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第734期 作者:□文/尹海丹 多淑杰 康利芹 时间:2024/8/1 15:13:58 浏览:384次
  [提要] 培养一批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和趋势,有助于更好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本文采用区位熵对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提出发展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规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编号:2022GXJK112)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9月21日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积累了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明显的集群发展态势,在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等区域战略的引导下,科研“国之重器”持续落位大湾区,光明科学城、南沙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一大批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涌现,九大国家级高新区积聚湾区内近四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一、相关文献
技术的外部性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伴随新知识以及创新技术而产生。产品创新是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重要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利润率影响投资方向,推动产业内涵型、外延型和集聚式发展,集聚对于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等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网络、创新能力提升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中,使用区位熵指数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格局。通过在细分行业层面运用空间基尼系数与区位熵指数方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进行测算,发现新经济地理因素中的产业关联性与人力资本显著地提高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集群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仍然不足,仍然存在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因素包括集聚的产业支持、环境支持和创新支持。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主动实施“产业链紧链”  “价值链强链”和“技术链补链”战略,推动产业集群迈向中高端水平。科技创新成本下降是集群效应得以更好发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可在协同创新基础上,围绕双维度框架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类和构建,以多元创新主体联合开展协同,重塑网络创新范式。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要不断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内部驱动机制和外部环境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强化政策措施集成保障,推动形成若干有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菱形结构顶点支撑和城市区域化溢出及区域间联动进程,发展迅速但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关联性及协作性有待加强,未来应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技术创新、产业市场培育能力以及加强城市群产业资源整合能力和协作,加大政策环境支持力度。
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测度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度量。常用的产业集聚测度方法主要有区位熵、行业集中度、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等,区位熵指标的特点是数据相对易于获取、可有效衡量区域产业集聚程度。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数据的可获性,本文选择区位熵指标来衡量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区位熵指标衡量区域的要素空间分布,反映某一区域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及地位。在战略性新兴集群发展水平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可分析区域内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区位熵的计算公式如下:
LQij=■■
其中,LQij就是j地区的i产业在全国的区位熵,衡量产业集聚程度;qij为j地区的i产业增加值;■qij为j地区所有产业增加值;qi指在全国范围内i产业的增加值;■qi为全国所有产业增加值。区位熵的值越大,说明产业的集聚程度越高。一般来说,当LQij>1时,j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较高;当LQij<1时,j地区的集聚程度较低。
由于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口径存在不一致的情况,采用高技术产业数据进行分析,高技术产业是用当代尖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领域,来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群,属于研发投入大、研发人员占比高的产业。考虑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数据可获性,具体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以下高技术产业: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各级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区位熵 (LQ)计算结果,如表1和图1所示。(表1、图1)
通过表1和图1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情况在2019~2021年处于平稳状态。从统计结果来看,2019~2021年广州、深圳、惠州、东莞、中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位熵都超过1,表明以上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比其他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跃上新台阶,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品牌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分析。采用全局Moran’s I检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水平(LQ)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全局Morans’I 衡量变量的空间集聚情况,其定义如下:
I=■
其中,n表示地区总数,wij是空间权重矩阵的值,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经济活动产生的空间效应有可能随距离远近对周边地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地理距离权重矩w进行研究,采用距离dij的倒数作为空间权重,即wij=■。
采用Stata15.0软件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水平(LQ)的全局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其结果如表2所示。(表2)
2019~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水平(LQ)的Moran’s I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大于0,均存在空间正相关,如表2所示。从整体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水平(LQ)呈现“高-高”和“低-低”聚集,集中在第一、第三象限。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水平(LQ)形成了较明显的聚集区域:一是深圳、广州、东莞和惠州三个城市形成的高-高聚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较高。二是佛山、肇庆、珠海、中山和江门形成的低-低聚集区域,这些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如表3所示。(表3)
三、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的指标度量。结合有关产业集聚度评价相关研究成果,选取产业基础、环境基础和创新支持作为一级影响因素指标。产业基础反映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能力,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C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C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合计(C3)作为二级指标;环境基础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外在条件,选取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C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C5)、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C6)作为二级指标;创新支持的重要表现是研发经费和专利授权量,选取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C7)、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C8)。作为二级指标,结合数据的可获性,采用全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作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代理变量。本文选取的指标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取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2019~2021年各项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高技术产业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表4)
(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位熵与各影响因素指标之间的关联度。把上文计算的2019~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位熵作为参考数列,S_表示变量已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利用灰色关联度计算出各个指标相关值,如表5所示。(表5)
一般情况下取p值为0.5,当关联度的值在0.6时,表明影响因素指标和产业集聚有较强的相关性。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来看,选取的所有影响因素关联度值都在0.7以上,说明所选取的因素指标对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影响效应。
从各指标所属的一级指标来看,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在环境基础和创新支持方面更加能够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而产业基础指标相比其他两个指标驱动集聚能力略低,说明入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注重城市能提供给他们的环境基础和创新支持。总的来看,各项指标的关联度值相差不大,说明各指标对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都有重要的影响效应。
普通高等学院在校学生数是所有二级指标中最能够促进产业集聚的因素,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对企业集聚有促进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入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等教育可以为企业输送更多的技术人才,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产教融合和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C5)、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C8)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说明企业选址时注重工业研发和发展上投入经费的情况,知识溢出是促进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一定的风险性,成立初期更需要研发投入和政府、行业支持。
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一)强化产业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的推进器,应进一步明确定位,支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数字化改造和设备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增强电力装备通信设备、新能源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结合现有产业基础,鼓励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向高新技术领域拓展,探索绿色产业、生态经济等创新发展路径。
(二)强化环境基础。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优化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促进高校和企业深度融合。例如,2023年9月港科大与广州海洋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建设全海洋动力中央实验中心,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战略性枢纽,聚焦海洋科学前沿基础研究等创新领域,推动科技与教育人才资源共享,促进海洋产业与技术落地孵化;聚焦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前沿产业领域,实施引进高端科技创新人才专项行动,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优势产业链,完善政策配套精准引才;积极推进现代化、铁路、公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营造开放合作的良好产业生态。
(三)提供创新支持。搭建新型创新平台,加快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集聚融合与开放共享;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创新平台网络,培育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覆盖;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提升关键共性技术产出;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产业链,提高科技产出效率,加大引领性技术研发投入;完善产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及时提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运行情况、重大项目清单、重大产业政策等全方位信息,助力企业更好地研判产业形势;完善知识产权运维平台,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信息网络为基础,加大力度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建设产业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布局创新基础设施,扶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及创新发展需要,开展企业发展战略咨询、行业规划、数据库开发等工作,助力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弛,张彩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与演进特征[J].学习与探索,2023(05).
[2]石璋铭,徐道宣.集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23).
[3]曾刚,耿成轩,翁旻.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技术经济,2021.40(02).
[4]王良虎,王钊.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20(05).
[5]黄勇.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培育机制研究[J/OL].贵州社会科学,2022-02-28.
[6]赵君丽,钟杰,王立新.“三链”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以西宁碳纤维产业集群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20(05).
[7]李捷,霍国庆,孙皓.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效应决定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7).
[8]回亮澔,伍玉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主体协同创新系统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36(09).
[9]许吉黎,叶玉瑶,罗子昕,张虹鸥,王长建,吴康敏.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多尺度空间联系与政策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22.41(0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09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