提升工程,各县市区年内建设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三年内达到50万平方米,推广以“亩均论英雄”。采用将闲置土地处置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挂钩等措施,盘活利用闲置土地。
3、破解能源保障难题。鼓励能源消耗低碳化,推进传统产业节能技术改造和产能整合压减,拓展能源新空间。争取国家、省里的支持,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探索论证“核能替代”课题;推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生物质能替代煤工程,大力支持风电、光伏项目建设。降低新旧动能转换时对环境的冲击,成为滨州经济的“润滑油”和“清洁剂”。积极争取上级煤炭消费指标支持。
(三)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优化县域经济内生动力
1、推动实现产学研合作。加快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打造技术创新和转化平台,以新型实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以前沿技术布局新兴产业,借助标准厂房建设引入高科技企业及项目,形成多处高科技孵化器、加速器,提高经济密度和发展能级。积极支持推动魏桥与国科大合作建设魏桥国科研究院打造研发创新平台、滨化集团与清华工研院合作实现强势互补、西王集团与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合作成立合资公司、香驰控股与日本不二制油株式会社合作共同投建项目等不同模式,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开展合作,借助外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2、借助外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固的科技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共建共享研发中心、人才双向任职等方式,解决企业自身科研力量薄弱问题。谋划一批具有创新潜力和成长潜力的项目,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在市场采购、技术支持、融资并购等方面提供“一对一”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切实减轻企业创新研发成本。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围绕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目标,落实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培育专业性服务机构、开展专利导航,为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布局提供支撑。抓住科创板注册制度改革的契机,引导和加快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1、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流程再造、挂图作战、结果评价为引领,深化行政审批全流程改革,整合构建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建立标准化行政审批体系。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制定科学有效的审批规则、流程和标准,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审管协作联动机制。健全完善公开透明的中介服务市场,建立完善“多评合一” “多测合一”机制。
2、加快园区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园区、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遵循“企业布局园区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品品牌高端化”指导原则,推行园区统筹组团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一区多园要求,整合现有50个特色产业园区为几大片区或重点发展先行区,调整产业定位和发展定位,坚持行政审批服务前移,通过统筹发展方向、统筹发展机制、统筹发展成效,克服现有管理体制的短板,培育滨州市经济增长的“引爆点”。推行党工委领导下的“管委会+公司制”模式,本着精简效能原则,通过合并整合,加快滨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和北海经济开发区改革步伐,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更加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营机制、更加激励竞争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更加系统集成的政策支持体系,聚焦主责主业释放动力活力,把三个开发区打造成滨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1]柳力玮.山东省农业产业园产业链延伸模式创新[J].甘肃农业,2019(02).
[2]周志超.基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营商环境优化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9(05).
[3]臧彦卿.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要克服四种思想束缚[J].机构与行政,2019(09).
[4]刘向阳,周新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9(12).
[5]车健.产融结合破解产业发展难题[J].新理财(政府理财),2020(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494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