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财会/审计 |
碳管理会计体系优化探讨 |
第735期 作者:□文/杨蕊嘉 李 岩 时间:2024/8/16 15:58:56 浏览:251次 |
[提要] 伴随着我国提出的碳达峰与碳中和双重目标,以及碳经济体系的持续优化,企业实施准确的碳会计核算和高效管理显得尤为关键。由于现阶段碳管理会计体系制度上有所欠缺,本文通过研究现有碳管理会计体系框架及内容,详细分析碳管理会计体系和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碳认识、碳成本、碳预警及低碳战略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为碳管理会计体系优化提供思路,推动企业走向低碳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双碳”背景;碳管理会计体系;碳排放;碳成本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2月26日
为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达成“双碳”目标,需要企业更高效更清洁的管理会计体系。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环节是管理会计,它在决策支持和未来规划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企业迫切需要整合和扩展碳管理会计的方法和功能,拓展其应用范围,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来支持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
一、碳管理会计体系概述
(一)碳管理会计体系理论概述。碳管理会计系统是指基于现有管理会计理论建立的碳管理系统,能够连续、系统、及时地确认并计量碳排放量,从而高效管理低碳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利用会计理论和方法管控自身碳排放,承载碳会计信息的报告能够反映企业履行低碳责任情况。
碳会计作为新兴的会计科学,旨在帮助企业衡量和报告其碳排放情况,以及相关的经济和环境影响。在碳会计领域,有一些关键概念需要了解。碳排放单位的计量,即衡量单位产生的碳排放量。碳会计可以笼统地分类为碳财务会计和碳管理会计,碳财务会计关注碳排放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而碳管理会计则关注企业在管理体系中的碳排放和节能降耗措施,这些会计领域的融合可以帮助企业更全面地评估其低碳活动的效果。
(二)碳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框架。参照财政部发布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的四大功能模块为:决策、控制、计划和评估,现有的碳管理会计体系子功能以此为思路将碳管理会计体系设定为以下四个模块:碳决策、碳成本控制、碳预算以及碳绩效管理,分别与上述模块一一对应。
(三)碳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内容
1、碳决策。选择相对最优的碳减排方案是企业碳决策的核心内容,具体有两种策略:一是增加资本支出,购买低碳设备或者购买低碳技术;二是增加经营性支出,用于购入清洁能源和低碳原料。
2、碳成本控制。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涵盖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所有与碳足迹相关的经济支出。这不仅包括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资,还包括碳减排设备的折旧等。
3、碳预算。企业与碳相关的活动包括:碳减排活动、碳排放交易活动、碳排放活动。企业在编制碳预算时需要对应上述活动,所以碳预算主要包含以下三项内容:碳减排预算、碳排放权交易预算、碳排放责任中心预算。
4、碳绩效管理。包括碳绩效评价以及激励管理。可以运用平衡计分卡这一工具,从学习和成长、内部业务流程、客户、财务四个方面制定业绩评价指标。
二、“双碳”背景下碳管理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体系构建中对碳成本认识不具体。在对碳经济影响的探讨中,我们将视角拓宽至碳成本的宏观层面,碳成本不仅仅局限于直接排放过程的经济消耗,它囊括了与碳相关的各项投入:从减排技术设备的折旧,到绿色创新的研究开支,再到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资金流动。而碳履约成本往往在这个过程中被企业忽略,企业应该认识到碳成本不仅应该包括设备支出和研发支出等,也包括碳履约成本,而碳履约成本尤为重要。对碳成本认识不具体就会导致企业的碳预算失效,进而影响企业的碳排放,造成企业利润和形象的双重受损。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通常是管理层和员工对碳排放和碳管理理论知识层面的缺乏以及企业未树立起低碳环保意识,没有重视起碳成本相关理论。
(二)碳成本控制落实不到位
1、未形成一个全面综合的管理体系。以煤炭企业为例,多数煤炭企业仍沿袭着旧有的成本控制模式,即将焦点集中于生产环节的成本压缩,而在产品设计、物资供应、市场销售等其他关键环节的成本管控方面显得相对薄弱。并且传统的管理手段在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数据传递上存在明显不足,从而无法精确计算数据、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或及时集成成本信息。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成本管理的深入发展,也未能为企业决策提供充分的科学支持。这就是因为未能形成一个有沟通和全面综合的管理体系,且该体系应严格依托理论体系和企业自身情况设计,这样才能实现管理上的良性循环。
2、成本指标的选择缺乏创新性。现在普遍使用的成本指标方式缺少有效的相关性分析,无法全面反映成本管理的复杂性。如同煤炭行业,在推进开采工作时,应重视的不仅是进尺和工时,还包括原煤回收率这一关键指标;在采矿作业中,除了传统的考核内容,还应当关注煤矿工作面的回采率和洗煤回收率等更具战略意义的指标。而针对现在多数企业,大多由于企业各部门对自身业绩和利益的考量,产生相互矛盾,或者是指标的选取未与企业内部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而损害了整体利益。
(三)碳排放预警机制设立的缺失与不合理
1、碳排放预警机制建设的忽视。观察现行的碳会计框架,尽管其构建了一套系统的监控机制,却鲜有涉及预警系统的论及。而监控之于预警,犹如影子之于身形,缺一不可。引进碳排放预警机制,不仅能让企业管理层在碳排放风险初露端倪时即刻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提升企业运作效能,还能支持领导层和战略层做出更具前瞻性的决策。在当前商海中,企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尤其是对于那些正处于规模扩张、已跻身资本市场的公司而言,若继续对碳风险预警管理工作置若罔闻,将有可能失去防范风险的黄金时机,进而增加风险控制的代价与挑战,终至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2、风险原因链条不明显。理论研究显示,一个成熟的风险预警体系应承担对企业潜在危机的洞察与应对,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警报功能。当前,企业在面对碳排放问题时,其预警体系尚显幼稚,这都会致使企业针对碳风险大事化小,无法精确决断原因,出现重大问题的发生。这都是因为碳风险的预警结果缺乏深度,对危机发生的原因链条分析不足,导致其诊断功能并未有效发挥,无法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明确的风险控制和防范策略。此外,碳风险预警信息的表达不够精细,往往仅限于简单的警报,难以反映出碳风险的真实程度,也难以支持管理层做出精准判断。
(四)碳管理会计各部分的联系不密切
1、未系统构建碳管理会计系统。系统中每一个环节都尤为重要,缺一不可,企业未构建完善的碳管理会计体系就会使自上而下无法及时响应、决策无法部署、预算设定不精准、成本损耗大等情况产生,影响企业发展,甚至导致企业碳管理彻底失效,无法完成碳履约,企业信用大大降低。
2、未形成低碳管理战略。企业始终把碳管理停留在初级阶段,未能清晰认识到碳管理能带来的巨大利益。首先,做好碳管理能有效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信用,把低碳理念发扬,融入到企业文化,推出相关活动,能大大打开企业知名度,提升公信力。其次,做好低碳管理战略,能有效提升企业效益,企业的盈利指标不仅存在于主营业务,碳履约成本和碳交易也能产生企业利益,形成有效的碳管理体系,大大节省企业碳成本,通过碳交易产生的利益和企业的品牌效应能有效增加企业利润。
三、“双碳”背景下碳管理会计体系优化措施
(一)加强碳成本认识,构建低碳意识
1、采购环节优化。企业应该优选那些能效较高的原料和绿色能源,为绿色生产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过程中,对设备管理的重视不可或缺。在财务状况允许的前提下,企业应当毫不犹豫地引进那些领先的低碳技术,以减少碳排放。同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和废弃物进行系统回收、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培养员工低碳意识。作为企业运转的基础,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节能减排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因此,企业应当投入资源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强化他们对低碳生产的认知和行动力。借助激励政策,激发员工参与绿色战略的热情,提升他们对构建绿色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此外,企业应全面开展绿色低碳主题教育活动,强调碳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涉及到企业战略层面,需要每一位员工的共同努力。
(二)建立健全碳成本控制保障机制
1、设立责任中心。为了在设计阶段达到高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企业需建立责任中心来实现成本各环节的细致管理。在这个体系中,碳排放责任中心和碳交易责任中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针对各个生产工序设立碳排放责任中心,以此作为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每个工序根据其碳排放的独特因素进一步细分成次级责任中心。这种细分不仅有助于识别碳排放的具体动因,还能够精准计算出相应的碳排放量,实现碳排放的可追溯性,从而确保对碳排放的精确把控。
2、成本核算指标的合理化。成本核算的精细化处理和指标关联性的考量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不论是煤炭行业还是其他领域,成本核算方法均存在其固有的利弊。企业应考虑将它们与内部实际情况相结合,采取综合运用的策略,例如,通过将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两大策略灵活融合,既能够促进企业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又能对成本增长进行有效监控。同时,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管理层必须密切关注指标的细致性与互相关联程度。以煤炭企业为例,为确保洗煤厂的产品质量,可采取将销售指标与成本考核指标相结合的策略,确保洗煤的经济效益与产品质量能够同步提升。
(三)设定和定期监管碳排放预警
1、严格建立碳排放预警制度体系。从当前文献来看,目前的碳排放预警体系有多种类型。如,周志方与肖恬深入剖析重污染型工业企业全周期碳排放问题,基于能源动态管理与效率提升的视角,系统构建了涵盖节能减排指标、能源配置优化、综合效能评估、市场碳交易潜在风险、政策监管指标及低碳产品竞争力等多维度的碳风险预警体系;赵桂芹致力于国际贸易环境的深入研究,创建了一套对外贸易行业碳排放预警监测指体系等,涵盖了火电厂、重污染工业、对外贸易企业等多行业。企事业单位应依托合适的理论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碳排放预警体系,保证指标的选取和体系的成长性有效性,并建立起严格的碳排放预警体系,保证上下制度的贯彻性服从性,确保碳排放控制在绿色可控范围内。
2、明确风险追溯链。首先,实行可追溯的碳排放预警体系,把每一条生产线或者每一个生产区间分别建立一个预警小组,实行可控可追溯制,把问题缩小到最小范围,真正落实到具体某个点上。其次,将每一条预警上报线路形成闭环机制,将每一个预警模块形成区块链管理模式,上下贯通但左右互不影响,闭环线路一定确保信息的及时有效性、高效可沟通性,奖励和惩处制度严格贯彻执行,对碳排放真正形成高度重视,上下齐心协力。在碳风险预警指标的分析上,企业应注意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考虑到不同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而非孤立地分析单一指标。同时,报告机制亟待优化,应从单线的信息传递模式转变为一个多维互联的网络化管理结构,确保信息传递的全面性和及时性。
(四)形成系统低碳战略,加强碳管理会计联系
1、构建“六位一体”碳管理会计体系。在碳财务管理“政策落实——制度执行——资源配置——监督引导”过程中,通过构建碳战略、碳预算、碳成本、碳决策、碳绩效、碳排放预警“六位一体”的碳管理会计体系,将碳管理会计各部分链接起来,完善企业碳管理会计系统,充分发挥由上至下的管理推动作用,将问题的萌芽在企业的管理闭环中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遏制、及时解决,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2、形成低碳管理战略。在推动各个碳责任部门成员提升节能减碳的积极性方面,建议采用更具创新性的教育培训方案。应通过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参与公司低碳战略的热情,同时增强他们建设绿色企业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企业需构筑精细化的碳绩效管理架构,细化到每一位员工的绩效指标,以此点燃员工培育低碳环保习惯的内在动力。借助明确的碳绩效考核目标的牵引与监督,员工的低碳环保意识将得以转化为切实的低碳实践行动。
综上所述,企业碳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在微观角度能够通过管理碳达到减少碳排放、增加利润、形成优秀的绿色企业形象等诸多好处,在宏观角度上不仅应和了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时代潮流,也为人类的未来做出了贡献。基于此,企业需要重视制定一个系统的优质的碳管理会计体系,在此前提下加强碳成本认识并且构建低碳意识,建立健全碳成本控制保障机制,设定和定期监管碳排放预警,同时形成系统的低碳战略,加强碳管理会计联系,进而增强企业碳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实效性。
(通讯作者:李岩)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宋昊,朱灵梅,张翠萍.“双碳”目标下炼化企业碳会计体系建设研究[J].财务与会计,2022(21).
[2]王云荣.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3(09).
[3]李亚楠.双碳背景下煤化工企业碳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化工管理,2022(04).
[4]黄耀奇.业财融合下管理会计体系优化措施的探索[J].广东经济,2023(03).
[5]孔祥宏.“双碳”背景下的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基于能源工业碳管理会计的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22(14).
[6]王晗.“碳中和”目标下高排放企业碳管理会计研究[J].财会通讯,2022(12).
[7]丛日杰,韩洁平.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我国火电厂碳排放预警评价研究——以吉林省某火电厂为例[J].生态经济,2019(10).
[8]韩少秀,朱美峰,刘慧洁,宋迎昌.碳排放监测预警体系研究——基于中国省级相关数据的分析[J].生态经济,2022(07).
|
|
|
|